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述"轻可去实"理论的原意及历代医家对其内涵的扩展,并总结"轻可去实"理论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
“轻可去实”一词最早起源于南北朝北齐徐之才所著之《药对》,意指以麻黄、葛根等为主药组成的具有轻扬宣散、解表发汗功效的一类方药。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现今其涵义已远远超出原意,今人多解释为采用性味清轻之药物治疗沉顽疾病的思想和方法。包括取法轻巧、选药轻灵、用药轻量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轻可去实”理论渊源久远,有较高临床价值,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其理论内涵丰富,体现典型的中医思维特点。探讨“轻可去实”法之“轻”与“实”的本质内涵,阐述临床中运用“轻”与“实”理论调理中焦脾胃治疗脾胃病证的内涵,对脾胃病证的辨证、选方用药和剂量把握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轻可去实”是治疗肺实证的一种方法。近世书刊对轻可去实法的解释偏离了其针对肺实证的轨道。作者从肺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对轻剂的性能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证明轻可去实的宣散透达作用,是针对外邪犯肺,肺气郁闭,宣降失司的肺实证而设。  相似文献   

5.
介绍梅国强教授治疗小儿疳积的经验,分析疳积证的主要病因病机。梅国强教授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是疳积的基本病因,脾胃运化受阻是其基本病机;另强调辨清虚实,重视小儿肝常有余的生理特性,气有余便是火,易致肝郁化火乘脾,愈加伤及脾胃;临证时,梅国强教授运用“轻可去实”法治疗小儿疳积,善用轻清之品,以祛浊气、运脾气,攻补兼施,见解独到;另重点将小儿“脾不足”与“肝有余”有机结合,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小儿癫痫从正虚邪实论治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小儿癫痫发病过程与正应邪实的关系“休作有时”是小儿癫痛的发作特点。本病的邪正虚实的自身规律是初病为实,但“作”后,与“休”时亦虚;久病多虚,然“休”后“作”时仍实,我们认为邪实正虚是小儿癫痫总的病机规律,并贯穿于本病发生发展的始终。1.1发作期癫痛的发作期表现为正虚邪实,但以邪实为主,这是因为本病的发作,每因气候变化,环境不适,或情绪不稳所诱发,并与脏腑功能的失调,内有停痰、积热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邪气过盛,上逆阻闭清窍,可引起突然发病。痴痴发作期虽为邪实,但其正气是内应的。癫痛发作时,突然仆倒,…  相似文献   

7.
运气学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运气学说的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临床研究。其中理论研究主要有基础理论研究、天文历法体系研究、合理内核及物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中医时间医学研究、气象学与运气学说关系研究、五运六气与人体发病规律研究、时疫发病与运气学说关系研究等;临床研究主要包括岁运理论、六气理论的临床应用等。   相似文献   

8.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文献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的文献分为理论、临床、实验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各家在中医体质的概念、形成和构成要素上较为统一;分型方法众多,不够统一,但临床治疗均取得较好疗效;实验研究也有一定进展.中医体质分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其深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对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提出缘自20世纪60年代,是基于对中医五行学说的继承和发展的一种理论学说.五脏相关是指人体可分为心、肝、脾、肺、肾五大系统,其系统内部、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关联;五脏相关学说体现了现代中医人对人体生命现象的功能系统观、脏象联系观和天人整体观三个理论层次的整体认识.其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临床研究是课题的工作重点,医案研究是主要切入点之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采用人机结合方法,是我们正在积极探索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0.
热毒学说在心系疾病中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目前气候环境、饮食结构、工作生活习惯、体质等较以前有所不同 ,易导致火热之邪 ,同时体内脂毒、糖毒、浊毒、瘀毒蓄积蕴结 ,变生热毒 ,邪气亢盛 ,败坏形体 ,损伤心及心络 ,导致冠心病、高血压、过早搏动、病毒性心肌炎等多种心系疾病的发生发展 ,并且具有病变复杂、骤发性烈、凶险善变、虚实夹杂、顽固难愈等毒邪致病的特点。临床及实验研究资料证明 :以清热燥湿、解毒通络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清热解毒通络、滋阴和营法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 ,清热解毒法治疗高血压 ,清火化痰解毒法治疗过早搏动 ,益气补心、养阴解毒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均取得良好效果。本文阐述的心系疾病的热毒学说 ,深化、发展了对心系疾病本质的认识 ,并经过长期的临床与系列实验研究验证 ,已成为指导心系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学说。它的核心是重视热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积极应用清热解毒的方法 ,阻止疾病的发生及发展 ,减轻脏腑气血的损害。  相似文献   

11.
消法理论起源于《内经》;汉·张仲景首次将消法应用于临床;后世医家进一步丰富了消法的使用范围。至清·程钟龄明确提出消法为中医八法之一,确立了消法在中医治法中的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温热论》的邪留三焦证及其治法.叶天士在河间分消和中满分消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消走泄法,分消走泄法主要包括分解湿热和分部走泄两个方面的内容,湿热痰浊郁结是邪留三焦的主要病机,分消走泄法乃主要治法.分消走泄法在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等疾病的治疗中均可运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补益之品出现“闭门留寇”与“扶正祛邪”两种矛盾作用的原因。[方法]以人体“损补自调”为着眼点,分析补益之品在正虚邪盛时有“闭门留寇”与“扶正祛邪”两种作用效果的原因。[结果]正虚邪盛时,补益之品“扶正”“留邪”之争,是“司外揣内”的结果,乃源于医家们以药后效果立论,而忽略了人体“损补自调”之力。机体“损补自调”机制是“泻实补虚”治则得以确立的内在原因,补益之品“留邪”或是“扶正”乃取决于医者是否能谨察人体“损补自调”之机。若能审时度势,契合人体欲“补”之时,且用药得宜,使补药之偏在自“损”自“补”调节范围之内,即表现“扶正”;若未能察得机体欲“补”之机,或用药之偏,超出机体“损补”之力,则显现“留邪”。[结论]人体“损补自调”是补益药在正虚邪盛时表现出“闭门留寇”与“扶正祛邪”两种作用结果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赵志恒  穆超超  刘保红 《中医学报》2016,(10):1515-1517
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人体祛邪途径多端、表现形式多样,但总与官窍关系密切。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一个整体,官窍为五脏所主,亦为五脏所使,五脏又各有其液。五脏之液和五脏所主之窍与人体疾病的病解途径关系密切,人体疾患向愈无不以五液为载体、官窍为通道。五脏、五液、官窍构成了中医的病解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1)检测、分析类肾阳虚家免的心脏收缩、舒张性能及其与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关系;(2)检测类(肾)阴虚和类(肾)阳虚大鼠血清心钠素水平;(3)观察温补肾阳、滋阴、助阳等中药复方制剂对相应模型的动物病理变化改善或恢复作用等实验,进一步揭示中医“心肾相关”理论的科学内涵,为临床上交通心肾,从肾治心,提高疗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补气以生血理论的实验研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当归补血汤重用黄芪补气以生血的方意,进行了可控递送中药联合生长因子生物膜促血管再生的实验研究.运用现代制剂技术将黄芪注射液浓缩并微乳化作为试药,以鸡胚绒毛尿囊膜(cllick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为平台,观察了黄芪试剂促血管生长的效应.得出了黄芪注射液浓缩液微乳具有明显促进CAM血管生成作用的结论 .对此实验及其结果 进行了思考,认为中医所指认的血更多的是基于审证求因的病机概念,这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属性使然.指出中医学研究不可能离开还原论,作为技术思想支撑它将存在,但是不能作为中医学科研的指导思想,中医学科研的指导思想应是现代系统科学.  相似文献   

17.
“正统四象说”与“医家四象说”相关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再分阴阳,则为“四象”。四季配“四象”分太少阴阳有两种方式:①“正统四象说”,以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少阴,冬为太阴,广泛见于医家之外的各种典籍,故为“四象”说之“正统”。②“医家四象说”,以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太阴,冬为少阴,仅见于医书之中。“正统四象说”和“医家四象说”,因为对阴阳的定义不同,故所观察到的阴阳变化规律有异,二者皆有道理。基于两种“四象”说,《内经》五脏与“四象”的配属方式也有两种,其中基于“正统四象说”的配属方法更为本源。  相似文献   

18.
背景 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导致脊柱退行性疾病发生的根本因素,终板是椎间盘力学传导与营养传输的主要结构,终板退变会加速椎间盘退变的发生,中药复方对延缓椎间盘退变具有独特的疗效,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的 观察补肾活血中药对压力下离体兔脊柱运动节段椎体终板的影响,阐明其调控终板软骨细胞、延缓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效应特点及作用机制。方法 2019年将40只健康新西兰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中药组、中药抑制剂组、中药激动剂组,每组10只。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脊柱运动节段离体加载和培养装置进行造模,并通过HE染色病理形态学方法、免疫组化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方法检测相关指标,包括蛋白多糖、Ⅱ型胶原及Wnt-3α、β-caten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1)药物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①HE染色显示,培养第7天时中药组软骨细胞分散程度、数目及软骨层排列均较对照组完整;培养第14天时对照组、中药组终板软骨组织退变程度均加重,对照组退变程度较中药组更加明显。②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中药组培养第1、3天时细胞外基质蛋白多糖、Ⅱ型胶原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中药组及对照组培养第7、14天细胞外基质蛋白多糖、Ⅱ型胶原表达量均较培养前降低(P<0.05);中药组细胞外基质蛋白多糖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Ⅱ型胶原表达量较中药组升高(P<0.05)。③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中药组及对照组培养第1、3、7、14天时Wnt-3α和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均较培养前降低(P<0.05),中药组培养第1、3、7、14天时Wnt-3α、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④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中药组及对照组培养第1、3、7、14天时Wnt-3α、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与培养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培养第1、3、7、14天时Wnt-3α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但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2)药物延缓椎间盘退变机制:①HE染色显示,中药激动剂组较中药抑制剂组培养第3天时终板软骨组织结构的完整性、软骨层排列较好。②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中药激动剂组、中药抑制剂组蛋白多糖、Ⅱ型胶原表达量分别与中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中药激动剂组、中药抑制剂组第3天时Wnt-3α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与中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激动剂组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较中药组降低(P<0.05),中药抑制剂组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较中药组升高(P<0.05)。④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中药激动剂组第3天时Wnt-3α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以及中药抑制剂组Wnt-3α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与中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药抑制剂组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较中药组升高(P<0.05)。结论 补肾活血中药可以通过介导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终板软骨细胞延缓椎间盘退变进程。  相似文献   

19.
笔者对我国医学科研工作的重复率作了抽样调查,其结果,国外已做过的课题约占50%。本文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避免或减少的具体办法;①科研设计时应重视利用 BA、CA、EM 等国际性文摘杂志作情报调查;②应当重视医学情报信息的开发,交流与传播;③课题设计时应重视撰写综述,以便促进情报调查,而减少科研重复。  相似文献   

20.
“肾藏志、应惊恐”理论的发生学剖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探讨“形与神俱”观念的发生乃“肾藏志、应惊恐”发生学研究的起点,“形与神俱”这一命题实际上是中医学向传统文化回归和求合的众多体现之一,其发生依据骨“以表知里”以及对“生长壮老已”这一生命过程的观念,“志”具广、狭二义,《内经》“肾藏志”之“志”所指系狭义之志,即意志及记忆,“肾藏志”理论的发生以“肾藏精”理论为基础,有赖于“主体思维”方法对意志与行为关系的把握,同时,对健康忘的治疗反证亦是归纳“肾藏志”的依据之一,惊恐并属于肾,对惊恐太过致病明的观察,以及情志相用于胜法实践对肾-恐(惊)配式合理性、科学性的证实,是“肾应惊恐”理论赖以发生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