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友和 《内蒙古中医药》2007,26(10):M0003-M0003
朱肱,字翼中,号无求子,浙江英兴人,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进士,徽宗朝授奉议郎医学博士,是宋代很有影响的名医之一。朱氏的学术思想以《内经》和仲景的《伤寒论》为宗,但又不拘泥于古人之言,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代表著作《南阳活人书》。就其学术思想特点分述如下。1诊病重经络,倡导未诊先问中医诊病靠望、闻、问、切四诊,这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经验,但在四诊中、朱肱非常强调未诊先问。如云:病家云发热恶寒、头项痛、则知病在太阳经也,寒热往来,则知病在少阳经也,如此症状是患者感受最痛苦、最敏感、最能表达清…  相似文献   

2.
朱肱最早撰著的伤寒类医书是《伤寒百问》三卷,此本已佚。现今存世的日本宝历三年书林涩川清右卫门刻本《伤寒百问》六卷、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收藏的元燕山活济堂刊本《伤寒百问经络图》九卷,或即源自《伤寒百问》三卷。日本静嘉堂文库收藏的《重校证活人书》十八卷,曾经朱肱生前亲自校定并刊行。但并未流行于世,现今仅有孤本存世。《伤寒百问》、《伤寒百问经络图》、《重校证活人书》三种医著,或是可能保存了《活人书》早期面貌,或是经朱肱生前亲自校定,书中的内容应当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朱肱医学思想和医学实践的演变轨迹。现今存世的《南阳活人书》、《类证活人书》一类书籍均经过后人加工,未必反映了朱肱医学思想和医学实践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3.
笔者结合临床实践,认为从《伤寒论》六经出发,脉证合参治疗发热,可获显著且迅速的疗效。本文为多种疾病所致的发热提供了一种治疗思路,并佐以验案论证。  相似文献   

4.
陈志刚 《山东中医杂志》2008,27(11):787-788
女,63岁,肺心病史5年。胸闷,胸病,右侧背痛,有痰色黄而黏稠,畏寒,有时觉身热,口干不渴,头昏胀无力,动则气促,不能凉食,舌淡红少苔,脉寸浮大,关尺无力。心下及右胁下满闷,压痛。诊为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四经合病。予大柴胡汤合附子理中汤加杏仁、厚朴、熟地黄、当归,三剂后诸症大减,继续用原方加减调理至平稳。  相似文献   

5.
张小燕  庄海春 《陕西中医》2006,27(7):895-896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和胃镜的检查结果,以气血相关理论为纲,按照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以气血同治为大法,经临床治疗与观察,对提高“证”及“病”的有效率均较为满意,现探讨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对朱克俭教授肝癌学术思想的剖析、临证经验的总结及典型病案分析3个方面梳理朱教授治疗肝癌的经验特色。总结朱教授治疗肝癌立足于湿热瘀毒结聚、肝脾气血两伤的关键病机,治疗以解毒抗癌、消瘀散结、疏肝理脾为大法,以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7.
浅析王清任辨治血瘀证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平  王浩中 《河北中医》2004,26(12):959-960
王清任是清代著名医学家,他在其著作《医林改错》中花了大量篇幅来论述对血瘀证的辨治,提出“诸病之因,皆由血瘀”的学术观点。兹就其辨治血瘀证的特色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8.
王叶  耿立梅 《吉林中医药》2021,41(5):603-606
耿立梅针对临床中伤寒导致的外感发热通过四诊合参从六经角度辨证论治,认为三阳解表清热、三阴温阳化湿,均须掌握准确时机才可能最大限度发挥经方的作用,从而高效驱邪外出.太阳解表恶寒、发热、汗出,同时必须加用辅汗三法;阳明里热为高热,亦或体温不高,但见脉洪数,舌红,大便干;少阳为太阳和阳明的过渡,多见孔窍病变,且在太阳阳明辨证不清晰时均可使用小柴胡;太阴最阴,湿气盛,脾虚症状明显,严重时可为阴盛格阳而热,因此此期出现热象为郁而化热;少阴发热多见,见于人体阳气稍不足时,且多与太阳合病;厥阴为阴尽阳生,也是疾病阴阳转化的关键时期,阳进疾病转为三阳,阴进疾病转为太阴,用药宜寒热并用.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脏腑经络为理论依据来论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形成了较完整的以脏腑经络为中心,以整体性原则、辨病结合辨证原则为指导,以脉证合参为主要方法,理法方药一线贯连的辨证论治体系。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许亚兵  陈有明 《光明中医》2011,26(3):428-429
目的 通过对危重病治疗前预后辨证与治疗后实际转归情况的的对比,探讨<伤寒论>预后辨证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以达到指导临床实践的目的.方法 收集70例阳明病(20例)、少阴病(30例)、厥阴病(20例)为观察对象,以脉证合参预后辨证方法来观察其预后变化.结果 观察对象在治疗过程中疾病的变化转归与脉证合参预后辨证的预后结果基...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关于喘的条文20余条,通过研读分析对喘证的辨治规律颇有所得。虽然均有呼吸急促之喘证,但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的伴随症状不同,其治疗亦有不同,本人认为喘证也遵循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现将其归纳为邪客皮毛、邪客经络、邪客肌肉、邪客于腑、邪客于脏等理法方药完备的五个层次。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了伤寒之表、温病之表和温疫之表等“表证”的证候特点和治疗原则后指出:层次性表证,是八纲辨证中用以标明病势浅深表里概念的“表”,而与一般感冒(风热、风寒)之“表”不同,更不应单指皮毛、肌腠、经络等部位狭义的“表”。只有这样全面正确地认识表证,才能使临床表证的治疗发挥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中医药治疗温病瘟疫有较好的疗效。在冬、春季流感发作期,尤其在热性传染性疾病中,发挥了突出的临床作用和治疗效果。卫气营血辨治在温病学派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阐明了温病病机传变的一般规律,呈现出阶段性的证侯特点。本人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治疗体会,对温病的发生发展、病机的传变和辨证用药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认为温病瘟疫的发生,有其内在的本质因素;温病的发展传变迅速,往往不遵循着卫、气、营、血的发展辨证规律,往往是各种证候兼夹出现;治疗上宜营卫、气血、表里兼顾,同时要顾护正气津液。  相似文献   

14.
张军  王华楠  向红 《河南中医》2005,25(12):10-11
执小儿为“纯阳之体,所患热病最多”而滥用辛凉解表和清热解毒于儿科临床,是目前中医儿科界存在的普遍现象.本文从六经辨证的角度,分析了小儿太阳伤寒表证脉、证并治特点,提出小儿太阳伤寒表实证(外感风寒表证)当及时使用辛温解表法之麻黄汤、葛根汤类,以获“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效.  相似文献   

15.
郑洁 《河南中医》2016,(9):1606-1607
目的:观察应用阴阳平衡理论辨证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2月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高血压病患者1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78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对症治疗,试验组根据中医证候特征应用阴阳平衡理论辨证治疗。结果:试验组有效率91.03%,对照组有效率74.36%,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躯体功能、情绪功能、总健康状况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出现不良反应3例,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11例,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阴阳平衡理论辨证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陈明 《河南中医》2007,27(1):3-5
太阳温病属于广义的伤寒范围,是太阳病的主要证型之一,治当辛凉解表,如误用辛温发汗,以温治温;或过早使用下法,使表邪内陷等,可导致风温、结胸等病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温病证候病机学阐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温病基本病机(正邪交争与正气受损、热郁瘀相关病机)、系统病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及症状病机(温热与湿热、新感与伏气、温疫与温毒)论述温病证候病机学内容,以丰富和促进温病病机病理学的研究和临床运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毛德西 《河南中医》2006,26(7):9-11
张仲景在阴阳学说指导下,将伤寒证候分为两纲,即三阴三阳,然后在两纲之内辨其六目,即表里部位、寒热之性、虚实之体,这就是后世人们所概括的“六经辨证”。在具体分析方法上,张仲景用比较分类法、考论虚实法、设喻达旨法、对偶举证法等,对397条进行了交叉印证、反复推论,使得这些条文井然有序,病证分明。  相似文献   

19.
初发高血压病当首辨虚实,若论虚者,无外乎气血阴阳亏虚、不荣上窍,实者则有痰浊、瘀血上扰清窍,抑或阳亢上犯脑窍而致。笔者认为初发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以阴虚阳亢证居多,治宜滋补肝肾、平肝潜阳,在天麻钩藤饮原方基础上进行加减,自拟滋阴潜阳降压方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中医辨证治疗概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生 《河南中医》2009,29(6):563-565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多由肺脏疾患迁延失治,痰瘀稽留,正虚卫外不固,外邪反复侵袭,诱使本病反复发作。本病的证候要素以痰、阳虚、气虚、火(热)、水饮、瘀血为主,病位以肺、肾、心为主。证候大致为虚证类(心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心肾阳虚证)、实证类(外寒内饮证、痰热壅肺证、痰湿壅肺证、兼血瘀证)、危重变证类(痰浊闭窍证、正虚喘脱)三证类九证候。治疗急则以清热、涤痰、活血、化饮利水、宣肺降气、开窍立法而兼固正气,缓则以补肺、养心、益肾为主并根据气虚、阳虚之偏而分别益气、温阳,兼祛痰活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