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便秘主要是因脾虚运化无力、津亏血少、气机郁滞、胃肠积热、阴寒内生引起,治疗上实者以通下为法,虚者以补气增液为法,基本方以养阴润肠为主。结肠炎是由于湿热或寒湿之邪蕴结于肠,胃肠血络受伤,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本病的治疗主要采取辨证论治,分阶段治疗,口服灌肠相结合,基本方以补益气血、清热解毒利湿为主。慢性腹泻主要因外邪侵犯、饮食遏伤脾胃、肝气乘脾、肾不暖土致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而酿成本病,治疗以健脾化湿为法,基本方以补气健脾、升阳化湿为主。  相似文献   

2.
升阳除湿法治疗慢性结肠炎脾虚泄泻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龙江 《光明中医》2006,21(3):45-46
慢性结肠炎脾虚泄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若中气虚弱,运化失职,水谷不化精微,阳气不能上行,浊阴反而有余,则生湿浊.湿盛每易遏气机,或从寒,或化热,困脾伤胃,反过来又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故脾虚与湿盛是互为因素的.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学"肠澼久痢"范畴,本病常由饮食不节,或感受外邪而发病,导致脾胃升降失调,或肝脾不和,气机不利,气滞湿郁,或脾虚湿盛,湿郁化热,蕴结阳明大肠,灼伤肠络等病证。主  相似文献   

4.
健脾固肾法治疗慢性结肠炎19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东杨  翁世美 《新中医》1998,30(8):19-19
将196例慢性结肠炎患者,按辨证分为脾虚湿滞,脾阴不足,肝郁脾虚,寒热夹杂4例,认为本病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久病必虚,故治以健脾固肾法,结果治愈69例,好转106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89%。  相似文献   

5.
介绍朱建平治疗慢性结肠炎经验,认为脾虚湿毒是慢性结肠炎核心病机,临床病证结合,以脾胃为本,倡补、消、通三法,将慢性结肠炎分为4型论治:脾虚肝郁,湿热下迫大肠型;气阴两虚,湿热留滞胃肠型;脾肾阳虚,寒湿阻滞肠道型;阴阳两虚,寒热错杂,痰湿瘀互结滞留肠腑型.主张结肠炎如舌脉不符,当以舌象为准,并时时固护脾气胃津,用药上主张不可拘泥于古法.  相似文献   

6.
从肝论治慢性结肠炎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虽然慢性结肠炎主要为脾虚湿盛所致,但肝主疏泄,肝与慢性结肠炎关系也相当密切,因而提出从肝论治慢性结肠炎的观点。本文对从肝论治慢性结肠炎的理论依据及临床运用之理法方药作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7.
苏路侠 《新中医》1998,30(1):22-24
应用自拟健脾益肠汤口服、愈疡煎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124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7.58%。同时设对照组48例,运用西药为治疗,总有效率为64.58%,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表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认为本病之病因病机为脾虚湿滞兼有血瘀。治以健脾益气,温化运温之剂口服调理脏腑气机,以活血通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祛腐生肌之剂保留满足肠崦民相得益彰之效。  相似文献   

8.
补肾法治疗慢性结肠炎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梁幼雅 《新中医》1998,30(3):3-5
本文认为,虽然脾虚湿盛是导致慢性结肠炎的重要因素,但其发病也与肾虚关系密切,因而提出补肾法治疗慢性结肠炎的观点。文章对补肾法的立论依据及具体运用作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9.
介绍陈建杰教授辨治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多由感受湿热疫毒之邪所致,临证多从湿阻气机、肝郁脾虚、血瘀肾虚辨治,常以丙肝冲剂为其经验方药。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0.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主要在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葛惠男教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虚与湿盛,健脾化湿、行气止痛、涩肠止泻为基本治则,自拟痛泻方,并在该基本方的基础上进行随证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张伦 《中医药学刊》2003,21(3):344-345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病变主要在脾胃与大小肠,而脾虚湿滞乃其发病的重要原因,脾虚为发病之根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变化。本虚标实,寒热错杂是其发病特点。活动期辨证多以湿热内蕴为主,恢复期辨证多以气虚血瘀湿滞为主。较系统地总结周福生教授对溃疡性结肠炎之病因病机、脏腑关系及辨证论治等诸多独到见解。临证辨证立法用药的同时,常结合宏观整体辨证与局部微观结肠镜所见互为合参,以利辨证与辨病、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独特特色。脾虚湿滞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变化,脾虚湿热内蕴,运化失职,泻痢乃生。以虚为本,虽兼湿热,但属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且病势日久,迁延难愈,因此在治疗上宜以健脾益气、温化运湿,清热化湿、凉血活血之法调理脏腑气机,并局部用活血通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祛腐生肌之剂保留灌肠直达病所,使整体与局部同步治疗会有相得益彰之功效。  相似文献   

12.
林瑛瑛 《山西中医》2005,21(3):21-21
慢性结肠炎属于中医肠湃、久痢范畴。此病常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情绪失调而发病,导致脾虚湿盛,湿郁化热,蕴结大肠,灼伤肠络,或脾胃升降失调,或肝脾不和,气机不利,气滞湿郁。如果饮食不当、情绪不畅,则更加重病情,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谷精微不能吸收、谷反为滞,清浊不分,混浊而下,遂成泄泻;如因情绪不调,忧郁恼怒,精神紧张,肝气失于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受制则成腹泻。  相似文献   

13.
1结肠炎的概念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本病起病多数缓慢,常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少数急骤,病程可分为持续性,呈慢性或发作期相交替的慢性经过,偶呈急性暴发。可引发肠狭窄、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肠梗阻、结肠癌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便及脓血便、里急后重,甚则大便秘结、数日内不能通大便;时而腹泻时而便秘,常伴有消瘦乏力等,有的患者还有腹胀、消瘦、乏力、肠鸣、失眠、多梦、怕冷等症。2中医对结肠炎的认识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而与肝肾关系密切。而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  相似文献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本病临证以见舌质偏红、舌体瘦小、咽千口燥、脘腹灼热、大便干燥等胃阴不足的证候为主;并常兼见脘痛连胁、暧气呃逆的气机阻滞证候,或兼有消瘦乏力,纳食饱闷的脾虚失运证候,或兼有脾胃虚寒、湿阻中焦、气滞  相似文献   

15.
泄泻通治方治疗53例脾虚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尚光 《新中医》1995,27(10):28-29
对53例中医辩证为脾虚型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运用《类证治裁》的泄泻通治方加减治疗,结果痊愈18例,好转3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认为本病病机是脾肾阳虚,脾虚乃为根本,健脾温肾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玉屏风散合四逆散治疗慢性结肠炎4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志荣 《新中医》1997,29(7):35-36
认为慢性结肠炎病程长,反复发作,耗损正报,影响情志,故脾虚肝郁,浊阻气滞为本病病机。以玉屏风散合四逆散治疗本病48例,痊愈17例,好转2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  相似文献   

17.
家父陆机老中医 ,祖籍如皋 ,早年师承已故省名老中医沙乾一先生 ,尽得其传 ,后又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从医近40载 ,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与实践心得 ,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笔者侍诊左右 10载 ,聆听教诲 ,获益匪浅 ,兹择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证经验 ,简介一二 ,供同道参考。1 疏肝健脾 清泄湿毒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较长 ,多为正虚邪恋之证。家父认为肝郁脾虚是本病的一个主要证型。肝气疏泄是保证脾胃气机升降的重要条件 ,而脾虚则是慢性肝炎形成的潜在因素。在本病的整个病变过程中 ,都具有“脾虚”的症状存在。临床可见体倦乏力、纳…  相似文献   

18.
慢性非特异溃疡性结肠炎,自1987年杭州全国消化道疾病会议制定出诊断标准后,全国各地诸多医家依据标准,发表临床治疗本病的文章甚多,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近况概述如下。1 辩证分型治疗 张氏分两型:肝脾不和型用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加减;肝郁脾肾两虚型用痛泻要方,四君子汤,四神丸加减,共治疗30例,治愈19例,好转11例。王氏分三型:气滞湿郁型用四逆散加木香、大黄;脾虚湿盛型和寒热夹杂型均用理中汤随证加味,疗效满意。倪氏分四型:脾虚肝郁型:脾肾阳虚型;脾虚  相似文献   

19.
麦树芬 《新中医》1996,28(5):43-44
温中祛寒法治疗慢性结肠炎65例麦树芬主题词结肠炎/中医药疗法,温中,祛寒,中医治法,慢性病慢性结肠炎,中医称“下利”、“泄泻”、“肠风”等,是临床上常见而多发的胃肠疾病。笔者自1988年以来,运用温中法寒法治疗本病65例,效果满意,现小结如下。1临床...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辩证治疗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性疾病。我科通过对近年来采用中医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回顾与分析,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进行概括,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把溃疡性结肠炎分为:大肠湿热蕴结型、肝郁脾虚型、阴血亏虚型、脾虚湿蕴型和脾肾阳虚型,并对其用药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