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会禧老中医儿科验案三则江西省永修县人民医院(330300)叶远华王贤娇关键词小儿甲型肝炎小儿腹泻小儿发热代会禧代会禧(1922—)是我县名老中医,主任医师。行医50余年,博览经典医籍,注重临床实践,精通内、妇、儿科,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有幸侍诊代老,...  相似文献   

2.
许纪全 《河北中医》2000,22(5):363-364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多见。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功能尚未完善健全,若外感风寒暑湿邪气或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寒等原因,均可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引起腹泻。正如沈金鳌所说:“小儿吐泻,皆因小儿幼稚,脏腑脆弱,外部易侵,兼以护理失调,乳食不节,清浊相干,蕴作而然。”说明本病的发生与乳食、外邪有关,且由于小儿发育未全,而易得本病。故而在临床上治疗小儿腹泻,必须时时注重小儿脾胃之气。盖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生机蓬勃,对水谷精微的需要超过成人,这就依赖脾胃后天之本…  相似文献   

3.
家父戴会禧老中医,临证四十年,经验丰富。治小儿急症发热,颇有独到之处。兹举数倒,以飨同道。一、乳蛾发热;郝某,女,2岁。发热五天,咳嗽痰少。西医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连日使用庆大霉素、青霉素等抗菌消炎药乏效,转求中医治疗。刻诊:发热,入夜尤甚,  相似文献   

4.
董幼祺教授在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根据该病初期以湿热困脾,中期以湿热滞留、阴津已伤,后期以伤阴及阴损及阳为主的特点,分别提出了清热利湿,清运化阴,酸甘化阴3个治法,止泻效果明显。文章通过对董幼祺教授2例小儿病毒性腹泻验案进行分析,为小儿病毒性腹泻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依据。  相似文献   

5.
医案3则     
在学经典、做临床、拜名师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没有深厚而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做不好临床的,只做临床不读经典难以成为明明白白的中医。经典可以启迪智慧,提高悟性,指导临床;做临床可以验证理论,提升理论乃至创新理论。只有临床效著,理论先进,中医才可复兴。  相似文献   

6.
温热类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古今医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诊疗经验总结,并创制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药.达原饮为明代医家吴又可所创,全方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组成,用于治疗邪入膜原的温热性疾病.笔者运用本方治疗小儿流感发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整理医案1则与同道交流,旨在发掘中医药有效的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7.
刘爱群  于平  王亚东 《新中医》2001,33(5):37-37
1 湿邪内伏,热灼营阴 李某,女,11岁,1999年11月12日初诊、3月前患流感,体温持续5天39℃以上,高热退后一直低热,体温37.2℃-37.7℃,日晡显著,肢体沉重.乏力自汗,胸脘满闷,食后腹胀,纳差,尿黄,便干,面色萎黄、夜潮红,舌红、苔白腻,脉滑细数。治以芳香化湿,护阴清热。处方:■香、陈皮、秦■、银柴胡、白薇各6g,佩兰、滑石、青蒿、地骨皮各10g,茯苓15g、服药3剂,热势渐退,体力渐增,自行停药。2天后体温又升至37.3℃,食纳转佳,食后仍有腹胀,舌红见退、苔白厚腻,脉濡细。守…  相似文献   

8.
黄文峰 《新中医》2001,33(6):68-68
1外感发热 胡某,男,2岁3月,2000年2月25日初诊。3天前出现恶寒,气喘,鼻塞,继而发热,T 38.2℃。经西药治疗,热退。但次日晚复作,如此反复。诊见:精神疲倦,面色苍白,稍气喘,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不红,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指纹鲜红浮现风关内。证属外感风寒。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加味。处方:麻黄3g,桂枝、苦杏仁、炙甘草各2g,荆芥、防风各6g,柴胡5g,桔梗、薄荷(后下)各4g,生姜1片。1剂.水煎晚饭后顿服。二诊:热退,症减。效不更方,守方续服1剂,诸症悉除。 按:…  相似文献   

9.
10.
11.
杨雪华  丁瑞丛  何华  刁喆园  邵珺 《新中医》2024,56(16):235-238
正文:2023年9月以来支原体感染肺炎高发,全国多地医院出现支原体肺炎感染患者,其中以5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为多见。就本次发病特点及临床症状而言,属中医温热疫症范畴。在此期间,笔者诊疗此类患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整理介绍运用中医药辨治小儿支原体肺炎后间断发热的医案1 则, 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2.
笔者于 1 987~ 1 988年在浙江省中医师理论提高班专修中医内科之暇余 ,诊治 2例喉科重症患儿 ,疗效颇好。现根据医案记录整理报告如下。1 烂喉丹痧胡某 ,男 ,6岁 ,家住长兴下箬镇 ,1 987年 1 2月8日初诊。患儿家长诉 :病起 4日 ,发热、烦渴、喉痛逐日加重 ,2日前面部及颈部起发红色痧点 ,以为出麻疹未加诊治 ,患儿发热气促喉痛故连夜租车来院求治。查体 :患儿颜面红 ,丹痧成片 ,环唇苍白 ,耳后、颈项、胸背部及四肢均有丹痧成片 ,状如涂丹 ,按之色退。以压舌板窥喉 ,咽喉红 ,上腭亦有丹痧可见 ,双侧乳蛾红肿糜腐 ,舌赤如朱 ,脉数有力…  相似文献   

13.
介绍梁苹茂教授治疗气虚发热、劳淋,脾虚泄泻3则医案,并结合相关条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姜磊 《江苏中医药》2009,41(4):48-48
李新民教授对儿科疾病的治疗,经验丰富,心法独到。笔者在侍诊期问亲历导师治疗小儿腹泻,收效显著,兹介绍验案3则如下:1脾虚泻陈某,男,7个月。2007年6月13日就诊。  相似文献   

15.
李聚梅 《山西中医》2001,17(4):36-36
1 午后发热王某某 ,女 ,45岁 ,1998年 12月 16日初诊。午后发热 1月余 ,体温波动在 37.8℃~ 38.5℃之间。经血、尿、便等常规检查均无异常。西医诊为不明原因发热 ,治疗多日无效。刻诊 :午后发热 ,清晨即退 ,伴心烦不安 ,头晕头痛 ,倦怠乏力 ,口咽干燥 ,时有胸满 ,舌质红、苔薄白 ,脉沉弦细。辨证属阴虚发热。治以滋阴清热。方用清骨散加味。药用 :银柴胡 10 g,胡黄连 10 g,地骨皮 12 g,青蒿 12 g,知母8g,川芎 6 g,甘草 6 g。每日 1剂 ,水煎服。 12月 2日二诊 :服5剂后 ,发热仍如前。且自觉热自骨髓中而来 ,肌肤灼手。患者时有两胁肋痛 ,…  相似文献   

16.
17.
戴丽莉 《新中医》2017,49(6):191-192
正三仁汤出自于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治疗湿温病的代表方剂之一。本方由苦苦杏仁、通草、厚朴、薏苡仁、竹叶、滑石、白豆蔻、半夏8味药物组成,用于治疗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1])。本方功能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等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证者。湿为阴邪,其来以渐,留恋难散,故汗解不能,攻下无济。治疗既不可辛散燥夺,又不可苦寒直折。临床实践表明,本方不仅治  相似文献   

18.
小儿退热按摩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退热按摩乳对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患儿120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用小儿退热按摩乳穴位按摩,对照1组行常规推拿,对照2组用小儿感冒散。分别观察总疗效,体温,伴随症状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总疗效,退热起效时间及完全退热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在部分伴随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治疗组则分别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结论:小儿退热按摩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具有疗效好,简便,安全,患儿易于接受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观察研究推拿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发热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0例发热腹泻患儿采用捏脊疗法,重按揉长强穴、大椎穴,每日1次,连续3天为一疗程,而对照组采用对症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论是在退热时间(p〈0.05)上,还是总有效率(p〈0.05)上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发热性腹泻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