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伯勋 《四川中医》1998,16(11):9-10
  相似文献   

2.
僻证86例辨治体会高庆通(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科广州510000)关键词僻证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中医学所称之僻证,近似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麻痹证。近几年来,笔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在临床中治疗86例患者,取得较好疗效,兹小结如下:1临...  相似文献   

3.
4.
喎僻(周围性面瘫)临床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病侧面部表倩肌弛缓性瘫痪,额纹消失或变浅,不能皱额、蹙眉、闭目、露齿、吹哨、噘嘴,鼻唇沟平坦或变浅,口角下垂被牵向健侧,食物滞留于颊齿之间,流诞漏水,闭目时眼球上转、露睛、眼泪外溢,或有味觉及泌诞障碍、舌强不适、食欲不振,或舌咽干燥、耳后疼痛、听觉减退,或耳廓和外耳道感觉迟钝、鼓膜及外耳道、耳廓有疮疹,或有眩晕、耳鸣、眼震、面肌颤动等症。本病之成,多为内外合邪,而致病因素多为风、寒、湿、热、气虚、痰、瘀综合为患。无论内因为何,总常由外邪引发,笔者业医近三…  相似文献   

5.
张青华 《陕西中医》1999,20(9):412-412
<正> 汗证是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本病在临床上颇为常见,笔者不揣浅漏,谈谈自己临证治疗汗证的点滴体会。 1 治汗证常守益气养阴法 汗证的辨证施治,前贤总结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如阳(气)虚则自汗,阴(血)虚则盗汗。自汗常以温阳(益气)固,表为法,盗汗多以滋阴(养血)敛营为主,二者历来为治疗汗证所遵循的法则。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少汗出之证,常常是二者互见,属气阴两虚。尤其是患者素体虚弱、或年迈之体,身虽不健,  相似文献   

6.
汗证临床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为心液 ,精气所化 ,故不得过泄 ,过则为病。临证切勿就汗论汗 ,而应在辨证的基础上 ,审因论治 ,以求不止汗而汗自收。  久病自汗 未必尽虚 俗云 :“自汗多阳虚 ,盗汗多阴虚 ,久病自汗必虚。”《丹溪心法。自汗》说 :“自汗之证 ,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临床中则不尽然。余临床中曾治王某 ,女 ,54岁。自汗两年余 ,汗出之前阵发怕冷 ,继则烦热 ,少寐 ,口咽 ,舌质略红 ,脉弦细。一老中医说过 :“自汗一证 ,辨有邪无邪 ,有邪者多实 ,无邪者多虚 ,散邪无迫津之因 ,汗可止 ;补正无漏汗之隙 ,汗自收。切勿见汗止汗 ,闭邪于内 ,以致迁延…  相似文献   

7.
哭证辨治     
先贤原无“哭证”命名,笔者基于临床突出“哭”的外在客观表现,屡见不鲜,因而不揣冒昧,僭立“哭证”病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肺……在声为哭。”又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灵枢·本脏》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所病矣。”根据《内经》的理论指导,以“哭”归属于肺之病变而辨证施治,获效迅捷。兹选案例四则: 一、张×男26岁农民。母诉:神识昏愦,发热便秘,溲短而黄,醒时喊妈,呜呜痛哭,不吃不喝,已有四天。望见颜面赧红,唇爪暗紫,舌色紫红,苔黄厚垢。闻及鼾声如雷,痰鸣如锯。切诊脘腹胀满,脉来滑数有力,腋温39.3℃。诊为温热劫液为痰而阻肺,热毒内结阳明而腑实,始因谣言中伤,复趋表里闭阻,遂致昏愦而悲恸痛哭。投以宣自承气汤加味:石膏60g 大黄10g杏仁6g 瓜蒌15g 枳壳10g 甘草6g 礞石滚痰丸15g入煎,安宫牛黄丸2粒打碎分冲。服1剂,粪下秽臭,热退哭止,神清诉谣,悲恸  相似文献   

8.
汗证辨治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汗证辨治探索415601湖南省安乡县卫生职工中专学校韩先知汗是津液所化生,出汗过多,容易伤津耗血。《丹溪心法·自汗》云:“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临床治疗汗证多从“虚”论治。但据笔者临床体验,亦不尽然,或营卫不和,或邪居少阳,或补而未宜...  相似文献   

9.
10.
11.
郑孔江 《陕西中医》1999,20(8):363-363
<正> 1 气虚寒凝伤阳案 李某,男,36岁。主诉;头部恶风汗出1年余。自小即有头部易出汗病史,天热或劳累时症状明显,肢体表现基本正常。1年前,酒后头汗较甚,用凉水冲洗,第2日自觉头痛如裂,持续不解,恶风畏寒,多方治疗头痛有所缓解,但头部持续汗出如洗,畏风则昼夜带着皮帽,延续至就诊,见面色灰滞无华,肢体倦怠,纳可,二便调,舌淡暗苔薄白,脉细弱。曾查颅脑CT及CDS未见明显异常。辨证病机为气虚寒凝,阳微不升。方选四昧回阳汤加味;人参6g(另煎),熟附  相似文献   

12.
汗证辨治三则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310012)柴可群杭州市下城区人民医院王德玉【关键词】汗证,辨证论治,医案汗是生理活动之产物,也可以是病理变化之结果。当阳气蒸化阴液这一汗液化生过程受损,大量津液流出体外时,切勿就汗止汗.中医传统理论认为:“...  相似文献   

13.
叶天士辨治脾胃湿热证经验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叶天士对脾胃湿热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在诊断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治疗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宋春侠  张德英 《陕西中医》2004,25(12):1152-1152,F003
中医论痰,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的痰指肺家之痰,广义的痰包括一切水谷精微代谢障碍停聚体内之物.有的肉眼可见,有的为微观所见,只能从脉象上得知.微观可见的如沉积于血管中的粥样斑块.至于肉眼可见的,如妇女过多的带下物,胃中呕吐的涎沫,小便排出的白浊物,眼中过多的分泌物等.<内经>云:"膏梁厚味,酿生痰浊".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过食肥甘厚味,体力劳动相对减少,造成营养物质相对或绝对的过剩.这些过剩之物,即乖变为痰.当今的多发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多由痰引起,因而研究痰证的证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先仅对痰浊在上、在中、在下的临床表现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5.
臌胀为黄疸、胁痛等病后期常见之病症 ,多伴发于积 ,临床辨治较为棘手 ,特别是水气互结证臌胀的辨治尤难。笔者在临床中根据水与气的致病特性分而辨治 ,取得较好效果 ,现将初步体会介绍如下。1 辨证关键臌胀的形成 ,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 ,水气互结证与肝脾的关系更为密切。肝主疏泄 ,脾主运化 ,互相调节体内气和水的升降运行 ,互不干扰。但当肝气郁结时 ,可致气滞血瘀 ,脉络阻塞 ,气机运行紊乱而聚于腹中 ;肝气犯脾 ,脾失健运 ,水湿内停 ,壅于腹中 ,与腹中之气交结相搏 ,相互为患而致腹大如鼓。臌胀水气互结证的临床表现为 :腹胀或…  相似文献   

16.
头汗辨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头汗辨治体会许建萍(江西省萍乡市北桥医院337002)关键词头汗;中医药治疗头汗在现代医学上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属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一个症状,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只是对症处理(如用阿托品、654一Ⅱ抑制汗腺分泌等),疗效(尤其远期疗效)不好,且有口干...  相似文献   

17.
伊辉旭 《四川中医》1995,13(4):33-34
  相似文献   

18.
朱步先 《中医杂志》2012,53(11):976-978
从《金匮要略》对口僻的论述获得启示,认为此证主要是经脉间的病变,缓急不调可视为基本病机,处方用药的张弛有度则为因应之策.并列举病案说明:尽管证治有大法可循,而随证运用之妙,在于审时度势、不拘一格化裁成方.  相似文献   

19.
20.
笔者在临床上以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治疗乙型肝炎,取得较好临床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