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报道最近OCT检查发现的病理性近视患者的视乳头周围脱离(PDPM)。设计:观察性病例报道。方法:O CT、荧光素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结果:1例69岁的女性患者,表现为双侧近视性弧形斑下缘黄橙色的视乳头周围区域,典型的PDPM表现。OCT检查显示该区域大面积的脉络膜内部高反射区,位于正常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方。扁平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区未出现脱离。结论:OCT检查结果显示,在病理性近视中应将此异常称为视乳头周围脉络膜内部空泡形成而不是视乳头周围脱离。近视眼患者视乳头周围脉络膜内部空泡形成@Toranzo J @Cohen S.Y$Centre Op…  相似文献   

2.
报道1例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双眼浆液性黄斑视网膜脱离病例。观察性病例报道。一33岁男性患者,双眼行单纯LASIK术治疗右眼+5.00D,左眼+7.00D的球镜度数,术后第4d双眼视力突然下降。有详细病史并行眼科、全身、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O CT检查。术前眼底检查记录有双侧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萎缩。现诊断为双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R),O CT上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发生多灶性改变及黄斑区有袋状浆液性视网膜积液。荧光血管造影的晚期静脉可见多个高荧光渗漏点,右眼视网膜色素上皮着色较多。术前已有如视网膜色素上…  相似文献   

3.
目的:描述1例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的临床病程。方法:采用包括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的常规检查方法,对1例68岁的男性左眼PCV患者随访超过60个月。结果:在整个随访过程中患者出现反复的黄斑区损害,例如视网膜色素上皮和感觉神经视网膜上皮的浆液性脱离,但视敏度保持良好。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显示,息肉状血管的自然消退伴脉络膜循环的显著变化:一簇息肉状的结构消失,几个月后在远离先前观察到息肉状结构的地方出现明显的小脉络膜血管,表示这并非原先损害的延伸。结果:临床观察显示在某些PCV病例脉络膜的脉管结构可能随…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道2例玻璃体腔内注射Pegaptanib治疗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后引起的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病例。设计:非对照病例序列。方法:对2例玻璃体腔内注射Pegaptanib后引起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的病例进行鉴定。在鉴定之前得到了鉴定机构的的批准和许可。在治疗前后采用眼底照相、静脉  相似文献   

5.
Dhalla  M.  S.  Blinder  K.  J.  Tewari  A.  曹绪胜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9):16-17
目的:报道2例pegaptanib玻璃体腔注射后发生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的患者。迄今为止,这是第1篇对眼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后出现上述并发症的报道。设计:观察性病例报道。方法:2例患者表现为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和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均由老年性黄斑变性所致。2例患者均接受玻璃体腔pegaptanib注射治疗。结果:1例患者于玻璃体腔注射后1周发生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另1例患者于治疗后8周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结论:虽然上述情况可能是由于患者的自然病程所致,但患者接受pegaptanib玻璃体腔注射后发生视力严重下降时应高度怀疑视网膜色素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的脉络膜循环异常特征、脉络膜厚度变化特征及其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60例(累及单侧患眼)为观察组,同期入选健康体检者30例(60只眼)为对照组,均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其睫状后短动脉、睫状后动脉、眼动脉,检测血管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血管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评估脉络膜循环异常表现;评估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及脉络膜循环异常的相关性。结果 CSC患侧眼、对侧眼与对照眼颞侧睫状后短动脉、颞侧睫状后动脉、眼动脉的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C患侧眼与对照眼颞侧睫状后短动脉、颞侧睫状后动脉、眼动脉的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C对侧眼与对照眼颞侧睫状后短动脉、颞侧睫状后动脉、眼动脉的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视网膜色素上皮渗漏点均出现于ICGA早期弱荧光区中,其中弱荧光区中出现继发性脉络膜血管扩张患者56例,晚期ICGA造影可见高荧光渗漏病灶,未出现血管扩张者仅4例,表现为晚期高荧光局限性渗漏病灶,全部色素上皮窗样荧光处相应脉络膜为晚期ICGA造影高荧光渗漏病灶。结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与机体全身因素密切相关,脉络膜微循环异常可继发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中浆患者脉络膜循环障碍比视网膜循环障碍更严重。  相似文献   

7.
作者报告了一例65岁的男性患者,主诉其右眼突然视力丧失。9年有黄斑区视网膜上皮浆液性脱离的病史,但没有经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证明有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形成。后来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部位自然复位了,因而未复诊。  相似文献   

8.
对1例双眼玻璃疣样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的患者进行眼底荧光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荧光造影显示玻璃疣着色而无荧光素聚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这些表现在10个月的随访中未发生变化。玻璃疣样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Emfietzoglou I. @Grigoropoulos V. @Kipioti A. et al. @G.P. Theodossiadis$13 Lykiou Street, 10674 Athens, Greece Dr. @杜兆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大泡状视网膜脱离(RD)的临床、眼底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进一步明确病因,减少误诊,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5例(7只眼)泡状视网膜脱离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特征,分析其改变。结果:①FFA:5例(7只眼)均发现后极部多处色素上皮脱离(PEDS)病灶所致的荧光渗漏点,晚期该渗漏部分融合,并向神经上皮下渗漏。②ICGA早期可见脉络膜动脉充盈不良,其邻近的脉络膜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成强荧光,中晚期可见多发性色素上皮脱离及渗漏点。③OCT:视网膜神经上皮呈穹窿状隆起,下方为低反射暗区,其中可见色素上皮脱离腔。结论:大泡状视网膜脱离存在脉络膜循环障碍,脉络膜血管的高渗透性可能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而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是继发性改变,该病可能是一种重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临床可参考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几种类型视网膜变性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进行观察研究.方法:8例(16眼)视网膜变性患者按常规方法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双眼改变较为对称,病变相对安静,层次偏浅,以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萎缩为主,早期脉络膜背景荧光暗淡,透见脉络膜大血管,并可出现低荧光区.与继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有区别.结论:脉络膜毛细管萎缩造成的脉络膜微循环障碍可能是导致视网膜变性患者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视网膜感光细胞营养不良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1例典型性Bartter综合征患者发生巩膜脉络膜钙化的病例。设计:观察性病例报道。方法:1例有26年病史的42岁典型性Bartter综合征的女性患者,发现双侧眼底肿块。患者最先的表现是6岁时出现口唇发抖和双手僵硬,但直到16岁时才被确诊。治疗方法包括给予镁、钾和阿米洛利。结果:眼部检查发现,双眼沿上下血管弓可见多灶性、黄白色的地图状脉络膜硬性损害。超声波检查显示,在巩膜和脉络膜处有钙化强回声,符合双侧巩膜脉络膜钙化病变。结论:巩膜脉络膜钙化可见于典型的Bartter综合征患者。典型性Bartter综合征患者巩膜脉络膜钙化@Demirci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脉络膜结核性肉芽肿患眼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特征。设计:干预性病例序列。方法:对9例(9眼)脉络膜结核性肉芽肿患眼行OCT扫描检查。结果:通过病灶区进行OCT检查显示在肉芽肿病变上方的视网膜色素上皮-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和神经视网膜之间存在一边界清晰的黏附部位(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道1例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 M D)患者发生的伴黄斑裂孔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设计:观察性病例报道。方法:1例87岁女性患者,发生与AM D相关的伴有视力丧失的纤维色素上皮脱离,对其随访时进行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以及O CT等检查达8个月。结果:色素上皮脱离发展为伴有黄斑裂孔形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这一损害的短暂进展以及OCT的结果表明:视网膜色素上皮(R PE)撕裂导致了沿着视网膜神经感觉层后表面的撕拉力,并引起了继发性黄斑裂开。结论:黄斑裂孔形成是A M D患者R PE撕裂从而导致视力丧失的一种机制。新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吲哚菁绿(ICG)内界膜染色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M H)后,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变化以及脉络膜、黄斑的继发改变。设计:观察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接受内界膜染色及剥离的31例M H病例。对术眼进行OCT、激光扫描检眼镜、荧光素及ICG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有3例患者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发生变化,在原先的手术区,黄斑变薄、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这3例与其他没有视网膜色素上皮变化的病例相比,视力明显下降,视网膜厚度显著变薄(P=0.003,P=0.009)。结论:采用ICG染色加眼内照明的内界膜剥离术,可能会增加损害视网膜、继发脉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形态学改变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横断面观察研究,对43例(49眼)CSC患者进行FFA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并将两者结果对比观察。结果:呈典型FFA表现21只眼,OCT扫描均发现神经上皮脱离或色素上皮脱离或两者皆有。其中FFA中未发现任何异常荧光部位5只眼,在OCT中却可见局部色素上皮光带粗糙和小隆起。FFA中呈不典型的渗漏表现23只眼中,OCT扫描也发现神经上皮脱离或色素上皮脱离或两者皆有,其中局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光带粗糙和小隆起表现8只眼。FFA中未见任何异常荧光的5只眼,其中OCT扫描却发现有只眼呈局限性浆液性神经上皮浅脱离,即视网膜的隐性渗漏。结论:CSC的发病机制可能为脉络膜循环障碍继发RPE损害。SD-OCT对FFA诊断和研究CSC有很好的补充甚至是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介绍:眼部的转移瘤通常位于葡萄膜,尤其是脉络膜。位于视乳头的转移瘤仅占眼部转移性病灶的5%,通常会被特别描述。报道1例因转移性腺癌就诊的患者,被发现有视乳头转移。病例观察:1例35岁的女性患者,因发生胸膜和骨的转移性腺癌而接受化疗4个月。患者诉左眼视力明显下降伴头痛和恶心。眼底检查发现视乳头水肿、有一淡黄色的病灶,下方乳头旁区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脉络膜病灶,高度提示脉络膜转移瘤。脑-眶部CT扫描显示有多发性脑部转移灶。患者在诊断腺癌后11个月、眼部转移灶后4个月去世。结论:尽管没有肿瘤病史,视乳头…  相似文献   

17.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对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以下简称中浆)有其特殊的诊断价值。本文通过对患有中浆的45例48眼进行检查后认为中浆是由于视网膜外屏障功能受损使脉络膜血管渗出液进入视网膜下。在中浆活动期造影时有三种改变:表现为喷出型称冒烟状,扩散型称墨渍弥散型,圆点状称视网膜色素上皮失代偿(R、P、E、D)。恢复期表现为透见荧光,亦称窗样缺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发病率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2003年诊断为渗出型AMD163例157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 larization,CNV)的眼底血管造影资料。结果 54例55眼符合PCV,分别占本组CNV患者163例157眼的33%和35%。除1例为双眼发病外,其余均为单眼。男性36例36眼、女性18例19眼,经统计学分析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t=1.847,P〉0.05)。年龄47~75岁,平均61.8岁。网膜下出血部位主要位于后极部,39眼可见橘红色病灶,其中34眼合并黄白色脂质渗出,13眼合并玻璃体积血。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v,FFA)显示:22眼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12眼网膜下出血联合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9眼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联合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2眼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8眼仅表现为网膜下出血遮蔽伴息肉状斑点样高荧光而无色素上皮和或神经上皮脱离;息肉状斑点样高荧光位置:黄斑区32眼,混合区(黄斑区+血管弓区、黄斑+乳头旁、视盘旁+血管弓区)7眼,血管弓区5眼,视盘旁区3眼,中周区1眼,7眼未显现斑点样高荧光。结论 PCV多见于老年病人,大部分为单眼发病,男女发病率差异不明显,通过临床上见到的后极部大片网膜下出血性合并橘红色病灶和(或)黄白色脂质渗出以及FFA所显示的脉络膜斑点状或花簇状高荧光及其位置,可作出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道继发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 D)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在进行光动力治疗(PDT)之后发生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设计:回顾性干预性病例研究。方法:在公共医院里进行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报道7例患者的7只眼进行PDT治疗后发生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撕裂。所有的患眼均为继发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单次光动力疗法治疗老年黄斑变性合并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的 2 0例 2 0只老年黄斑变性伴有脉络膜新生血管眼经光动力治疗的疗效。随访 3个月。以视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为观察指标。结果 按最后一次随访记录分析 ,视力提高 3行者 2例 ;视力提高 2行者 3例 ;提高 1行 5例 ;视力保持不变 1 0例。 1周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 :8例以典型性为主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荧光渗漏停止 ;1 2例轻微典型性和完全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荧光渗漏均较治疗前减少。随访结束时眼底荧光造影显示 :以典型性为主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4例荧光渗漏停止 ,4例荧光渗漏 ;轻微典型性和完全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现 3例渗漏加重 ;9例荧光渗漏减少或不变。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显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明显好转。该组病例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见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光动力疗法短期内能封闭或抑制老年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目前尚未见明显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