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侯留法 《中医杂志》2002,43(8):636-637
关于肝硬化腹水形成的机理,中医普遍认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的结果。笔者通过临床实践,参考古代文献,认为肝硬化腹水形成的关键在于肝血瘀滞。1 瘀血不去,久可致水水血相关理论源于《内经》。《灵枢·邪客篇》中记载:“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津液流行于血脉之中”;《灵枢·痈疽篇》谓:“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后世医家对水血相关的生理也有论述,如《血证论》说:“血得气之变蒸,变化而为水”。张景岳云:“血流灌溉一身,无所不及,津液得以通行”。李东垣也明确指出:“水入于脉,其血乃成”。此处水和津液同义。可见津液和血关系密切。津液是血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渗入脉中则为血,血渗脉外则为津,可谓血中有津,津随血行,为瘀可致水提供了生理依据。  相似文献   

2.
刘渡舟“人体津液链学说”的临床意义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渡舟医学全集》曰 :“中医学认为体内有一种比较重要的物质叫津液。实际上它包括了血液、精液、髓液、汗液、唾液……它们皆可统称之为津液。津液是一个相互联接又能相互转化的有机体 ,好像一条链联在一起 ,所以 ,我把它叫做津液链。”津液的来源 ,是从饮食分解出来的。例如 :《灵枢·邪气篇》说 :“五谷入于胃 ,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可见饮食变成津液而带有原始物质的意义。严格地讲 ,津与液还有分别。《灵枢·决气篇》说 :“何谓津 ?腠理发泄 ,汗出溱溱是谓津 ;何为液 ?骨入气满 ,淖泽注入骨 ,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 ,皮肤…  相似文献   

3.
肝性腹水属鼓胀范畴,其形成过程与气血水三者息息相关,故气滞,血淤、水停相互影响,形成水鼓病互为因果的恶性病理循环,从而水得淤而愈聚,淤血得水而愈痼,水淤交阻而导致肝性腹水的发展。本文试从水血相关探讨肝性腹水的病机及治法。一、水血相关理论的源流水和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组织器官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邪客篇》曰:“营气者,泌其滓液,注之于脉而为血"。《灵枢·痈疽篇》谓:“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说明津液是血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血中一部分渗出脉外,津液气化,其清者注之于脉,与营气相合,以化为血,可谓血中有津,津  相似文献   

4.
谈谈人体的津液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一种比较重要的物质叫津液.实际上它包括了血液、精液、髓液、汗液、唾液……,它们皆可统称之为津液.津液是一个相互联接又能相互转化的有机体,好像一条链联在一起,所以,我把它叫做津液链. 津液的来源,是从饮食分解出来的,例如:《灵枢·邪气篇》说:“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可见饮食变成津液而带有原始物质的意义.严格地讲,津与液还有分别,《灵枢·决气篇》说:“何谓津?……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为液?……谷入气满,淖泽注入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相似文献   

5.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汗液、关节液等),具有滋润和濡养的功能。正如《灵枢.决气》篇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津液耗损,就会导  相似文献   

6.
治汗刍言     
汗是人体极为重要的津液,为五液之一。《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化液:心为汗……”。汗为津液所泄,津液化生心血,大汗必伤津而损及心血。《灵枢·决气篇》:“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素问·阴阳别论》云及作汗的机理:“阳加于阴谓之汗”。景岳进一步阐明:“然汗发於阴出於阳,其根本则由阴中  相似文献   

7.
浅论温病治疗中的顾护津液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建君  张葆花 《河北中医》2003,25(5):361-361
温病过程中 ,无论病邪在卫、在气、入营、入血 ,或在上、中、下三焦的不同脏腑 ,最易伤津损阴 ,酿生他变。因此 ,温病伤津是温病最突出的病理特征。吴鞠通云 :“温热阳邪也 ,阳盛伤人之阴也。”[1 ]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与气血有着密切联系 ,气旺生津 ,气可摄津 ,亦可随液而脱 ,津合脉内则为血 ,血渗脉外则为津。《灵枢·邪客》曰 :“营气者 ,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灵枢·痈疽》曰 :“津液和调 ,变化而赤为血。”《灵枢·营卫生会》曰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故有津血同源之说。由…  相似文献   

8.
活血化瘀法对妇产科疾病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瘀血的涵义和原因瘀字的释义,《说文》:“瘀积血也”。血由饮食所生化,在机体的脉道中运行,环周不休,以营养全身。《灵枢·痈疽》:“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血的正常状态,应在脉管内有规律地流畅运行为顺,反之为  相似文献   

9.
浅谈“损其心者,调其营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损其心者 ,调其营卫”一语出自《难经·十四难》 ,意指心脏疾患可采用调和营卫的方法来治疗。调和营卫为何能达到治疗心疾的目的 ?这要从营卫的生理、病理及营卫与心脏的关系说起。1 营卫的生理1 1 营卫生理《灵枢·邪客》云“营气者 ,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 ,以荣四末 ,内注五脏六腑” ,有营养和化生血液的功能 ;《灵枢·本脏》云“卫气者 ,所以温分肉 ,充皮肤 ,肥腠理 ,司开合” ,有温养脏腑肌肉、固护肌表和控制腠理开合及维持体温的作用。营卫二气 ,“营行脉中 ,卫行脉外” ;“阴阳相贯 ,如环无端”(《灵枢·卫气》) ,从而达…  相似文献   

10.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出自清代温热大师叶天士《外感温热篇》第 8条中 ,是热传入营分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成为后世温病学家从事温病理论和临床研究所遵循的原则。本文就此语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 ,纰缪之处 ,谨望同道斧正。1 邪热入营的基本概念  对于营的生理概念 ,早在《内经》中有不少论述。如《灵枢·营卫生会篇》云 :“营在脉中” ,《素问·痹论》谓其“循脉上下 ,贯五脏 ,络六腑也”。《灵枢·邪客篇》说 :“营气者 ,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可见 ,营来源于水谷精微 ,是饮食物经过中焦气化 ,吸收其精华化生而成。而营气…  相似文献   

11.
小议《难经》"损其心者调其荣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难经·十四难》云:“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注:荣,古通营,即营气),其义是心脉受损者可以通过调理营卫的方法治疗。笔者在临床上诊治心系疾病时,应用调和营卫之法,确有较好的疗效,因而对此条条文有了较深的感悟。首先,从营卫之气与心的生理关系可知,心与营卫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如“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邪客》),阐述了水谷精微化生营血成为血液的过程。这一化血之功由心所主,后世唐容川谓“心之能事,又主生血”(《血证论》)。营血既成,又在心的动力作用下行于脉中,是为“心主血脉”,而卫气与营气同起于中焦,营行脉…  相似文献   

12.
《难经·十四难》云:“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对于临床诊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吾师董廷瑶老中医善于运用桂枝汤类方调和营卫、宁心复脉,即基于此理。兹作简介,并祈指正。经言:“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邪客》),阐述了水谷精微化生营阴,成为血液的过程。这一化血之功由心所主,所谓:“心之能事,又主生血,……乃生血之源泉”(《血证论》)。尔后,营血在心的动力作用下行于脉中,此即“心主血脉”。但  相似文献   

13.
1 调肺运脾可强身之气机体气的生成,主要依赖肺的呼吸和脾的运化功能,肺所吸入的清气和脾胃所运化的水谷之气,是组成气的重要物质基础。《灵枢·决气篇》云:“上焦,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是谓气”。又《灵枢·营卫生篇》云:“上焦之气出,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为精液,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因此,呼吸功能与运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痰瘀互结致病的临床特点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痰饮、瘀血致病各有特点 ,临床多见痰瘀互结致病者。夫痰饮之成也 ,源于津液 ;瘀血之生也 ,源于血液。血和津液既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二者具有“津血同源”、“津血互化”的关系。《灵枢·邪客》指出 :“营气者 ,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灵枢·营卫生会》又说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说明血和津液旺则俱旺 ,伤则均伤。在生理条件下 ,津液与血在“气化”作用下可相互资生转化。故在病理条件下 ,气化失常 ,痰饮和瘀血亦能相互影响 ,终致痰瘀互结。如气不化津 ,则津液停聚 ,凝结而形成痰…  相似文献   

15.
《血证论》从肺补血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宗海撰《血证论》中从肺论治血虚,新颖独到,补充了前人之未备。笔者试就唐氏从肺补血之论,作一蠡测之析,与同道共鉴。一、崇《内经》,肺亦生血《灵枢·营卫生会篇》日:“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相似文献   

16.
略谈中医之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熊杰 《江西中医药》1999,30(4):60-60
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之阴谓之汗。”汗为五液之一,是阳气蒸腾津液从腠理出于体表的代谢产物。而汗出是机体功能活动中的生理现象,如《灵枢·决气篇》所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兹就生理、病理之汗等浅谈如下:1 生理之汗《素问·评热论》:“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言谷气化为精,精气胜乃为汗。可见汗为津液所化生,以津液为物质基础,是津液的组成部分。有云:“汗为心液。”源于《素问·宣明五气》:“心为汗。”乃心血由津液所化,汗由津液所泄,故大汗不但散热过多而耗气,也会伤及津液而损于心血。…  相似文献   

17.
三焦谷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雄志  陈丹 《陕西中医》2002,23(1):92-92
三焦学说古今颇多争议。《难经·三十一难》曰 :“三焦者 ,水谷之道路”:笔者求之《内经》、《难经》,提出三焦谷学道说 ,探讨如下。《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上焦出于胃上口 ,并咽以上 ,贯膈而布胸中”,《难经·三十一难》亦曰 :“上焦者 ,在心下 ,当胃上口 ,主内而不出”,故口、咽、食管皆属上焦 ,主受纳饮食 ,如雾露之降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上焦如雾”是也。《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中焦亦并胃中 ,出上焦之后所受气者 ,泌糟粕 ,蒸津液 ,化其精微 ,上注于肺脉 ,乃代而为血。《难经·三十一难》曰 :“中焦者 ,在胃中脘 ,不上…  相似文献   

18.
《内经·素问痹论》曰:“营者,水谷之精气……,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内经·灵枢决气篇》日:“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而《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8条曰:“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前者论“卫气营血”以物质而言,后者则以疾病的深浅而言。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可混淆,亦不可分开。《内经》中的“卫气营血”主要是指卫气、营气和血三种物质。其中,卫气和营气主要由脾胃中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之中比较富有营养的物质,血是由营气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之而成。它们不仅生成于脏腑,并在人体中不断运行,对人体组织器官起着一定的作  相似文献   

19.
肾主化血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笔者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认为肾的生理功能应包括“肾主化血”,体会如下。 1 中医对血生成的基本论述不足《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所谓“中焦受气取汁”,是说明脾和胃(中焦)的运化功能在生成血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中医又认为血液的生成过程,要通过营气和肺的作用。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血是“赤”色液态样物质,人体中任何物质都不能代替它,必须把精微物质“变化而赤”后方为血液。笔者认为,中医对“变化而赤”的关键过程论述不足。 2 心肺肝脾与血的关系 血液运行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有赖于心主血脉和肺朝百脉的功能。其是说:心  相似文献   

20.
伤科损伤,从“气血”论治,已为医者所推崇。明·徐用诚《玉机微义》云:“损伤一证,专从血论。”影响所及,似乎伤科损伤的治疗非活血化瘀莫属。笔者近年来临宋发现,部分患者单纯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并不理想,而在此基础上兼顾治水,运用“血水同治”方法,往往可收事半功倍效果。介绍如下: 理论依据津液和血同源异名,都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生理上相互化生。《灵枢·痈疽篇》云:“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张仲景之《金匮·水气病篇》说:“血不利则为水。”指出血病可致水病。《素问·调经论篇》亦云:“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从另一方面指出水病可影响到血病。唐容川《血证论》说:“血病不离乎水,水病不离乎血。”更进一步阐明两者相互转化,共同为患的关系。伤科损伤,必然有血瘀。血瘀则水停,水停则加重血瘀。故笔者认为:在化瘀基础上,兼顾治水,不失为治疗伤科急性损伤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