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总结HIV感染剖宫产术中职业暴露的特点,探讨职业暴露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柳州市妇幼保健院2002年4月-2013年12月开展的282例HIV感染剖宫产术中发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观察、比较自2008—2013年开展职业防护培训前后HIV感染剖宫产职业暴露的发生率、类型差异等。结果282例HIV感染剖宫产术中有6例发生职业暴露,发生率2.13%。开展HIV感染剖宫产职业防护培训前(2008年以前)职业暴露发生率13.16%(5/38),明显高于职业防护培训后(2008年1月-2013年12月)0.41%(1/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4例为针刺伤引起、2例为无保护接触引起。结论本研究HIV感染剖宫产发生职业暴露更易在未经职业防护培训的早期发生,且以针刺伤为主。经职业防护培训后,通过规范手术操作、减慢手术速度、严格执行普遍性防护措施等可减少HIV感染剖宫产术中职业暴露发生。 相似文献
2.
3.
一起HIV职业暴露的调查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5月,宿迁市某医院1名护士在护理1名艾滋病病人(当时未确诊)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经调查并采取有效的阻断措施后,暴露者未发生HIV感染.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并寻求减少职业暴露的对策。方法 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四家医院211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暴露类型、次数,医院是否采取防护措施及其防护效果等。结果 职业暴露类型以锐器伤和意外直接接触血液为主,暴露频繁,大部分医院采取防护措施但效果不显著等。结论 应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提倡普及性预防、改进医疗器械、完善和健全防护措施,以减少职业损伤、促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持续稳定开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调查一起艾滋病病毒(HIV)职业暴露情况及所采取的措施。[方法]通过对事件的调查及实验室检查,判断暴露级别并预防性服药,同时监测暴露源。[结果]此次事件为一起公安民警在工作中误扎手指而引起的HIV职业暴露,经预防性用药后监测,未感染HIV。[结论]采取普遍性防护原则对预防艾滋病或HIV职业暴露极其重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职业暴露培训,可减少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某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职业暴露情况。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2月该传染病医院发生HIV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信息,分析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环节、方式等情况。结果 4年共发生49例HIV职业暴露,其中护士37例,医生7例,医技人员4例,保洁员1例;职业暴露人员中工龄≤5年者占75.51%。暴露方式以手术中器械、注射器针头、输液器针头等造成的锐器伤为主(36例,占73.47%);暴露环节以注射穿刺及有创术中操作为主(28例,57.14%);职业暴露中手术室发生22例(44.90%)、病房17例(34.69%)、检验科4例、产房3例、急诊2例、消毒供应中心1例。发生职业暴露后无1例感染HIV病毒。结论护士为HIV职业暴露的高发群体,针刺伤为暴露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以及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水平,为对护理人员进行艾滋病相关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自制问卷,随机抽取某市3所医院临床护士219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6份.结果 216名护士对艾滋病定义、临床常见症状知晓率较高,分别为93%和86%,但对非传播途径存在一定误解,只有50.1%的人认为唾液不会传播艾滋病;216名护士对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知识知晓情况较好,88.9%的护士认为接触病人体液,血液时应戴手,81.9%的护士认为针头使用后不可回套针帽,但对暴露后紧急处理措施和报告流程知晓情况较差,对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紧急处理方法和报告流程回答正确率分别为45.8%和36.3%.结论 需加强对临床护士艾滋病知识及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以提高护士艾滋病知识和职业防护水平,从而提高艾滋病临床护理质量和减少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对AIDS相关知识、态度及职业暴露情况,为提高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的认识,减少职业暴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家省级医院、2家县级医院,用分层抽样法,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共发放问卷200份,问卷回收率96.5%。AIDS知识平均得分(68.4±11.2)分,有58.5%的护士愿意为HIV感染者提供抽血、注射等侵入性医疗服务;有88.6%的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有过职业暴露,自我防护意识平均得分(86.2±18.3)分。结论应加大AIDS防治知识及职业防护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AIDS相关知识及HIV感染者的科学认识,减少歧视,减少职业暴露,保障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病死率高。随着我国HIV/AIDS疫情的快速增长,医务工作者在诊治护理过程中,难免会遇到HIV/AIDS患者,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2008年7月,长兴县W医院在对1名艾滋病患者进行护理及治疗过程中,2名医护人员先后发生职业暴露。经及时调查处置并采取有效的阻断措施后,至2009年2月,随访6月后均未发生HIV感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现状,探讨职业暴露的预防和暴露后的处置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江苏省2010年报告的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个案进行调查并统计分析。结果:2010年共报告31例职业暴露个案,其中针刺21例,抓咬伤7例,皮肤伤口暴露1例,黏膜暴露的有2例;21例发生在医疗保健机构,1例发生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例发生在公安司法系统;暴露后18例立即进行规范的紧急局部处理,9例仅进行了简单的局部冲洗,4例未进行任何紧急局部处理,30例采用了基本用药程序,1例采用了强化用药程序。31例随访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目前HIV职业暴露后感染的危险度较低,但要加强防范,以防HIV感染。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了解2009—2014年襄阳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及人群分布特点,为招募低危献血者提供依据。方法对襄阳地区2009年1月—2014年12月326 856人份献血者的血标本进行抗 HIV ELISA检测,将HIV初筛阳性标本送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确证实验,并对确证阳性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襄阳地区无偿献血者HIV确证阳性41例,确证阳性率为0.13‰,各年度确证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 801.87,P<0.01)。除婚姻状况及感染途径外,HIV确证阳性献血者性别、年龄、区域、职业、文化程度、献血次数等流行病学资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男性占87.80%,18~25、36~45岁年龄段的献血者分别占41.46%、31.71%,无偿献血人群HIV异性性传播占56.10%,男男同性恋性传播占43.90%。工人和商业/公共服务业人员所占比率高,分别为21.95%、17.07%,献血人群HIV确证阳性患者以市区所占比率较高(60.97%),初中/中专学历者占56.10%,首次献血检出HIV阳性者占总检出人数的65.85%。结论为确保血液安全,血站应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献血前的健康征询,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全面开展核酸检测,缩短HIV检测窗口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某传染病医院艾滋病住院死亡病例医院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和对死亡的影响。方法对2001年1月—2011年12月该院345例艾滋病住院死亡病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5例艾滋病住院死亡病例共发生医院感染47例,52例次,医院感染率为13.62%,感染例次率为15.07%;其中15例(31.91%)医院感染与死亡直接相关。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18例次,34.62%)为主,其次为消化道(13例次,25.00%)和皮肤软组织(11例次,21.15%)等;病原体种类构成分别为细菌(12株,25.53%)、病毒(10株,21.28%)、真菌(6株,12.77%)及其他病原体(19株,40.43%)。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住院时间>30d、侵袭性操作、2个及以上部位的合并机会性感染、使用二联以上抗菌药物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结论医院感染是艾滋病住院患者死亡的重要诱因之一。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机会性感染,缩短住院日,减少侵袭性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首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HIV/AIDS)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市传染病医院2005-2013年接受HAART首诊HIV/AIDS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 1 243例HIV/AIDS患者中,多为中青年男性,传播途径以同性传播为主。26.06%(324/1 243)的出现临床症状或体征,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有发热、持续腹泻、鹅口疮、皮肤损害、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等。体质指数(BMI)、血红蛋白、CD4、CD8、WBC水平从I期到IV期逐渐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1)。CD4计数与机会性感染关系密切。结论 HIV/AIDS患者治疗中,应积极治疗各种机会性感染,密切关注CD4、CD8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某妇幼保健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情况,探讨职业暴露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对该院2012年1-12月间55名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生工作职业暴露55例、57例次。其中暴露源不明确31例次(54.39%),暴露源情况明确26例次(45.61%)。 57例次职业暴露人员中,保洁员和护士占82.46%(47例次),其职业暴露发生率分别为9.76%和5.32%。职业暴露发生率居前3位的科室是门急诊、产科和保洁部,分别为29.51%、9.80%和9.76%;暴露人员的工龄≤3年者占87.72%(50例次)。暴露种类以锐器伤为主,占94.74%(54例次),暴露物以头皮钢针为主(42.11%),其次为注射器针头(19.30%)。 职业暴露主要环节为拔针(29.83%),其次为医疗废物处置(28.07%)。结论保洁员、护士和低年资工作人员是职业暴露高危群体,应采取相关的防范措施,加强对其职业防护教育培训;加强对重点部门、环节的管理,降低医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危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长沙地区艾滋病患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2003年4月-2009年12月在长沙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480例晚期艾滋病合并各种机会性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480例艾滋病患者中,并发深部真菌感染58例,占12.08%。58例合并深部真菌感染者主要临床特点:发热、咳嗽(干咳无痰或少痰)、腹痛、腹泻(水样泻)、皮肤病变(皮疹呈丘疹、出血痂、淤斑)、消瘦、意识障碍、贫血、肝脾及淋巴结大。主要检出青霉菌(27例,46.55%,以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为主)及新生隐球菌(16例,27.59%,隐球菌脑炎)。对上述58例合并深部真菌感染患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采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及5 氟胞嘧啶联合治疗,其中50例(86.21%)经治疗后好转。结论该地区艾滋病患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发病率高。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及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改善预后的最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辽宁省艾滋病(AIDS)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全省AIDS综合防治和科学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AIDS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1993-2015年辽宁省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截止2015年12月,辽宁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AIDS病人11 839例(其中AIDS病人3 509例),死亡1 461例;全省14个地市104个县区均有报告疫情,沈阳、大连报告疫情合计数占全省报告数总数>50%;以男性为主,累计男女性比例为11.5:1;年龄以21~30岁年龄段比例最高,累计占总年龄构成的31.27%(3 700/11 832),所占构成比有随年份逐年增加趋势(χ趋势2=481.96,P<0.001);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累计占总传播途径构成的92.58%(10 961/11 839),男男性传播(MSM)所占构成比有逐年增加趋势(χ趋势2=609.5,P<0.001)。结论 辽宁省AIDS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AIDS疫情地区分布广、差异大,有年轻化趋势;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MSM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临床医生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暴露的情况,为制定预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建立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监测报告系统,调查医生在工作中发生暴露的相关情况。结果共收到106名医生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报告。其中,血液或体液溅污20人,锐器伤86人。最常见的暴露物为血液。外科医生发生锐器伤的比率最高,达67.44%,暴露多发生在医生使用缝合针、穿刺针或刀片进行手术时。暴露源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最多见(51.89%),其次是梅毒抗体阳性患者(16.98%),抗HIV阳性患者2例。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生及时进行相关干预,经追踪随访,无人因暴露而发生感染。结论外科医生在进行手术相关操作时易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暴露,应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规程,暴露后及时进行干预以降低暴露后感染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移动医疗(mhealth)因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迅猛发展而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一种新兴干预手段,mhealth在加强艾滋病预防、治疗、护理和支持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尤其在全球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仅靠传统医疗手段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防控难以满足各个国家需求的背景下,利用mhealth干预加强HIV防控,是全球尤其是HIV高发的中低收入国家和偏远地区的有利选择。为此,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外mhealth干预在HIV相关人群中的应用研究及效果,为未来中国HIV相关人群的mhealth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