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并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进行比较.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观察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49例,经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国产美罗培南组24人,有效率95.8%,治愈率79%,细菌清除率79%;亚胺培南/西司他丁25人,有效率96%,治愈率80%,细菌清除率80%,两组间疗效相当,无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国产美罗培南对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有良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医院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临床经验性治疗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7-2009年1694株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例及耐药率进行回顾性调查与统计,采用常规方法对临床送检的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源于痰液,占68.0%;3年间对16种抗菌药物耐药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1694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6种抗菌药物总耐药率为:环丙沙星26.9%、头孢哌酮/舒巴坦33.0%、美罗培南33.5%、头孢他啶33.7%、亚胺培南/西司他丁39.6%、氨曲南39.2%、头孢吡肟42.0%、左氧氟沙星42.8%、阿米卡星46.4%、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8.4%、头孢哌酮50.7%、哌拉西林56.2%、庆大霉素59.8%、头孢曲松64.1%、替卡西林/克拉维酸64.6%、头孢噻肟69.3%.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现象严重,仅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头孢他啶、氨曲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保持相对高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2009年3月-2010年7月岳阳市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水平,并分析亚胺培南耐药株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临床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用常规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若结果判定为耐药和中介,则进一步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及其他9种抗菌药物的MIC。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3.5%,20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对9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也普遍较高,有2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受试的10种抗菌药物全部耐药。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高,并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应密切关注本地区细菌耐药性的变迁,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12年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的临床分布、标本来源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耐亚胺培南和非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采用WHONE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837株,其中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195株,分离率为23.30%;主要分布在ICU、神经内科,分别占25.64%、14.37%;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分泌物,分别占69.23%和12.31%;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P<0.05)。结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象极为严重,需加强对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患者严格实施标准预防和接触隔离的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骨科患者创面感染耐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的因素,并探讨其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2年7月骨科患者创面感染的42株铜绿假单胞菌,经药敏试验鉴定结果分为敏感组23株和耐药组19株,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从外膜通道蛋白(OprD2)丢失、主动外排机制、金属酶的产生3种不同耐药机制探讨耐药性的产生。结果骨科患者创面感染的4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19株对亚胺培南耐药,23株对亚胺培南敏感,耐药率为45.2%,19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89.5%、94.7%、78.9%、89.5%和73.7%;其中耐药组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敏感组;耐药组OprD2相对含量为(2.34±0.88)%,明显低于敏感组的(6.34±1.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组可存在OprD2蛋白的丢失;纸片协同试验在耐药组检测出6株产生协同效应,产生金属酶,敏感组出现1例;耐药组中氰氯苯腙(CCCP)存在时MIC值下降3/4的有3株,存在主动外排系统,敏感组中不存在。结论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并做好临床检测,同时铜绿假单胞菌耐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复杂,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开发新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近4年来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敏感及耐药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自2004-2008年铜绿假单胞菌阳性的细菌学标本,通过统计学分析找出近4年来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及耐药状况变化趋势。结果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头孢三代的药物敏感性维持在53.4%~68.2%,对头孢吡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敏感性也分别为68.2%、85.2%、86.4%。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状况令人担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有效降低耐药发生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征及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BD Phoenix 100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纸片扩散法(K B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碳青霉烯酶相关基因(IMP、VIM、OXA、GES)及外膜蛋白基因oprD2。结果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为8.33%;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耐药率<20%;第三四代头孢菌素、氨曲南、美罗培南、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米诺环素等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差, 耐药率>60%,对氨苄西林/ 舒巴坦全部耐药。检测到1株OXA 17阳性菌,阳性率2.78%;oprD2缺失率为38.89%;未检测到其余耐药基因。结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除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较低外, 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膜蛋白OprD2缺失与碳青霉烯酶产生等机制导致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  相似文献   

8.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泛耐药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某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耐药情况及发生泛耐药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年1月1日-2009年5月1日间分离的53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并对其中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泛耐药组,28例)的住院资料与同期非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对照组,48例)进行比较。结果53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为敏感,耐药率分别为18.40%和27.70%;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69.52%、56.88%、45.91%和56.88%。检出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28株,占5.20%。对泛耐药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分析表明,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气管插管、长时间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及长期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尤其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增加,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对于入住ICU及应用多种抗菌药物的患者,尤其是应用机械通气者,应警惕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相似文献   

9.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征及其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征及其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方法应用BD 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头孢哌酮/舒巴坦采用K-B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碳青酶烯酶相关基因(IMP、VIM、GIM、SPM、OXA、GES)、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采用Etest试验观察氰氯苯腙(CCCP)对亚胺培南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影响,以研究细胞内主动外排机制。结果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除对阿米卡星100%敏感外,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为48.0%~54.0%,对三代、四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差,敏感率为3.0%~29.0%;对美罗培南29.0%敏感,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氯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全部耐药;检测到IMP阳性率17.6%,oprD2阳性率2.9%,其余耐药基因未检测到;当CCCP存在时,亚胺培南的MIC值下降4个浓度梯度,提示存在主动外排机制的菌株占11.8%。结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除阿米卡星外,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产IMP型金属β-内酰胺酶、细胞内主动外排机制以及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缺失,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原因,但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缺失,不是铜绿假单胞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3,他引:12  
目的了解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方法利用K-B法、琼脂扩散法、微量稀释法测定临床铜绿假单胞菌与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结果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尤其是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在ICU和老年病房比普通病房更加严重,对照组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低于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 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效果都不错,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选择抗菌药物的范围很窄,只有阿米卡星的活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的耐药性及其耐药机制,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合理的选药依据。方法采用API鉴定卡及K B纸片扩散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并应用WHONET5.4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黏液型和非黏液型PA对常用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比较结果为:非黏液型PA对庆大霉素、头孢噻肟、氨曲南、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显著高于黏液型PA(P<0.05),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舒巴坦、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的耐药性,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联合治疗黏液型PA感染前后,常用的12种抗菌药物耐药性比较结果为: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性一致;对阿米卡星、头孢噻肟的耐药性,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结论黏液型PA体外药敏试验耐药性较低,但体内用药治疗效果不佳,而使用体外药敏试验敏感药物与能抑制细菌表面生物膜作用的药物联合使用,治疗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心内科住院患者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的感染现状及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监测与控制心内科MDRpA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心内科2007-2010年分离医院感染的MDRPA,采用Microscan Walk away 96SI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并检测药物敏感性,将检测出的MDRP与同时期敏感铜绿假单胞菌作为对照,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单因素(t检验、x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连续收集到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E)80株,其中,MDRPA 25株,总分离率31.3%;主要标本来源是呼吸道标本,占77.5%;单因素分析发现,曾入住ICU、基础疾病、住院时间、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机械通气时间、分离出MDRPA前<14 d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与MDRP感染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了3项独立危险因素;曾入住ICU、机械通气、分离出MDRP前<14 d用过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结论 曾入住ICU、机械通气以及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是心内科住院患者MDRPA感染的危险因素;重视无菌技术操作,控制机械性通气的使用,改善住院病室条件是预防心内科MDRPA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近年某县级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并有助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法对该院2010-2012年临床各类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共分离铜绿假单胞菌369株,主要检出自痰液及咽拭子(234株,63.41%)、尿液(41株,11.11%)和伤口拭子(28株,7.59%)标本;在病区,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室(146株,39.56%)、呼吸内科(51株,13.82%)和神经外科(37株,10.03%)。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粘菌素B无耐药;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6.81%~22.73%);各年度相比,除多粘菌素B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部分抗菌药物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院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标本,以收治危重症患者的科室分布较多;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且有上升趋势,临床应加强监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医院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的医院感染现状和耐药特性,为临床医师选择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铜绿假单胞菌的标本采集、培养与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用CLSI推荐的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操作和结果判断.结果 医院临床分离的135株MDRPA在呼吸道标本中检出率最高,占54.8%;泛耐药株占10.4%;MDRPA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广谱高效抗菌药物已产生了10.4%~15.6%的耐药率,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40.0%,耐药率最高的抗菌药物是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为80.0%.结论 医院务必采取切实有效的干预对策,遏制细菌耐药性快速增长的不良趋势.  相似文献   

15.
235株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某院血流感染患者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BacT/Alert全自动血培养仪、VITEK2细菌鉴定仪对患者血标本进行培养、鉴定;K-B药敏纸片测定法进行药敏试验并筛选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结果 2009—2011年共分离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235株,ESBLs阳性90株,阳性率38.30%。产ESBLs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100%耐药;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敏感率均为100%,对头孢美唑、阿米卡星敏感率90%。非产ESBLs菌株耐药率最高的是氨苄西林,达70.63%;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敏感率均为100%,对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头孢美唑敏感率95%。产ESBLs菌株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在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抗菌药物中,只有头孢哌酮/舒巴坦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敏感率9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敏感率均未超过80%。结论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产ESBLs株的耐药性较高,临床用药应根据患者感染菌的耐药情况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某院2016年重症监护病房(ICU)与普通病房铜绿假单胞菌分布状况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VITEK 2 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该院2016年临床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 比较ICU与普通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差异。结果ICU与普通病房送检标本均以痰为主,分别占78.7%、66.5%。ICU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11.7%)与普通病房(1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U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耐药率最高,达73.8% ,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也高达50%以上;普通病房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耐药率最高,达59.6%,其次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分别为48.0%、44.3%;ICU铜绿假单胞菌对被检测的12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于普通病房(P<0.05)。结论ICU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高于普通病房,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临床上治疗其感染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7.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医院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MDRPA)的耐药特性,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方法 细菌培养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的API板条和软件系统;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评价依据CLSI最新版本.结果 205株MDRPA中泛耐药株检出率为12.7%; MDRPA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啦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已产生了12.7%,~15.1%的耐药率,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30.0%~71.0%,且耐药率呈上升趋势.结论 医院务必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坚持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遏制细菌耐药性快速增长的不良趋势.  相似文献   

18.
113株阴沟肠杆菌ESBLs和AmpC酶的携带率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两种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在阴沟肠杆菌中的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常规培养分离细菌,采用VITEK或API系统鉴定细菌。K-B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双纸片确认试验检测:ESBLs;三维试验确认法检测AmpC酶。结果:113株阴沟肠杆菌中产ESBLs和AmpC酶的阳性率分别为26.55%和42.48%;ESBLs和AmpC酶共同存在者为9.73%。阴沟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哌酮、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佰司他汀的耐药率分别为98.2%,66.4%,45.1%,23.0%,17.7%,9.7%和4.4%。产ESBLs菌株对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西司他汀的耐药率为6.7%和3.3%;产AmpC酶菌株对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西司他汀的耐药率为12.5%和2.1%;非产酶菌株对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佰司他汀的敏感率为100.0%。结论:阴沟肠杆菌产EESBLs和AmpC酶的状况已十分突出,尤其是产AmpC酶的阴沟肠杆菌已逐渐成为引起医院感染的流行菌,应引起临床高度关注。临床应根据体外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减少阴沟肠杆菌耐药株的产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特点,为临床经验使用抗菌药物及医院感染控制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2—2016年住院患者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药敏结果,按不同病区、标本类型和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2016年共分离铜绿假单胞菌2 432株,主要科室来源为重症监护病房(727株,29.89%),主要标本来源为痰(2 064株,84.87%)。2012—2016年各年份铜绿假单胞菌对除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外的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在2014年达高峰后有下降趋势;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耐药率较低,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均P0.05)。除头孢吡肟和妥布霉素外,来源于痰标本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其他标本(均P0.05)。≥65岁患者分离的菌株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65岁患者(均P0.05)。除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外,ICU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其他科室,为7.71%~66.02%。外科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相对较低,为1.69%~11.86%。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在临床分布呈明显不均一性,抗菌药物的经验用药以及医院感染监控措施的制定应参考不同病区、不同感染部位和不同年龄的耐药监测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