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CT特征及病理基础,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和(或)病理确诊为BAC患者的CT图像,对照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提出各种CT表现的病理基础。结果孤立结节型19例(47.5%),实变型14例(35%),弥漫结节型7例(17.5%)。孤立结节型可见分叶、毛刺及星芒状改变、小结节堆集、胸膜凹陷征、小泡征及空腔征等。实变型早期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磨玻璃影,中晚期可呈片状密实影,易与炎症混淆,但"枯树枝"征、血管成像征可鉴别;弥漫结节型由于病灶的多态性,难以与结核等特异性炎症或其它肺内浸润性疾病鉴别,若有明显的"枯树枝"征,则可作为BAC的特征。结论CT检查可以发现BAC各型的某些CT特征性表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婴幼儿肝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探讨该病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总结15例临床影像资料完整、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母细胞瘤的临床CT表现。结果肿瘤主体位于肝右叶9例,左叶2例,同时累及左右叶4例。CT平扫肿瘤均呈低、等混杂密度,巨大肿瘤内可见多发裂隙状及不规则形更低密度区,7例可见肿瘤内斑片、点线状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性结节状或片状强化,密度高于肝组织,门脉期病灶呈低密度,坏死或液化区无明显强化。结论 CT扫描是婴幼儿肝母细胞瘤最有价值影像检查方法之一,CT平扫及增强对病灶定位定性较准确,能为临床提供诊断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NHMD)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选取我院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新生儿肺透明膜病45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结果本组45例中,有细网状结节及颗粒样影表现者29例,有磨玻璃样影表现者35例,有片状、斑片状或大片状改变者31例。9例患者的心影、膈肌影模糊不清或完全消失。有支气管充气征表现者26例,呈白肺表现者7例,合并气胸者2例,合并纵膈气肿者1例。CR摄片中无明显异常,而CT上表现为双肺透光度稍低,肺野外围部分可见微小颗粒影者3例。35例复查病例中,17例在1~4天内呈不同程度的自Ⅰ级向Ⅳ级迅速发展,得到较明确诊断后给于治疗11例逐步好转,7例双肺呈"白肺"者最终治疗无效死亡;18例患儿诊断和治疗及时而病情稳定且逐步好转。结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及动态变化特点,可及时准确发现本病,对临床预后及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分析脑积水患者行脑室-腹腔脑脊液分流术后发生急性腹痛的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9年3月行脑室-腹腔脑脊液分流术后发生急性腹痛14例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4例患者中原发性脑积水11例,继发性脑积水3例.年龄>50岁和年龄<13岁患者占病例总数的78.6%(11/14);疼痛性质:锐痛、绞痛、隐痛、胀痛或不能描述的疼痛.均排除颅内感染及腹腔器质性疾病;给予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后11例症状完全消失,3例症状无缓解行手术结扎分流管治愈.结论 行脑室-腹腔脑脊液分流术后腹痛原因为脑脊液中特殊蛋白成分对腹腔产生免疫刺激所致.腹痛特点为症状重,体征轻,压痛部位多变、不明确;腹膜刺激征多不肯定;疼痛性质不典型,多样化.治疗上给予积极有效的抗感染、糖皮质激素治疗,多数患者预后理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真菌感染导致严重支气管哮喘发作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呼吸科2010年3月-2011年7月收治的3例真菌感染致严重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81、71、69岁,哮喘病史10~40年;患者均表现为反复哮喘急性发作,均接受长时间大剂量吸入激素、β-受体激动剂和全身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且效果不明显;血气分析均表现为2型呼吸衰竭,其中1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痰培养均>2次结果为烟曲霉菌,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阳性;患者血清IgE监测均<1000 IU/ml;3例患者胸部CT均未出现支气管扩张表现,2例见多发肺内浸润影、空洞及胸膜下结节,1例CT未见异常;患者均为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临床诊断侵袭性肺真菌病,1例两性霉素B治疗及另2例给予伏立康唑;3例患者抗真菌治疗6~8周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ACT评分20~25分,复查痰培养未再发现真菌生长.结论 对于反复急性发作的支气管哮喘,同时长时间大剂量吸入激素或口服激素,常规抗感染平喘治疗无效时,应考虑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的可能,及时合理抗真菌治疗可以明显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肺曲霉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对误诊为肺结核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曲霉菌病的19例病人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例病人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17~55岁,平均35.8岁。病程6个月至20年。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16例,占84.3%;咳血17例,占89.5%;发热4例,占21.1%。胸部X线表现为团块或结节影7例,占42.1%,均为单发;形态各异的片状、条索状阴影11例,占57.9%;一侧肺损毁1例,占0.53%;有典型“新月征”表现7例,占42.1%。病变位于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及一侧肺17例,占89.5%。所有病例痰涂片培养检查均阴性,经正规抗结核及抗炎治疗(其中6例术前曾抗真菌治疗),病情变化不明显。[结论]误诊原因主要是肺曲霉菌病与肺结核病的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相似,痰曲霉菌痰检培养检查阳性率低。部分病例既往有肺结核病史,如病情有变化,易认为是结核复发。因此对反复咯血、抗结核治疗效果不佳或X线胸片有“空气新月征”表现者应考虑是否是肺曲霉菌病,如果有条件者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赵波 《现代保健》2013,(5):107-108
目的:分析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胸部x线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X线表现,所有患儿于症状出现后行仰卧位胸部X线摄片,并对患儿行X线随访。结果:46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病灶分布于肺部双侧,呈多发病灶;15例均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其中8例伴有双肺散在分布的细颗粒状阴影,3例细颗粒状阴影以分布在肺底部较明显;20例表现为双肺颗粒状阴影明显融合伴有双肺散在分布的片状阴影,9例双肺可见支气管气相,13例伴有双肺散在分布的结节影,心影及膈影轮廓仍较清晰;3例表现为双肺呈毛玻璃阴影伴有双肺广泛分布的大片状影,并可见明显的支气管气相征延续至肺周边区,肺野透亮度明显降低,2例可见少量胸腔积液,1例可见纵隔气肿,9例患者的心膈影模糊不清,无法辨认。46例复查病例中,3例治疗无效死亡,其余患儿治疗及时病情稳定或好转。结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X线征象具有一定特征,结合其动态变化特点及临床资料,可及时、准确确诊本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渔民急性中重度硫化氢中毒的胸部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急性中重度硫化氢中毒的肺部CT影像学表现,为进行合理的治疗提供依据.结果 8例患者首次CT表现为两肺对称性各叶均有多发斑片状渗出阴影6例,两肺下叶对称性受累3例,不对称性累及2例.病灶形态:斑片状影8例.条索状影4例,磨玻璃状影3例,周边模糊的小叶性结节影4例;5例合并胸腔积液.治疗后6~10d肺部阴影吸收明显.2例患者治疗2个月后进行随访,1例肺部病灶完全吸收,1例仍有残留纤维条索状影.结论 临床上有明确的硫化氢吸入史及相应的临床表现,且接触时间较长,可发生化学性肺损伤,结合胸部CT表现可作出急性硫化氢中毒的诊断并对肺脏损害的严重程度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12月长沙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2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治疗经过及疾病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 22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18~57岁。22例患者均表现出呼吸系统症状,有2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12例患者出现皮疹,7例患者可触及脾大,15例患者伴有消瘦、口腔白斑、淋巴结大。患者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淋巴细胞下降,伴有贫血及血小板减少;CD4+计数均有不同程度减少,且均50cells/μL;21例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感染患者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常见斑片状或斑点状浸润影,其次为结节影、毛玻璃样改变。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对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治疗效果较好。16例患者在积极抗真菌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5例患者转回当地继续治疗,仅1例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出现严重的多器官衰竭死亡。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血清腺苷脱氨酶可作为一个辅助诊断指标,艾滋病患者均有明显免疫力缺陷。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小儿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ae,CP)肺炎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中CP抗体,对CD肺炎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0例CP肺炎患儿中,临床表现单纯咳嗽的12例(40%),咳嗽伴喘息的4例(13.3%),咳嗽伴发热的11例(36.7%),不咳嗽的3例(10%).肺部有阳性体征的15例(50%),胸片提示肺内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13例(43.3%),发病年龄≥6岁的20例(66.7%).[结论] CP是引起儿童非典型肺炎的重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肺影像学CT特征及其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和病毒载量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90例HI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为合并HIV感染组,并选取10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胸部影像学特点,并分析合并HIV感染组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和病毒载量水平与非典型结核表现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咳嗽带痰,消瘦,夜间盗汗为主,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胸部CT结果显示,合并HIV感染组病变部位可累及多肺叶,且无特定部位,对照组则以一叶病变为主,两组病灶范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合并HIV感染组斑片阴影、片阴影、条索阴影、粟粒阴影﹑胸内淋巴结肿大、肺外结核等CT表现多于对照组﹐而结节阴影、斑点阴影、空洞、钙化等CT表现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淋巴细胞水平较低患者的斑片阴影﹑片阴影、粟粒阴影胸内淋巴结肿大、肺外结核等非典型CT结核表现率越高(P<0.05);病毒载量较高患者斑片阴影、片阴影、粟粒阴影、胸内淋巴结肿大、肺外结核等非典型CT结核表现率越高(P<0.05)。结论HI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的胸部CT表现不典型,并且非典型表现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降低和病毒载量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儿童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特征、病原菌构成情况及药敏试验结果,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妇幼保健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40例符合纳入条件的大叶性肺炎患儿临床资料,整理患儿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情况。患儿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患病季节、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案及临床疗效,探讨儿童大叶性肺炎治疗方案。结果整理患儿病例信息,统计显示:患儿性别以女童为主,发病年龄集中在7岁以下,广东地区全年均可发病,季节性不明显。140例患儿中,影像学确诊时已出现临床症状时间为(4.35±0.42)d。病原学确诊时间为出现临床症状(6.14±1.03)d。经血培养、呼吸道及体液微生物培养,共检出病原体152株,以肺炎支原体为主,其次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病原菌14株,未检出病原菌16例,混合感染24例。胸片左中下肺野阴影59例,右中下肺野大片状阴影56例,右中上肺野大片阴影25例。肺不张患儿24例。所有患儿确诊后均行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部分患儿根据炎症情况、免疫功能情况选择抗炎药物及免疫功能改善治疗,或病情危重者选择支气管灌洗治疗,不同方法均获得较好临床疗效。结论大叶性肺炎患儿年龄较小,影像学确诊前临床症状及体征特异性差,混合病原菌感染常见,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尽快控制感染及炎症状态,提升免疫功能,避免影响其他脏器功能,提升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支气管肺炎与大叶性肺炎患儿临床特点以及早期血液检查指标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9年12月海口市琼山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38例MP感染肺炎患儿资料,按照肺部影像检查结果将患儿分为支气管肺炎组(n=78)及大叶性肺炎组(n=60),收集两组患儿临床表现与体征,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液检查结果,并评估患儿治疗效果及转归情况。结果支气管肺炎组患儿超声显示病灶多为等回声或者低回声,CT扫描可见密度不匀、边界模糊磨玻璃影或者斑片状密度增加影,伴明显支气管充气征;大叶性肺炎组患儿超声显示病灶存在显著回声,回声形态与脾脏、肝脏以及肺叶形态相近,CT充血期显示出磨玻璃样病变,实质期显示为大叶状或者显示为肺段分布实变影;支气管肺炎组发热、喘息以及胸腔积液患儿占比显著低于大叶性肺炎组(P<0.05),两组患儿呼吸困难、干咳或咳痰、双肺干、湿性啰音、呼吸音降低等临床症状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气管肺炎组患儿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大叶性肺炎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等指标水平以及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炎症指标水平低于大叶性肺炎组(P<0.05);支气管肺炎组患儿PEF、FVC以及FEV1等肺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大叶性肺炎组(P<0.05)。支气管肺炎组患儿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发热时间、咳嗽缓解时间较大叶性肺炎组患儿显著缩短,转归情况优于大叶性肺炎组患儿(P<0.05)。结论 MP感染致支气管肺炎与大叶性肺炎患儿影像学表现、临床体征、早期血生化指标、肺功能存在差异,最终导致患儿预后不同,各指标综合分析有利于对两种肺炎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广泛胸部X线改变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某院2005年1—12月收治的15例广泛胸部X线改变的MPP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经MPIgM抗体检测,15例患儿确诊为MPP,其中胸部X线示大片阴影8例,肺不张4例,少量胸腔积液5例;临床表现以发热伴咳嗽为主(93.33%),肺部体征少,以双肺呼吸音粗糙(53.33%)及单肺呼吸音减低(46.67%)为主。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儿童MPP胸片表现较临床症状重,应尽早完善其抗体检测,以免耽误治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0月住院治疗的160例儿童支原体肺炎患者资料,统计并比较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肺外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情况.结果 160例儿童支原体肺炎患儿以6~14岁所占比例最高,占59.38%,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刺激性干咳、双肺呼吸音粗糙的临床发生率为91.25%、88.75%、58.75%,明显高于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例患儿并发消化系统损害,发生率为24.37%,消化系统受累率明显高于其他系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患儿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发生率为53.75%,明显高于其他检查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6例患儿表现为一侧片状阴影,明显高于其他影像学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主要以>5岁的患儿发病为主,发热、刺激性干咳为主要症状,体征双肺呼吸音增粗为多,常累及消化系统,实验室超敏C-反应蛋白多数人会升高;影像学表现以一侧片状阴影多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流产衣原体非典型重症肺炎的诊断及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1月某院收治并诊断为流产衣原体非典型重症肺炎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面分析该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治要点及注意事项。结果 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3~73岁,急性起病,均表现为高热、咳嗽、咳痰;3例患者有家禽接触史,1例有流产山羊接触史。4例患者从有临床症状到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的间隔时长为1~6 d,且入院时氧合指数(PaO2/FiO2)均<200 mmHg,随病情发展呈进行性下降,需积极呼吸机支持。2例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4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3例血小板计数轻度降低;4例患者中2例患者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2例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例患者肌酸激酶升高,4例患者血清肌酐均升高,2例轻度低钠血症;4例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介素-6明显升高。4例患者胸部CT表现以单个或多个肺叶累及为主,渗出实变,后期累及多个肺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均检测出流产衣原体DNA序列。结合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接触史、胸部CT、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等结果,诊断为流产衣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非典型性老年人肺结核X线、CT诊断的再认识,以减少误诊。方法:对116例非典型性老年人肺结核病例资料较完整地进行综合分析并总结。结果:肺不张17例,X线表现为肺叶或肺段实变、肺体积缩小,误诊为肺癌9例;CT表现呈三角形或"V"形,尖端指向肺门的软组织阴影,误诊为肺癌6例。肿块型12例,X线表现肿块有分叶,周边见少许斑点状钙化,8例伴肺门增大者误诊为肺癌;CT表现为肿块边缘光滑,有分叶及短毛刺,肿块中心呈斑片状钙化,误诊为肺癌。干酪性肺炎52例,X线、CT表现为肺叶或肺段大片实变,其内密度不均。混合型35例,X线、CT表现为渗出、增殖、纤维条索状,结核瘤呈多形性,肺叶内1~2 mm粟粒性结节。结论:综合分析X线、CT及支气管镜检病理表现对于减少误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 MPP)发病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MPP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105例MPP病例和149例非MPP病例的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筛选影响MPP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反复呼吸道感染、特应性体质、不良生活环境、咯血、血沉升高、白细胞升高、IgM阳性、结节影、磨玻璃样影、斑片状实变影、树芽征等可能为MPP发病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486)、反复呼吸道感染(OR=3.337)、IgM阳性(OR=2.524)、结节影(OR=3.673)、磨玻璃样影(OR=3.232)、树芽征(OR=8.199)等均为MPP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反复呼吸道感染史、IgM阳性、早期X影像学异常结果等均为MP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提出相应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分析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医院2019年6月- 2021年8月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诊断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9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2 例,包含1例妊娠36+2周孕妇;年龄25~70岁,中位年龄6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9例)、咳嗽(9例)、咳痰(7例)。白细胞计数正常8例,淋巴细胞计数降低9例,CRP升高9例,ESR升高9例,PCT正常4例,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6例。9例患者胸部 CT均表现为斑片或斑片实变影。经血及肺泡灌洗液mNGS确诊后使用多西环素、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单药治疗方案,疗程14~21 d,均好转出院。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困难,mNGS检测可以快速明确病原学诊断,有助于及时启动特异性抗感染治疗,可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盐城地区住院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感染的病原学及临床特征,为盐城地区儿童CAP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5年9月在盐城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CAP患儿541例的临床资料。住院期间多病原检测包括:痰常见7种呼吸道病毒抗原、血肺炎支原体(MP)- IgM抗体、血EB四项抗体、痰培养或血培养。结果 病原体阳性检出率为62.8%。MP28.7%,病毒21.8%,细菌16.8%。从单一病原来看,以MP感染率最高(28.7%),其次为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链球菌。>1~5岁龄组及>5~14岁龄组CAP患儿,MP检出阳性率均较高。病毒感染主要发生于1岁以内婴儿。年龄与发热的发生比及高低程度呈正相关,1岁以内年龄组发热比例低(41.6%)且以低热及中等度发热为主,1岁以上年龄组发热比例高(55.6%)以高热为主。CAP患儿5岁以下年龄组咳嗽、喘息气促的发生率明显高于5岁以上儿童;年龄越小肺部体征越明显。1月~1岁龄组CAP胸部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小斑片影,多为单侧肺受累;>5~14岁龄组患儿则多为大叶受累阴影,多为单侧肺受累。结论 盐城地区住院儿童CAP病原依次为支原体、病毒、细菌。不同年龄段CAP患儿病原体检出率不同。不同年龄和不同病原学感染的儿童CAP的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