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调查分析多模式干预措施持续改进三级甲等医院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效果,确保患者医疗安全。方法对河南省5所三级甲等医院,按照WHO的手卫生调查方法,于2013年12月-2014年9月采取直接观察法调查干预前后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干预方法为转变手卫生管理模式、物资供应、培训教育、工作场所提醒、督导反馈,并对干预前后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施多模式干预措施后,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由干预前的77.5%提升至干预后的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32,P<0.01);各类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均显著提升(P<0.05);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及周围环境后的手卫生依从性均较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内科ICU、急诊ICU、呼吸ICU手卫生依从性较干预前显著提升(P<0.05)。结论多模式干预措施对提升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切实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SICU外来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提高SICU外来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方法 2016年8月成立感控核心小组,2016年9月-10月选取每日进入SICU病房的外来人员,进行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率的调查,并制定及实施一系列综合干预措施,2016年11月-12月调查实施效果,比较干预前后手卫生的依从性和正确率。结果干预前调查SICU外来人员手卫生时机1030个,手卫生执行例次为612个,依从率为59.40%,干预措施后调查手卫生时机1316个,手卫生执行例次为1049个,依从率为79.74%,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SICU外来人员手卫生正确率为65.69%,干预后正确率为84.37%,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患者家属的手卫生依从性为36.40%,正确率为27.80%,干预后分别为75.61%、73.65%,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措施可以提高SICU外来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和正确率,并可通过霍桑效应间接提高ICU工作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对提高重症监护病房(ICU)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的效果。方法 2013年6—12月应用QCC管理模式对ICU56名护士手卫生行为进行管理,通过现状调查,找出手卫生依从性低的要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护士对手卫生知识的认知率由QCC活动前的65.74%提升至活动后的95.45%(P0.001),手卫生依从率由活动前的33.33%提升至活动后的80.18%(P0.001);护士在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手卫生依从率由活动前的32.93%、15.19%、24.62%,分别提升至活动后的71.43%、73.08%、79.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QCC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可有效提高ICU护士手卫生意识及其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分析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普通病房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异。方法对某院2015年8月临床科室在岗的医生及护士进行手卫生依从性调查。结果共调查医护人员手卫生指征5 109次,执行手卫生3 745次,依从率73.30%。ICU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92.24%(1 319/1 430),普通病房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65.94%(2 426/3 679),ICU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高于普通病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72,P0.001)。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及接触患者周围环境物品后3个时刻ICU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均高于普通病房(χ~2值分别为12.264、6.650、37.430,均P0.05)。结论 ICU与普通病房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存在差异,需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实际情况,探讨改进观察模式和施行手卫生干预措施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2014年4月—2015年12月对某院所有临床科室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调查。其中2014年10月开始改进手卫生观察模式,采用直接观察法,观察人员由10名新入院实习生组成,分为10组交叉进行调查。2015年4月开始实施手卫生干预措施,分别比较改进观察模式前后和实施干预措施前后手卫生依从率。结果改进观察模式前(2014年4—9月)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74.69%(484/648),改进观察模式后(2014年10月—2015年3月)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65.63%(401/611)。观察模式改进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6,P0.01)。实施手卫生干预后(2015年4月—2015年12月),手卫生依从率提高至76.05%,高于干预前(2014年10月—2015年3月)的65.63%(χ~2=24.78,P0.01)。医生的手卫生依从率由干预前的60.14%提高至干预后的71.12%,护士的手卫生依从率由干预前的70.79%提高至干预后的80.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14、13.78,均P0.01)。结论改进观察模式可减少霍桑效应,获得手卫生依从性的真实水平,强化手卫生干预可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项目管理对基层医院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的干预效果。方法以WHO推荐的标准化方法,采用暗访观察法,对基层医院临床护士手卫生依从性进行调查。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对手卫生依从性实施干预,3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干预前,暗访观察2 486次手卫生时刻,手卫生依从率为50.32%;干预后观察2 397次,依从率为87.78%。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环境后、无菌操作前的手卫生依从率均显著增高(P值均0.05)。手卫生依从率提高后,住院患者的泌尿道感染率下降为0.04%、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率下降为0.08%,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值均0.01)。结论采用项目管理对手卫生依从性进行干预,可显著提高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率,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多中心研究评价综合干预措施对提升重症监护病房(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的效果。方法选取12个省市47所医院,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手卫生调查方法,于2013年10月—2014年9月采用直接观察法,对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进行调查,并比较干预前后手卫生依从率的变化。结果 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从干预前的73.70%(11 155/15 135)提升至干预后的78.70%(18 206/23 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16,P0.01);干预后,不同地区中,除东北地区外,其他地区/系统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均较干预前提升(均P0.05);综合ICU、呼吸ICU、急诊ICU和外科ICU干预后手卫生依从率均较干预前提升(均P0.05);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干预后手卫生依从率均较干预前提升(均P0.05);直接接触患者前、进行清洁或无菌操作前、直接接触患者后及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的手卫生依从率均较干预前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有助于提升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切实可行的手卫生干预方法,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选择某院外科作为干预科室,2013年1—2月对干预科室进行基线调查,2013年3月—2014年4月对干预科室采取多模式干预措施,2014年5—6月采用与基线调查相同的方法进行干预后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医院感染情况。结果经过干预,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均明显升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由干预前的53.32%上升至干预后的6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9,P0.001)。直接接触患者前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方式:干预前以皂液+流动水为主(67.02%),干预后以速干手消毒剂为主(61.08%);直接接触患者后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方式:干预前后均以皂液+流动水为主(分别为86.40%和70.41%)。干预前,医务人员直接接触患者前后的手卫生干手方式均以工作服擦干为主,干预后,均以干手纸巾干手为主。干预科室的医院感染率由干预前的3.08%下降至干预后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6,P=0.005)。结论对干预科室采取多模式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开展手卫生活动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某院2013年5-12月实施一系列手卫生干预措施,调查并比较2013年4-12月(干预前后)全院所有临床、医技部门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结果手卫生活动的实施监管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由干预前的39.82%上升至干预后的80.77%,医生、护士和保洁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分别由41.09%、41.30%、34.33%,上升至83.87%、91.89%、59.54%,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除重症监护病房(ICU)外,干预后外科、内科、放疗系统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均高于干预前(均P<0.001)。干预后医务人员5个手卫生指征手卫生依从率均高于干预前(均P<0.001),其中接触患者前手卫生依从率由23.88%上升至73.37%,清洁/无菌操作前由58.65%上升至94.23%。结论通过手卫生活动的实施及监管,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及依从性均有明显提高,并逐步建立起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情况,评价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对CRBSI的影响,为进一步降低CRBSI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4年实施卫生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情况,分析入住ICU的611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CRBSI发生率,比较患者CRBSI的发生率变化。结果干预前医务人员手消毒剂使用量为10.65 ml/床日,手卫生依从率为28.32%,正确洗手率为56.79%,患者CRBSI发生率为4.08‰;干预后医务人员手消毒剂使用量为30.25 ml/床日,手卫生依从率为62.25%,正确洗手率为90.57%,患者CRBSI的发生率为1.11‰。干预前后CRBS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76 9,P0.01)。结论医务人员手卫生持续质量改进能降低CRB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情况,探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有效策略。方法调查某三级综合医院某内科病房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岗的59名护理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情况,并对不同职称、不同工作年限的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率进行比较。结果 59名护理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为69.6%,五个手卫生时刻的依从率分别为:接触患者前(59.7%)、进行无菌操作前(96.2%)、体液暴露后(97.7%)、接触患者后(56.3%)、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42.0%)。不同手卫生时刻依从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0.393,P0.001)。接触患者后不同职称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21,P=0.038)。接触患者前及接触患者后不同工作年限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385、16.123,P0.05)。结论护理人员总体手卫生依从率低,应加强对低年资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的管理,强调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接触患者前后手卫生的落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珠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方法采用隐蔽观察法,2016年10—11月组织临床实习同学观察全院随机抽取的15个临床科室医生、护士、保洁员手卫生依从性。结果全院临床科室手卫生依从率为33.44%(1 131/3 382)、正确率为59.86%(677/1 131),各类别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10,P=0.002),依从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护士(35.85%)、保洁人员(32.28%)、医生(29.50%)。5个手卫生时刻中,接触患者体液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最高(69.74%),接触环境后手卫生依从率最差(25.03%)。不同类别医务人员不同手卫生时刻的依从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在无菌操作前和接触患者体液后医生的手卫生依从率高于护士(分别为71.25%vs 32.44%,82.86%vs 69.78%),接触患者后护士的手卫生依从率最高(40.06%)。结论该院手卫生情况不容乐观,手卫生依从率、正确率均较低,且不同职业类别人员、不同手卫生时刻的手卫生依从率均存在差异,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在提高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QCC活动小组,确立活动主题,监测2014年3月(活动前组)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分析导致手卫生行为不正确的原因,设立目标;2014年5月开始实施QCC活动,将活动前手卫生正确率与2014年9月(活动后组)进行比较。结果QCC活动前调查医务人员手卫生834例次,活动后调查900例次,活动前后手卫生正确次数分别为360、714例次,活动后手卫生正确率高于活动前(79.33% vs 4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19,P<0.05)。本科室及外来学习的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活动后均高于活动前(χ2分别为264.44、6.36,均P<0.05)。活动前后手卫生行为不正确的主要情况均为有手卫生指征时未执行。结论应用QCC对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进行管理,能有效提高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医护人员手卫生进行干预,评估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教学医院ICU37名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直接与间接法对其干预前后的手卫生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手卫生监测第一阶段中,基线调查期手卫生依从率(46.96%)和干预后观察期(63.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44,P=0.007);手卫生监测第二阶段中ICU手卫生依从率从57.85%上升至88.58%。手卫生依从率与平均每床日手卫生用品消耗量呈正相关(r=0.725,P0.001),与医院感染发病率、例次发病率均呈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983、-0.990,均P0.001),使用含乙醇免洗手消毒剂手卫生依从率与平均每床日手卫生用品消耗量呈正相关(r=0.391,P0.001)。结论手卫生依从性监测和干预需要长期连续性进行,直接观察法与间接手卫生产品消耗评估法相结合,可以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进行有效的监测和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多模式手卫生干预对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以及手卫生依从性与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4—2022年,某三甲医院感染控制团队对全院医务人员实施多模式手卫生干预,回顾性分析手卫生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手卫生依从率与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的相关性。结果 病房手卫生用品消耗量呈稳定上升趋势;手卫生依从率从2014年64.98%提高到2022年85.01%(P<0.001),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从1.21%下降至0.83%(P<0.05),手卫生依从率与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之间存在负相关(r=-0.369,P=0.027)。各季度不同区域及不同岗位的手卫生依从率均有所提高(P<0.001)。各季度5个时刻手卫生依从率中,无菌操作前与接触患者后的手卫生依从率小幅波动;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的手卫生依从率呈上升趋势;接触患者前与接触患者体液后的手卫生依从率在2020年之后有所下降(P<0.001)。结论 多模式手卫生干预能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有利于降低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重庆市市级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为制定有效的手卫生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4—6月通过调查问卷、现场观察及手表面采样的方法,对24所市级医院的111名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所有被调查科室均设置有专门的洗手设施,且被调查者均采用流水洗手的方式进行手卫生。医务人员洗手使用消毒剂的比例(82名,73.87%)高于采用六步洗手(42名,37.84%);接触患者前手卫生执行率为99.10%(110名),高于接触患者后的89.19%(99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9.23、9.88,均P0.01)。诊疗活动中手卫生前手最大菌落总数为475 CFU/cm~2,手卫生后手最大菌落总数为85 CFU/cm~2,洗手后手菌落计数低于洗手前(P0.01)。年龄、性别、科室和职业是影响手卫生的重要因素。洗手前,护士手卫生合格率高于非护士,女性、护士以及Ⅰ类环境中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总数分别低于男性、非护士以及其他类型环境,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洗手后各组手卫生合格率均有提高,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总数均有减少。结论重庆市市级医院洗手设施配置和手卫生效果均较好,但≥35岁年龄组、男性、Ⅲ和Ⅳ类环境科室的医务人员,以及非护士的手卫生依从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干预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及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分析手卫生对医院感染成本效益的影响。方法以2012年12月—2014年6月某院神经外科78名医务人员作为手卫生依从性干预对象,进行颅脑清洁手术的325例患者作为医院感染调查对象,比较干预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手卫生成本,以及手术患者住院费用等。结果干预前手卫生依从率为35.24%(216/613),干预后为73.75%(486/659);干预前医院感染发病率为31.85%(50/157),干预后为18.45%(31/168),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0.091、7.782,均P0.001)。干预前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为(89 524.90±38 856.70)元,干预后为(61 401.00±29 237.80)元;干预前患者平均住院日为36.70 d,干预后为26.90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96、3.511,均P0.01)。结论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能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缩短患者住院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大型医院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性的策略和措施。方法 2012年7月开始某院医院感染管理科运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多模式手卫生促进策略",从系统改变、教育培训、评价和反馈、提醒、建立手卫生文化5个方面采取措施;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深入临床进行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性观察,将2012年1—6月(干预前)和2014年1—6月(干预后)的手卫生依从率和正确率进行比较,观察和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结果干预后,手卫生依从率和正确率分别为75.92%(8 369/11 023)、94.11%(7 782/8 269),均高于干预前[分别为53.67%(5 127/9 553)、83.88%(3 642/4 34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不同岗位中,医生和护士干预前后手卫生依从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工人和其他人员干预前后手卫生依从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接触体液后",其余4个手卫生指征干预前后依从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通过运用"多模式手卫生促进策略",采取系统改变、教育培训、评价和反馈、提醒,以及建立手卫生文化的综合措施能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