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与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265例血清标本同时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和HBV DNA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按照不同的乙肝病毒标志模式情况分组后,进行HBV DNA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分析研究.结果 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HBcAb阳性组HBV-DNA阳性率98.3%,HBsAg、HBeAb、HBcAb阳性组阳性率77.8%,HBsAg、HBcAb阳性组阳性率83.3%;HBsAg阳性组阳性率60%;:HbeAb、HBcAb阳性组阳性率42.1%;HBsAb阳性组阳性率38.1%;全阴性组阳性率3.1%.结论 HBV DNA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在各种模式的HBV标志阳性血清甚至全阴性的血清中均可检出,但检出率相差甚大(3.1%~98.3%);乙肝病毒标志中HBeAg阳性者其HBV-DNA阳性率较高;HBsAg及其抗体阳性者也可检出HBV DNA,甚至乙肝模式全阴性者仍可检出HBV DNA.说明仅仅依靠乙肝病毒标志进行早期诊断以及判断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是不够的.因此同时检测乙肝标志物和HBV DNA有助于乙肝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剖析住院患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状态,为制定护理人员HBV职业感染的防护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992例连续入院的住院患者入院时取空腹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于-40℃保存备用.使用ELISA法检测每份血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使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检测所有HBsAg阳性患者和100例连续入院的HBsAg阴性患者血液的HBV DNA.将n-PCR检测HBV DNA低限作为一个HBV感染剂量,使用n-PCR极量稀释法检出每份HBV DNA阳性血清所含的HBV感染剂量/ml,以此作为HBV传染性或病毒浓度的指标.结果 992例住院患者中156例HBsAg阳性(HBsAg阳性者),依据HBeAg是否阳性将HBsAg阳性者分为HBeAg阳性和阴性2种类型,HBeAg阳性者31例(19.87%),阴性者125例(80.13%).73.7% 的HBsAg阳性者HBV DNA阳性,病毒浓度范围为0~109感染剂量/ml,26.3%的 HBsAg阳性者HBV DNA阴性,病毒浓度在n-PCR的检测阈值之下.9%的HBsAg阴性者HBV DNA阳性,病毒浓度范围在0~104感染剂量/ml,最大传染性较HBsAg阳性者小105感染剂量/ml.HBeAg阳性者的病毒浓度范围在102~109 感染剂量/ml,阴性者在0~106 感染剂量/ml;HBeAg阳性者的病毒浓度较阴性者高103倍.结论住院患者中存在隐匿性和HBsAg阳性2种HBV携带状态,两者的最大HBV浓度相差105感染剂量/ml;HBeAg阳性者是HBV携带者中传染性较强部分,病毒浓度较阴性者高103倍.这些特点可为制定护理人员HBV职业感染的防护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定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不同临床阶段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同时探究其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和年龄的相关性.方法 将未经抗病毒治疗的774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按照临床特征分为六组:慢性HBV携带组(102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211例)、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组(236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组(114例)、HBeAg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组(52例)、HBeAg阴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组(59例),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清HBsAg定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患者血清中HBV DNA定量,血清HBsAg和HBV DNA需要经常用对数转换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HBsAg定量由高到低分别为慢性HBV携带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组、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HBeAg阴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和HBeAg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组[7.80(6.69 ~ 8.32)、7.11(5.42~8.27)、6.57(5.66 ~ 7.53)、6.38(4.39~ 7.40)、6.22(4.84~ 6.91)、6.13 (5.48~7.0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组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组HBsAg定量与HBV DNA呈正相关(r=0.714和0.390,P<0.01).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HBsAg的定量与年龄呈负相关(r=-0.416,P<0.01);监测年龄≥40岁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血清HBsAg定量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结论 慢性HBV感染后不同临床阶段患者血清HBsAg定量不同,血清HBsAg定量与患者HBV DNA水平和年龄相关,临床上应重点监测年龄≥40岁非活动性HBsAg携带患者血清HBsAg定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灵敏乙型肝炎病毒(HBV)核酸检测在术前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术前筛查患者的血清标本,分别采用高灵敏荧光定量PCR法(高敏PCR)和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血清中的HBV DNA和HBsAg,两方法结果不一致的标本采用Roche Cobas AmpliPrep/Cobas TaqMan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检测HBV DNA。结果 519例血清标本中,HBsAg阳性标本90例(17.3%),按HBsAg定量结果分为5组:Ⅰ组(>5 000 IU/mL)、Ⅱ组(1 000-5 000 IU/mL)、Ⅲ组(500-1 000 IU/mL)、Ⅳ组(100-500 IU/mL)和Ⅴ组(0.05~100 IU/mL,组HBV DNA高于Ⅱ、Ⅲ、Ⅳ、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例HBsAg阳性标本中有13例标本的HBV DNA低于高敏PCR法的最低检测限,占阳性标本的14.4%。HBV DNA阳性标本79例(15.2%),其中2例标本HBsAg为阴性,CMIA法的漏检率为2.5%。15例定性结果不一致的标本经Roche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复核后,13例HBV DNA阴性而HBsAg阳性标本的HBV DNA均低于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2例HBV DNA阳性而HBsAg阴性标本的HBV DNA高于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与金标准相比,高敏PCR法检测HBV DNA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均为100.0%;CMIA法检测HBsAg的灵敏度、特异度、PPV、NPV分别为97.5%、97.0%、85.6%、99.5%;高敏PCR法检测HBV的特异度和PPV高于CMIA法(P<0.05)。结论高敏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可用于术前筛查,优于目前常规使用的CMIA法,能准确反映患者体内HBV的复制情况和传染性,及时发现隐匿性感染,有效防止医源性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BeAg阴性CHB患者检测pre-S1Ag的意义。方法:收集我院感染科同时做pre-S1Ag、HBcAb-IgM及HBcDNA定量且HBsAg阳性的患者的资料160份,其中HBeAg阳性39例、HBeAg阴性121例,分析pre-S1Ag的表达与HBcAb-IgM及HBV DNA定量之间的关系。结果:HBeAg阴性CHB患者血清中pre-S1Ag检测阳性率明显低于HBeAg阳性CHB患者(P<0.05)。121例HBeAg阴性CHB患者血清中pre-S1Ag检测阳性率为35.5%,与HBc-IgM检测阳性率(38.8%)一致(P>0.05);pre-S1Ag阳性组HBV DNA检测率低于pre-S1Ag阴性组HBV DNA检测率,但两者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e-S1Ag可以作为反映HBV感染、复制的指标,但其在HBeAg阴性CHB患者中表达的意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大蛋白(LHBs)检测对乙型肝炎诊断的实验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荧光定量PCR法对1 049例HBsAg阳性及694例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血清标本进行HBV DNA和LHBs检测。结果 HBsAg阳性患者中HBV DNA阳性率为66.12%(653/1 049),LHBs阳性率为68.18%(677/1 049),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8,P0.05);LHBs含量与HBV DNA拷贝数对数值呈正相关性;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中HBV DNA与LHBs检出阳性率分别为43.80%(304/694)和51.73%(359/69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4,P0.01)。结论 LHBs能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情况;对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而言,LHBs更能反映体内HBV感染和复制状态。  相似文献   

7.
沉淀浓缩检测HBV DNA含量在乙型肝炎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沉淀浓缩法检测HBVDNA,探讨HBV DNA含量的临界值及其在乙型肝炎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8例患者以血清标志分为三组:HBsAg、HBeAg、抗-HBcIgG、抗-HBcIgM阳性(大三阳)患者2例,HBsAg、抗-HBe、抗-HBcIgG、抗-HBcIgM阳性(小三阳)患者22例,HBsAg、抗-HBcIgG阳性、抗-HBcIgM阳性患者4例,肝功能均有异常,且HBVDNA阴性的患者标本,经病毒裂解、核酸沉淀后用75%乙醇抽提,离心后烘干沉淀,加入沉淀溶解液,将患者血清处理后进行扩增。结果28例抗-HBcIgM阳性、HBVDNA定量阴性的患者血清经沉淀处理后:小三阳患者22例,19例HBV DNA定量阳性;大三阳患者2例,HBV DNA定量均为阳性;HBsAg、抗-HBcIgG阳性患者4例,HBVDNA定量2例为阳性。HBV DNA定量最大值为3.7×103拷贝/L,最小值为4.5×102拷贝/L,平均值为2.1×103拷贝/L。结论对于抗-HBcIgG阳性、抗-HBcIgM阳性,肝功能有不同程度异常的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若为阴性则应对其血清标本进行沉淀浓缩,再检测其HBV DNA含量。同时应降低HBV定量临界值的下限,并提高HBV定量检测试剂的灵敏度,这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治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乙肝病毒(HBV)DNA复制水平与HBeAg、HBsAg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乙肝患者,以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HBeAg与HBsAg,以荧光定量PCR测定HBV DNA水平。统计HBeAg、HBsAg阳性率,比较HBeAg、HBsAg阴性与阳性患者的HBV DNA阳性率与平均拷贝数。结果HBeAg阳性患者的HBV DNA阳性率与平均拷贝数均高于HBeAg阴性患者(P<0.05)。HBsAg阳性患者的平均拷贝数高于HBsAg阴性患者(P<0.05)。HBeAg和HBsAg均阳性患者的HBV DNA阳性率与平均拷贝数均高于HBeAg、HBsAg单一阳性患者(P<0.05)。HBeAg阳性与HBsAg阳性均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HBeAg与HBsAg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HBV DNA复制水平,特别是高水平HBeAg,与HBV DNA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定性量两种PCR方法检测HBV-M阳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方法 使用市售酶免试剂检测452例乙型肝炎患者HBV-M后,分别采用定性和荧光定量两种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其HBV DNA。结果 HBsAg和抗-HBc阳性组、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组、HBsAg和抗-HBe阳性组以及抗-HBs,抗HBe和抗-HBc阳性组定性、定量两种PCR HBV DNA检出率分别为65.00%和92.78%、65.75%和89.04%、26.44%和68.97%以及5.56%和11.11%。检测标准质粒,定量PCR灵敏度为1×103copies/ml,定性PCR为1×105copies/ml。结论 定量PCR在HBV-M阳性乙肝患者和灵敏度方面与定性PCR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定量PCR可以替代定性PCR在临床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的献血者血液进行经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风险评估,为完善HBV血液筛查模式及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对献血者血液常规检测阴性的标本进行8×45 μL汇集,应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混样核酸检测HBV DNA。对血液常规筛查和混样核酸检测合格的标本,进行随机乙型肝炎血清学5项标志物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获得的HBsAg阴性、混样HBV DNA阴性、抗HBc阳性的标本,进一步采用单份样本(720 μL)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并定量分析。结果混样标本共检测12 552份,检出HBsAg阴性、HBV DNA阳性标本2份,阳性率为0.02%。随机筛查混样核酸检测阴性标本614份,检出抗HBc阳性标本320份,对此320份标本进行单份核酸检测,检出阳性标本1份,阳性率为0.31%。结论HBsAg阴性、抗HBc阳性献血者血液存在输血传播HBV的风险,应用核酸扩增技术检测血液HBV DNA能大大提高血液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12.
文章分析了当前医院护理管理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思想不纯正;接受继续教育不足:工作效能低下。提出了建设高素质护理管理人才队伍的思路:严格标准,搞好选才;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加大培养力度;建立科学考评和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合理流动措施;合理编制,突出效率。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医学科技成果信息资源网络开放利用,为资源的开放共享创造了良好条件,它使医学科技信息得到了高效传播和最大利用。网络开放利用医学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利用的主体和核心是其信息内容。信息内容是网络用户从中提取知识和所需资料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信息破坏者发动攻击的主要目标之一,因而,信息内容的安全是信息安全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信息内容的规范性、完整性与真实性、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的合理性等。要做好这些工作,应该遵循相应的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18.
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是社会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因此,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应该具有较强的目标针对性,应该向社会贫困人群倾斜,使其从中受益。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分配公平性的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了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井着重探讨了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分配公平性的内涵、研究范围、测算方法和研究意义。以及实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我国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分配公平性的研究方向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长春新碱过量引起严重毒副反应1例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1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因误用长春新碱(VCR)10mg一次性静脉推注后治疗护理情况。其出现间断性神志恍惚、眼睑闭合不全、言语不清、口腔黏膜糜烂、全身疼痛、麻痹性肠梗阻、尿潴留、手足麻木等症状,经积极解救,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胃管内注入麻油、开塞露、生理盐水灌肠,合理应用肠外营养,注重疼痛、心理护理,做好口腔、肛周护理,预防感染加重,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20.
对上海市某医院2003年-2007年骨科出院病人的住院日描述性分析.2003年-2007年骨科的床位利用指数与平均住院日相关性分析.2003年-2007年骨科床位与医护比例分析.2007年骨科前10大病种平均住院目影响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STATA软件)。通过对骨科10大病种住院日影响因素分析,术前等待天数、手术类型、是否输血分别对10个、9个和8个病种的住院目有影响。输血因素和手术类型是医院不可控、由病人的病情决定的,术前等待天数是管理因素,是最值得医院重视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