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观察各胆道支架选择方式对不同病因恶性胆总管梗阻的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治疗费用。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肝胆外科因恶性胆总管梗阻行ERCP术置入胆道支架治疗的4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置入胆道支架的不同,所有病例分为金属支架组(A组,n=16)、单塑料支架组(B组,n=17)和多塑料支架组(C组,n=14),观察三组患者支架通畅时间、并发症及手术相关费用。结果对于胰腺癌型,A组和C组的平均支架通畅时间明显比B组长(P0.05),且A组优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胆管癌型和壶腹周围癌型,A组和C组的平均支架通畅时间明显比B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不同病因的恶性胆总管梗阻患者,选择个性化胆道支架治疗方案,既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又降低医疗费用,为患者的后续治疗节省成本。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联合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33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接受胆道射频消融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治疗,评价术后1、2、3个月支架通畅率和患者的生存率。结果对33例患者均完成胆道射频消融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治疗。术后患者肝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随访期内,中位支架通畅时间103天(9~578天)。术后1、2、3个月支架通畅率分别为78.79%(26/33)、66.67%(22/33)、54.55%(18/33)。随访期内,28例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193天(19~578天)。患者术后1、2、3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6.97%(32/33)、81.82%(27/33)、75.76%(25/33)。9例患者术后出现胆道感染,其中1例严重肝病患者死于胆道感染引起的感染性休克,8例患者恢复;13例患者出现无症状淀粉酶升高。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胆道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联合金属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胆道恶性梗阻的内支架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道支架置入是治疗胆道恶性梗阻的重要方法。根据不同的适应证可以选择塑料支架或金属支架,置入途径主要有EST和PTCD途径。胆道支架的移位、堵塞以及胆道感染是支架置入后的常见并发症,而以腔内放射为主的后续联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局部肿瘤的生长。延长支架通畅时间。对于胆胰管并存梗阻的患者,最好同时行胆管及胰管双支架联合引流。胆道支架置入是有效解除胆道梗阻的方法,其效果可与外科分流术相媲美,对中晚期恶性胆道梗阻患者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姑息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十二指肠支架置入治疗胆道合并十二指肠恶性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2008年1月~2013年12月,对24例同时存在胆道和十二指肠恶性梗阻的患者完成胆道支架、十二指肠支架置入,其中介入中心10例患者行经皮肝穿刺造影完成胆道金属支架置入(percutaneoustranshepaticinsertionofbiliarystent,PTIBS),14例消化内镜中心患者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放置胆道金属支架(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guidedbiliarystent,ERCP.BS),其中1例失败后改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外引流术不纳入随访研究。胆管支架置入术后1周完成十二指肠支架置入。观察手术成功率、临床症状缓解率、并发症、支架通畅时间及患者生存期等指标。结果联合支架置入成功率95.8%(23/24),梗阻症状消失率87.0%(20/23);十二指肠支架置入术后1周胃出口梗阻评分(2分6例,3分17例)较术前(O分6例,1分17例)明显改善(Z=-4.796,P=0.000)。胆道支架通畅时间(73.9±5.3)d,生存时间(93.0±4.9)d。十二指肠支架再发梗阻率17.4%(4/23)。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胆道、十二指肠支架联合置入治疗恶性胆道、十二指肠梗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加鼻胆管引流(ENBD)、塑料支架置入引流(ERBD)或金属支架置入引流(EMBE)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比较。方法 136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分为:ENBD组、ERBD组和EMBE组,观察各组疗效、支架通畅时间及生存时间。结果 三组总体置管成功率95.4%;治疗1周内肝功能及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引流总体有效率为91.0%;并发症发生率为5.4%。ERBD组平均通畅时间(88.0±21.9)d,EMBE组平均通畅时间(200.6±46.6)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1);ERBD组平均生存时间(215.4±111.3)d,EMBE组平均生存时间(271.8±100.8)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ERCP对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给予鼻胆管引流及支架置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内镜射频消融联合支架置入技术治疗晚期胆道恶性梗阻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我院于2013.11-2014.6期间,共对8例无法手术切除的胆道恶性梗阻患者实施经内镜射频消融联合支架置入技术进行治疗,在胆管插管成功后,循导丝导入专用双极射频电极,于肿瘤部位进行射频消融,每次射频消融功率为8~10瓦,消融时间90~120秒,然后留置胆道支架,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并密切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射频消融治疗并留置胆道塑料支架(其中1例同期放置胰管支架)。1例出现继发性胆囊炎,急诊行开腹胆囊切除术。2例出现高淀粉酶血症,经短期保守治疗控制。黄疸有效缓解率为100%(8/8);平均随访6.5个月(4~9个月),有2例患者在治疗后4.5个月左右再次出现黄疸,同时合并十二指肠降部梗阻,内镜无法通过,行剖腹胆肠、胃肠内引流术;其余患者支架均保持通畅。结论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胆道恶性梗阻患者,采用经内镜射频消融联合支架置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且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恶性胆道梗阻的内镜诊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内镜技术在恶性胆道梗阻诊断和姑息性治疗中的应用。方法:1998年1月至2001年12月对261例恶性胆道梗阻病人采用了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进行了295例次内镜诊治。结果:造影成功率为97.63%(288/295),置管成功率为89.15%(263/295)。胆道塑料支架(ERBD)组56例中46例发生支架堵塞或移位,支架平均引流时间为(78.4±46.8)d;胆道金属支架(EMBE)组49例中发生支架堵塞14例,支架平均引流时间为(185.4±68.6)d。两组术前和术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无显著差别。未发生与内镜操作有关的严重并发症与死亡。结论:内镜技术不但能直接使胆管系统清晰显像,同时可作置管引流,改善肝功能,为手术创造条件,或置入永久性胆道支架。用于治疗晚期、病灶不能切除的恶性胆道梗阻病人,不失为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高位胆道恶性梗阻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肝管汇合处恶性梗阻经皮肝穿刺内支架置入操作难点与对策.方法 对23例高位胆道恶性梗阻病人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放及内外引流术(PTBD).分别观察介入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血清胆红素下降情况,随访胆道支架维持通畅时间和病人生存期.结果 23例首次介入成功22例,占95.65%;21例总胆红素明显下降(下降百分比>60%),2例无效(下降百分比<10%);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明显下降,平均18 d恢复正常.术后发热2例(38℃),胆道出血1例,右上腹部疼痛6例,穿刺点周围局限性腹膜炎1例,GPT升高3例,经止血抗炎护肝对症治疗后2~5 d后症状消失;引流管滑脱1例;无大出血、胆汁瘘等严重并发症.全组平均生存期8.5个月.结论 肝管汇合处恶性梗阻支架置放操作难度大,导丝通过梗阻段是关键,正确掌握操作方法町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胆道支架介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1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金属支架、塑料支架)介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8月~2008年5月,对136例不宜行手术治疗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通过内镜途径或经皮经肝途径行胆道支架置入术。结果内镜成功128例,不成功的8例行经皮经肝穿刺。放置金属支架71例,塑料支架65例。放置胆道内支架1周后,血清总胆红素、ALT、AST均明显下降(P0.01),临床症状显著改善。71例放置胆道金属支架者中,11例术后2个月内支架阻塞,再次放置塑料支架后引流通畅;余60例支架通畅时间270~286d,平均275d。65例放置塑料内支架者中,9例术后1~4周支架移位和梗阻,重新置入塑料支架;余56例支架通畅时间110~128d,平均118d。经皮经肝途径术后发生胆汁性腹膜炎1例,经保守治疗治愈。其余病例无严重并发症。随访生存时间1.5~28个月,存活3个月以上者92例。结论胆道支架介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疗效确切,适用于不宜手术者,对于解除晚期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满意效果。估计生存期3个月者,宜选择金属支架;估计生存期3个月或经济条件不充许者,可选用塑料支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晚期恶性胆道梗阻的治疗.方法:本组35例,互补性地联用ERCP和PTCD法置入胆道内支架引流胆道,同时服用中药黄连温胆加减汤,清热化痰祛瘀、解毒抗癌.结果:联合应用ERCP和PTCD能提高内支架置入胆管成功率,而内支架置入并配服黄连温胆汤1周后,病人黄疸明显消退,总胆红素水平下降>50%,总胆红素平均值从276μmol/L降到104μmol/L(P<0.01),同时肝功能有相应的恢复.结论:胆道内支架植入配服黄连温胆汤对晚期恶性胆道梗阻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按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 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分型对传统手术与腔内介入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8年10月应用血管旁路移植术与腔内介入治疗下肢慢性动脉缺血患者20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7例,女64例,男女之比为2.14:1.平均年龄(67±12)岁,其中>70岁患者共101例(占50.2%).结果 (1)腔内介入治疗术后6、12、24个月股浅动脉支架植入通畅率(100.0%、89.8%、75.0%)优于单纯扩张(82.4%、62.5%、35.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旁路移植术后24个月二期通畅率88.0%优于介入支架70.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32,P<0.05).结论 血管旁路移植适宜于TASC C、D型股浅动脉长段闭塞,腔内介入适宜于TASC A、B型股浅动脉短段闭塞,且支架植入优于单纯扩张;尽管腔内介入通畅率低于传统手术,但其具有的安全、快捷、可重复性高的特点,使其在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按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 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分型对传统手术与腔内介入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8年10月应用血管旁路移植术与腔内介入治疗下肢慢性动脉缺血患者20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7例,女64例,男女之比为2.14:1.平均年龄(67±12)岁,其中>70岁患者共101例(占50.2%).结果 (1)腔内介入治疗术后6、12、24个月股浅动脉支架植入通畅率(100.0%、89.8%、75.0%)优于单纯扩张(82.4%、62.5%、35.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旁路移植术后24个月二期通畅率88.0%优于介入支架70.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32,P<0.05).结论 血管旁路移植适宜于TASC C、D型股浅动脉长段闭塞,腔内介入适宜于TASC A、B型股浅动脉短段闭塞,且支架植入优于单纯扩张;尽管腔内介入通畅率低于传统手术,但其具有的安全、快捷、可重复性高的特点,使其在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按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 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分型对传统手术与腔内介入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8年10月应用血管旁路移植术与腔内介入治疗下肢慢性动脉缺血患者20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7例,女64例,男女之比为2.14:1.平均年龄(67±12)岁,其中>70岁患者共101例(占50.2%).结果 (1)腔内介入治疗术后6、12、24个月股浅动脉支架植入通畅率(100.0%、89.8%、75.0%)优于单纯扩张(82.4%、62.5%、35.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旁路移植术后24个月二期通畅率88.0%优于介入支架70.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32,P<0.05).结论 血管旁路移植适宜于TASC C、D型股浅动脉长段闭塞,腔内介入适宜于TASC A、B型股浅动脉短段闭塞,且支架植入优于单纯扩张;尽管腔内介入通畅率低于传统手术,但其具有的安全、快捷、可重复性高的特点,使其在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按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 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分型对传统手术与腔内介入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8年10月应用血管旁路移植术与腔内介入治疗下肢慢性动脉缺血患者20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7例,女64例,男女之比为2.14:1.平均年龄(67±12)岁,其中>70岁患者共101例(占50.2%).结果 (1)腔内介入治疗术后6、12、24个月股浅动脉支架植入通畅率(100.0%、89.8%、75.0%)优于单纯扩张(82.4%、62.5%、35.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旁路移植术后24个月二期通畅率88.0%优于介入支架70.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32,P<0.05).结论 血管旁路移植适宜于TASC C、D型股浅动脉长段闭塞,腔内介入适宜于TASC A、B型股浅动脉短段闭塞,且支架植入优于单纯扩张;尽管腔内介入通畅率低于传统手术,但其具有的安全、快捷、可重复性高的特点,使其在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按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 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分型对传统手术与腔内介入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8年10月应用血管旁路移植术与腔内介入治疗下肢慢性动脉缺血患者20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7例,女64例,男女之比为2.14:1.平均年龄(67±12)岁,其中>70岁患者共101例(占50.2%).结果 (1)腔内介入治疗术后6、12、24个月股浅动脉支架植入通畅率(100.0%、89.8%、75.0%)优于单纯扩张(82.4%、62.5%、35.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旁路移植术后24个月二期通畅率88.0%优于介入支架70.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32,P<0.05).结论 血管旁路移植适宜于TASC C、D型股浅动脉长段闭塞,腔内介入适宜于TASC A、B型股浅动脉短段闭塞,且支架植入优于单纯扩张;尽管腔内介入通畅率低于传统手术,但其具有的安全、快捷、可重复性高的特点,使其在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按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 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分型对传统手术与腔内介入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8年10月应用血管旁路移植术与腔内介入治疗下肢慢性动脉缺血患者20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7例,女64例,男女之比为2.14:1.平均年龄(67±12)岁,其中>70岁患者共101例(占50.2%).结果 (1)腔内介入治疗术后6、12、24个月股浅动脉支架植入通畅率(100.0%、89.8%、75.0%)优于单纯扩张(82.4%、62.5%、35.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旁路移植术后24个月二期通畅率88.0%优于介入支架70.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32,P<0.05).结论 血管旁路移植适宜于TASC C、D型股浅动脉长段闭塞,腔内介入适宜于TASC A、B型股浅动脉短段闭塞,且支架植入优于单纯扩张;尽管腔内介入通畅率低于传统手术,但其具有的安全、快捷、可重复性高的特点,使其在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按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 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分型对传统手术与腔内介入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8年10月应用血管旁路移植术与腔内介入治疗下肢慢性动脉缺血患者20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7例,女64例,男女之比为2.14:1.平均年龄(67±12)岁,其中>70岁患者共101例(占50.2%).结果 (1)腔内介入治疗术后6、12、24个月股浅动脉支架植入通畅率(100.0%、89.8%、75.0%)优于单纯扩张(82.4%、62.5%、35.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旁路移植术后24个月二期通畅率88.0%优于介入支架70.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32,P<0.05).结论 血管旁路移植适宜于TASC C、D型股浅动脉长段闭塞,腔内介入适宜于TASC A、B型股浅动脉短段闭塞,且支架植入优于单纯扩张;尽管腔内介入通畅率低于传统手术,但其具有的安全、快捷、可重复性高的特点,使其在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按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 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分型对传统手术与腔内介入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8年10月应用血管旁路移植术与腔内介入治疗下肢慢性动脉缺血患者20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7例,女64例,男女之比为2.14:1.平均年龄(67±12)岁,其中>70岁患者共101例(占50.2%).结果 (1)腔内介入治疗术后6、12、24个月股浅动脉支架植入通畅率(100.0%、89.8%、75.0%)优于单纯扩张(82.4%、62.5%、35.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旁路移植术后24个月二期通畅率88.0%优于介入支架70.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32,P<0.05).结论 血管旁路移植适宜于TASC C、D型股浅动脉长段闭塞,腔内介入适宜于TASC A、B型股浅动脉短段闭塞,且支架植入优于单纯扩张;尽管腔内介入通畅率低于传统手术,但其具有的安全、快捷、可重复性高的特点,使其在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