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尿中胰蛋白酶原激活肽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预测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尿中胰蛋白酶原激活肽(TAP)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 出现首发症状后48h内入院的急性胰腺炎(AP)患者41例(轻型29例、重症12例)及对照组11例,在入院时、24h、48h及72h取尿样测定TAP浓度,同时对每个患者在入院后48h进行APACHEⅡ评分。结果 入院时重症组尿TAP值(95nmol/L)高于轻型组(20nmol/L,P<0.005)及对照组(15nmol/L,P<0.005)。入院时尿中TAP值≥35nmol/L预测SAP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89.7%和91.7%,而APACHEⅡ≥9诊断SAP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仅为72.7%和75.0%。90%的患者可通过TAP预测AP的严重程度,而APACHEⅡ评分仅能对73%的患者进行正确评价。结论 首发症状出现后48h内入院的AP患者尿中TAP浓度可早期预测SAP。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特点及应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治疗对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421医院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80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43例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37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检测不同时期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容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入院时,MAP组PLT和PC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PV和PDW则较对照组升高(P〈0.05);SAP组与MAP组比较,PLT和PCT明显下降(P〈0.01),而MPV和PDW显著升高(P〈0.05)。治疗1周后,MAP组PLT和PCT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V和PDW降低(P〈0.05);SAP组PLT和PCT较入院时明显升高(P〈0.05,P〈0.01),而MPV和PDW则明显降低(P〈0.01,P〈0.05)。MAP组常规治疗患者PLT和PCT低于UTI治疗患者(P〈0.05),MPV和PDW无差异(P〉0.05);SAP组常规治疗患者PLT和PCT亦明显低于UTI治疗患者(P〈0.01,P〈0.05),而MPV和PDW则明显高于UTI治疗患者(P〈0.01)。结论AP患者血小板参数出现变化,SAP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较MAP患者明显。UTI可升高PLT和PCT,降低血小板的活性,对SAP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病情恶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对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的影响。方法入选3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分重症组15例与轻症组17例。同期入选19例胰腺功能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于入院即刻、24h、72h.5d、10d测定血清IL-1β水平。结果轻症组入院即刻血清IL-1β[(62.17±11.29)ng/L]明显高于对照组[(16.53±3.98)ng/L](P〈0.01),并于入院24h、72h.5d内呈进行性下降,除入院第5天外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重症组入院即刻血清IL-1β[(78.87±11.25)ng/L]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同期轻症组(P〈0.01或〈0.05),并于入院24h、72h、5d、10d内呈进行性下降,除入院第10天[(20.32±0.12)ng/L]外均高于同期轻症组(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IL-1β水平明显增高,且重症急性胰腺炎高于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IL-1β水平的动态变化可能参与了急性胰腺炎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皮素(ET)、组织因子(TF)和D-二聚体(D-D)对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的早期判断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发病24h内的33例AP患者,其中重症AP14例(SAP组)和轻症AP19例(MAP组),另选择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CG组),分别测定ET、TF、D-D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SAP组ET、TF和D.D水平[(129.95±35.97)ng/L、(98.40±57.33)ng/L、(885.50±360.64)μg/L]与MAP组[(56.91±15.81)ng/L、(7.63±5.81)ng/L、(275.97±173.71)μg/L]及CG组[(13.59±4.89)ng/L、(4.25±2.35).g/L、(180.10±80.54)μ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F、D-D在MAP组与CG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T在MAP组与CG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P患者中,ET与TF呈正相关(r=0.617,P〈0.01),ET与D-D呈正相关(r=0.619,P〈0.01),TF与D-D亦呈正相关(r=0.635,P〈0.01)。结论ET、TF和D-D对AP病情严重程度有早期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度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12月,青海省交通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03例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国际AP专题研讨会最新修订的诊断和分类标准(2012年,美国亚特兰大)诊断为轻度急性胰腺炎(mildacutepancreatitis,MAP)61例、中度急性胰腺炎(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25例、重度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17例,对比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局部并发症发生此例、器官功能衰竭发生比例、入住ICU比例和天数、干预措施、住院天数、病死率。结果三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因学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MSAP组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MAP组,同时低于SAP组(均P〈0.05)。MAP、MSAP和SAP三组出现局部并发症的比例分别为0、92.0%(23125)和76.5%(13/17)(P〈0.05)。MAP组无器官功能表竭发生,MSAP组5例出现一过性(〈48h)器官功能表竭,SAP组均出观特续性(〉48h)器官功能衰竭,SAP组器官功能衰竭比例显著高于MSAP组(P〈0.05)。MAP组无入住ICU病例,均无需介入、内镜或外科干预,无死亡病例。MSAP组入住ICU此例、ICU时间、住院时间和病死率显著低于SAP组(P〈0.05)。结论中度急性胰腺炎为有别于轻度和重度急性胰腺炎的独立类型,伴有局部并发症或一过性(48h内)器官功能表竭,但病死率较低,预后明显好于重度急性胰腺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对血浆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的影响。方法入选3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重症组15例与轻症组17例。同期人选19例胰腺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于入院即刻、24h、72h及入院5、10d测定血浆sE-selectin水平。结果急性胰腺炎两组血浆sE-selectin水平与对照组[(9.07±3.16)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症组入院即刻明显升高[(79.89±17.21)μg/L],72h达到峰值[(90.18±18,23)μg/L],于5、10d进行性下降,入院即刻、24h、72h、5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同期轻症组(P〈0.05),入院10d[(11.60±3.21)μ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轻症组于入院即刻时最高[(39.23±9.27)μg/L],此后24、72h呈进行性下降,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5d[(9.28±2.97)μ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sE-selectin水平明显增高,且重症者高于轻症者;血浆sE-selectin水平可以作为评价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11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与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治疗方法与效果的关系。方法 将119例SAP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治疗组与非手术治疗组的平均APACHEII评分分别为13.5±4.7和13.1±3.9,两组病情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病程分别为(51.4±40.3)d、(34.2±23.4)d,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8.8%(20/41)、37.2%(29/78),病死率分别为26.8%(11/41)、11.5%(9/78)。两组比较,平均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不伴胆道梗阻的SAP,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的个体化原则,综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早期手术治疗:SAP伴有胆道梗阻者应急诊行EST、ENBD或开腹手术解除梗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E-Cadherin在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中的变化及其对预测AP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1年11月至2013年5月急性胰腺炎和其他腹部炎症性疾病患者44例,检测患者血sE-Cadherin的变化,分析其在轻型急性胰腺炎(MAP,1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13例)和其他腹部炎症患者(16例)的差别及意义。结果 SAP组在起病12 h、24 h、48 h血sE-Cadherin浓度均高于MAP组以及其他腹部炎症组(P<0.01)。MAP组在起病12 h、24 h、48 h血sE-Cadherin浓度与其他腹部炎症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1)。结论 本研究提示在AP早期血sE-Cadherin在SAP患者显著升高,是早期判断AP严重程度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近年来接受立体定向伽玛射线治疗系统(伽玛刀)治疗的肿瘤患者日益增多,我们观察到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并发急性肾损伤(AKI),而肿瘤患者并发AKI后病死率明显增加,因此如何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是防治和逆转疾病进展的关键。本研究旨在观察伽玛刀治疗过程中发生AK1的肿瘤患者尿肾损伤分子-1(KIM-1)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对AK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5月-2007年11月期间于伽玛刀中心入院接受体部伽玛刀治疗的100例患者的详细资料,以伽玛刀治疗过程中血清肌酐上升超过0.3mg/dl或较基础值上升〉50%为AKI的诊断标准。ELISA方法检测伽玛刀治疗过程中(造影12h、24h、48h、伽玛刀治疗7次、伽玛刀治疗结束)肿瘤患者尿KIM-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所有肿瘤患者中,25例为AKI组,75例为非AKI组。在造影12h、24h、48h和伽玛刀治疗7次各时间点,AKI组尿KIM-1水平均显著高于无AKI组(P值均〈0.05)。在造影48h和治疗结束时。AKI组血肌酐水平显著高于无AKI组(P〈0.05),而其他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尿肌酐校正后,在造影12h、24h、48h,AKI组患者尿KIM-1/尿肌酐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AKI组(P值均〈0.05),而其他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造影12h尿KIM-1/尿肌酐表达水平诊断AK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绘制ROC曲线,其AUC为0.709(95%(21为0.585-0.832,P〈0.05),与完全随机情况下获得的AUC=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在伽玛刀治疗过程中,造影后12h监测尿KIM-1表达水平可以较血肌酐更早期预测急性肾损伤的发生,及时检测有利于早期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17β-E2)对骨外膜来源成骨样细胞增殖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6周龄雌性Wistar大鼠颅骨骨外膜来源的成骨样细胞分别在含有0.01、0.05、0.1、0.25、0.5、0.75、1、5、10nmol/L9种浓度17β-E2的成骨诱导培养液中培养,用MTF法测定3、6、9、12d时细胞的增殖情况。用RT—PCR法测定7d时细胞Ⅰ型胶原蛋白仅。链(COLLI)、骨桥接素(OPN)、骨保护素(OPG)及RANKL基因的表达。结果17β-E2作用6、9d时,雌激素组的增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2d时,0.05nmol/L及以上组的增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雌激素组的增殖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COLLI:对照组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雌激素组(氏0.05);在雌激素组中0.5nmo//L组的表达水平最高,0.75nmol/L组次之,二者皆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OPN:0.1nmol/L及以上组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OPG和RANKL:OPG表达阴性,RANKL在对照组及雌激素组中均有较高水平的表达。结论雌激素对骨外膜成骨样细胞的调节可能以促进增殖,抑制分化为主。骨外膜来源成骨样细胞对破骨细胞的调节可能以促进其祖细胞分化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浓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动态检测222例AP患者血浆D-D和FDP浓度.结果 AP患者血浆D-D和FDP浓度升高并发生规律性变化.轻型急性胰腺炎(MAP)组D-D与对照组比较轻度升高(P〈0.05);MAP组FDP与对照组比较轻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D-D和FDP,Ⅰ级比MAP、Ⅱ级比Ⅰ级明显升高(P〈0.05).结论 AP患者D-D和FDP的血浆浓度升高,提示AP有微血栓形成;动态检测AP患者D-D和FDP的血浆浓度有助于AP的分型、预后判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髓样细胞表达触发受体1(TREM-1)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轻型胰腺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TREM-1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SAP外周血中可溶性TREM-1、α和TNF-IL-10的含量。结果 SAP患者外周血中TREM-1 mRNA的相对表达显著高于轻型胰腺炎和正常人对照组(P0.05);患者外周血中TREM-1与TNF-α和IL-10的含量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951SAP(P0.05)和0.873(P0.05)。结论 TREM-1在SAP患者外周血中的呈高表达,与TNF-α和IL-10关系密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区域动脉灌注(local arterial infusion,LAI)给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方法 4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治疗组)20例,采用区域动脉灌注治疗;B组(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静脉给药,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A组血淀粉酶下降较B组迅速(P0.05),血液流变学的比较显示,A组的血液粘滞度下降更明显,差异显著(P0.05)。结论LAI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优于经静脉途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紧密连接蛋白1(ZO-1)随时间的变化及其与SAP微血管损伤和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的关系。方法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O组)和SAP组。SO组大鼠开腹后仅翻动胰腺;SAP组大鼠开腹后,以逆行胰胆管微泵注射5%牛磺胆酸钠法制备SAP模型。2组大鼠分别于手术后6、12及24 h各处死8只大鼠,取腹主动脉血测定外周血中淀粉酶、胰蛋白酶、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ZO-1蛋白水平;取胰腺组织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学变化并评分;同时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ZO-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同时点与SO组比较,各时点SAP组的血清淀粉酶、胰蛋白酶、IL-8、TNF-α及ZO-1蛋白水平均较高(P〈0.05)。SAP-6 h组和12 h组的血清淀粉酶水平均低于24 h组(P〈0.05);SAP组内大鼠的胰蛋白酶、IL-8和ZO-1蛋白水平均随时点延长逐渐升高,各时点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内3个时点组间TNF-α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SAP组血清ZO-1蛋白水平与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b=0.96,P〈0.05)、血清淀粉酶水平(b=0.87,P〈0.05)、胰蛋白酶水平(b=0.72,P〈0.05)及IL-8水平(b=0.69,P〈0.05)均呈正相关,而与TNF-α水平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各时点SAP组大鼠的胰腺组织损伤程度重于SO组,且随时间延长,SAP大鼠胰腺组织的病理学损伤加重;SAP-12 h组和24 h组的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均高于6 h组(P〈0.05)。S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随时间延长,SAP组大鼠胰腺腺泡细胞间及毛细血管壁的ZO-1蛋白颗粒数量减少,且在毛细血管中的表达不连续。结论在SAP的进程中,血清中ZO-1蛋白的水平上升,同时其在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呈下调趋势,表明其与SAP时的胰腺微血管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在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严重性的预测价值及其机制。方法收集65例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依据Ranson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型胰腺炎(30例)和重型胰腺炎(35例),分别于入院时,第3天及第7天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血浆谷丙转氨酶、尿素氮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重型胰腺炎患者血淀粉酶及脂肪酶均明显高于轻型患者(P〈0.05);入院时、第3天及第7天,轻型胰腺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血浆谷丙转氨酶、尿素氮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重型胰腺炎患者(P〈0.05);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谷丙转氨酶和尿素氮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927,P〈0.05和r=0.934,P〈0.05。两组患者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水平无明显差别。结论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严重程度,其机制可能与血浆Hs-CRP水平能够反应患者肝功能及肾功能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与血清25-羟维生素D3 [25-(OH)-VitD3]之间的关系.方法 9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UACR分为非糖尿病肾脏疾病组30例(UACR<30 mg/g)、早期DKD组30例(30mg/g≤UACR<300 mg/g)、临床DKD组30例(UACR≥300mg/g),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血钙、血磷、血肌酐及C反应蛋白(CRP),电化学发光法检测3组血清25-(OH)-VitD3水平,采用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及Logstic回归分析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 3组中随UACR均值增加(10.32mg/g,156.5mg/g,456.2 mg/g),血清25-(OH)-VitD3水平逐渐降低[(41.6±10.68) nmol/L,(33.7±7.38) nmol/L,(24.9±6.21) nmol/L],且每2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CRP逐渐升高[(7.6±3.4) mg/L,(11.8±5.6) mg/L,(15.6±6.9)mg/L],且每2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3组中FPG[(7.12±2.08)mmol/L,(9.84±3.47)mmol/L,(10.97±4.69)mmol/ L]、HbA1C[(7.43±2.06)%,(8.37±1.83)%,(9.52±2.27)%]每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 (OH) VitD3水平与FPG、CRP及UACR呈负相关(r分别为-0.362,-0.421,-0.543,均P<0.05),与血钙、血磷、TG及血肌酐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 25-(OH)-VitD3缺乏可能与2型DKD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急性胰腺炎肠粘膜通透性及细菌移位的影响以及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N)组和肠内营养(EN)组,分别应用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比较2组临床数据、生化指标的改变以及并发症、感染率、死亡率、住院天数及费用,同时比较外周血中血浆谷氨酰胺浓度、全血细菌DNA和尿中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结果:2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显著升高(P〈0.05);血糖、血淀粉酶明显降低(P〈0.05)。PN组病程后期的IgA较早期明显降低(P〈0.05);EN组无明显变化。并发症、感染率、死亡率、住院天数和治疗费用等方面,EN组均低于PN组(P〈0.05)。EN组的血浆谷氨酰胺浓度高于PN组(P〈0.01),EN组病程后期L/M比值及外周血中细菌DNA阳性率低于PN组(P〈0.01)。结论:肠内营养对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减少并发症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