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洼田饮水试验联合吞咽训练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本科室68例脑梗死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通过洼田饮水试验指导饮食,并进行系统的吞咽功能训练。比较2组干预1个月后的治疗效果、摄食情况以及VSD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吞咽功能改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FOIS分级高于对照组,VSD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洼田饮水试验联合吞咽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有利于患者的正常饮食的摄入。  相似文献   

2.
吞咽治疗仪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吞咽治疗仪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将62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按入科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用吞咽治疗仪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两组均给予同质化治疗和常规护理。康复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定吞咽功能。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83.9%、对照组61.3%,经Ridit分析,u=2.405,P=0.0161。结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应用吞咽治疗仪治疗可促进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吞咽功能训练对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2例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针对性的吞咽功能训练,训练10d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对患者进行评估,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康复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和摄食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经吞咽功能训练后能减轻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明显改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4.
楼巍敏  邢欢  林坚 《护理与康复》2016,15(5):413-415+418
目的对照研究饮食干预结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的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48例,按随机抽签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在常规治疗、护理、饮食宣教基础上,对照组予单纯吞咽训练,观察组予吞咽训练结合饮食干预,8周后使用洼田饮水试验、误吸率及白蛋白指标作为评价标准,观察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洼田饮水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亦有下降,但较观察组下降不明显;干预后观察组白蛋白指标无明显变化,对照组白蛋白指标明显下降;观察组发生误吸3例(3次),对照组发生误吸5例(8次)。结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行饮食干预结合吞咽训练较单纯吞咽训练的康复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将46例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康复组24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和鼻饲插管,康复组除常规治疗与护理及鼻饲插管外,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进行评价及吞咽功能、摄食功能的康复训练.结果:两组4周后进行吞咽功能评价,康复组有效率95.8%,对照组有效率69.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患者接受吞咽功能和摄食训练治疗能明显改善吞咽障碍,可减少并发症,并减轻护士及家属的负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吞咽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8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由责任护士实施脑卒中吞咽障碍常规护理,即吞咽障碍评估、口腔护理、营养护理及健康宣教。观察组给予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吞咽康复护理模式,包括规范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流程,细化专科护理措施,如优化吞咽障碍床旁筛查表、完善口腔卫生管理、开展摄食评估与训练、指导吞咽功能训练、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等。于干预前后比较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自我效能感及住院护理满意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干预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自我效能感评分及护理满意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吞咽康复护理方案,保证吞咽功能康复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改善吞咽功能,同时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与护理满意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Vitaistim治疗仪联合冰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脑卒中后伴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运用冰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Vitaistim吞咽仪干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进行洼田饮水测验、吞咽功能量表SSA评分和X线(VFSS)检查以评价效果。结果观察组洼田饮水评分、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吞咽量表SS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taistim治疗仪联合冰刺激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吞咽训练、针刺和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56例脑卒中恢复期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吞咽训练联合针刺及吞咽电刺激治疗组(A组),吞咽训练联合吞咽电刺激治疗组(B组),吞咽训练组(C组);3组患者分别于入组前1天、治疗第20次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吞咽障碍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结果A组总有效率83.3%;B组总有效率75.0%,C组总有效率61.1%;组间比较,A组总有效率与B、C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治疗前后洼田氏积分、吞咽障碍评价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吞咽训练、针刺和电刺激治疗均能改善脑卒中后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但A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B组、C组。 结论吞咽康复训练配合针刺和吞咽电刺激治疗在改善脑卒中恢复期中重度吞咽障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吞咽训练对改善亚急性期脑梗死病人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亚急性期脑梗死有吞咽障碍的50例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并对家属及病人进行吞咽健康教育,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干预10次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10(EAT-10)评估病人的吞咽功能。[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洼田饮水试验等级提升0.96级±0.68级,对照组洼田饮水试验等级提升0.48级±0.65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EAT-10得分提升6.36分±2.34分,对照组提升3.84分±1.8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吞咽训练有助于改善亚急性期脑梗死病人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经康复治疗和护理后,洼田饮水试验的变化,进一步表明洼田饮水试验在吞咽障碍评定中的重要性。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36例,洼田饮水试验评定≥III级,经5 d~6周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后,再评定洼田饮水试验。结果洼田饮水试验Ⅱ级102例,Ⅰ级34例。结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经康复治疗和护理后,洼田饮水试验≤II级,患者能安全经口进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吞咽训练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0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25例,2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吞咽训练,治疗组加用V italStim电刺激治疗仪进行NMES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进行评定。结果 2组治疗前,在洼田饮水试验及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定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洼田饮水试验及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定均有所好转(P均<0.05),且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1.92±0.95vs2.56±1.12,P<0.05)及吞咽障碍程度分级(7.60±1.89vs6.40±2.27,P<0.05)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NMES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呼吸功能训练联合咽部冷刺激治疗脑出血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自2015年8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脑出血伴吞咽障碍的患者12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与B组,每组6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营养脑神经、改善脑循环及对症支持等治疗,并进行吞咽功能训练.A组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B组患者在A组治疗基础上进行咽部冷刺激训练.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生活质量评分、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分级情况及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藤岛一郎吞咽试验评分、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藤岛一郎吞咽试验评分高于治疗前,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低于治疗前;B组患者藤岛一郎吞咽试验评分高于A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分级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6.3%(4/64),低于A组的18.8%(1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功能训练联合咽部冷刺激治疗脑出血后吞咽障碍患者可改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和针刺结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方法共选取5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吞咽训练基础上采用肌电生物反馈和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吞咽训练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组患者分别经2个疗程治疗后,发现其洼田饮水试验评级结果均较治疗前好转,并且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和针刺结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卒中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各6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真性球麻痹治疗组(简称真治组)、真性球麻痹对照组(简称真对组)、假性球麻痹治疗组(简称假治组)、假性球麻痹对照组(简称假对组),每组30例。各组患者均给予基本吞咽康复训练,包括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动作训练(每日2次)、发音训练(发a、yi、wu音,每次每个音节发音5次)、吸舌器训练(10~20次/组,3组/日)、电动牙刷按摩(一日三餐前各1次,每次15 min)、Vocastim吞咽治疗仪治疗(每次20 min,1次/日,6次/周),共治疗2周;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IS200型智能刺激器(四川省智能电子实业公司)行tDCS治疗(每次20 min,1次/日,6次/周),对照组患者给予假刺激治疗(仅最初30 s内给予tDCS刺激,30 s后停止电流,1次/日,6次/周),共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对各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和分析比较。 结果 ①无论是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或是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治疗后,各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FOI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的FOI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FOI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亦有明显改善(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SS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SS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SSA评分均有下降(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DCS联合基本吞咽康复训练有助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恢复,尤其对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互动式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普针组30例、治疗组30例.各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处理、吞咽功能训练,普针组患者另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取额中线、廉泉、夹廉泉加用互动式针刺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和6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患者吞咽功能,观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有所改善,能有效缩短BAEP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潜伏期(P<0.05),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更加显著(P<0.01).结论:互动式针刺法可能通过促进大脑皮质功能及脑干的吞咽反射恢复而发挥其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给予针灸结合吞咽训练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7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吞咽训练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吞咽功能评分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给予针灸结合吞咽训练临床效果好,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不同部位电刺激对患者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A组、治疗B组及对照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药物治疗及一般康复治疗,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舌骨上、下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B组则辅以单纯舌骨上区神经肌肉电刺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对各组患者进行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并测量吞咽半流质食物时其舌骨及甲状软骨向上、向前移动距离;同时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才藤分级、吞咽障碍结局与严重度量表(DOSS)对各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其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才藤分级、DOSS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A组及治疗B组洼田分级[分别为(2.40±1.26)级和(2.10±0.99)级]、才藤分级[分别为(5.30±1.89)级和(5.20±1.69)级]、DOSS量表评分[分别为(5.20±1.40)分和(5.10±1.45)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电刺激组患者治疗后上述疗效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B组患者治疗后在吞咽半流质食物时其舌骨前移距离[(12.15±7.59)mm]较治疗前及治疗A组、对照组均明显增大(P<0.05)。 结论在常规吞咽训练基础上辅以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将电极片放置在舌骨上区或舌骨上、下区刺激时其疗效间无显著差异,但单纯舌骨上区电刺激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时舌骨前移距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112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包括吞咽训练联合针刺及吞咽电刺激治疗组(A组)、吞咽训练联合吞咽电刺激治疗组(B组)、单纯吞咽训练组(C组),3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当天治疗第21天后均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对吞咽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A组总有效率97.3%,B组总有效率78.9%,C组总有效率70.2%。A组总有效率与B、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积分、吞咽障碍评价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吞咽训练、针刺和电刺激治疗均能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功能,但A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B组、C组。结论 A组治疗疗效显著,易接受,对于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减少各种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家庭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居家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家庭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居家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已出院吞咽障碍患者,按患者出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出院指导,定期复诊;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专业人员给予连续6个月的随访干预。在干预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相关并发症发生、照顾者的管理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两组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相关并发症发生、照顾者的管理能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相关并发症发生、照顾者的管理能力较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院-家庭延续性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照顾者的管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改良容积粘度测试在神经康复科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神经康复科的80例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10和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吞咽评估,并给予常规饮食护理和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改良容积粘度测试进行评估,并根据测试结果给予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