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高右心起搏比率患者起搏方式与心功能及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 NP)的关系。方法选择植入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共8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研究组)42例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照组)42例。比较术后2年心功能与血清NT-proBNP水平。结果术前两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NT-proBNP无统计学差异,术后2年的检测结果发现,两组的LAD和LVEDD术后均显著增加,LVEF与NT-proBNP均显著降低。术后2年超声检测的LAD和NT-proBNP在研究组中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VEF和LVEDD在研究组中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植入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的高右心起搏比率的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RVS起搏较RVA起搏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三腔起搏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D)功能,探索通过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CRT)的效果,并评价该方式下右心室的收缩功能。方法: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随机分成单左心室起搏组和双心室起搏组,各15例。植入起搏器后优化两组起搏参数,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房室间期(AVD)、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二尖瓣反流面积(MRA)、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左心室舒张充盈时间占心动周期的比例(LVFT/RR)、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前间隔与后壁收缩期轴向应变达峰时间差(SPWMD)的差异,评估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与传统双心室起搏的疗效,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右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结果:与术前相比,单左心室起搏组与双心室起搏组患者术后12个月LVEF、TAPSE、LVFT/RR均增大,AVD、QRS时限、LVEDD、MRA、IVMD、SPWMD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双心室起搏组相比,术后单左心室起搏组AVD、TAPSE、LVFT/RR增大(P0.01);QRS时限、程控优化时间缩短(P0.01);起搏器电池预估寿命延长(P0.01);MRA减小(P0.05)。结论:RAAVD单左心室起搏与传统双心室起搏均可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前者在延长左心室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QRS间期及改善右心室收缩功能方面优于后者,且能缩短程控优化时间、延长起搏器电池寿命。  相似文献   

3.
目的 DDD模式下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对患者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行永久起搏器(双腔DDD)植入治疗的患者219例,根据心室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A组(RVA起搏)、B组(RVOT起搏),每组再根据患者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不同分为两个亚组。调取患者12个月的随访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术后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起搏治疗前后各项起搏参数、起搏QRS波群时限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在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12个月,A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较术中均有回落,LVEF较术前降低,LAD、LVEDD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电极阻抗较术中有回落(P〈0.05),起搏阈值、R波振幅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VEF、LAD、LVED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的起搏QRS波群时限较A组显著缩短[(145.09±4.96)ms vs.(157.40±12.44)ms,P〈0.01]。对亚组进行分析发现:术前LVEF≥50%的患者,A、B两组仅LVEDD较术前有增大(P〈0.05),LVEF和LA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LVEF〈50%的患者,A组患者的LVEF较术前降低,LAD、LVEDD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患者的LVEF、LAD、LVED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起搏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可行的。经过12个月的起搏治疗,对术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RVOT起搏能提供接近生理性的心室激动顺序,维持心室肌电-机械活动同步化,对患者心功能的损害小;对术前心功能正常的患者,虽然RVOT起搏提供了更为协调的心室收缩,但在保护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及阻止左心室重构方面并未显示出优于RVA起搏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杨剑峰  张鸿举  梁毅 《临床荟萃》2011,26(13):1105-1107,1110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在心室起搏心室感知R波抑制型(VVI)起搏器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入选91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对照组44例.观察组术后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75~150 mg/d;对照组未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随访6个月均检测血浆脑利钠肤(BNP),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监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右心室内径(RVD),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服药后6个月LVEDD、LVESD、RVD和BNP均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LVEDD(49.21±7.21)mm vs(46.75±8.05)mm,LVESD(30.31±7.26)mm vs(28.65±6.97)mm,RVD(20.57±L 23)mm vs(18.15±1.16)mm,BNP(232.4±23.36)ng/L vs(168.7±21.65)ng/L,LVEF有明显增高,LVEF(44.85±5.95)%vs(49.67±6.72)%(P<0.05或<0.01);对照组患者随访6个月后LVEDD、LVESD、RVD和BNP均比治疗前升高,LVEDD(50.12±7.52)mm vs(53.46±8.15)mm,LVESD(29.72±7.63)mm vs(32.69±8.05)mm,RVD(19.86±1.62)mm vs(20.25±1.87)mm,BNP(230.5±21.85)ng/L vs(250.6±25.65)ng/L,LVEF有明显降低,LVEF(45.25±6.35)%vs(42.35±4.95)%(P<0.05),治疗后两组LVEDD、LVESD、LVEF、RVD和BN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VVI起搏器植入后常规应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不失为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病情及预后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起搏器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长期疗效,探讨临床特异的超声心动图评价指标.方法 连续选取我院37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的HOCM患者进行随访,其中37例随访1年,26例随访2年,10例随访3年.分别于起搏器植入后1年、2年及3年,测试起搏频率、阈值、阻抗、房室延迟、心房和心室起搏百分比,超声测量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后壁厚度(LVPW)、室间隔厚度(IVS)、左室流出道内径(LVOTd)、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左室射血分数(LVEF)、肺动脉收缩压(PASP),观察收缩期二尖瓣前向运动(SAM).动态比较起搏器植入前后起搏参数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结果 调整起搏频率60~70次/min,调整房室延迟90~180 ms,以满足95%以上心室起搏,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和起搏阻抗正常范围内,3年内起搏器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起搏前相比,起搏治疗1、2和3年后,IVS及LVOTPG显著下降(P<0.01),LVOTd显著增宽(P<0.01),SAM现象明显改善(P<0.01),但LAD、LVEDd、LVPW、LVEF及PASP起搏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腔起搏治疗HOCM可长期改善其心脏结构重构.IVS、LVOTd和LVOTPG可以作为长期评价起搏治疗HOCM的敏感和特异的超声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右室间隔主动电极起搏治疗缓慢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因缓慢性室性心律失常需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患者共56例(其中植入DDD起搏器患者42例),术后第1、3、6、12个月随访,12个月后每年随访1次,特殊情况即时就诊。术后第6个月时评估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6min步行距离、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指标及起搏参数,对比术前、术后6个月上述各指标的变化。结果:起搏器植入术后6个月,患者生活质量、6min步行距离、血清B型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测定值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LVE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部分轻度心功能不全患者中,LVEF及大小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间隔起搏安全可行,能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且不影响双心室同步性,可替代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左室重构及脑钠肽的影响.方法 60例具备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随机分为RVA组与RVS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12、24个月采血应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脑钠肽(BNP)水平,超声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INED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2组患者起搏前后心室重构指标及BNP的变化.结果 RVA组起搏术后各个时间点BNP水平显著升高[术后6、12、24个月分别为(108.2±29.8)、(190.3±46.7)、(308.2±56.5)ng/L],与术前[(60.2±15.7)n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VS组起搏术后仅24个月时BNP水平较术前升高[(75.2±15.8)ng/L与(63.9±15.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组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与术前相比,12个月时LVEDD、LVEDV增加,LVEF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RVS组LVEDD无明显增大,LVEDV轻度增加,LVEF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RVS起搏较RVA起搏能改善心肌重构,改善左室功能.减轻神经内分泌激活.  相似文献   

8.
蒋鑫  王艳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5):2595-2596
目的探究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和美托洛尔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2015年5月~2017年1月收治的16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将这些患者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和美托洛尔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BNP、收缩压、心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BNP、血压、心率、LVEDD、LVES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浆BNP、血压、心率、LVEDD、LVESD均降低,LVEF均升高,但研究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与美托洛尔能有效降低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BNP,同时有助于患者心功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右心室起搏比例和不同部位起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植入体内埋藏式双腔心脏起搏器(DDD)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年起搏器程控仪获取的右心室起搏比例,将右心室起搏比例≥50%患者纳入A组,右心室起搏比例<50%患者纳入B组,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1年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的变化。同时,将A组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者和右室间隔部(RVS)起搏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A组术后1年左房内径(LAD)较术前增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和B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43、4.20、6.37,P均<0.05);B组术后1年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LVEF和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73、0.78、1.16,P均>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两亚组术前LAD、LVEDD、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77、0.35、1.32,P均>0.05),两组术后LVEDD、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6、4.62,P均<0.05),RVS组术后LAD、LVEDD、LVEF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45、0.14、0.48,P均>0.05);而RVA组术后LAD、LVEDD均较术前明显扩大,LVEF较术前明显下降(t分别=2.20、3.13、4.31,P均<0.05)。结论老年患者中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更有利于保持患者心功能的稳定,但同时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右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生理性起搏(DDD)和非生理性起搏(VVI)对心脏结构及 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影响,并为起搏器植入心脏后的应对策略积累经验。【方法】选取本院心内科于2012年1~12月收治的65例接受起搏器治疗患者,根据不同起搏方式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 VVI,研究组采取DDD,比较两组患者在植入起搏器前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及 NT-proBNP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植入起搏器前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PWT)、左心室射血分数(EF)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植入起搏器后,研究组 LAD小于对照组(P <0.05),EF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在起搏器植入前 NT-proBNP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安置起搏器后,研究组 NT-proBNP值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有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为减少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应当选择房室顺序起搏为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的变化,分析NT-pro BNP水平对老年心力衰竭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治疗的未合并心力衰竭的6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对照。观察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和对照组心功能、血脂和NT-pro BNP指标的差别,分析老年心力衰竭患者NT-pro BNP水平与心功能、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老年心力衰竭组患者的左房内径(LAD)、右房内径(RA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水平高于对照组(t=16.596、15.920、6.659、10.101,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低于对照组(t=-15.023,P0.01);心力衰竭组的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NT-pro BNP和肌钙蛋白(c Tn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27.481、20.496、25.009、19.423,P0.01);心力衰竭组患者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LDL水平高于对照组(t=5.810、1.745、5.501,P0.01),HDL水平低于对照组(t=-4.298,P0.01);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 BNP水平与LAD、RAD、LVESD、LVEDD、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CTnl、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正相关,与LVEF、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相关。结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 BNP水平较高,且与患者的血脂和心功能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组织追踪显像技术(TTI)评价单腔及双腔起搏器术后左室收缩功能变化.方法 正常对照组40例,单腔起搏器组35例,双腔起搏器组40例.利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三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TTI条件下,测量正常对照组的收缩期二尖瓣环位移(DS)及单腔、双腔起搏器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的DS;在起搏器置入术中记录设定的心房心室电极的起搏阈值、阻抗及心室除极波的感知值.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腔起搏器组患者术后1周DS、LVEF明显减小(P<0.05),双腔起搏器组患者术后1周DS、LVEF减少(P<0.05).与术前相比,单腔起搏器组患者术后1周DS、LVEF显著下降(P<0.05),而双腔起搏器组显著增加(P<0.05).单腔与双腔起搏器患者术后比较,双腔起搏器患者术后1周DS、LVEF增加(P<0.05).线性相关分析表明DS与LVEF的相关性较好(r=0.86,P<0.01).结论 组织追踪显像技术对置入单腔及双腔起搏器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评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双腔起搏模式对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善优于单腔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探求最有利的永久性右心室起搏部位。方法 54例Ⅱ度Ⅱ型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按起搏部位分为右心室心尖(RVA)组、右心室流出道(RVOT)组、右心室流入道(RVIT)组,分别观察三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QRS间期(QR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每分输出量(CO)、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差异,并比较三组间术后6个月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与术前相比,三组起搏术后6个月QRSd均显著增加(P<0.01);RVA组起搏术后6个月LVEF、SV、CO均显著降低(P<0.05);RVOT组与RVIT组起搏术后6个月LVEF、SV、CO均无显著变化(P>0.05);三组起搏术后6个月LVESD、LVEDD均无显著变化(P>0.05)。三组间起搏后6个月QRSd有统计学差异,QRSd依次为RVA组>RVOT组>RVIT组(P<0.01);而三组间起搏后6个月LVEF、SV、CO、LVESD、LVEDD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心室流入道起搏QRSd最小,可能是理想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及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病人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RVOT起搏组(21例)和RVA起搏组(20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12个月通过超声心动图分别对病人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等指标进行观察随访。结果术后3、12个月时,RVOT起搏组的LVEDD、LVESDI、VMD和SPWMD均明显小于RVA起搏组,LVEF均明显高于RVA起搏组(t=2.14-12.61,P〈0.05)。结论 RVOT起搏较RVA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对心功能的不良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B型钠尿肽(BNP)在心力衰竭(简称心衰)、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对181例心衰患者、5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30例进行血浆BNP水平检测,同时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电动仪测定心衰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与BNP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心衰组患者血浆BNP水平高于高血压组,心衰组和高血压组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BNP水平与LVEF、LVESD、LVEDD的数值具有相关性(r分别为-0.57、0.65和0.68,P<0.01)。结论BNP是反映心室功能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旨在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率震荡(HRT)与心功能、N 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按纳入标准随机选择62 例老年CHF 患者作为观察组(心衰组,又分为轻度与中重度心衰两亚组),44 例老年非心衰心脏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非心衰组),均行超声心动图(UCG)、24 h 动态心电图(Holter)及血浆NT-pro BNP 水平等检查,检测指标包括: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NT-proBNP 等.结果 CHF 患者TO、TS 与LVEDD、NT-pro BNP 呈负相关,与LVEF 呈正相关(P <0.05 或P <0.001);NT-pro BNP 与LVEF 呈负相关,与LVEDD 呈正相关(P <0.001).CHF 患者LVEF 越低,LVEDD 越大,TS 值越低,血浆NT-pro BNP 水平越高.中重度心衰者HRT 值与轻度心衰者、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HRT可作为一种评估CHF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有一定实用价值的无创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临床医学》2021,41(4)
目的 探讨伊伐布雷定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及对N末端脑钠肽元(NT-pro BNP)水平及心率(HR)的影响。方法 将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采用常规治疗的40例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纳入对照组,将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采用常规治疗+伊伐布雷定治疗的40例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心功能指标[HR、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NT-pro BNP水平。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HR、LVEDD、LVESD相比治疗前均较低,LVEF相比治疗前均较高,且观察组HR、LVEDD、LVESD更低,LVEF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3个月后,两组NT-pro BNP水平均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伊伐布雷定治疗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效果显著,有助于降低NT-proBNP水平及HR,提高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永久性植入不同类型心脏起搏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永久性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的患者60例,按心脏起搏器类型分为单腔起搏器组34例与双腔起搏器组26例。计算2组患者的起搏成功率,采用超声心电图于心脏起搏器植入前与植入6个月后检测2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SF-36问卷评价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2组患者起搏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植入前比较,单腔起搏器组植入6个月后LVESV显著升高(P 0. 05),LVEF显著降低(P 0. 05),LVE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双腔起搏器组植入6个月后的LVESV、LVEDV、LVEF与植入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植入6个月后,与双腔起搏器组比较,单腔起搏器组LVESV显著更高(P 0. 05),LVEF显著更低(P 0. 05),LVE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SF-36问卷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单腔起搏器长期植入可降低患者心脏收缩功能,而双腔起搏器无此种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合并慢性肾炎患者尿液中血清B型钠尿肽(B-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其是否合并慢性肾炎分为CHF组和CHF合并慢性肾炎组。观察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及尿BN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的差异,分析肾功能指标、尿BNP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CHF合并慢性肾炎组患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和BNP水平明显高于CHF组,而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水平明显低于CH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合并慢性肾炎组患者左心房直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右心房直径(right atrial diameter,RAD)、左室收缩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水平明显高于CHF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水平明显低于CH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合并慢性肾炎患者的BUN,SCr、BNP与LAD、RAD、LVESD和LVEDD正相关,与LVEF负相关,GER水平与LAD、RAD、LVESD和LVEDD负相关,与LVEF正相关。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慢性肾炎患者尿液BNP水平较高,且与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2月76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NP)、收缩压(SBP)、心率(HR)、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VEF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