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长期生理性起博对慢-快综合征患者阵发性房颤转归的影响。方法:36例患者均于术后1,3,6个月复查常规体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以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随访时间13-97个月,观察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经长期随访,生理性起博治疗者术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AAI组转复率为75%;DDD起搏治疗组转 复率为87.5%,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生理性起搏对病窦综合征合并的房颤有良好的长期治疗作用,应是慢-快综合征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用心房按需起搏器(AAI)或房室顺序起搏器(DDD)治疗慢快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1997年1月—2005年12月34例慢快综合征患者接受心脏起搏器治疗,其中用AAI16例,用DDD18例,术后长期随访心功能,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率。结果:经过平均6.8±2.5年随访发现,左室射血分数(LVEF)AAI组术前(57.1±6.4)%,术后(61.2±8.1)%;DDD组术前(57.3±4.3)%,术后(58.7±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率,AAI组12.5%(2例),DDD组33.3%(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AAI与DDD起搏治疗慢快综合征同样有效,初步观察发现AAI组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率低于DDD组。  相似文献   

3.
起搏器参数调整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起搏器参数调整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调查,以评价起搏器参数的调整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98例起搏器患者中双心室24例,抗房颤起搏器15例,频率适应性双腔起搏器(DDDR)20例,全自动型起搏器(DDD)28例,R波抑制型心室按需起搏器(VVI)11例。术后随访期间完成简明健康测量量表(36-itemshort-formhealthsurveyscale,SF-36),调整起搏器参数前、后分别由患者本人填写SF-36,在30min内完成。量表采用标准分法进行评分、统计分析。结果:调整起搏器参数后,98例患者SF-36的积分由102.31±7.54提高到112.04±6.78,调整起搏器参数后SF-36躯体活动功能、躯体对角色功能、肢体疼痛、健康总体自评、生命力、社会功能6个方面得分高于调整参数前(t=1.993~2.448,P<0.05),而情绪角色、心理健康2个方面得分与优化起搏器参数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重视术后随访,通过合理、有效、可程控性的起搏器参数的调整,使起搏器发挥最佳的疗效,可有效提高起搏器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总结1例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使用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异位调整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为置管前进行系统评估;置管时由专科医生评估是否可进行腔内心电图定位,导管不宜置入过深;置管后行X线胸部摄片定位;监测起搏器功能。导管留置期间,起搏器功能正常,导管安全留置52 d,患者拔管后出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希氏束起搏对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脏结构及心功能分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60例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临床资料,依据起搏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予以右室心尖部起搏,观察组予以希氏束起搏。对比两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起搏器程控以及心功能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心室电极感知、阻抗较对照组低,阈值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对照组,观察组心功能恢复情况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采用希氏束起搏效果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例1,男58岁,因阵发性胸闷、心悸8年,加重伴头1周入院。在当地医院有阵发性室上速的心电图记录.予药物或自行终止。入院后再次发作室上性心动过趣静推异搏定终止后出现窦性静止达2.48s,伴结性逸搏。后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术中证实为双经路引起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行房室结慢径改良术成功,再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窦房结恢复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究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肺耐力特点,分析可能影响其心肺耐力的因素,指导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脏康复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7例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器植入组)与匹配的128例一般人群(非起搏器植入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超声心动图参数以及心肺运动测试结果,探究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肺耐力特点。对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亚组分析,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探寻影响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肺耐力的因素。结果:起搏器植入组无氧阈心率、峰值心率、峰值心率占预计值百分比明显低于非起搏器植入组(94.16±18.14 vs105.48±16.36bpm,P0.001;115.07±22.14 vs 130.14±20.93bpm,P0.001;75.67±13.64%vs 85.18±11.24%,P0.001),起搏器植入组峰值摄氧量低于非起搏器植入组(16.8±4.14 vs 18.65±3.90ml/kg/min,P0.05),两组摄氧效率斜率、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起搏器植入组进行亚组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运动习惯、心室起搏比例、植入年限在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发现心室起搏比例≥40%是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肺耐力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0.167)。结论: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肺耐力下降,年龄、运动习惯、心室起搏比例、植入年限是影响其心肺耐力的重要因素,其中心室起搏比例≥40%是影响心肺耐力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国外,特别是日本和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涉足起搏器植入患者生活状态的调查.1992年日本学者和1998年美国学者研究[1~2]表明,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改变不明显.起搏器植入后就业率降低,电器设备接触很小心,生活上受到很大限制[1].2002年,日本学者[3]曾对出院后的23例起搏器植入患者的生活状态和起搏器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表明起搏器植入患者植入前后外出情况未改变的达到78.3%;每日自数脉搏的仅占30.4%,登机时金属探测仪对起搏器有无影响回答正确的仅占1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最佳房室间期(AVD)的设置和管理方法。方法:选择因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而安置双腔起搏器的患者,研究组(23例)通过超声心动图指导进行感知房室间期的优化,对照组(21例)则常规设置房室间期。对比起搏器植入后1周和7个月2组患者超声心动图的变化以及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结果:(1)研究组的AVD为(138.7±8.7)ms,对照组的AVD为(124.8±0.8)ms(P〈0.001)。(2)起搏器植入后1周,2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指标无显著差异。(3)随访结束时,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左房内径分别为(36±2.8)mm和(38.7±3.4)mm,P=0.008;左室内径分别为(46.7±4.5)mm和(49.4±5.2)mm,P=0.07,对照组的左心房、左心室较研究组相对增大。E波最大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分别为(13.2±0.9)和(9.9±1.7);A波最大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分别为(5.1±0.9)和(4.1±0.9);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8.6±2.2)%和(55.3±4.1)%;每搏量分别为(63±5.2)mL和(54.9±6.6)mL,对照组患者的心功能明显降低。结论:最佳房室间期起搏有利于患者的心功能,超声心动图是指导房室间期设置的简便而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1.
靳婉 《当代护士》2021,(7):172-174
病窦综合征是心血管领域多发性疾病,属一种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本病以老年人群为主要发病群体,易并发心房颤动、心源性晕厥,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1].双腔永久起搏器置入术是现阶段治疗本病的重要术式,是通过将电子治疗仪植入患者体内,对适宜的电脉冲发放,进而刺激到心脏,加快激动和收缩恢复进程,可对心力衰竭进行防范,最...  相似文献   

12.
闵雪芬 《天津护理》2007,15(4):206-207
双腔起搏器是一种能模拟正常心脏传导,符合患者生理需要的新生生理型起搏器。它能够增加患者心输出量,改善患者心衰症状,特别适于Ⅲ°房室传导阻滞(Ⅲ°AVB)、病窦综合征(SSS)及心脏大,心功能不全患者,明显提高了该类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它虽然损伤小,操作简单,但仍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我院自1999年至2006年安装双腔起搏器200例,现将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要点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董杰  刘燕 《全科护理》2011,9(31):2843-2844
[目的]分析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引起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总结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32例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种类、原因及护理。[结果]32例永久起搏器引起囊袋出血、血肿22例,囊袋破溃感染2例,电极移位2例,起搏器综合征1例,起搏膈肌刺激症状5例。[结论]加强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病人的观察及护理,及早发现各种并发症,早期配合医生及时处理,可提高起搏器植入手术成功率,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优化房室间期对病窦综合征患者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变化机制.方法:35例左心舒张功能不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术后7 d在超声心动图下调整个体化AV间期,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测定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E)、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A)、E峰减速时间(DT)、等容舒张时间(IVRT)、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m)、左房容积指数(LAVI).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E/A(P<0.05)、E/Em降低(P<0.017),术后6个月IVRT、DT延长(P<0.017),E/A降低(P<0.05),E/Em、Ard-Ad、LAVI降低(P<0.017).结论:病窦综合征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进行优化AV间期治疗可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左心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组织追踪显像技术(TTI)评价单腔及双腔起搏器术后左室收缩功能变化.方法 正常对照组40例,单腔起搏器组35例,双腔起搏器组40例.利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三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TTI条件下,测量正常对照组的收缩期二尖瓣环位移(DS)及单腔、双腔起搏器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的DS;在起搏器置入术中记录设定的心房心室电极的起搏阈值、阻抗及心室除极波的感知值.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腔起搏器组患者术后1周DS、LVEF明显减小(P<0.05),双腔起搏器组患者术后1周DS、LVEF减少(P<0.05).与术前相比,单腔起搏器组患者术后1周DS、LVEF显著下降(P<0.05),而双腔起搏器组显著增加(P<0.05).单腔与双腔起搏器患者术后比较,双腔起搏器患者术后1周DS、LVEF增加(P<0.05).线性相关分析表明DS与LVEF的相关性较好(r=0.86,P<0.01).结论 组织追踪显像技术对置入单腔及双腔起搏器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评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双腔起搏模式对左室收缩功能的改善优于单腔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起搏模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118例因SSS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术后程控为AAI模式组(5S例)及DDD模式组(60例),随访两组患者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生活质量评分。结果AAI组术前、术后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DD组术后LAD、LVEDV较术前增大,LYEF较术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比较,术后DDD组较AAI组LAD、LVEDV增大,LVEF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生活质量评分AAI组高于DD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SS患者AAI模式较DDD模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智能慢病管理系统对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5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就诊并接受救治的2212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1127例、对照组108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及智能慢病管理系统的健康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服药依从性、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及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主动调整生活方式、服药和定期复查依从性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及β受体阻滞剂服药依从性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控制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智能慢病管理系统可提高ACS患者PCI术后治疗依从性、服药依从性,有效控制危险因素,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王宏  李红艳  丰小星  马晶 《护理研究》2010,24(8):2157-2158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导致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PE大多来源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临床上可以无任何症状,也可因严重栓塞引起猝死,为严重的致死性并发症。2009年11月24日我科收治1例流产后行射频消融术及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合并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病人,经过精心治疗及护理,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二维应变技术(2 DS)分析双腔起搏器置入前、后左室局部心肌的应变特点.方法 应用二维应变软件测量33例置入双腔起搏器患者术前、后的心尖四腔长轴左室壁各个节段的心肌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S)与应变率(SR).结果 与术前比较,双腔起搏器患者术后的后间隔中间段及心尖段、侧壁中间段及心尖段的心肌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S)与应变率(SR)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左室壁节段置入双腔起搏器前、后的应变(S)与应变率(S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置入双腔起搏器后,左室壁各节段心肌纵向运动的形变能力是不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食管导联心电图优化左房室间期(LAVI)对双腔起搏器植入的三度房室阻滞(Ⅲ°AVB)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开封市中心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00例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治疗的Ⅲ°AVB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经验性程控房室间期,观察组使用食管导联及体表导联心电图优化LAVI,对比心功能、心脏血流动力学、运动耐力。结果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62.44±3.49)%大于对照组(57.68±3.24)%,等容舒张时间(IVRT)(115.23±6.92)ms短于对照组(118.46±7.64)ms,LAVI、脑钠肽前体(Pro-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分别为:(30.31±3.56)、(115.63±10.54)pg/mL、(42.13±1.48)mm、(62.08±4.34)cm/s,低于对照组(34.50±3.75)、(169.35±12.67)pg/mL、(44.76±1.56)mm、(73.65±4.68)cm/s;舒张晚期血流速度(A)(73.29±9.37)cm/s高于对照组(67.54±8.65)cm/s,E峰减速时间(DT)(139.05±14.56)ms长于对照组(132.62±12.74)ms(P<0.05),两组的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m)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min步行距离(6MWT)试验(390.46±20.53)m长于对照组(352.95±16.08)m(P<0.05)。结论食管导联心电图优化LAVI可通过改善双腔起搏器植入的Ⅲ°AVB患者的心脏血流动力学,提高心功能及运动耐力,但对于左室早期的舒张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