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行脑脊液细菌培养检查,结果显示阳性10例,其中大肠埃希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鲍曼不动杆菌2例。50例患者均在20 d内治愈,未出现死亡病例。脑脊液常规检查发现脑脊液细胞数显著减少。经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脑膜刺激征呈阴性。结论对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应积极预防和及时诊断,选择适合的抗生素及合理给药途径,是减少颅内感染恶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结核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脑脊液细胞学特点,提高脑结核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1—2016-12间濮阳市中原油田总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3例脑结核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均依据结核病史、其他部位结核病灶、颅内压增高和(或)伴有脑膜脑炎等症状、头颅CT或MR"靶征"样表现,结合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拟诊为脑结核瘤。其中15例手术切除病灶并经病理检查确诊。8例合并结核性脑膜炎及多发结核灶者,行药物治疗多在1~3个月内缩小,4~12个月内消失。23例患者同期均规范实施抗结核药物干预。随访9~20个月,无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依据脑结核瘤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辅助检查及抗结核疗效等,多数患者可明确诊断,手术联合抗结核药物干预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肿瘤卒中的临床与CT表现。方法收集我院经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出血性脑肿瘤卒中共13例,分析其临床及CT表现。结果临床表现大多具有先兆的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发病时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偏瘫、瞳孔改变和脑膜刺激征;CT检查13例均见边缘清楚的高密度血肿,7例见肿瘤实体,6例未见明显瘤灶;灶周指压样水肿带8例。结论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及病史,特别是先兆神经系统损害症状,询问是否有高血压病史、肿瘤史,仔细分析CT表现,增强扫描,有助于出血性脑肿瘤卒中的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恒压闭式冲洗引流术在脊柱感染性疾病脑脊液漏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21年1月,采用术中修复,术后持续恒压闭式冲洗引流治疗脊柱感染性疾病脑脊液漏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所有患者均无头痛、脑膜刺激征等颅内感染表现.术中取病灶组织病理活检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8例临床诊断为散发性克雅病(sCJD)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克雅病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例及感染中心收治的1例sCJ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结果。 结果8例患者均为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特点包括快速进展性痴呆、锥体外系及小脑症状、锥体束征以及相关精神症状。磁共振弥散加权像序列(DWI)显示以对称或不对称的沿皮层走行的花边样高信号为特征性磁共振改变。脑电图以周期性三相波为主。8例患者中6例行脑脊液14-3-3蛋白检查,均呈阳性。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2年内死亡。 结论sCJD多为亚急性起病,常以快速进展性痴呆为突出的临床表现,磁共振DWI序列可见皮层花边征、脑电图周期性三相波等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识别和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庆大霉素盐水冲洗颅腔预防颅内肿瘤切除患者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将136例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按手术时间分成4组各34例,分别以庆大霉素16万U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手术时间≤4h为观察1组.〉4h为观察2组)或只用生理盐水500ml(手术时间≤4h为对照1组,〉4h为对照2组)在颅内肿瘤切除彻底止血后,缝合硬脑膜前冲洗颅腔。比较4组冲洗前后脑脊液细菌培养情况,患者术后体温、脑膜刺激征及切口感染发生率。结果4组冲洗前后细菌菌落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体温、脑膜刺激征发生率在手术时间≤4h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手术时间〉4h两组比较,对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结论庆大霉素盐水冲洗应用于手术时间〉4h的颅内肿瘤切除手术可以有效预防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合并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神经梅毒(NS)患者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37例合并HIV感染的神经梅毒患者的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方法、治疗经过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例合并HIV感染的神经梅毒患者均为男性,其中14例患者无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为无症状神经梅毒组(ANS),其余23例患者有神经、精神症状,为有症状神经梅毒组(SNS)。无症状神经梅毒组患者脑脊液(CSF)白细胞中位数为10(2,12)cells/μl,有症状组为20(7,70)cells/μ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9、P=0.017)。无症状组患者CSF蛋白平均值为(42.32±23.87)mg/dl,有症状组为(79.92±47.14)mg/d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03)。经青霉素G驱梅治疗,有症状组中13例(56.5%)患者临床表现得以改善;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7例患者中,14例(82.4%)患者治疗后2年内血清苯胺红不加热试验(TRUST)滴度下降≥4倍。结论合并HIV感染的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脑脊液检查对于神经梅毒诊断至关重要,仍需结合临床及血清学检查减少误诊,青霉素对于合并HIV感染的神经梅毒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67岁,农民,因“反复发热伴头痛、呕吐15 d”于2011年5月15日入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患者1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呈剧烈疼痛,难以忍受,伴畏寒发热,具体体温不详,伴呕吐,双眼复视,无黄视绿视,无咳嗽、咳痰、乏力盗汗等;在当地医院行腰椎穿刺(腰穿),颅内压大于400 mmH2O(1 mmH2O=0.0098 kPa),脑脊液白细胞14×10^6/L,糖、氯化物在正常范围,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检查无异常;考虑为“脑膜炎”,予“头孢曲松”抗感染,以及“甘露醇、甘油果糖”等脱水降颅内压治疗12 d,头痛有所缓解,但仍发热伴呕吐,遂来我院。入院查体:神志清楚,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颈抵抗阳性,克氏征阴性,布氏征阴性,巴氏征阴性。入院诊断:脑膜炎?脑膜脑炎?入院后于5月16日进行腰穿,脑脊液压力大于400 mmH2 O,无色,红细胞800×10^6/L,白细胞4×10^6/L,脑脊液生化正常。根据患者头痛、呕吐、发热的症状,结合查体、腰穿结果,考虑脑膜炎,继续给予“头孢曲松”抗炎,并给予利尿、降颅内压治疗后,患者头痛缓解,体温略有下降。于5月19日复查腰穿提示脑脊液压力180 mmH2 O,无色,红细胞40×106/L,白细胞320×10^6/L,淋巴细胞0.20,嗜中性粒细胞0.10,异常细胞占50%,脑脊液隐球菌(-)。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神经型布鲁菌病(NB)的临床及实验室诊断过程,为提高临床和实验室对该病的认识和早期诊疗提供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确诊的12例神经型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及脑脊液(CSF)培养等病原学检查、影像学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并与非神经型布鲁菌病患者比较平均发病年龄,CSF白细胞数、蛋白含量、氯化物、葡萄糖水平等。 结果12例神经型布鲁菌病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为(43 ± 14)岁;10例患者来自流行地区,9例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其中3例既往诊断布鲁菌病;12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发热,6例有头痛伴脑膜刺激征表现;3例患者表现为复视、视力下降;伴有听力减退伴步态不稳,肢体麻木无力,精神状态改变者各4例。血清布鲁杆菌凝集试验阳性(100%)较CSF凝集阳性率(58.3%)和CSF培养阳性率(46.1%)对临床诊断神经型布鲁菌病价值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52.68、P = 0.005,χ2 = 73.79、P = 0.005);12例NB患者CSF白细胞数(单核为主)和蛋白均不同程度升高,葡萄糖、氯化物正常或减低,与非NB感染者相比,CSF葡萄糖检测具有重要价值(P均< 0.05)。给予多西环素或米诺环素+利福平+头孢曲松治疗后12例患者均预后良好。 结论神经型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或漏诊,非疫区医务人员应重视CSF血瓶培养及布鲁杆菌凝集,加强多学科协作交流以及早确诊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6年7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116例(老年组与青年组)的临床特征比较分析.结果: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发生率低,意识障碍重,局灶性脑损害症状多见,死亡率高.结论:对老年人不典型病<加强消毒供应室职业防护措施>例应高度重视,及时辅助检查,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1.
<正>患者女,66岁,因"反复头痛1月余,发热9天"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出现剧烈头痛,主要位于右侧头顶及颞部,呈针刺样疼痛,伴右眼胀痛,最高体温达39℃,且头痛症状持续存在。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定位体征。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21.30mg/L;脑脊液检查:脑脊液为均匀淡红色,脑脊液白细胞计数50×106/L、红细胞计数10×106/L;脑脊液葡萄糖7.41 mmol/L、氯116.5 mmol/L、蛋白51.4mg/dl;脑脊液压力、腺苷脱氨酶、乳胶凝集试验、抗酸染色、改良抗酸染色、墨汁染色、脑脊液找癌细胞等均为正常。CT  相似文献   

12.
重症胰腺炎并发胰性脑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胰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临床防治措施。方法 对 2 0 0 0年 1月~ 2 0 0 3年 6月本中心收治的 30 1例急性重症胰腺炎中的 1 4例胰性脑病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 ,分析其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及预后。结果  30 1例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人中 1 4例并发有胰性脑病 ,发生率为 4 .6 %。其中早期即SIRS期 9例 ,后期即感染期 5例。胰性脑病临床表现有烦躁不安、多语、定向能力障碍、嗜睡、狂躁、幻觉 ,甚至昏迷。神经系统检查发现有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以及脑脊髓并候群症以及脑脊液淀粉酶增高。晚期出现胰性脑病病人常并有深部真菌感染以及体液代谢紊乱。治疗上去除引起胰性脑病的各种诱因。SIRS期 9例中 3例死亡 ,均死于MOF ,感染期 5例中 1例死于严重感染并发MOF。其余病人症状缓解治愈出院。结论 胰性脑病是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少见的严重并发症 ,积极消除其各种诱因 ,有助于降低胰性脑病的发生率。早期发现 ,一旦发生胰性脑病积极给予脑复苏及神经营养支持治疗 ,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颅内肿瘤切除术中应用庆大霉素盐水冲洗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庆大霉素盐水冲洗颅腔预防颅内肿瘤切除患者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 将136例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按手术时间分成4组各34例,分别以庆大霉素16万U加入生理盐水500 ml中(手术时间≤4 h为观察1组,>4 h为观察2组)或只用生理盐水500 ml(手术时间≤4 h为对照1组,>4 h为对照2组)在颅内肿瘤切除彻底止血后,缝合硬脑膜前冲洗颅腔.比较4组冲洗前后脑脊液细菌培养情况,患者术后体温、脑膜刺激征及切口感染发生率.结果 4组冲洗前后细菌菌落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体温、脑膜刺激征发生率在手术时间≤4 h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手术时间>4 h两组比较,对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结论 庆大霉素盐水冲洗应用于手术时间>4 h的颅内肿瘤切除手术可以有效预防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VEP)在神经梅毒所致视神经损伤患者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完善P-VEP检查且P100波潜伏期异常的21例神经梅毒患者,分析其P-VEP结果、临床表现、脑脊液及血清指标的特点。 结果21例P-VEP异常的神经梅毒患者中以男性患者多见(76%、16/21),平均年龄为(45.0 ± 11.5)岁。17例患者眼部症状阳性,4例患者眼部症状阴性。17例眼部症状阳性的患者均被诊断为视神经炎。P-VEP异常主要表现为P100波潜伏期延长或P100波缺失。患眼P100波潜伏期(135.16 ± 22.21)ms较正常眼潜伏期(92.75 ± 8.26)ms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813、P = 0.007)。眼部症状阳性的神经梅毒患者较症状阴性患者的P100波潜伏期更长[(137.94 ± 23.12)ms vs.(120.33 ± 5.5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28、P = 0.217)。P100波潜伏期和脑脊液白细胞(r = 0.349、P = 0.155)及蛋白(r = 0.240、P = 0.323)间无显著相关性。追踪分析8例治疗后复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治疗前后P100波潜伏期变化与血清及脑脊液常规、生化指标间无显著相关性(P均> 0.05)。有5只患眼表现为P100波缺失,其在治疗后6个月内P100波仍缺失。 结论神经梅毒患者P-VEP检查P100波潜伏期延长或波形缺失提示视神经损害;P100波波形缺失可能提示视神经损伤较为严重或不可逆转;在神经梅毒患者未出现视神经受损症状前即可通过检查P-VEP发现视神经受损,为明确神经梅毒患者是否存在视神经损伤及损伤程度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颅神经受累为主要表现的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以颅神经受累为主要表现的神经梅毒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及转归,入组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筛查阴性。 结果20例神经梅毒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7.85 ± 12.99)岁,病程中位数为9.5(2.5,33)个月。17例(85%)患者急性起病,临床表现因受累颅神经不同而异。单组颅神经受累(17例,85%)较2组颅神经受累(3例,15%)患者更多见,未发现3组及以上颅神经受累者。单组颅神经受累者中,颅神经受累频率依次为视神经[5例(25%)]、听神经[5例(25%)]、外展神经[4例(20%)]、动眼神经[2例(10%])和三叉神经[1例(5%)]。2组颅神经受累者中动眼神经合并三叉神经受累者2例(10%)、视神经合并听神经受累1例(5%)。入组患者血清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TRUST)均阳性,18例行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验者中脑脊液白细胞升高15例(83.33%),较蛋白升高[9例(50%)]更为常见,脑脊液中白细胞以单核细胞为主。2例患者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可见责任病灶,5例患者头颅MRI正常而五官MRI可见与疾病相关的异常信号。16例患者行诱发电位检查,其中8例(50%)患者诱发电位异常。20例患者中,18例给予青霉素、1例给予头孢曲松、1例给予多西环素治疗后,11例(55%)患者症状好转。 结论以颅神经受累为主要表现的神经梅毒患者临床表现因受累颅神经不同而异,其诊断应结合病史、辅助检查综合分析;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颅及胸椎磁刺激从肋间肌记录运动诱发电位的检查方法,测定皮层到胸段脊髓的中枢传导时间(CM CT)的正常参考值。方法:无神经系统疾患的志愿者46人,男22人,女24人,年龄15~66岁,平均41岁;分别经颅(皮层)及经胸椎(胸髓神经根)磁刺激从肋间肌记录运动诱发电位。结果:经皮层刺激从第2、4、6和第8肋间肌导出运动诱发电位起始潜伏期分别为8.90±1.07m s、9.55±1.13m s、11.07±1.14m s、11.54±1.17m s,经胸椎刺激从第2、4、6和第8肋间肌导出脊髓运动诱发电位起始潜伏期分别为4.59±0.88m s、4.72±0.89m s、5.14±0.86m s、5.15±0.93m s,皮层至第2、4、6和第8胸髓间的中枢传导时间分别为4.31±1.25m s、4.83±1.21m s、5.94±1.11m s、6.38±1.33m s。结论:经颅及胸椎磁刺激从躯干肌记录的运动诱发电位检查波形稳定、可重复性强,可以较客观、准确地反映从皮层到胸髓,从神经根到肋间肌各段运动通路的传导机能,有望作为胸髓病损节段的辅助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NSI)者在急性期与慢性期脑脊液和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和S-100B蛋白含量与健康人的差异,以探讨IFN-γ、IL-10和S-100B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8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病毒性(观察1组)和化脓性(观察2组)脑膜脑炎患者,分别为92例和68例,并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记录观察1组和观察2组急性期(A期)、慢性期(C期)脑脊液(CSF)和血清中IFN-γ、IL-10、S-100B蛋白的含量,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观察1组和观察2组A期CSF和血清中IFN-γ、IL-10和S-100B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C期患者及对照组;观察1组A期CSF和血清中干扰素γ含量高于观察2组A期,而IL-10、S-100B蛋白含量低于观察2组A期;观察1组、观察2组A期CSF S-100B蛋白含量高于血清,而CSF IFN-γ、IL-10含量低于血清;以上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期CSF和血清中IFN-γ/IL-10相比较,观察1组〉对照组〉观察2组,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IFN-γ、IL-10和S-100B蛋白在发生CNSI的患者CSF和血清中含量会有显著变化,对CNSI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且对于病毒性脑膜脑炎和化脓性脑膜脑炎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并神经系统损害的早期临床表现及脑脊液特点,为手足口病并神经系统损害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232例手足口病中合并神经系统损害653例的年龄分布、早期临床表现、病原体及脑脊液改变特点。结果653例多发于6个月~3岁,病原体以肠道病毒71型为主,早期表现多有持续发热、易惊、肢体抖动、嗜睡、易激惹、呕吐、头痛或头晕、肢体无力、抽搐等表现,脑脊液有程度不同的氯化物降低、白细胞或蛋白增高。结论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常在早期就存在不同的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改变,应引起重视,及时予以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国大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住院患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疾病谱和临床特点。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的HIV/AIDS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72例住院患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者57例(8.5%),其中43.9%(25/57)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为首发疾病入院并确诊AIDS。57例患者主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表现有头痛(75.4%,43/57)、发热(68.4%,39/57)、呕吐(52.6%,30/57)、脑膜刺激征(40.4%,23/57)、意识障碍(24.6%,14/57)、肌力下降(24.6%,14/57)以及抽搐(21.1%,12/57)等;对患者进行头颅CT和(或)MRI,血液、脑脊液常规、生化、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部分患者行病理检查。34例(60.0%)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50个/mm~3,18例(31.2%)患者CD4~+T细胞计数为50~200个/mm~3,5例(8.8%)患者CD4~+T细胞计数≥200个/mm~3。32例(56.1%)有病原学及病理组织学诊断依据,其余为临床诊断。诊断为隐球菌脑膜炎28例(49.1%),不明原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9例(15.8%),脑白质病变5例(8.8%),脑脊髓炎3例(5.3%),结核性脑膜炎3例(5.3%),艾滋病相关性脑病2例(3.5%),弓形虫脑病2例(3.5%),不明原因急性脑梗塞2例(3.5%),脑萎缩2例(3.5%)以及脑肿瘤1例(1.7%)。经病原及综合诊疗好转出院41例(71.9%);死亡患者16例(21.8%),主要是接受诊疗较晚的隐球菌脑膜炎重症患者(6例)和不明原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患者(5例)。结论本组HIV/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绝大多数处于艾滋病期,以隐球菌脑膜炎最多见,疾病谱较广,病死率高。主要临床表现有头痛、发热、呕吐、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肌力下降和抽搐等。及时进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病原学、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尽快明确诊断,采取相应诊疗措施,能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张争鸣 《中国骨伤》1989,2(2):24-25
脑震荡是因为头部被暴力打击后,中枢神经系统遭受过强的刺激,神经细胞受震荡而机能障碍,发生了超常抑制,在病理解剖上无明显形态上的变化和器质性损害,表现为受伤后有短时间失去知觉,并伴有呕吐、头痛和近事遗忘症,神经系统检查无病理反射,脑脊液检查、化验检查都在正常范围内。大多数可以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少数患者可出现头昏目眩、恶心、失眠、耳鸣、纳呆、记忆差、性情改变等后遗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