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在某一特定头位时,诱发的短暂阵发性眩晕,首先描述了BPPV的特征,包括受累耳有关的临界头位试验,向患侧旋转性眼震这些特征是诊断BPPV的基本依据。常伴有发作性位置性眼震,多见于中年患者,BPPV为周围性眩晕最常见的疾患,约占眩晕患者的1/3,而其伴发的眼震亦为位置性眼震中最常见者,一般多为单侧发病,而双侧均受累者占15%~17%。BPPV中以后半规管受累最多见,此因后半规管是最具重力依赖性的部位。  相似文献   

2.
眩晕涉及各个临床学科,它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除了发热和头痛外,可以占第3位.眩晕性疾病又以位置性眩晕最为多见,约占全部眩晕患者的1/3.位置性眩晕是指患者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位置时诱发的眩晕并多伴有眼震.位置性眩晕包括周围性位置性眩晕和中枢性位置性眩晕.周围性位置性眩晕有短暂的旋转性眩晕,多伴有短暂的不到1分钟的眼震,主要是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多数患者发病后可自行缓解,故称其为"良性",还有少数患者持续数月不愈,称其为"顽固性".中枢性位置性眩晕的眩晕症状较轻,甚至无明确的眩晕,但其发生的眼震持续时间长,可达1分钟以上,无疲劳性,由于是颅内肿瘤等病变引起,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645例眩晕患者的眼震电图检查结果:属前庭周围性眩晕212例,前庭中枢性眩晕394例,其它原因和原因不明39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眼震电图检查主要为前庭温度试验异常,同时伴闭眼自发性眼震和良性位置性眼震。前庭中枢性眩晕患者的眼震电图特点是不同程度和不同组合的视动中枢试验异常。  相似文献   

4.
眼震电图对眩晕的鉴别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645例眩晕患者的眼震电图检查结果:属前庭周围性眩晕212例,前庭中枢性眩晕394例,其它原因和原因不明39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眼震电图检查主要为前庭温度异常异常,同时伴闭眼自发性眼震和良性位置性眼震,前庭中枢性眩晕患者的眼震电力产特点是不同程度和不同组合的视动中枢试验异常。  相似文献   

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主要表现为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及眼震,又称为变位性眩晕,是耳源性眩晕中较常见的一种,发病率占周围性眩晕的17%~20%。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为半规管耳石复位法,由于其具有简单易行经济及无创等特点为许多临床医师和病人所接受。我院自2007年  相似文献   

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h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常见的周围性眩晕,其特点为特发性的、因头位改变诱发短暂眩晕发作、伴有眼震。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椭圆囊囊斑上耳石脱落并沉积于半规管有关。根据这一机制,一些学设计尝试了各种不同的复位法,以清除半规管中的耳石颗粒,有的取得较好疗效。2001年3月~2002年12月,笔采用颗粒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canal BPPV,PC-BPPV)13例。用Barbecue翻滚法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orizontal canal BPPV,HC-BPPV)2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应乐安 《医学研究杂志》2019,48(10):196-198
本文通过眼震出现的体位、眼震的方向、眼震出现和持续的时间、眼震的强度变化、眼震的潜伏期、疲劳性等,探讨和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和中枢性位置性眩晕(CPPV)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良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俗称耳石症。是耳源性眩晕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眩晕,发病率约占周围性眩晕患者的17%~20%,近年来逐渐为人们认识,并根据解剖学理论引入耳石症手法复位技术。我们选择视频眼震图检查确诊病例72例,应用手法复位技术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9,(4):485-487
目的:探讨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的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选择收治的65例中枢性眩晕和65例周围性眩晕患者。所有患者给予对症处理,病情较轻者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病情较重给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和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视频眼震视图检查。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视频眼震电图异常情况。结果:中枢性眩晕组视频眼震电图异常率为89.23%明显高于周围性眩晕组的75.38%(χ~2=4.279,P=0.039);中枢性眩晕组视测距障碍试验、视动性眼震试验异常率明显高于周围性眩晕组,而变位性眼震、冷热试验则低于周围性眩晕组(均P<0.05)。中枢性眩晕组有效率为92.31%明显低于周围性眩晕组93.85%(Z=-3.125,P=0.002)。结论:眩晕症诊疗方案的确定应建立在充分考虑患者临床特征、眩晕类型的基础上,以便降低临床漏诊及误诊率。  相似文献   

10.
中枢性位置性眼震不仅存在于累及小脑和(或)脑干的结构性病变, 也见于无明显结构性病变中, 最常见的病因是前庭性偏头痛。若临床仅表现为孤立的位置性眩晕/头晕, 无其他中枢神经定位症状和体征时, 观察眼震特点有助于区分中枢性位置性眩晕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本文分别从中枢性位置性眼震的病因、病变部位、发病机制、临床特点、鉴别、治疗和临床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李志颖  冷辉 《北京医学》2023,(8):698-701
头部沿重力方向变化引发的短暂旋转性眩晕称为位置性眩晕,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最为多见,BPPV分为水平半规管结石型、后管结石型及嵴帽结石型。随着研究深入,临床上出现了一种不能用BPPV任一亚型解释的眼震特征,表现为1 min内不消失的向地性位置性眼震,且无潜伏期及疲劳性;诱发眼震后头部转动一定角度到达某一平面时眼震消失,即轻嵴帽症理论,亦称轻嵴帽理论。现从轻嵴帽症的概念、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眼震电图(ENG)和听性脑干反应(ABR)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行眼震电图和听性脑干反应检测,观察视眼动系统反应、自发性眼震、冷热试验、位置性眼震和ABR各参数变化.结果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组位置性眼震强度(7.76±6.05)°/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视动中枢检查共48例(75%)出现一项或多项异常.冷热试验总慢相速度为(34.68±5.66)°/s,对照组中总慢相速度为(46.57±6.34)°/s(P <0.01).听性脑干反应49例异常,占81.6%.脑干下部异常者25例(41.6%),脑干上部异常者12例(20%).结论 眼震电图和听性脑干反应检查可从电生理方面有效鉴别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脑干与视眼动系统异常.尤其是对内耳与脑干功能损害的鉴别,ENG和ABR可提供客观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又称为变为性眩晕,其是临床常见的周围性眩晕,主要表现为头部某些特定动作之后出现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及眼震。该病的发病率较高,约占16%-20%。目前临床多采用半规管耳石复位法治疗本病,具有操作简单、无创、经济实惠的优点,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由此,本文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人采取耳石复位法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研究继发性后半规管BPPV的内耳疾病6例病历资料,诊断依据为病史及Dix-Hallpike试验诱导出现的眼震结果。结果 6例内耳疾病(分别为突发性聋3例,梅尼埃病2例,前庭神经元炎1例)伴有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被确诊,通过Dix-Hallpike试验诱发出垂直扭转型眼震。结论继发性BPPV临床较少见,常为后半规管受累,通过Dix-Hallpike试验和Epley手法复位可以确诊和治愈。  相似文献   

15.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指某一特定头位诱发的短暂的阵发性眩晕。该病发病率高,约占所有周围性眩晕的17%~20%[1]。BPPV病因和发病机制虽未完全阐明,但目前认为该病是由于椭圆囊中变性耳石脱落到半规管,随头位改变在半规管中不断移动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其中后半规管发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病史两问法(①起卧后反复出现短暂眩晕和②床上翻身后反复出现短暂眩晕)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中对判断受累半规管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2年3月门诊符合病史两问法的位置性眩晕患者158例,进行Dix-Hallpike及滚转试验明确诊断,和同期确诊的84例BPPV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明确病史两问法对判断BPPV受累半规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158例主诉符合病史两问法的位置性眩晕患者中,99例主诉有第①种眩晕症状、变位试验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眼震并伴有眩晕的主观感觉,其中确诊垂直半规管类型的BPPV 63例;同期确诊的67例垂直半规管类型的BPPV患者中63例有第①种眩晕症状。第①种眩晕症状诊断垂直半规管类型的BPPV的敏感性为63.6%(63/99)、特异性94%(63/67)。158例中26例主诉有第②种眩晕症状、变位试验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眼震,并伴有眩晕的主观感觉,确诊水平半规管类型的BPPV 16例。同期确诊的17例水平半规管类型的BPPV患者,16例有第②种眩晕症状,第②种眩晕症状诊断水平半规管类型的BPPV的敏感性为61.5%(16/26)、特异性94.1%(16/17)。结论:病史两问法可以初步判断BPPV受累半规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眼震电图(ENG)对伴眩晕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575例眩晕患者进行眼震电图检查(包括自发性眼震,凝视性眼震试验,视动性眼震试验,位置性眼震试验及变温试验等).结果梅尼埃病、特发性突聋、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病等伴眩晕的疾病的ENG均出现相应的特征检查结果.结论ENG检查是临床上一种全面的前庭功能检查法,对伴眩晕症状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并探讨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复位疗效。方法:157例 BPPV 患者,包括25例无明显眼震的患者(治疗组)与132例有典型眼震的患者(对照组),治疗组均采用 Eply 手法复位,对照组分别采用 Eply、Barbecue 及 Gufoni 管石手法复位结合。结果:2 w 后随访比较其疗效,复位1~3次,治疗组总有效率82.8%,对照组总有效率87.7%,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的复位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眼震电图检查前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ASC-BPPV)眼震电图定位模式的合理性,评价在此诊断基础上采用反式Epley耳石复位法(T-CRP)的疗效。 方法  收集8例诊断为ASC-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右侧ASC-BPPV 6例,左侧ASC-BPPV 2例,病程1周~6月。所有病例均进行眼震电图定位模式定位后行反式CRP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 结果  8例ASC-BPPV的眼震表现均符合ASC-BPPV眼震电图定位模式,经反式CRP治疗后8例眩晕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总有效率达100%。5例达到痊愈效果,占62.5%,3例治疗有效,占37.5%。 结论  ASC-BPPV的眼震电图定位模式符合临床客观资料,其与内耳解剖密切相关,临床上反式CRP是针对ASC-BPPV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水平视动性眼震与血管性眩晕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水平视动性眼震对血管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水平视动性眼震异常蟀晕患者行经多普勒超声检测,与正常水平动性眼震眩晕患者对比,比较二者差异。结果:50例水平视动性眼震异常的眩晕患者其脑血管供血不足者42例,占84%,而20例正常水平视动性眼震眩晕患者其脑血管供血不足仅4例,中20%,二者差异显著,结论:水平视动笥眼震可作为血管性眩晕患者的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