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染色体数目鱼腥草挥发油成分的薄层色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黎  吴卫  郑有良 《中草药》2004,35(12):1399-1401
目的研究鱼腥草染色体数目与挥发油成分的关系,比较鱼腥草鲜草与干草及其不同部位的挥发油成分差异。方法对不同染色体数目的鱼腥草鲜草地上和地下及其阴干地上部分挥发油成分进行了薄层色谱分析。结果按挥发油TLC图谱斑点数目和清晰度不同,20份鲜草材料地上部分大致呈现5种类型,地下部分挥发油大致呈现3种类型,19份干草材料大致呈现4种类型。结论鲜草地上和地下部分挥发油、鲜草与干草挥发油在化学成分上均有较大差异,材料间挥发油成分差异鲜草大于干草,地上大于地下,并且鲜草挥发油有染色体数目增加同时斑点数增多的趋势;峨眉蕺菜同蕺菜在挥发油成分上并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2.
复方鱼腥草合剂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萍  腾惠丽 《中草药》2003,34(8):50-52
复方鱼腥草合剂是根据复方鱼腥草片剂改而成 ,由鱼腥草、黄芩、板蓝根、连翘、金银花 5味药组成 ,具有清热解毒之功能 ,临床上主要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咽喉疼痛 ,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有风热证候者。鱼腥草、连翘、金银花 3味药材均含有挥发油 ,且为活性成分 ,可以用蒸馏法提取挥发油 ,其他水溶性成分如绿原酸等 ,可用水煎煮提取。黄芩、板蓝根含有黄酮、靛蓝、靛玉红及多种氨基酸等 ,均溶于水 ,可用水为溶媒 ,煎出其活性成分 [1 ]。1 挥发油提取条件研究1 .1 鱼腥草挥发油提取试验 :鱼腥草挥发油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有鱼腥草素 (即癸酰乙醛 )、…  相似文献   

3.
正据报道,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斗中,我某部一战士因重伤脱队,在既无粮食又无医药的情况下,只好食用身边的一种野菜充饥。让人惊奇的是,当几天之后与大部队会合时,他的伤口竟无一点感染。原来,他吃的这种野菜就是有良好消炎、解毒等功效的鱼腥草。鱼腥草又有侧耳根、蕺菜、猪鼻孔、狗贴耳、臭菜等别名,是夏季常吃的野菜,也是一味良药和食疗佳品。鱼腥草为三白  相似文献   

4.
<正> 鱼腥草又名鱼鳞草、臭草等,为三白草科蕺菜属植物Houttuynia cordata Fhunb.的全草,因其茎叶搓碎后有鱼腥味,故名鱼腥草.本文就其化学成分药理、临床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1 化学成分鱼腥草含挥发油约为0.0049%,刘永(氵隆)等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结合系统分离和薄层层析对国产鱼腥草挥发油成分进行了研究,鉴定了10个化合物:α蒎烯、莰烯、月桂烯、d—柠檬烯、芳樟醇、乙酸龙脑酯、丁香烯(即石竹烯)、甲基正壬基酮、癸酰乙醛和月桂醛.尚含氯化钾、硫酸钾及刺激性蕺菜碱,特异的腥臭气是由于癸酰乙醛及月桂醛的存在.花穗及果穗含异槲皮甙,叶含槲皮甙,水解后得槲皮素及鼠李糖,还有无机盐.此外另有报道,鱼腥草中除黄酮醇成分槲皮素、异槲皮素以外的新成分有阿福豆甙、金丝桃甙路丁,苯可溶部分发现有β—谷甾醇、菜子甾醇、豆甾醇的植物甾醇类和棕榈酸、亚油酸、油酸和硬脂酸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生态特征:鱼腥草,学名蕺菜,俗称折耳根、臭菜、狗贴耳、猪母草等。因鲜草有鱼腥之味而得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名日:“蕺菜,路公段《北户录》作蕊,音戢,秦人谓之殖子,葅,蕺相近也。其中味腥,故俗称为鱼腥草。”鱼腥草是人们常见的野菜,其植株秃小,于早春时节吐出嫩芽,  相似文献   

6.
鱼腥草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鱼腥草为三白科植物蕺菜的带根全草 ,味辛、微寒、归肺经。主产于浙江、江苏、湖北、安徽、福建、四川、两广等地。为我国传统常用药物之一 ,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止血、祛痰止咳、镇痛等多种功能。现将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简述如下。1 主要成分全草含挥发油 0 .0 0 4 9% ,油中含抗菌成分鱼腥草素(即癸酰乙醛 )、甲基正壬酮、月桂烯、月桂醛、癸酸等。尚含部分无机盐如氯化钾、硫酸钾、蕺菜碱。花穗、果穗含异槲皮甙 ,叶含槲皮甙等 [1]。近来外国学者已从中分离出一种抗癌活性结晶物。日本学者也从鱼腥草中分离出 N-四羟基苯乙烯基苯…  相似文献   

7.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新鲜全草,其所含挥发油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鱼腥草的嫩叶及根能药食两用,在临床已应用广泛[1-3].笔者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鱼腥草为带叶全草鲜品,该品于2008年10月中下旬采集(由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提供);蒸馏水;挥发油提取器;气质联用仪(Agilent 6890N GC/5975B MS).  相似文献   

8.
鱼腥草的临床应用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cordata Thanb.的全草。别名侧耳根、臭根草、鱼鳞草等。味辛,性寒。具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功能。化学成分全草含挥发油0.005%,油中含鱼腥草素、甲基壬酮、月桂烯,月桂醛。叶含槲皮甙,花、果穗含异槲皮甙,尚含有氯化钾、硫酸钾、蕺菜碱。有抗菌,抗病毒,利尿,止血,抑制浆液分泌,促创面愈合,镇痛、镇静,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健胃、止咳,抗过敏、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寻找蕺菜生产最佳采收期及优质部位。方法:回流提取挥发油对野生蕺菜进行不同生长期的挥发油提取,并使用GC-MS测定挥发油成份。结果:蕺菜挥发油成分27个。结论:蕺菜6月到7月地上部分的挥发油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鱼腥草制剂应用心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燕  王梅 《中医研究》2001,14(5):60-60
鱼腥草 ,又名蕺菜、臭腥草。味辛微温性凉毒 ,入肝肺两经 ,全草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甲基正壬酮 (C11H2 2 O)、癸酰乙醛、月桂油、槲皮甙等 ,功能清热解毒、利湿。主要用于内热咳嗽、痰热咳嗽、肺脓疡、热淋、白浊等。主治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慢性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经提取制成的鱼腥草注射液 ,发挥了更好更快的治疗效果 ,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临床各科。1 抑菌抗炎作用鱼腥草素对卡他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对痢疾杆菌、变形杆菌、大肠肝菌也有抑制使用。鱼腥草作为一种…  相似文献   

11.
不同采收期鱼腥草中挥发油的提取及成分测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胜璜  汤艳红  周日宝  贺又舜  陈春飞 《中成药》2005,27(11):1333-1335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蕺菜属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Thunb的全草,又名“臭牡丹”、“侧耳根”等。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之功效[1],用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有效成分为挥发油类。本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技术测定含量,方法准确。1仪器与材料仪器:Agilent 6890/5973,GC-MS D药材为平江栽培的在7~12月间不同日期采收的14种干燥鱼腥草茎叶;一种根茎样品及一种野生干燥茎叶样品(所有样品经湖南中医学院药学院药植教研室周日宝教授鉴定)。2实验方法2.1挥发油的提取将不同采收期的干燥鱼腥草分别剪碎,按照2000版中国药典规…  相似文献   

12.
鱼腥草注射液临床应用与药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腥草为白草科茸菜属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之全草。其注射液系新鲜鱼腥草蒸馏液,有效成分为甲基正壬酮、葵酰乙醛、月桂醛等挥发油,临床应用广泛。本综述了近年来有关鱼腥草注射液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  相似文献   

13.
鱼腥草为白草科茸菜属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之全草.其注射液系新鲜鱼腥草蒸馏液,有效成分为甲基正壬酮、葵酰乙醛、月桂醛等挥发油,临床应用广泛.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鱼腥草注射液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  相似文献   

14.
鱼腥草始见于宋代,又称侧耳草,原名蕺菜,为三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根及全草(Honttnrnia.Coydata.Thunb)。味辛性微寒,归肺经。功用清热解毒、排脓利尿。临证把它作为治肺痈之要药。常与桔梗、芦根、薏苡仁等配伍治疗肺痈致咳吐脓血;配知母、川贝母、桑白皮等治肺热咳嗽;配菊花、公英、连翘治热毒疮疡;配海金砂、石韦、金钱草等治热淋之尿涩痛、尿脓;此外还可解蛇毒、硇毒,治恶疮、白秃、痔疮等。鱼腥草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甲基正壬酮、月桂油烯、月桂醛等,又含木乐素、氯化钾、硫酸钾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含量。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三个产地的艾叶中提取挥发油,并用GC-MS法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云南产艾叶挥发油含量约为0.18%,含有58种成分。四川产艾叶挥发油含量约为0.33%,含有52种成分。湖北产艾叶挥发油含量约为0.19%,含有48种成分。结论:不同品种的艾叶挥发油含量不同,化学成分数目也不相同。虽然有部分相同的化学成分,但各成分在不同产地的药材中含量存在差别,提示艾叶在临床运用中应注意产地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鼠口服或注射鱼腥草挥发油与甲基正壬酮后血液中的主要代谢产物,验证“网通性”假说,为揭示中药多成分的代谢规律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鱼腥草挥发油、大鼠口服或注射鱼腥草挥发油与甲基正壬酮后血液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分析,比较2种药物、2种给药方式代谢产物的异同.结果:原鱼腥草挥发油共45种成分,大鼠口服鱼腥草挥发油与甲基正壬酮后血液中分别出现了53,69种代谢产物,大鼠注射鱼腥草挥发油与甲基正壬酮后,血液中分别出现了52,42种代谢产物;单成分与多成分给药,口服与注射给药,均产生了相同相似的代谢产物,α-蒎烯、β-月桂烯为各组共有的代谢产物,其中鱼腥草挥发油口服与注射血样出现共有代谢产物18,13个,分别占34%,25%;甲基正壬酮口服与注射血样出现共有代谢产物17,15个,占24.6%,35.7%,平均为29.8%,近1/3的代谢产物为共同代谢产物.结论:鱼腥草挥发油及甲基正壬酮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存在网通性,中药各成分之间的代谢与原药材成分代谢途径相关.  相似文献   

17.
鱼腥草为三白科植物蕺菜(Houttynia cordata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性微寒,味辛,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功效。经用蒸馏制成鱼腥草注射液,每1mL注射液相当于鱼腥草2g,主要成分为甲基正壬酮、癸酰乙酰、月桂醛等挥发油。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本品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卡他球菌、肺炎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也有抑制作用,还具有抑制多种病毒与抗肿瘤作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目前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在儿科应用亦很广泛。笔者现就鱼腥草注射液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成药》2019,(11)
鱼腥草为药食两用常用中药,为治疗肺痈之要药,是鱼腥草注射液等数十种中成药的原料药。其主要含有挥发油、黄酮、生物碱等成分,具有抗病毒、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临床应用广泛,然而,其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2015年版《中国药典》尚无含有量测定项。本文对鱼腥草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鱼腥草制汤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援朝  薛泉 《陕西中医》1999,20(8):377-377
<正> 中国药典要求鱼腥草制汤不能久煎,鉴于中医临床以汤剂为主,因此研究鱼腥草挥发油在汤液中的含量,对于提高其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实验药材 鱼腥草购于咸阳市药材公司,经鉴定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ruynia codata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按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附录62页方法测定其挥发油含量为0.  相似文献   

20.
在我华夏大地,尤其在长江以南各省的湿地、沟边,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药草。它闻之有一股如鱼虾海鲜般的浓烈腥气,但经加水煎煮后饮之却没有了腥昧,这就是享有“天然抗菌素”盛誉,古往今来人们常用的良药鱼腥草。鱼腥草古代称蕺菜,今人又称狗贴耳、肺形草,它属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全草。现代科学研究揭开鱼腥草带有奇异的生鱼腥气之谜,原来是药草中含有腥气浓烈的挥发性物质甲基正壬酮、月桂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