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合并Graves病的发病机制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例烟雾病合并Graves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烟雾病和Graves病的临床特点。结果Graves病合并烟雾病在女性更常见(本报道为100%);Graves病均先于烟雾病发病;随着甲状腺功能的改善,烟雾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结论Graves病作为脑血管病的一种诱因,在临床治疗上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1病例简介 患者,男,52岁,汉族,因"突发言语不清、左肢无力3 d"于2010年1月16日以"脑梗死"收入我院.患者于住院3 d前在安静状态时突发言语不清,左上肢无力,但可抬起,能行走,无头晕、头痛,无肢体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无意识障碍,至当地医院就诊,按脑梗死给予抗血小板及改善循环等治疗(具体不详),为进一步诊治转诊我院.  相似文献   

3.
正1病例资料男性,74岁。因反复头昏、头沉感20余天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40年,平时口服尼莫地平、卡托普利片。入院头颅MRI: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头颈CTA:颅脑及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左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管腔狭窄;右椎动脉闭塞可能;右大脑中动脉M1远端局部管腔膨隆(动脉瘤?)。MRI灌注:左侧前循环供血区相对低灌注表现。同型半胱氨酸50μmol/L。诊断考虑为左侧颈动脉狭窄,拟行颈动脉内膜斑  相似文献   

4.
MRA诊断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附9例报告)曹茜,吴晶,刘连祥,吴杰,吴育锦MRA(磁共振血管成像)已广泛地应用于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中,因其为无创伤性检查,易被患者接受,尤其是头、颈部血管成像,应用MRA技术能显示脑内及颈部血管结构,并可动、静脉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和血流速度与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高灌注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29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采取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高灌注脑出血将其分为高灌注脑出血组(观察组,n=8)与未发生高灌注脑出血组(对照组,n=290); 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2组受试者手术前、手术30 d后残疾程度,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3 d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2组受试者患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及血流速度,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测定2组受试者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采用NIHSS评分评估2组受试者手术前、手术30 d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LOGSTIC多元回归分析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高灌注脑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手术30 d后mR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手术前患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手术前患侧大脑中动脉动脉血流速度(Vm)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手术30 d后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高灌注脑出血与术前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血流速度、术后3 d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呈正相关(P<0.05),与术前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呈负相关(P<0.05)。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和血流速度是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高灌注脑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症状性双侧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安全策略。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6月经全脑血管造影诊断的经血管内支架治疗的症状性单纯性双侧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的12例病例,依据支架治疗策略分为:分次治疗组、同时治疗组、单侧治疗组。结果共收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12例、男性9例,年龄52-78岁,平均65.3±13.9岁,分次治疗组7例、同时治疗组4例、单侧治疗组1例,平均随访时间依次为25个月、16个月、18个月。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术中心率减慢事件分次组发生2次(7例)、同时组发生3次(4例)、单侧组发生0次(1例);术中低血压事件分次组发生0次(7例)、同时组1次(4例)、单侧组0次(1例);同时治疗组出现1例无新神经功能缺损的出血性卒中,各组均未发生死亡事件。颈动脉B超随访均未见明确的支架内再狭窄,分次组中有1例于术后1年采用血管造影复查诊断支架内20%的弥漫性再狭窄,该病例有鼻咽癌及鼻咽部局部放疗病史。结论积极药物治疗基础上3种支架治疗策略均是安全有效的,结合患者个人经济、体质情况可以具体选择;但一次性支架治疗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性病变时,脑过灌注损伤风险加大,同时术中使用心脏临时起搏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致脑缺血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发生机制,为临床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111 例经CT 血管造影(CTA)证实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颅内Willis 环形态、TCD 资料及临床表现.结果 颈内动脉轻、中、重度狭窄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4.7% 、30.6% 、46.3%,三组间差异具有显...  相似文献   

8.
Graves病合并周期性麻痹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GD)合并周期性麻痹(简称“周麻”),是甲亢性肌病的一种类型。本病多见于亚洲国家,我国和日本的发生率约为1.8%~ 8.8%,西方国家较少见,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男女之比约为70:1。GD合并周麻发作时常伴血钾过低,以下肢对称性麻痹为多见,且常以周麻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经验.方法 2008-06~2010-03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的23例病人,男16例,女7例,所有病人均经颈动脉造影和(或)CTA检查确诊,狭窄程度≥80%,术前口服氯吡格雷75 mg/d,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辛伐他丁40 mg/晚,...  相似文献   

10.
89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中,男51例,女38例,年龄35—78岁,平均53岁。其中左侧颈内动脉狭窄48例合并左侧胚胎大脑后动脉6例;右侧颈动脉狭窄35例合并右侧胚胎大脑后动脉5例;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6例。狭窄80~85%占47%;狭窄85%以上占53%;高血压31例;糖尿病11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脑灌注的变化。方法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患者56例,术前及术后分别行CT脑灌注成像,观察局部脑血流速度(rCBF)、局部脑血容积(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的变化。结果 56例患者术前及术后CT灌注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术前患侧rCBF低于对侧,术后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T术前、术后及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P术前患侧较健侧延长,术后病变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脑灌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37 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治疗,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头颅CT 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检查,评估脑血流动力学;临床症状体征变化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血管狭窄程度采用华法令-阿司匹林症状性颅内动脉病变(WASID)诊断标准计算.所有病例随访1 个月.结果 37 例患者共放置34 枚支架,手术成功率91.89%.其中2 例由于血管过度迂曲,支架未能到达狭窄处,改行单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3 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其中2 例合并部分性癫痫发作,经处理后手术顺利进行,1例因血管痉挛严重终止手术.术后1 例出现轻微神经功能变化.手术成功患者狭窄血管供血区术前、术后相对达峰时间(relative time to peak,rTTP) 有统计学差异(1.05 ± 0.11,1.01 ± 0.08,t = -3.95,P = 0.000); 手术前后NIHSS 评分(6.74 ± 2.39,2.32 ± 1.17,P < 0.05)、狭窄率(85.40% ± 8.26%,7.60% ± 1.8%,P < 0.0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远期疗效及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将50只兔子随机分为正常组(n=10)和模型组(重度颈内动脉狭窄组)(n=40),并进行编号,采用结扎法建立兔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模型,模型组采用DSA的方法评估血管狭窄率及模型的可靠性; 测得重度狭窄颈内动脉的狭窄近端压力(Pa)、狭窄远端压力(Pd)的数值,计算出Ic-FFR(Pd/Pa)值,并得出模型组Pa、Pd值与时间(s)的变化曲线; 采用回归分析颈内动脉狭窄率与Ic-FFR的相关性。结果 40例中35例(87.5%)符合颈内动脉重度狭窄,5例(12.5%)没有达到重度狭窄的标准。模型组Pd、Pa的值在20 s达到最大值,持续维持一段时间,最大值后40 s内Pd、Pa的值未见明显变化。正常组Ic-FFR值为1。模型组35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中测得Pa值为(103.029±5.404)mmHg,中位数为104 mmHg; Pd值为(87.882±5.031)mmHg,中位数为88.110 mmHg; Ic-FFR值为0.853±0.026,中位数为0.86; 颈内动脉狭窄率与Ic-FFR呈负相关(r=-0.65,P<0.05)。结论 颈内动脉血流储备分数(Internal carotid artery fractional flow reserve,Ic-FFR)为颈动脉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评估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75岁,因反复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失语15d入院。患者为左利手,既往无特殊病史。非发作期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头颅MRI:双侧脑室旁、放射冠区、半卵园中心、额顶叶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右侧额顶枕有软化灶,脑萎缩。颈部血管超声示,左侧椎动脉内径2.9 mm,最大血流速度71.5 cm/s;右侧椎动脉内径2.7 mm。  相似文献   

15.
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centml pontine myelinolysis.CPM)是一种少见的继发性脱髓鞘疾病,1959年Adams首次报道4例,此后人们逐渐注意到该病。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CPM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管腔狭窄程度与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后血压下降程度的关系.方法 观察2008-04-2013-03我院神经内科157例颈内动脉中到重度狭窄行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CAS)患者术中、术后发生低血压的情况,分析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低血压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置入颈动脉支架157例患者,一过性低血压发生率51.6%(81/157),持续性低血压发生率9.6%(15/157),不同狭窄程度50%~70%组、>70%~90%组、>90%~99%,低血压发生率分别为75%、52.7%、30.6%,持续性低血压发生率为21.4%、7.5%、5.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较重的患者低血压发生率较小,可能存在颈动脉窦敏感性下降,术前可根据患者影像学特点评估术中、术后低血压发生的危险性,对防止此并发症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于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分析我院2007年4月至2012年5月住院接受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并在术后12个月复查全脑血管造影的87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及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再狭窄发生情况。结果经随访一年后他汀组66例患者出现再狭窄2例(再狭窄率3.03%),较对照组(7/21,33.33%)明显下降;他汀组89枚支架中出现3处狭窄,再狭窄率(3/89,3.37%)较对照组(9/30,30%)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能够减少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等相关问题。方法收集20例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的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后,经股动脉入路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或单纯支架植入术。结果除1例患者球囊扩张后因血管迂曲明显,支架未能到位,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后或单纯支架植入后患者原狭窄处血管均较前扩张到正常管径的70%以上,无1例并发症发生,随访3~24个月,均经颈动脉彩超复查未见到支架内血栓形成或再狭窄。结论 CAS是治疗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内动脉颅外段(EICA)重度狭窄中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检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05—2023-01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3例EICA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 分为症状组(n=34)、无症状组(n=29)。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TCD诊断,对比2组患者EICA狭窄情况,对比不同狭窄程度患者的MCA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重度无症状、症状患者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症状组、无症状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结果 症状组、无症状组患者EICA狭窄分布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组重度EICA狭窄发生率高于无症状组。不同狭窄程度患者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症状组患者MCA的收缩期峰时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均低于重度狭窄无症状组(P<0.05)。TCD显示,2组轻度、中度狭窄患者均未见侧支循环开放事件,而重度无症状组前交通动脉(ACoA)、后交通动脉(PCoA)侧支循环开放率均高于重度...  相似文献   

20.
病例简介患者,男性,44岁,主因“发作性左上肢无力、右眼视物不清9天”于2006-05-11收入我院。患者9天前无诱因突然出现左手活动不灵,不能持物,持续约5分钟缓解。伴头晕、头痛、反复出现右眼视物不清,每次发作持续时间30秒到2分钟不等,每天发作1-2次。发作时不伴有复视、耳鸣、意识丧失及二便失禁。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既往:3年前因“化脓性扁桃体炎,下颌淋巴结肿大原因待查”行扁桃体摘除术及淋巴结病理检查,诊断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病”,经放疗、应用激素后缓解。入院查体:血压:左上肢:90/75mmHg,右上肢125/70mmHg,神志清楚、语言流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