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糖尿病并低血糖昏迷误诊为脑血管意外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我院 1990~ 2 0 0 0年共收治糖尿病 5 84例 ,其中 35例 (6 % )发生低血糖昏迷 ,35例中有 2 0例误诊为脑血管意外 ,占 5 7%。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0例中 ,男 12例 ,女 8例 ;年龄5 3~ 72岁。 7例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 ,13例口服降糖药物 ,其中用消渴丸、格列本脲 (优降糖 ) 10例。病程 2 3~ 12年。伴有原发性高血压 13例 ,心血管疾病 9例 ,糖尿病肾病 13例。既往有脑血管病史 7例。因服降糖药诱发低血糖者 13例 ,由口服药改为胰岛素注射而诱发低血糖昏迷者 7例。1 2 临床表现  2 0例均以意识障碍、失语为首发症…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 1998~ 2 0 0 3年共收治由降糖药所致的低血糖症 137例 ,其中 11例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疾病 ,误诊率 8%。现分析误诊原因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7例 ,女 4例 ;年龄 6 0~ 76岁 ;均有 2型糖尿病 ,病程 2~ 15年。合并症 :高脂血症 10例 ,高血压病 8例 ,冠心病 5例。低血糖发作前存在肾功能不全 3例 ,进食量减少、并存感染各 2例。1 2 降糖药应用情况 皮下注射胰岛素 2例 ,口服格列本脲 (优降糖 ) 5例 ,口服消渴丸 3例 ,口服格列本脲及二甲双胍 1例。 11例所用降糖药均为常规剂量 ,用药期间未能定期监测血糖和尿糖。1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竞争风险模型在2型糖尿病治疗临床试验中的应用。方法从北京、上海等地15家三级甲等医院募集未用过任何降糖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将符合入组标准的400例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消渴丸组和格列本脲组。患者按照既定方案服药,试验持续48周,每4周随访一次。在达到预先设定最大剂量(消渴丸服用剂量达到30粒/d或格列本脲服用剂量达到3片/d)后连续2次随访空腹血糖均大于7.0mmol/L的患者终止试验。终止试验的患者记为竞争事件。使用竞争风险模型估计两组血糖控制率、使用Gray检验比较两组血糖控制率、使用竞争风险回归模型探索血糖控制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有368例患者纳入分析(两组均有184例)。消渴丸组共有77例患者血糖控制成功,62例患者发生竞争事件。格列本脲组共有78例患者血糖控制成功,61例患者发生竞争事件。消渴丸组血糖控制率为44.76%,其95%置信区间为(37.05%,52.15%);格列本脲组血糖控制率为45.91%,其95%置信区间为(38.00%,53.45%);经Gray检验,两组血糖控制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8105);血糖控制率的影响因素为空腹血糖,相对危险度为0.806。结论在有竞争风险存在的研究中应该使用竞争风险模型;竞争风险模型估计得到的消渴丸组和格列本脲组的血糖控制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低血糖昏迷是临床急诊,近年来发病日趋增加,常常因误诊或不必要的过多检查,延误治疗,造成大脑不可逆损害。1990年1月至1998年1月,我院共收治各种药物原因引起的低血糖昏迷35例,现将临床资料作回顾分析,以提高警惕性。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5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19例,年龄45~78岁,其中60岁以上者31例。1.2病因35例患者中,2例因其它疾病误服降糖药,33例为糖尿病患者治疗期间,其中3例为胰岛素用量过大所致,其它引起低血糖的药物依次为甲苯磺丁脲(D860)8例,格列本脲(优降糖)7例,消渴丸4例,D860加苯乙双胍5例,消渴…  相似文献   

5.
张泉  李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5):2947-2948
现将我院1999年至今低血糖症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11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6例,女5例,年龄46~73(平均66.5)岁.2例否认有糖尿病病史,后根据WHO标准诊断为2型糖尿病.余9例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史0.5~10 a以上,所有病例在发生低血糖反应前均使用降糖药,其中1例服消渴丸,1例服优降糖,3例服达美康,2例服美吡达,2例使用诺和灵30R胰岛素.均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误诊时间在24 h以内。  相似文献   

6.
吡格列酮与磺酰脲类药物合用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与磺酰脲类药物合用治疗 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5 0例 2型糖尿病患者在服用磺酰脲类药物基础上 ,服用吡格列酮 30mg/d ,治疗 12周后 ,观察患者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空腹及餐后 2h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浓度的变化。结果 服药后空腹及餐后血糖、HbA1C、血中胰岛素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吡格列酮合用磺酰脲类药物可明显改善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7.
警惕降糖药致老年人糖尿病低血糖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血糖症是指血糖浓度过低 (低于 2 8mmol/L)所致的一组症候群 ,其原因很多 ,其中因应用降糖药引起低血糖反应者常见 ,特别是在老年患者中更多见。我院1999~ 2 0 0 0年发生此类低血糖反应 7例 ,均误诊为脑卒中。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5例 ,女 2例 ;年龄 5 8~ 73岁 ,平均 6 6岁。诊断为糖尿病Ⅱ型。 4例予格列本脲 (格列本脲 ) 2 5mg,每日 2次 ,加阿卡波糖 (拜糖平 ) 5 0~10 0mg ,每日 3次治疗 ;3例予胰岛素 (每日 14~ 2 4U)加二甲双胍 (甲福明 ) 0 2 5g ,每日 3次治疗。低血糖反应发生在清晨活动…  相似文献   

8.
读了贵刊1994年第6期刊登的“川芎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一文后,笔者于1995年1月至1998年10月对22例患者进行了验证。22例中男16例,女6例,年龄3O~65岁,病程5~25年,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均为2型糖尿病.每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四肢末端麻木和疼痛等感觉异常。本组患者在常现控制饮食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12例服格列齐将80mg,每日2次。另外10例服格列本脲5mg,每日2次,二甲双胍0.5g,每日2次)基础上,加用川芎嗪静脉滴注(川芎嗪160mg,维生素B6200mg,加入0.9%氯化钠500mL中静滴,每日1次,2周为1疗程),…  相似文献   

9.
老年性药物性低血糖32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院从 1996 - 0 1~ 2 0 0 2 - 12共收治老年药物性低血糖 32例 ,护理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2例 ,女 2 0例 ,年龄 5 8~ 86岁 ,平均年龄 6 8.5岁 ;均系 型糖尿病。使用磺脲类药物 17例 ,占 5 3.1% (其中优降糖 13例 ,D86 0 2例 ,消渴丸 2例 ) ;胰岛素 8例 ,占 2 5 % ,双胍类药物 4例 ,占 12 .5 % ;联合用药 3例 ,占 9.4 %。1.2 发病原因 肝肾功能不良者 11例 ;进食量明显减少者 10例 ;未按时进食者 5例 ;胰岛素过量及剂型搞错者 3例 ;运动后发生者 2例 ;与 β阻滞剂合用者 1例。1.3 临床表现 药物性低血糖可…  相似文献   

10.
貌似急性脑血管病的低血糖反应6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将我院10a来貌似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低血糖反应60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男42例,女18例,年龄33~78(平均58)岁。首发症状;昏迷26例,反应迟钝等精神症状8例,偏瘫21例,抽搐3例,眩晕、视物双影2例。临床治愈57例,死亡3例。病因:糖尿病43例,其中既往确诊病例31例,常年服用消渴丸5例,服用中药索糖丸(后经化验主要成分为优降糖)6例,服用磺脲类或双胍类降糖药16例,注射胰岛素后未及时进食2例,个体诊所用胰岛素中和葡萄糖胰岛素过量2例;既往未确诊病例12例,胰岛嗜铬细胞瘤8例,反应性低血糖9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我科2003-01-2010-12所收治的在急诊或神经科初诊时误诊为脑血管病的低血糖偏瘫20例进行回顾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2例,女8例,年龄48~76(平均64.8)岁,均有糖尿病史,病程1~20 a;其中13例口服降糖药,主要以格列本脲、格列齐特、二甲双胍、消渴丸等为主,3例皮下注射胰岛素,4例同时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  相似文献   

12.
优降糖(glibenclamide)和消渴九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其突出的副作用是引起严重的低血糖昏迷。近年来,我院急诊科共收治28例因服用优降糖或消渴丸而致低血糖急症的病例,并抢救成功。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3例,女15例。年龄59~87岁。均有明确的糖尿病史及优降糖或消渴丸服药史。其中合并肾功能不全12例,合并急性肠胃炎5例,服用过量消渴丸8例,不明原因昏迷3例。18例为出诊病人,10例为家人送来急诊。首诊时全部主要表现为神志不清,13例有四肢小抽搐,2例血压偏高,分别为23.5/13kPa和22/14kPa…  相似文献   

13.
低血糖昏迷误诊为脑血管病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就我院近5a收治的低血糖昏迷伴神经系统体征误诊为脑血管病的12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7例,女5例,年龄58~82(平均68.8)岁。其中糖尿病5例(包括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使用不当4例,胰岛素应用1例),乙肝肝硬化2例,胰岛素瘤1例,支气管哮喘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突然撤药1例,慢性肾功不全2例,功能性低血糖1例。合并高血压病5例,陈旧性脑梗死5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2例,冠心病3例。  相似文献   

14.
老年低血糖症误诊为脑卒中32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我院2001-06/2008-06收治的首诊被误诊为脑卒中的老年低血糖症32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55~83岁。有明确糖尿病史29例,伴有高血压病史11例,冠心病史8例,脑梗死病史4例;糖尿病患者中服消渴丸5例,优降糖3例,优降糖联合二甲双胍5例,格列吡嗪联合二甲双胍8例,格列喹酮联合二甲双胍4例,注射胰岛素4例;发病时饮食不正常6例,合并发热4例,急性胃肠炎3例。  相似文献   

15.
低血糖昏迷临床上易误诊为脑血管病而延误治疗,我院2005-01/2009-01共收治低血糖昏迷98例,其中误诊为脑血管病18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7例,女11例,年龄50~82岁。有糖尿病史16例,其中注射胰岛素5例,优降糖4例,服用消渴丸3例,根据广告在外购买中成药3例,服用格列齐特1例。另外,因口渴而怀疑有糖尿病自服格列吡嗪1例。误服降糖药1例。18例均急性起病,发病距就诊时间1~6h,浅昏迷14例,深昏迷2例,  相似文献   

16.
笔者2006-03~2007—03运用自拟中药养阴益气降糖汤结合西药吡格列酮片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我院中医科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95例,全部符合1999年ADA/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  相似文献   

17.
对我院1999-05/2007—08低血糖意识障碍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11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2例,年龄70~83(平均78)岁。10例有糖尿病史,5例服用消渴丸,2例服用优降糖,3例使用胰岛素(其中1例用于尿毒症高血钾治疗),1例服“调降丸”。4例有脑血管病病史。本组中意识恍惚伴一侧肢体瘫痪者4例,昏迷7例。瘫痪肢体肌力0~Ⅰ级1例,Ⅱ~Ⅲ级3例,11例头颅CT检查7例阴性,4例为腔隙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8.
金燕 《浙江临床医学》2003,5(9):699-699
磺脲类口服降糖药 ,对2型糖尿病 (T2DM)具有确切降糖效果 ,且价格低廉 ,深受病人及基层医生的欢迎。但如不掌握药物的特性 ,易造成医源性的低血糖 ,带来不良后果。作者对我院自1999年1月~2002年6月收治的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物引起的严重低血糖51例 ,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1例中男22例 ,女29例。年龄43~81岁 ,平均 (63.2±17.3)岁。糖尿病病程2d~17年。口服优降糖(包括消渴丸 )32例、美吡达17例、达美康2例。药物剂量 :优降糖2.5~5mg,2~3次/d,(消渴丸10~20粒 ,3次/d) ,美吡达5~10mg,3次/d ,达美康80~160mg,3次/d,其中5例 ,…  相似文献   

19.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993年至1999年间,我科收住院的低血糖脑病共18例.男3例,女15例,年龄60至82岁.有糖尿病病史者16例.18例病人均无近期反复低血糖发作史.16例糖尿病患者中,5例皮下注射胰岛素加格列本脲治疗,4例口服格列本脲加二甲双胍治疗,7例单服格列本脲治疗.2例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作的背景为感染、发热、恶心、呕吐、食量剧减,腹泻,且继续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  相似文献   

20.
薛磊  周颖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0):2281-2282
对近5a来早期不典型胰腺炎误诊19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1例,女8例,年龄19~65(平均41)岁。因饮酒、暴饮暴食12例,既往有胆道结石、胆囊炎10例,糖尿病2例,十二指肠疾病9例,高脂血症3例,不明原因2例。1.2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其中中上腹疼痛9例,全腹疼痛10例;12例伴有腰背部疼痛,腹胀5例,呕吐13例,发热5例,休克1例,四肢抽搐1例;查体有上腹部压痛17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