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104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PE+药物(治疗组)与60例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治疗前后病情变化和疗效影响因素。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67.31%,明显高于对照组41.67%(P〈0.05)。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中、晚期患者PE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6.21%、47.06%和33.33%(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在30%-40%的患者疗效明显高于PTA低于20%和20%~30%的患者(P均〈0.01);年龄〈50岁患者PE治疗的有效率为78.78%(52/66)明显高于年龄≥50岁患者的有效率47.37%(18/38)(P〈0.01);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治疗有效率(36.36%)明显低于非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有效率(81.69%),两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血浆置换是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年龄≥50岁、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和肝硬化基础是PE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的阴性预测因子。此外,PE治疗早晚和次数也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功能损害严重,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恩替卡韦是新一代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具有良好的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部分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水平较高,通过抑制HBV复制,可以改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及阻断发病过程,预防病情反复,促进恢复。我院对2006年1月-2008年2月收治的53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分组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改良终末期肝脏疾病模型(MELD-Na)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评估与治疗策略的制定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12月单一中心42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入院时的血清Na~+浓度、MELD值、MELD-Na值和接受治疗2周后的MELD-Na值与入院时MELD-Na值的差值(ΔMELD-Na分值)与患者3个月病死率的关系,以cstatistic评价各模型的预测准确性.结果 患者入院时的血清Na~+浓度、MELD值和MELD-Na值预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3个月病死率的c-statistic分别为0.718、0.875和0.922.MELD-Na≥40组、35<MELD-Na<40组、30<MELD-Na≤35组、25≤MELD-Na≤30组和MELD-Na<25组的3个月病死率分别为86.9%、53.8%、35.4%、5.4%和2.0%,各组间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ΔMELD-Na>0组和≤0组的病死率分别为65.9%和15.8%,两组间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LD-Na能准确预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ΔMELD-Na值是临床工作中预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治疗效果的一个良好参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应答不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优化治疗过程中血清IL-21表达水平,探讨血清IL-21水平的动态变化与患者对抗病毒应答的相关性。 方法检测25例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接受优化的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基线、12周、24周、36周、52周、64周、76周、88周和104周的血清并检测IL-21水平、HBV DNA定量、HBsAg、HBsAb、HBeAg、HBeAb和肝功能等相关指标,分析这些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另选取15例HBV携带者、15例健康志愿者做对照。 结果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优化治疗基线血清IL-21水平与无症状携带者血清IL-2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00、0.003);核苷(酸)类似物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优化治疗过程中血清HBV DNA、HBsAg、HBeAg、HBeAb均呈下降趋势,且HBV DNA水平及HBsAg浓度于治疗12周内下降速度最快,HBsAg浓度降低速度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减慢。基线IL-21水平与优化治疗12~24周时的病毒量变化对数值存在中等强度的负相关性(r =-0.55、P = 0.015),36周时IL-21水平与36~52周病毒量变化存在中等强度的负相关性(r =-0.62、P = 0.001)。核苷(酸)类药物优化治疗过程中患者血清IL-21浓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峰值浓度在36周,为66.41 pg/ml,显著高于基线IL-21浓度(P = 0.001),治疗至88周及104周时患者血清IL-21水平恢复到基线状态。 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血清IL-21浓度升高,优化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1水平呈现一过性升高,峰值与HBV DNA的抑制及HBsAg、HBeAg等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类药物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已近10年,研究表明,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类药物与干扰素一起,使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获得巨大进展。单一或联合核苷(酸)类似物类药物的使用,可使临床上90%以上的患者达到持续抑制HBV复制的基本目标。对需要长期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进行全程管理,针对适合患者选择有效药物,加强治疗中监测,优化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抗病毒疗效,降低、延迟耐药发生,是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肝组织病理检查的差异性比较,初步探讨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对29例单独应用干扰素或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8周进行肝组织活检,用半定量系统计分方案对治疗前后肝组织学进行评分,比较治疗前后变化并分析其意义。结果治疗前后相比,HBV DNA完全应答组获得显著的组织学改善。抗病毒治疗48周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两种抗病毒方式相比较无差异。结论无论是干扰素或是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获得病毒学完全应答均可明显改善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不同机制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在48周时肝脏组织学变化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腺苷蛋氨酸(思美泰)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抑郁情绪干预治疗的疗效。方法将49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即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思美泰治疗;对照组(17例),即常规内科综合治疗。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4周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17)评定抑郁情绪分值。结果观察组HAMD评分从治疗2周起开始下降,但在2周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至第4周末观察组HAMD评分显著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苷蛋氨酸在治疗重型肝炎的同时,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抑郁情绪也有一定干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组织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因素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5至2010年住院行肝组织活检后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共81例,采集患者抗病毒治疗基线人口学、生化学、病毒学及肝组织学结果并收集患者抗病毒治疗随访过程中病毒学指标动态下降情况,分析此类患者抗病毒治疗应答相关因素。 结果共纳入患者81例,其中男性60例;平均年龄36.5岁。肝组织学活检提示,肝脏炎症和纤维化≥ G2S2者54例(66.7%);肝脏炎症和纤维化< G2S2者27例(33.3%);治疗24周病毒学应答患者63例(77.8%)。肝组织学炎症或纤维化等级、ALT水平及患者平均年龄在抗病毒治疗应答组与无应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抗病毒药物类型[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与患者病毒学应答无显著相关。 结论ALT持续正常或轻度异常(< 2 × ULN)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疗效与患者肝组织学炎症/纤维化程度及ALT水平显著相关,建议此类患者行肝组织活检以评价抗病毒指征及预测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9.
核苷(酸)类似物耐药问题是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研究的不断进展,耐药检测新技术逐渐被研发,对病毒变异的机制了解更加精确且全面。核苷(酸)类似物新的可疑耐药位点不断被提出,但这些位点的临床意义尚待进一步明确。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过程即是病毒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逐渐被认知,在此过程中病毒准种及全基因组序列存在动态演变。核苷(酸)类似物耐药仅为此相互作用过程的表现之一,应将核苷(酸)类似物耐药放在机体免疫与病毒相互作用的整体背景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易引起乙型肝炎慢性化、肝硬化以及肝细胞癌,而持续HBV高载量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病情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核苷(酸)类药物治疗CHB的有效性已获得临床广泛认可,但随着以拉米夫定为首的核苷(酸)类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基因突变及临床耐药问题异常突出。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联合治疗将是CHB抗病毒治疗的方向。由于拉米夫定治疗CHB耐药基因突变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甲胎蛋白(AFP)与HBV DNA清除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处于免疫清除期发病2周内AFP升高5倍以上患者共58例,分为非抗病毒治疗组(下称观察组)31例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组(下称阳性对照组)27例,另取同期住院AFP阴性首次发病的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患者30例作为阴性对照组。分析影响HBV DNA清除率的相关因素。结果阳性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患者均行抗病毒治疗,HBV DNA定量与各临床数据之间均无相关性,观察组HBV DNA定量与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AFP与HBV DNA清除具有显著相关性(r=0.8420,P=0.018),以下依次为ALT(r=0.7888,P=0.027)和总胆红素(TBil)(r=0.7816,P=0.032)。HBsAg(r=0.0480,P=0.413)和HBeAg(r=0.3356,P=0.191)与HBV DNA清除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对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AFP升高5倍以上患者,可先进行密切病情观察,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别采用抗病毒治疗和一般护肝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经济学效益差异。方法选择我院接诊的155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其中98例患者采用抗病毒治疗(实验组),57例患者仅采用一般护肝治疗(对照组)。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进行经济成本与效果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死亡5例,对照组患者死亡18例,占总死亡率的78.2%。且临床疗效实验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P<0.05);经济成本与效果分析,实验组患者经济成本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疗效好、费用低,是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还原型谷胱甘肽辅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12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都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苦参碱治疗,治疗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片治疗,疗程1个月。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0.0%,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的血清ALT与AST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上述值都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明显(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辅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能有效提高治疗疗效,改善预后肝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随着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患者增多,而经治患者耐药后的治疗仍是临床上的难题。比较拉米夫定(LAM)经治患者在不同病情发展时期改用恩替卡韦(ETV)治疗2年的抗病毒效果。方法选择ETV-050和ETV-056纳入研究患者及部分门诊患者共64例,按照患者在ETV治疗前是否中断LAM治疗分为连续治疗组(29例)和不连续治疗组(35例),均应用ETV1.0mg/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BVDNA应答和反弹情况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结果不连续治疗组病毒应答率显著高于连续治疗组,从治疗第12个月开始,不连续治疗组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显著高于连续治疗组,达到65.7%,而连续治疗组的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只有31.0%(P〈0.05)。不连续治疗组的ALT复常率较高,病毒反弹率较低,但与连续治疗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LAM经治患者在不同状况下服用ETV治疗存在疗效差异。存在LAM耐药的患者不建议直接换用ETV治疗;LAM经治但未耐药者或曾经LAM耐药而基线无耐药者仍可以选择ETV治疗。  相似文献   

15.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8周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拉米夫定(LAM)为对照,观察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疗效。方法84例CHB患者,分为ETV组(0.5mg/d)和LAM组(100mg/d)各42例,用药时间至少48周。于第4、12、24和48周时,分别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应用PCR定量法检测血清病毒载量。治疗前和治疗48周时分别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指标。结果经过48周治疗后ALT的复常率,ETV组为90.5%,LAM组为73.8%(P&lt;0.05);HBV DNA&lt;103拷贝/ml的患者比例,ETV组为92.7%,LAM组为71.4%(P&lt;0.05),ETV组均优于LAM组。两组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HBeAg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ETV组(39.4%)高于LAM组(17.7%)(P&lt;0.05)。治疗48周时ETV组无1例患者出现病毒反弹,而LAM组有8例(19.0%)出现病毒反弹,经检测系YMDD变异。结论ETV治疗CHB患者,在改善肝脏生化指标、抑制病毒、HBeAg低于检测下限和减少病毒变异方面均优于LAM。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能耐受标准剂量干扰素治疗方案的部分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个体化给药的疗效,探索不同剂量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的方法。方法收集多种原因不能耐受标准剂量干扰素治疗方案的丙型肝炎患者共28例,给予个体化低剂量干扰素(普通干扰素0.8~3 MIU/d,隔日1次)联合利巴韦林0.6~0.9 g/d治疗,疗程48周。结果89.29%(25/28)患者可耐受低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长期治疗。不同时间节点的病毒学应答率为:4周病毒学应答率(RVR)为7.04%,12周病毒学应答率(EVR)为17.85%、24周病毒学应答率53.85%、48周病毒学应答率为60.00%。停药后24周病毒学应答率(SVR)为48.00%。结论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可以改善肝功能,从而提高患者对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系统预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短期预后,并探讨两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资料,根据治疗3个月时的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并用MELD和CTP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每一模型的预测价值,并用K—M生存曲线分析不同预测模型的差异。结果死亡组CTP和MELD平均分值明显高于生存组(t值分别为4.891和3.949,P值均〈0.05),2个评分系统显著相关(y=0.500,P=0.000)。MELD和CTP分值能够较好地预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3个月内的病死率,C—statistic分别为0.765和0.834,两者的预测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16,P〉0.05)。CTP评分〈10.5分和MELD评分〈27.5分患者的生存时间分别较CTP评分〉10.5分和MELD评分〉27.5分患者长(Z值分别为17.88和25.28,P值均为0.000),生存率也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88和31.59,P值均为0,000):结论MELD和CTP评分系统在预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短期预后方面效果相近,使用时可结合临床资料,以提高预测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与重型肝炎临床分型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分型建议。方法对124例慢性乙型肝炎及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3个生化指标进行临床分型。结果12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轻型、中型和重型患者分别占总例数的38.7%,31.5%和29.8%。ALT、TBil和PTA 3个指标在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轻型和中型患者的临床治愈好转率均为100%,而重型肝炎患者为51.4%;在重型肝炎患者中,有肝性脑病患者的病死率或无效率显著高于无肝性脑病患者(χ^2=,14.4,P=0.000)。结论根据ALT、TBil和PTA 3个生化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进行临床分型,简单实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和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住院患者102例,其中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分别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LAM(56例)或ETV(26例)抗病毒治疗。结果治疗8、12周时,治疗组TB及MELD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TA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12周时治疗组好转率和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MELD评分≤30分时,治疗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MELD评分>30分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M组与ETV组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M和ETV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均有较好疗效,但应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