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中医杂志》2017,(11):974-977
目的:款冬花药用自《神农本草经》开始就有记载,对其进行本草考证。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现代文献,从其基原考证、产地变迁等方面对款冬花的药用进行考查。结果:款冬花药材的主产区和道地产区曾有较大变迁,款冬花主要产地或道地产区有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地。结论:自宋代以来,款冬花的药材品种来源和道地产区与当今用药大致相同,为发掘或扩大药源提供理论依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2.
《中药材》2016,(8)
该文通过整理和考证现存本草与历代古籍文献,大致标明甘肃道地药材当归的历代道地产区,并从历史与地理的角度综合分析当归品种和产地混乱问题,考证古代当归道地产区,并为现今当归栽种基地的优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中药》2020,22(8):2封二
正《道地药材标准汇编》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牵头组织,全国40多家科研院所、企业共同参与起草,共收录157项道地药材标准,对来源、植物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质量特征都做了详细记录。该书以"三代本草、百年历史"为原则,对历代本草著作进行了系统的考证,在此基础上对药材当前主产区进行了调查并取样,最终确定了品种及其道地产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黄芩历代本草的系统考证,结合目前黄芩的产销情况,证实我国历代药用黄芩的品种是以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为主的黄芩属的多种植物。道地产区的记载古今有差异。黄芩的功效及主治古今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2019,(3)
枳实、枳壳为中医临床常用中药,用药历史悠久。该文详细分析了历代本草书籍所记载的枳实、枳壳,对其品种来源、药材特征和道地产地进行考证,并给合地方志的记载,系统梳理了枳实、枳壳品种和道地产地的变迁及其发展脉络,对枳实、枳壳的道地产地的形成和不同时期的道地产地进行了归纳总结。可为枳实、枳壳道地药材标准的制定提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6.
山楂为我国药食同源中药材,距今已有1 400余年的药用历史;我国现有已知的药用山楂有11种1变种,多为民间习用品。现行版《中国药典》中规定本品为山里红或山楂,历代本草收载则以野山楂为主,产地、品质、采收、加工、炮制及功效等方面古今差异不大。山楂药材来源多且分布广,通过本草文献学考证方法,查阅古今本草及文献资料,对山楂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明确历代本草中药用山楂的来源及道地产区,以期规范当前山楂药材流通及应用,合理开发和利用山楂药材资源。  相似文献   

7.
药用菊花道地药材形成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药用菊花道地药材形成进行本草考证和历史文献考实.方法 查阅历代本草文献结合植物资源普查考证药用菊花产地变迁、栽培技术发展和采收加工变化.结果 宋代以前药用菊花主要使用野生品,宋代以后栽培品逐渐代替野生品,明、清时期形成药用菊花地道产区.结论 多种因素影响药用菊花道地药材形成.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2020,(2)
通过查阅本草典籍、文献及现代中药学、中药资源学专著,对木香基原、道地沿革、品质进行考证。结果表明,历史上木香来源复杂,存在名实混淆、同名异物、多个品种混淆使用情况,且与药典品种不尽相同。木香的产地几经变迁,现主要产区为云南、四川、贵州以及湖北,其中以云南产区药材品质最优,为现在的道地药材产区,也是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产区。该研究可为为木香的资源利用、道地产区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蛤蚧的称谓、产区、性状、功效、真伪、用药部位进行本草考证。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文献进行考证。结果:文献调查表明,蛤蚧称谓以象声词命名;广西自明代起为蛤蚧主产区,清代起成为道地产区;宋之前蛤蚧以平喘止咳功效为主,明代以后增加补肾壮阳功效记载。结论:通过现代科学研究佐证了蛤蚧历代本草记载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为实施蛤蚧优良品种选育提供重要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史学文献的角度推断药材栀子的道地产区,总结栀子药材现代科研成果、提炼文献中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系统化梳理与分析。方法:考证不同时代的本草著作,对栀子药材历代道地产区进行归纳研究,结合古籍原文推断栀子道地产区;针对不同产地栀子药材,从性状、化学两方面分别制定专业检索策略,在CNKI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提炼归纳不同产地栀子药材性状及化学成分相关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栀子化学成分含量数据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与结论:本草考证相关古籍10本、近代典籍1本,提炼古代产区14个,对应现代地名(省) 7个,结合频次统计结果与文献相关描述推断河南南阳、江西樟树、湖北江陵、福建建瓯为栀子药材的道地产区;检索到性状文献106篇,化学1461篇。根据性状数据总结道地产区栀子药材性状特征;化学数据多指标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江西省、河南、四川省样品质量差异较大,其他产区差异相对较小。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64. 181%,得到可反映栀子各产地质量的综合评价函数:F=(22. 63×F1+15. 383×F2+14. 735×F3+11. 433×F4)/64. 181。聚类分析将10个产地来源的栀子药材划分为3大类。综合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结论:江西为栀子最优产区,河南、湖北、福建、四川次之,其余产区栀子质量不佳。该结果与本草考证所得栀子道地产区颇为一致,为栀子药材道地性评价提供有利支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黄芩道地药材的历史分布区域,发展过程及道地产区变迁的原因.方法 考证历代地方志和现代文献研究.结果 气候变迁没有对黄芩的生长和分布起主导因素,而各省份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年太阳辐射量对其生长和分布起主导作用.结论 河北省的气候最适合黄芩生长,可认为是最优越的产区,与传统经验相一致.黄芩的历代分布区域从长江以北的省区由南向北迁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根据相关古籍文献推断当归道地产区,对当归现代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取文献中相关数据、进行系统化整合与分析。方法:考证历代本草著作,结合古籍原文推断道地产区;针对不同产区当归药材制定检索策略,到CNKI检索相关文献,规范整合不同产地当归药材性状特征数据及化学成分相关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当归化学成分含量数据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考证本草古籍共14本、近代典籍1本,提取古近代产区26个,对应现代产地(省)8个,根据产地频次统计结果与古籍原文相关描述推断甘肃、四川为当归道地产区;共检索到性状文献75篇,化学1949篇。归纳道地产区当归药材性状特征;化学成分含量数据多指标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甘肃省、云南两省样品质量差异较大,其他产区差异相对较小。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90.641%,得到各产地当归质量综合评价函数:F=(43.609 × F1+31.137 × F2+15.895 × F3)/90.641。聚类分析结果将6个来源产地的当归药材划分为3类。结论:综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与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结论:甘肃为当归药材最优产区,四川、云南、湖北次之,河北、陕西产区当归质量不佳。该结果与当归本草考证研究所得道地产区有一致性,可为当归药材的道地性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布日额 《中药材》2004,27(9):692-694
为正本清源,对栀子的本草学的历史源流、应用沿革、品种概况及道地产区等的考证,认为历代本草收载的栀子概为茜草科植物Gardenia jasminoindes Elli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道地、非道地黄芩的化学成分差异,研究产地、生长方式(野生栽培)对药材化学成分的影响,为黄芩道地药材鉴别和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HPLC指纹图谱方法对不同产地及生长方式的黄芩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检测,采用系统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成分组峰面积模式对指纹谱数据进行评价. 结果: 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指纹谱轮廓特征明显不同.现代道地产区河北承德的黄芩指纹谱除内蒙古赤峰(现代非道地产区)的样品指纹谱特征与其相似外明显区别于其他产地;古代本草上所记载的黄芩产区甘肃庆阳,陕西延安,山东临沂,山西长治、晋中的黄芩样品化学特征相似;现代非道地产区甘肃定西、陇南,陕西商洛的黄芩药材指纹谱特征相似;野生黄芩的阿替苷含量高于栽培黄芩. 结论: 利用指纹图谱轮廓特征可对道地与非道地黄芩药材进行鉴别区分,该研究结果可为黄芩药材质量控制,以及道地与非道地黄芩药材的药性药效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大戟、京大戟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本草古籍中所载的大戟药用来源繁多,本草研究表明,历代所用主流品种即为大戟科植物大戟Euphorbiaceae pekinensis Rupr.,2005年版中国药典所载红大戟为茜草科植物Knoxia valerianoides Thorel.,此为晚近出现的新兴品种.从产地考证可知,其药用历史以江苏、安徽、山西等地比较悠久,这与现时京大戟的主产区相符.江苏、安徽应该是京大戟的道地产区.  相似文献   

16.
通过使君子的本草学考证和地方文献查证,以及结合现代资源调查研究,对其本草及道地沿革进行系统考证,说明其药用历史沿革和道地变迁,为使君子的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结果表明,使君子之名从宋代沿用至今,其从名称、基源、功效等方面分析证实历代使君子品种使用没有混乱,与现今《中国药典》收载的使君子记载一致。使君子的主产地和道地产区历经变化,重庆成为其现在的道地产区。  相似文献   

17.
从史学文献的角度研究知母道地药材,考证不同时代的本草素材和史书资料,对知母道地药材进行研究.通过本草研究,考证了知母道地药材的品种、产地及产地加工方法等形成因素.为知母药材道地性的研究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更深入地认识、保护和利用知母道地药材.  相似文献   

18.
附子道地性形成模式的梳理与考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附子道地性形成模式进行梳理与考证,为附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本草文献考证、附子产地调研及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附子的道地产区及其道地性的形成模式.结果:附子的道地产区为四川江油地区,其道地药材形成模式主要是生产技术主导型,具有精细而繁复的修根打尖栽培技术和精湛独特的加工炮制技术.结论:江油附子为著名的川产道地中药,应加强对其栽培技术和加工炮制技术的传承和创新研究,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群体分析的角度更好地认识本草著作中道地药材的种类变化及产区变迁的整体情况。方法:选取我国不同时期的《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本草品汇精要》《药物出产辨》,共五部代表性本草著作,分别统计其收录的道地药材的种类、产区及变迁情况。结果:五部著作中共记载道地药材385种,不同著作记载道地药材种类的数量差异较大,《新修本草》仅42种,《本草品汇精要》多达240种;275种道地药材仅被一部著作记载,说明不同时期对道地药材种类认知不同;同时在两部及两部以上本草著作中收录的道地药材共110种,其中97种在不同著作中记载的道地产区不尽相同;后四部著作中所记录的道地药材,平均24.8%的种类相对于前一个时期的著作发生了产区变迁;通过分析得出了相对于前一个历史时期影响道地药材产区变迁的6种类型。结论:道地药材群体的种类和产区从古至今都在发生着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对枸杞及地骨皮药材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进行本草考证,为包含该类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历代本草文献记载枸杞的主流基原为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及宁夏枸杞L.barbarum L.,最早记载其产于河北,唐代确立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为枸杞道地产区并为历代认可,至清朝道地产区转移至宁夏地区。古代对枸杞子的性味认识由最初的苦、寒演变为甘、平,地骨皮则由早期的苦、大寒转为甘淡、寒。历代本草典籍记载枸杞子的炮制方式以酒浸为主,而地骨皮主流炮制方式则为甘草汤浸泡后焙干。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涉及枸杞药材以宁夏枸杞L.barbarum为基原,地骨皮以枸杞L.chinense为基原,药用部位分别为果实、根皮,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进行炮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