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肠道寄生虫家庭聚集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772个家庭,2 826人肠道寄生虫调查结果进行家庭聚集性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肠道寄生虫中蛔虫、鞭虫、蛲虫感染均有家庭聚集性(经x~2检验,P<0.01,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而钩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贾第虫因感染率低、阳性户数少,没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这一分析对肠道寄生虫防治工作,将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二项分布齐性检验的G统计量法及二项分布拟合法,对山东省的鲁东、鲁中、鲁西南21个县(市、区)的11907个农村家庭,46890人的肠道寄生虫感染进行家庭聚集性分析。结果表明:钩虫、蛔虫、鞭虫、结肠内阿米巴、哈门氏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6种寄生虫感染均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溶组织内阿米巴由于人群感染率低,阳性户数少而未显示出家庭聚集性现象。三个片区的寄生虫感染在家庭内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肠道寄生虫感染家庭聚集性分析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聚集性是肠道寄生虫感染的一个重要流行特征。为了探索家庭聚集性分析结果与分析方法的关系 ,作者用二项分布拟合检验、G检验和负二项分布拟合检验分析了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家庭聚集性 ,并对 3种方法进行了比较。材料和方法1 对象重庆市城乡 2 76 1户全家均接受了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的粪检者 [1 ] ,共 840 4人 ,平均每户 3.0 4人。其中农村 2 119户 ,6 5 19人 ,平均每户 3.0 7人 ;城镇 6 42户 ,1885人 ,平均每户2 .94人。2 方法对粪检确诊的 14种肠道寄生虫感染分别用二项分布拟合检验、负二项分布拟合检验[2 ] 和 G检验[3] 分析了家庭…  相似文献   

4.
按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的方法,于1988年6~10月在4个乡镇进行了调查。 4个点(6个村)共检2074人,受检率为94.75%,感染肠道寄生虫1874人,感染率为90.36%。查见原虫、蠕虫各8种,平均感染率:溶组织内阿米巴3.13%,结肠内阿米巴6.03%,哈门氏内阿米巴7.23%,微小内  相似文献   

5.
为了摸清几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家庭聚集性,以提高防治效益,我们用二项分布拟合法及二项分布齐性检验的G统计量方法(简称G检验),对昆山市城北乡广福村普查结果完整的218户、781人分病种列表(略)分别进行家庭聚集性分析。 结果 二项分布拟合和齐性G检验均获得相同结果,钩虫、蛔虫、鞭虫、哈氏内阿米巴感染都有显著的家庭聚集现象,而贾第虫、溶组织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等原虫的感染可能因感染率低,阳性户数少,则呈无明显的家庭聚集性现象。 本次分析结果钩虫感染具家庭聚集性,这同王昌信报道结果一致(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5;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家庭聚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江苏省农村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家庭聚集性现状.方法按<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的要求和方法,以江苏省19个县(市、区)、58个抽样点调查结果,应用G检验对重要感染虫种进行家庭聚集性分析.结果蛔虫、钩虫、鞭虫和华支睾吸虫的感染存在家庭聚集性.被调查各县(市、区)则随各虫种感染率的高低和感染度的轻重,家庭聚集性在分界点上下.结论江苏省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的家庭聚集性现象随感染率降低和感染度减轻,呈逐渐消失趋势.建议在防治工作中应注重提高家庭内成员的服药和健康教育力度,以提高和巩固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GIS在肠道线虫感染区域性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我国蛔虫、钩虫和鞭虫感染区域性分布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以ArcViewGIS3.1及其扩展功能软件收集汇总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空间数据一数字化基础图及感染率、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温度等数据,用Moran's I方法对上述3种肠道线虫感染率的分布做空间自相关分析,用简单线性回归结合Moran's I方法分别对感染率与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温度做相关性分析. 结果上述3种寄生虫感染率分布的Moran's I分别为蛔虫0.4385(P<0.0001);钩虫0.2932(P<0.01)、鞭虫0.4315(P<0.0001);其地理分布呈空间聚集性分布.感染率分布与年平均降雨量和温度高度相关.结论GIS在肠道线虫感染区域性分布研究分析中具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1988年4~7月我们按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的方法对盈江县14个村寨的四种民族2 570人进行了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实查2 118人、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85.08%(1 802/2 118),同时感染1、2、3、4、5、6、7种虫者分别占26.58%、  相似文献   

9.
乌鲁木齐市少年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与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于1997~1998年随机抽取乌鲁木齐市6所学校,按《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调查4 540人,总感染率为15.51%,共查见肠道寄生虫15种;用阿苯哒唑(100mg/×2/d)×3d,总剂量为600mg进行集体驱虫;对维吾尔族学生中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者单独用甲硝唑等药物治疗;对微小膜壳绦虫感染者用吡喹酮等药物治疗,3个月后复查,集体驱虫后共调查3 113人,总感染率为7.99%,感染下降率为48.48%;共查见10种肠道寄生虫,较防治前减少5种,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低于新疆人体寄生虫平均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河南省农村儿童肠道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4–2015年按照《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的要求,根据河南省不同生态区划分及经济水平确定调查县(市),根据被调查县(市)地形和经济水平等因素分层,每层随机抽取1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1个自然村作为调查点,共选取35个县(市)的104个点开展儿童肠道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每个调查点至少收集250份被调查者的新鲜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Kato?Katz)法检查肠道蠕虫卵,采用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别美洲钩虫与十二指肠钩虫,应用生理盐水和碘液直接涂片法查肠道原虫滋养体和包囊;同时对3 ~ 6岁儿童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和带绦虫卵。结果 河南省农村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3.21%(214/6 671),肠道蠕虫感染率(2.62%,175/6 671)高于原虫(0.60%,40/6 671)。共检出12种肠道寄生虫,其中肠道线虫4种、吸虫1种、原虫7种;所有检出虫种中以蛲虫感染率最高,为2.47%(161/6 671)。全省4个生态区中,秦巴山地生态区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最高,为5.85%(90/1 538)。男、女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年龄组([χ2] = 32.762,P < 0.05)和文化程度([χ2] = 67.507,P < 0.05)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各年龄组均以蛲虫感染为主。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高、无害化厕所覆盖率高、饮用自来水及集体驱虫是儿童感染肠道寄生虫的保护因素。本次调查河南省农村儿童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明显低于首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和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中河南省的相关数据,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 河南省农村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蛲虫应成为今后河南省农村儿童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重点。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丘陵地区肠道蠕虫感染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四川省丘陵地区肠道蠕虫病流行现状。方法采用两特征整群随机抽样选点,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肠道蠕虫卵,对12岁以下儿童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试管滤纸培养法检查鉴别钩蚴。结果四川省丘陵地区肠道蠕虫总感染率2003年为37.91%,共查见蠕虫7种,感染率分别为:蛔虫19.97%;钩虫20.99%;鞭虫4.58%;蛲虫13.96%;华支睾吸虫0.14%;长膜壳绦虫0.01%;带绦虫0.01%;其中纳溪县和渠县蛔虫感染率高达41.87%和45.53%;岳池县和富顺县钩虫感染率高达43.67%和45.53%;渠县肠道蠕虫总感染率高达69.80%。结论十年来总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但蛲虫感染率上升27.37%,肠道蠕虫感染总体水平仍较高。因此,丘陵地区肠道蠕虫病的防治工作还应加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近10年来我省部份地区的肠道蠕虫感染现状。方法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肠道蠕虫卵,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别钩虫虫种,对12岁以下儿童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结果查出肠道蠕虫7种(线虫4种、吸种2种及带绦虫1种)。总感染率为41.34%。蛔虫、钩虫、鞭虫、蛲虫、带绦虫感染率分别为32.60%、17。30%、13.68%、17.55%、0.86%。部份地区感染率以四川盆地南部边缘的合江县为高,总感染率为77.91%,蛔虫47.90%、钩虫43.51%、鞭虫41.65%、蛲虫44.58%;以川西高原的德格县和位于盆地北部边缘的青川县较低。结论10年来部份地区蛔虫、钩虫、鞭虫及带绦虫感染率均有下降趋势,儿童蛲虫感染率有所回升。调查显示,我省肠道蠕虫感染仍十分严重,应积极普及健康教育,采用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肠道蠕虫感染。  相似文献   

13.
蒲江县综合治理血吸虫病防治效果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蒲江县血吸虫病综合治理的防治效果。方法按历史流行程度抽取不同地形的6个村,对2003-2005年的螺情、病情等防治指标进行纵向评价。结果6个村人群感染率从4.2%下降到0.6%,下降幅度为85.71%;钉螺面积下降幅度较小为52.0%;山地和丘陵4个村,在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后效果高于2个平坝村;耕牛感染率未明显下降。结论通过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蒲江县的血吸虫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如果只是采用常规的防治措施,难以使疫情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安徽省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的资料为基础,分析两种人体钩虫在我省分布,流行的特点。明确了我省是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两种钩虫混合感染的流行区,全省钩虫的平均感染率为33.44%,性别分布男女间感染无显著差异,但在年龄分布上随年龄增大感染率上升,且成年组感染率(37.75%)显著高于少年组(22.68%),P<0.01,显示生产劳动与钩虫感染有着密切的联系。钩虫的地区分布特点,平原丘陵地区十二指肠钩虫感染率以及钩虫的总感染率高于山区,似与平原和山区的生产方式及农作物不同有关。我省钩虫感染在家庭内呈聚集性分布。此次调查所获结果为今后制定我省钩虫病防治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分析铜陵市2007~2013年不同流行类型和流行程度钉螺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为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07~2013年螺点卡报表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报表资料,分析不同年份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和钉螺感染率的变化趋势,比较流行类型和程度不同的地区上述指标的年间变化。 结果  2007~2013年间实有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分别减少了332.28hm2和29.68hm2,分别下降了10.69%和100%,江洲湖滩地区实有钉螺面积占历史有螺面积的百分比为39.64%~51.93%,山丘地区实有钉螺面积占历史有螺面积的百分比为2.95%~3.51%。2007~2013年钉螺感染率由0.148%下降到0,下降了100%(χ2=27.82,P<0.01)。7年间江洲湖滩地区新查出钉螺面积0hm2,山丘地区新查出钉螺面积6hm2(占100%),江洲湖滩、山丘型期间实有钉螺面积的构成比分别为97.66%~97.92%、2.08%~2.34%。 结论  铜陵市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应进一步加大传染源控制策略为主的综合治理力度,同时根据湖沼型和山丘型地区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的不同特点,制定一环境一策,并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逐步消灭钉螺孳生的环境,有效遏制血吸虫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6.
我国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2省,虽然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局部地区仍存在血吸虫病疫情回升的风险。本文对2011、2013年发生在云南省传播阻断地区的两起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处置事件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病死灰复燃的风险依然存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2省,虽然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局部地区仍存在血吸虫病疫情回升的风险。本文对2011、2013年发生在云南省传播阻断地区的两起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处置事件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病死灰复燃的风险依然存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的 分析山丘型流行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了解当前血 吸虫病防控工作应优先解决的问题, 为进一步探索解决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方法 选择四川省有代表性的山丘型流行区 成都市蒲江县和眉山市东坡区作为研究试点。采用文献回顾方法建立 “山丘地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 防治策略中的障碍因素” 框架, 结合选题小组方法, 对卫生、 农业、 林业等8个部门中处于省、 市、 县、 乡、 村5个层次的血防 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结果 调查涉及不同部门、 不同层次的血防专业人员153名, 问卷回收率 (专家积极系 数) 为100%。结果显示, 在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策略过程中, 四川省面临工程灭螺、 健康教育、 人查治 病、 改水改厕等4个需重点关注的问题。成都市蒲江县和眉山市东坡区在执行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 略具体措施上侧重点有所不同, 蒲江县最重要的措施是改水改厕, 东坡区更需要开展工程灭螺。结论 结论 在山丘型流行区 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过程中, 各流行区疫情状况和现有防治措施进展情况不尽相同, 需因地 制宜地开展综合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9.
In the last 60 years,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controlling and preventing schistosomiasis in China. However, due to the ecosystem changes cau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Dams and the South-north Water Conversion Project,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the scarcity of a highly sensitive surveillance and response system, schistosomiasis is still considered as a major public health problem and is listed among the top infectious diseases in the country prioritized for control and elimination. Based on the epidemiological pattern of schistosomiasis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ector snail, endemic areas of schistosomiasis in China we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types: (i) plain region with waterway networks, (ii) mountainous and hilly regions, and (iii) marshland and lake regions. China aims to reach the criteria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threshold of less than 1% in the lake and marshland provinces and reach transmission interruption threshold in hilly provinces of Sichuan and Yunnan by the end of 2015.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use the deterministic model proposed in our earlier study in (Chen et al., 2010) to simulate the schistosomiasis infection data from other lake and marshland provinces, including Hunan, Jiangxi and Anhui. Our simulations demonstrate that the model can reasonably mimic the schistosomiasis infection data from these lake and marshland provinces. Thus, similar control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can be designed and proposed for these provinces. We will also try to use the model to simulate the schistosomiasis infection data from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s in the mountainous and hilly regions where cattle farming is not as popular and important as in the lake and marshland provinces and find out that different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are required.  相似文献   

20.
广西人体寄生虫分布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987-1989年按不同地理位置,将广西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中签的20个县、市100个点51883人进行了人体寄生虫感染情况的调查,共查见人体寄生虫24种,其中线虫7种、吸虫2种、绦虫4种、原虫11种,人群寄生虫感染率为85.3%。感染人数最多的为蛔虫、鞭虫、钩虫和蛲虫,其感染率分别为66.0%、47.7%、37.8%和35.5%。据推算全区寄生虫感染者为3298.41万人,其中蛔虫、鞭虫、钩虫和蛲虫感染者分别为2550.74万、1844.44万、1463.25万和614.71万人,上述病种应列为广西优先防治的病种。人群中多种寄生虫混合感染甚为普遍,感染2种和2种以上虫种的人数占感染者的68.5%,个人感染寄生虫最多的达8种。以5—14岁儿童的感染率最高,达89.9%,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文化、卫生和经济水平较低的下等县感染率普遍高于上等县,提示儿童、妇女和贫困地区的人群,应列为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