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阳燥湿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阴阳各具潮湿、干燥之性,燥邪当属阳邪之列,进而言阴阳偏盛偏衰,可致燥湿之病,阳盛则热而生燥,阴盛则湿多兼寒,阳虚则湿,甚则寒,阴虚则燥,甚则热。其治阳盛则清热为先,润燥即在其中,阴虚则润燥为先,其甚则滋阴盛火并行;阴盛则祛寒兼燥湿,阳虚则视其在脾在肾,在脾宜温燥,在肾宜温润。药性的刚柔燥润,与四气五味结合,对药物性能、功效的认识就更全面了。阴阳燥湿论宜与阴阳寒热论相结合,以构成中医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2.
石寿棠论燥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寿棠论燥湿湖北中医学院(430061)陈林艳,周祯祥石寿棠,字芾南,清·江苏安东(今涟水县)人。石氏自幼读书,儒医兼通,"历数十寒暑如一日"。著《医原》20篇,旨在探求医学之原,对祖国医学理论颇多阐发,尤对燥湿之论述,可谓独树一帜。石氏认为,疾病千...  相似文献   

3.
试以燥湿论百病--解读石寿棠的《医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医家石寿棠所著《医原》,分上下卷,凡二十篇。篇幅不多,所涉却广,从阴阳五行到望闻问切,从外感内伤到女科儿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湿气”和“燥气”的二篇大论。燥湿二论始终贯穿于《医原》全书,论点新颖,不乏创见,读来令人印象深刻,感悟颇多。石氏认为“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即感天地之气以病,亦必法天地之气以治”。故石氏的燥湿二论无不体现在他对病因、辨证、治法和方药的阐述之中。石氏对燥湿的系统论述和详细阐发,在中医文献中实不多见,弥足珍贵。以燥湿来感悟天地、推论病机、法则治疗,是石氏医学见解的精髓所在。阅读《医原…  相似文献   

4.
论寒热同形同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寒热同形同病程宜福(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芜湖241001)关键词寒热同形同病辨证论治笔者前论燥湿同形同病[1],今论寒热同形同病,以为姊妹篇,馈赐同道,还请斧正。寒热同形同病在六淫中,寒热亦为相对之两气(火热同气,热为火之渐),在疾病过程中,寒热亦...  相似文献   

5.
寒热作为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与阴阳、表里、虚实辨证纲领相辅相成。寒热既为症状,又为证名。张仲景继承和创新了《内经》的寒热证治理论,《伤寒论》六经辨寒热,能够判断疾病的病性、正气的强弱并指导临床用药。在六经病中,三阳病多热证,三阴病多寒证,但也有变例。  相似文献   

6.
论吴又可《温疫论》中的体质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吴又可《温疫论》中的体质学说鞠少斌,杨克彬主题词吴有性,《温疫论》,体质学说体质,指人体正气的盛衰和抗邪能力的强弱,以及常态下人体阴阳、虚实、寒热、燥湿的属性,体质反映了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中医学早在《内经》中就论及了有关体质...  相似文献   

7.
方耀 《江西中医药》1999,30(5):37-38
《医原》为清代医家石寿棠所著,其“用药大要论”体现了方剂相反相成的配伍法则,对于临床组方用药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现探讨如下:1 相反相成,阴阳相须石氏重视以阴阳学说指导辨证治病、组方选药,其言:“草木虽微,其气味有阴阳之分,体质有刚柔之别,一物一太极也。”并认...  相似文献   

8.
药物四气即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分别是《素问·至真要大论》及《神农本草经》提出的四气用药基本原则。古今名方中,寒热药相互配伍者甚多,故就寒热药配伍的意义作一探讨,认为寒热药相伍具有协调阴阳、分治寒热、制性存用、反佐药用4方面作用。  相似文献   

9.
四气五味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直接反映了药物的治疗作用,其主要思想是通过药物四气五味的偏性以调节阴阳,补救偏颇,诊疗疾病。通过阐述四气五味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与肾病的密切联系,分析四气五味理论在《伤寒杂病论》治疗肾病经方中的应用,包括四气五味单药理论治疗肾病,四气五味配伍理论如寒热协同、寒热互制、寒热互补、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辛开苦降等,以期启发肾病治疗的新思路,加深对四气五味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医原》为清代著名医家石寿棠于咸丰十一年撰写。该书为医论性著作,共分二卷二十论,中心内容是论“燥湿”,同时涉及阴阳、五行、病因、病机、辨证、治法、遣药等诸  相似文献   

11.
<正> 清·石寿棠《医原》是历代医籍中专门讨论燥湿论治的一部医籍,其中对燥气病机尤多发挥。石氏提出的燥从寒热之化,热燥为本气、寒燥为化气、燥属阳中之阴等理论,分析入微、立论精当,是对燥气病机理论的突出发展。石氏在燥湿互化、六气化燥、以及燥胜则干等病机理论的发挥中,集各家之说而独述己见,皆有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医原》一书系清代(咸丰年间)石寿棠所著。石氏七世事医,至寿棠则“朝而儒,夕而医,历数十寒暑如一日。”因此他“才识既高,学术并茂”。其临证时注重一个“原”字,探原立论,故有《医原》二卷书。石氏在该书论述病因病理、辨证、用药时,尤其突出“燥”与“湿”的理论,作为一种学术观点在中医文献中有其独特之处的。石氏认为:“天地之灾,不外燥湿;六气伤人,亦不外燥湿。”又说:“古人论药性,多言气味,少言体质。……病有燥湿,药有燥润,凡体质柔软,有汁有油者,皆润;体质干脆,无汁无油者,皆燥。然润有辛润、温润、平润、凉润、寒润之殊,燥有辛燥、温燥、热燥、平燥、凉燥、寒燥之异,……”其中尤以推燥之因,辨燥之理,论药之质,于“润”中变更诸法,最有见地。本文就《医原·女科论》一篇读后,对其论治女科病之润燥一法作一浅探,从中或可窥见石氏学术特色之一斑。  相似文献   

13.
任鸿义 《光明中医》2011,26(1):24-24
《伤寒论》中的"浮脉"意义深刻,耐人寻味,关联阴阳、贯穿表里、分明寒热、涉及虚实,又提示正邪的进退,既包括了现代《中医诊断学》中的主病与病理变化,又有着许多独到之处,对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古代文献,探讨中药四气理论的起源与形成。在"天人相应"哲学观念的影响下,古人将寒、热、温、凉、清、燠等描述气候的术语引入医学中,用以阐述病因病性、标示治则治法等,初现辨别寒热治则的依据与阴阳理论的密切关系;将药剂归为"刚药""柔药""阴药""阳药"等不同属性,虽无药性寒热之名,但已具备药性分寒热之实;并借助于阴阳理论在辨证、治则、治法中的广泛运用,将描述四时气候之"四气"概括为药物的寒热属性,以标示药物的功用机制。故认为中药四气理论的本质是借助于药物所蕴藏天地之气的偏性,以调平机体阴阳偏颇状态,基于其调治效用从而划分药物的寒热程度。  相似文献   

15.
遵《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辨治精髓,提出皮肤“病位病性辨证观”,以此为指导辨治附骨疽。皮肤病虽见于体表,但进一步深入可涉及皮肉、筋骨,既要重视皮损体表横向发病部位,又要关注皮肤纵向病变情况,故皮肤病病位宜分层次。皮肤病的诊治需要依据局部皮损特征、患者自觉症状等四诊信息,来审视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即明确皮肤病之阴阳属性,故皮肤病病性须定阴阳。法于阴阳,贵于辨证。证能够反映疾病过程特定阶段的本质,任何复杂的证都离不开病位、病性两大要素。临证皮肤病论治,先细查病位,再别阴阳,辨证论治,方能收到良效。附骨疽病在筋骨,分为阴阳二证,治疗各异。阴证治以温经通阳、活血逐瘀,方以阳和汤加减;阳证治以清热除湿、活血解毒,方以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内外并治,可协同增效。  相似文献   

16.
八纲,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其中又以阴阳为其总纲,故在中医学中又尝称为“二纲六要”。笔者认为,燥湿二者,亦能反映疾病的基本病性,故燥湿二要应用于临床辨证施治上,同样具有执简驭繁、把握病变本质的重要意义。所以,如能将燥与湿补入“六要”之列,可以更加完善“八纲辨证”的理论体系,更加突出其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试从以下两方面对“燥湿二要”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17.
寒热并用法在临床中广泛地被运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但对于寒热并用法中寒性药物组与热性药物组各自功效的发挥方向实难把握.寒热并用就是寒性药物与热性药物联合使用治疗疾病的药物配伍方法.此法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从该条文可以看出,用寒性药物或热性药物治疗热性或寒性疾病,疾病的病性与药物的药性相反,若疾病为寒热错杂,则需寒热并用.  相似文献   

18.
李文龙 《河南中医》2011,31(10):1088-1089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系统阐述了寒证、热证、寒热错杂证的辨治规律。真寒假热之证,当辨明疾病本质,治宜破阴回阳,宣通内外上下;内外寒热并见之证,当分清表里虚实,治宜外散表寒,内清里热;上下寒热错杂之证,当分清病位病性,治宜寒温同施,上下兼顾;寒热互结中焦之证,当明辨痞满虚实,治宜寒热并用,通上下交阴阳。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中的“浮脉”意义深刻,耐人寻味、关联阴阳、贯穿表里、分明寒热、涉及虚实,又提示出正邪的进退,既包括了现代《中医诊断学》中的主病与病理变化,又有着许多的独到之处,对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见皮治皮永无期——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皮科见皮治皮的问题,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治皮肤病思路:诸病当先解表;毒伏血分,当引邪外透;以阴阳为纲,寒热、虚实、燥湿分型;创制乌蛇荣皮汤,通治皮肤顽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