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分析儿童肺吸虫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住院治疗的儿童肺吸虫病的临床资料。结果110例儿童肺吸虫病大多起病隐匿,以发热、咳嗽为最常见症状,分别占78.2%及83.6%,其次为肝肿大和腹痛,皮疹、皮下结节、多浆膜腔积液偶见。77.3%胸片有异常改变。外周白细胞增高占86.4%,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91.8%。游走性皮下包块为其特征,易侵犯多浆膜腔,吡喹酮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消失,治愈率较高。结论儿童不同类型肺吸虫病临床表现虽然复杂,但结合流行病学,经临床及肺吸虫抗原皮试,就能及时确诊,吡喹酮治疗肺吸虫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小儿肺吸虫病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肺吸虫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3例肺吸虫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肺吸虫病发病年龄以学龄前或学龄期儿童多见,65.2%的患儿有吃石蟹、La蛄或疫水接触史,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最为常见,分别占87%及73.9%,其次为肝肿大和腹痛,皮诊、皮下结节、多浆膜腔积液偶见。65.2%胸片有异常改变。外周白细胞增高占78.3%,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73.9%,17.4%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用吡喹酮治疗均获治愈或好转。结论:肺吸虫病临床表现较复杂,临床上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警惕。肺吸虫抗原皮试和(或)循环抗体测定可以确诊,吡喹酮治疗肺吸虫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儿童肺吸虫病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肺吸虫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回顾1998~ 2012年在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确诊的21例不同类型的儿童肺吸虫病,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诊疗情况.结果 21例患儿中15例有明确生食、醉吃或烤吃溪蟹、淡水虾史,6例有常饮用生溪水或捕捉溪蟹史.11例为多浆膜腔积液,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和心包积液.3例为肺吸虫脑病,1例同时存在多浆膜腔积液和肺吸虫脑病.1例皮下结节,1例同时存在多浆膜腔积液和皮下结节.21例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数及百分比均升高(最高达72%),14例行血清总IgE检测患儿其数值明显高于正常.6例肺吸虫抗原皮试阳性,11例肺吸虫血清抗体阳性,4例肺吸虫抗原皮试和血清抗体均阳性.结论 儿童肺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应详细询问病史尤其是生活饮食习惯,结合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影像学及免疫学检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4.
儿童肺吸虫病3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兴福  谭书江  詹学 《四川医学》2003,24(8):847-848
重庆地区是肺吸虫病的高发区。为提高临床儿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现将彭水县中医院、涪陵区中心医院及重医儿童医院从 1978~ 2 0 0 2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儿童肺吸虫病共 32 1例 ,治疗随访结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2 1例儿童肺吸虫病均符合诊断标准。肺吸虫病临床常见类型诊断标准[1] :①有感染史和临床症状体征 ;②肺吸虫皮试阳性 ;③血、脑脊液及浆膜腔积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增高。本组32 1例中 ,男 2 5 0例 ,女 71例。年龄 1712 ~ 16岁。 2 76例有食生蟹史、半生蟹、喇蛄或饮生溪水史 ,4 4例病史不详。 19…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三峡库区儿童肺吸虫病的发病现状及临床特征,比较该疾病患者的用药情况和康复效果,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统计 2000—2015 年在重庆市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 91 例不同类型的儿童肺吸虫病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类,观察两种临床常用药硫双二硫酚和吡喹酮应用于儿童肺吸虫病后,患者的恢复效果,并分析其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肺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在我们本次研究中的91例儿童肺吸虫病例中,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一般症状(主要包括发热、乏力等,7.69%)、肺部病变(29.67%)、肝脏病变(32.97%)、中枢神经系统病变(23.08%)、皮下结节(56.04%)、心脏病变(9.89%)、胸腔病变(4.40%)、眼部病变(1.10%)等。多由于食用生的以及未煮熟的溪蟹或饮用生水而感染。本病使用硫双二硫酚或吡喹酮治疗效果良好,且后者疗效优于前者,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1例患者中,总共治愈 80 例(治疗后半年至 5 年, 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情况好转8 例,3例无效果(均为硫双二氯酚治疗),无1例死亡,总有效率 96.7% ,且预后良好。结论 儿童肺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医师要积极拓宽诊断思路,积累临床经验,注意流行病学史的询问,结合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影像学及免疫学检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6.
脑型肺吸虫病18例临床分析张小燕,周波湖南省大庸市人民医院(416600)肺吸虫病是本地区常见的一种地区性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1,2]。其临床表现依其童虫及成虫移行和寄生部立而有听不同。临床上一般分为4种类型[3]:皮下包块型、肺型、浆膜炎型和脑型。...  相似文献   

7.
儿童肺吸虫病误诊15例姜静雯,钱新宏(西京医院儿科)关键词肺吸虫病;嗜酸细胞;儿童中图法分类号R532.22肺吸虫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但有可变性,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作者总结分析了我院1980年11月至1990年2月间收治的儿童肺吸虫病20例,院外...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1例儿童感染肺吸虫误诊肺部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分析,加强临床医生对肺吸虫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收集临床资料,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结合流行病学史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本病例两次住院先后在不同科室就诊,围绕呼吸道症状、嗜酸粒细胞增多和慢性鼻窦炎、肺部真菌感染等,给予相应治疗。后经我中心实验室诊断为肺吸虫感染,采用吡喹酮进行驱虫及常规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随访未见患儿诉有不适。结论 儿童肺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应详细询问病史尤其是生活饮食习惯,结合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影像学、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应加强相关健康教育工作,改变人群不良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阻止肺吸虫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儿童肺吸虫病的临床表现,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2010-2011年在我科确诊的3例肺吸虫患儿,分析其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疗情况,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3例均为多浆膜腔积液,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腹腔积液,2例合并肝脾肿大,1例合并心包大量积液、胆囊窝及肝门区积液,1例合并膝关节肿胀,2例合并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肿大,3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1例血清IgE检测明显高于正常,3例肺吸虫血清抗体均阳性.结论:儿童肺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应注意询问不洁饮食及疫水接触史,结合患儿临床表现、血嗜酸粒细胞增多、肺吸虫抗原皮试等检查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肺吸虫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3例肺吸虫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肺吸虫病发病年龄以学龄前或学龄期儿童多见,65.2%的患儿有吃石蟹、蛄或疫水接触史,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最为常见, 分别占87%及73.9%,其次为肝肿大和腹痛,皮疹、皮下结节、多浆膜腔积液偶见.65.2%胸片有异常改变.外周白细胞增高占78.3%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73.9%,17.4%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用吡喹酮治疗均获治愈或好转. 结论肺吸虫病临床表现较复杂,临床上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警惕. 肺吸虫抗原皮试和(或)循环抗体测定可以确诊,吡喹酮治疗肺吸虫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谭荣光 《中外医疗》2016,(15):168-169
目的:分析探讨X线用于小儿支气管异物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择该院收治的经病理诊断确诊的小儿支气管异物患者80例作为该研究的对象,收治时间在2013年2月—2014年4月,所有患者均进行胸部X线检查,并将X线检查结果和纤支镜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胸部X线检查确诊79例,确诊率为98.75%,此诊断结果与纤支镜诊断结果比较,漏诊仅1例。结论 X线用于小儿支气管异物检查中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其确诊率较高、漏诊率和误诊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海南省儿童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解海南省儿童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 (NPEV)的感染状况 ,为我省今后进一步研究肠道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提供本底资料。方法 采集不同组群儿童粪便标本 ,采用WHO提供的RD、HEP -2、L2 0B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 ,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 1994~ 2 0 0 1年采集的 10 2 6例儿童的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 ,NPEV分离率为 19.79% ,其中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组NPEV分离率最高 ,为 2 6.5 8% ,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儿童中粪便标本的NPEV分离率分别为 17.37%和 2 0 .41% ,AFP病例与接触者NPEV分离率有显著性差异 (x2 =9.468,P <0 .0 1)。不同组群儿童感染的NPEV型别差异较大。不同型别NPEV毒株在海南省AFP病例、AFP接触者和健康儿童中感染的机率有所差别。有些型别的NPEV在三组儿童中都有循环 ,但有些型别的NPEV毒株仅从AFP病例或其接触者中分离到。结论 在我国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后 ,开展儿童NPEV感染状况的研究能为进一步证实和巩固消灭脊灰成果提供科学依据 ,并对我国深入研究NPEV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295例小儿急性阑尾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诊治水平。方法 总结我院 198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间收治的 2 95例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 2 95例 ,6~ 12岁 2 6 7例 ( 90 .5% ) ,5岁以下 2 8例 ( 9.5% ) ,其中单纯性阑尾炎 4 7例 ,化脓性阑尾炎113例 ,坏疽性阑尾炎 2 4例 ,阑尾穿孔 79例 ,阑尾周围脓肿 32例。手术治疗 2 38例 ,保守治疗 57例 ,均痊愈 ,无死亡病例。结论 小儿急性阑尾炎重视早期诊断 ,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 ,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治疗前后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变化及其与术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行介入封堵术治疗的79例CH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病情分为房间隔缺损(ASD)组(n=26)、室间隔缺损(VSD)组(n=39)、动脉导管未闭(PDA)组(n=14)。比较3组患儿介入治疗前后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HRV)变化情况,并分析术后心功能与HRV时域指标相关性。结果:79例患儿中术前共有28例(35.44%)检出40例次(50.63%)不同类型心律失常,其中以房性期前收缩(<30次/小时)、室性期前收缩(Lown's 1级)、不完全右束支阻滞为主,分别占32.50%、22.50%和12.50%;术后共有17例(21.52%)检出54例次(68.35%)不同类型心律失常,较术前升高(P<0.05),其中VSD组检出率最高,为53.70%(29/54),较术前升高(P<0.05);PDA组患儿术后24 h内每5 min节段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高于术前(P<0.05);ASD、VSD组患儿术后24 h内R-R间期标准差(SDNN)、SDANN、正常R-R间期均值(R-R)均高于术前(P<0.05~P<0.01);Killip心功能分级为Ⅰ级、Ⅱ级患儿R-R、SDNN、SDANN均显著高于Ⅲ级和Ⅳ级患儿(P<0.01);Ⅰ级患儿24 h内每5 min节段R-R间期标准差均值(ASDNN)高于Ⅲ级和Ⅳ级患儿(P<0.05);Ⅰ级、Ⅱ级患儿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均高于Ⅳ级患儿(P<0.05);HRV时域指标与心功能分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CHD患儿介入治疗后会出现新发心律失常,治疗后HRV出现不同升高,且与患儿心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CSFC)检查对儿童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脑电图、头颅CT、脑脊液常规生化和CSFC检查,并对该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23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差102例(82.9%)、发热80例(65.0%)、头痛79例(64.2%)、呕吐78例(63.4%)、抽搐29例(23.6%)等。脑电图检查异常率为75.6%(93/123),头颅CT检查异常率为21.5%(17/79),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异常率为45.5%(56/123),而CSFC检查异常率可达91.1%(112/123),其中以淋巴细胞异常为主(91.1%,102/112)。CSFC和CSF常规生化、脑电图检出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早期临床表现多样,在发病早期CSFC检查阳性率较高,对儿童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小儿肠重复畸形的超声图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探头频率为3.5MHz,7.5MHz的腹部超声仪对20例小儿肠重复畸形进行超声检查。结果小儿肠重复畸形超声图像改变分为3型:多层或包块型,囊肿型,憩室型。结论通过提高超声检查经验和技术可以明显提高小儿肠重复畸形的术前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超声诊断不同类型异位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120例经超声确诊的异位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GE-LOGIQ-400、Acuson128XP/10c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总结分析不同类型异位妊娠的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超声诊断的120例异位妊娠患者,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者112例,诊断符合率93.3%。120例超声诊断的异位妊娠患者中,未破型、破裂型、流产型、陈旧型异位妊娠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均有其自身的特点。结论超声对异位妊娠的诊断符合率较高,不同类型的异位妊娠超声声像图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临床诊断异位妊娠时同时结合HCG及患者自身的因素而确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支原体肺炎(MPP)病情轻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5—2009年广元市中心医院儿科住院的诊断为MPP患儿186例,分别在入院和出院时进行血清颗粒凝集法(MAA)和冷凝集试验(CAT)检查,根据年龄分为:≤2岁组(28例),3~5岁组(79例),≥6岁组(79例)。根据肺炎类型分为:支气管肺炎组(94例),节段性/大叶性肺炎组(92例)。≥6岁患儿按肺炎轻重程度分为支气管肺炎组(25例),中度节段性/大叶性肺炎组(31例),重度节段性/大叶性肺炎组(23例)。回顾性分析患儿的发病年龄、临床症状、肺损伤程度、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血清转化率。结果≤2岁组、3~5岁组、≥6岁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7 d、支气管肺炎、节段性/大叶性肺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肺炎组和节段性/大叶性肺炎组患儿年龄、发热持续时间、住院时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血小板计数、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血清转化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岁患儿支气管肺炎组、中度节段性/大叶性肺炎组、重度节段性/大叶性肺炎组住院时间、CRP水平及血清转化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较大的MPP患儿,其发热持续时间较长,且肺损伤症状较重。肺损伤程度与当时诊断性IgM抗体是否缺失及淋巴细胞计数是否降低有关。因此,快速配对血清IgM抗体检测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早期确诊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何凯  廖翠芳  邱莉  骆朋 《海南医学》2014,(8):1152-1153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对儿科危重监护病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以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感染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不同感染类型将上述患儿分为两组,其中细菌感染组65例,病毒感染组55例,对所有患儿进行血清降钙素原检查以及细菌血培养检查,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正常儿童50例,对所有儿童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细菌感染组患儿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结果为阳性者53例,阳性率为81.54%;病毒感染组患儿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结果为阳性者4例,阳性率为7.27%;正常组儿童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结果为阳性者为4例,阳性率为8.00%。细菌感染组患儿降钙素原阳性率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和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感染组患儿降钙素原阳性率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能够准确地反映患儿感染性疾病的程度,对于患儿疾病的诊断以及预后判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于患儿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估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邓建洪  黄河  彭利 《黑龙江医学》2014,38(10):1179-1180
目的探讨儿童不同类型慢性鼻窦炎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为儿童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总结并分析我院于2011-01-2013-12间收治的60例不同类型慢性鼻窦炎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按照患儿不同类型分为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组、慢性鼻窦炎伴腺样体肥大组、慢性鼻窦炎伴息肉组,每组各20例,分别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总结各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组患儿治愈8例,有效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5.0%;慢性鼻窦炎伴腺样体肥大组患儿治愈10例,有效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5.0%;慢性鼻窦炎伴息肉组患儿治愈11例,有效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0%。上述3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慢性鼻窦炎患儿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应该首选药物治疗,伴有腺样体肥大患儿可以进行腺样体切除,伴有鼻息肉的患儿可以采用内镜鼻窦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