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分析,以明确该类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提供相关循证学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建库至 2019年4月,在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公开发表的研究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AR的临床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后,应用Revman 5.3软件对文献原始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总共纳入9篇临床研究,包含1 34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鼻内镜下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AR的有效率很高[RD=0.89, 95%CI (0.82, 0.95),P<0.001],术后鼻通气阻力减小[MD=0.33, 95%CI (0.03,0.62),P=0.03],鼻塞症状评分降低[MD=3.30, 95%CI (0.60,6.00),P=0.02],喷嚏症状评分减小[MD=3.21, 95%CI (1.80,4.62),P<0.001],流涕症状评分减小[MD=3.33, 95%CI (0.66,6.00),P=0.01],并发症发生率很低[RD=0.04, 95%CI (0.01, 0.08), P=0.03],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AR有效率约为89%,术后鼻通气阻力和鼻塞、打喷嚏、流涕等症状明显减轻,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4%,因此该术式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中重度AR患者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神经反射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变应性鼻炎发作时嗜酸性细胞释放的主要是碱性蛋白(MBP)损伤粘膜上皮,使感觉神经末梢暴露,组胺作用于暴露的神经末梢,使感觉神经产生动作电位,将组胺刺激传到中枢,经中枢整合后,经副交感神经传出至鼻粘膜,使鼻腺体分泌亢进、血管扩张;经有关神经传出至和呼吸有关的肌肉使之协同作用,产生喷嚏。因此认为神经反射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选择性鼻腔神经切断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科在鼻内窥镜下行选择性鼻中隔筛前神经及鼻跨神经纤维切断,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35例,经过6~21个月随访,疗效显著。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病例选择常年性变应性鼻炎35例,男对例,女14例;年龄19~55(平均31.7)岁。均有常年发作性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症状,多于晨起,温度、气压变化,异味刺激时发病,无家族史。病史1~10年,均经过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肥大细胞膜稳定利、激光、高频电等治疗,疗效不明显,抗原皮试及特异性抗原鼻激发试验阳性。1.2治疗方法患者取手卧位。以1%地卡因10ml+0.1‰肾上腺素1ml…  相似文献   

5.
鼻内窥镜下微波热凝筛前神经治疗变应性鼻炎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提高变应性鼻炎疗效的方法,方法:应用鼻内窥镜下微波热凝筛前神经治疗变应性鼻炎106例,结果随访1年,显效89例(84.0%)有效12例(11.3%),无效5例(4.7%),总有效率达95.3%。结论:鼻内窥镜下微波热凝筛前神经治疗变应性鼻炎,具有视野清楚,操作简便,疗效好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局部变应性鼻炎是新近提出的、区别于变应性鼻炎与非变应性鼻炎的鼻腔局部变应性病变,以鼻痒、喷嚏、清水样涕、鼻塞为主要临床症状。目前对局部变应性鼻炎的研究和认识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拟从局部变应性鼻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转归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之一,是由IgE介导的鼻黏膜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病理过程包括速发相反应和迟发相反应。IgE主要由呼吸道黏膜的固有层浆细胞产生,在AR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变应原进入机体后,被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吞噬,经细胞内吞噬溶酶体降解后的变应原位于APC表面,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变应性鼻炎(AR)患者外周血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蛋白-3(NT-3)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基因表达与AR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成组对照试验,抽提AR患者外周血总RNA,以正常成年人为对照。使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NGF、BDNF、NT-3mRNA的表达水平,2-△△Ct法计算AR患者基因表达的变化倍数。结果:相较于正常成年人,AR患者外周血中NGF、BDNF、NT-3mRNA的2-△△Ct值依次为2.436 8、4.458 8、1.781 8;NT-3mRNA表达的2-△△Ct值随着AR严重程度加重呈递增趋势。结论:AR患者外周血中NGF、BDNF、NT-3mRNA的表达量上调,可能与AR的发病有关;NT-3可作为评价AR严重程度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变应性因素及变应性鼻炎(AR)与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将200例研究对象分为A、B组,A组诊断为AR(110例),B组诊断为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90例),通过欧蒙印迹法定量检测血清sIgE浓度并观察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疗后的复发率、AR并发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生率。结果:A组sIgE总阳性率为89.09%,B组sIgE总阳性率为74.44%。B组中sIgE阳性者术后复发率为58.21%,sIgE阴性者术后复发率为8.70%。A组41例(37.27%)并发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血清sIgE阳性率为97.56%;69例(62.73%)未并发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血清sIgE阳性率为79.71%;组内slgE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6,P〈0.01)。结论:变应性因素及AR与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避免接触变应原、合理治疗AR能够有效控制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鼻内窥镜射频热凝筛前神经治疗变应性鼻炎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探讨提高治疗变应性鼻炎效果的方法,方法:利用息肉窥锏上筛前神经射频治疗变就性鼻炎患者88例,随访1年,结果,显效73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5.5%,结论鼻内窥镜下筛前神经射频治疗变应性鼻炎具有疗效显著,操作方便,治疗部位准确等优点,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起初被认为是不具蛋白质编码功能的非编码RNA,随着检测技术的更新迭代,人们对其来源、分类、功能的认识逐渐深入,尤其在免疫调节方面,发现lncRNA起到关键的调节作用.变应性鼻炎(AR)为免疫调节失衡所产生的疾病,研究发现lncRNA与A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的研究以AR相关lncR...  相似文献   

12.
变应性鼻炎(AR)是由于辅助性T细胞2(Th2)淋巴细胞过度活化而引起的一种鼻腔黏膜非感染性炎症型的疾病,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慢性难治性疾病。由于近年来患病率明显上升,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AR。维生素E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不同的疾病,有基础科学研究发现维生素E与AR有着重要的联系,它可以减少免疫变态反应的发生。本文通过对维生素E的代谢、作用机制及其与AR之间的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维生素E在AR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局部变应性鼻炎(LAR)是近年来新提出的一种变应性鼻炎(AR)表型,为非特应性患者中出现的鼻腔局部I型变态反应.患者有鼻痒、喷嚏、流涕、鼻堵等症状及鼻腔局部特异性IgE(sIgE)和(或)鼻腔变应原激发试验(NPT)阳性,可向AR转化并合并哮喘、结膜炎.虽皮肤点刺实验(SPT)及血清sIgE无阳性结果,但该类患者对变应...  相似文献   

14.
变应性鼻炎(AR)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特征是与血清IgE水平升高相关的辅助型T细胞2(Th2)主导的免疫反应。它不同程度影响个人社会生活、睡眠和工作,并可增加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目前AR的治疗在免疫疗法、鼻内类固醇、抗组胺药和肥大细胞稳定剂等方面取得了有效进展,但20%的AR患者并未表现出足够的主观和客观改善。因此,深入研究AR的发病机制,并开发用于治疗AR的新型制剂已是当务之急。Micro-RNA(miRNA)是一种基因表达调控小分子RNA,被认为与许多炎症性疾病有关,已经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系统综述了与AR密切相关的miRNA,并对研究现状做了简要评析,指出了当前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希望能对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指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由IgE介导的释放炎性介质、有免疫活性细胞以及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等参与的鼻部变态反应性疾病.AR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在我国大陆地区人口中不同地区间患病率差异较大,在4% ~ 38%[1].全球患病率约为10% ~25%,且约20% ~ 30%的AR患者常伴哮喘,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与生活质量,已成为各国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社会问题[2].  相似文献   

16.
变应性鼻炎(AR)是机体经变应原诱发产生的常见良性变态反应性疾病。除了与过敏相关的鼻部和眼部症状外,还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白天生活质量降低等问题,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目前AR的治疗方法是以远离变应原及药物控制为主,且在疗效上有其局限性和弊端。干细胞疗法的应用在各疾病的治疗中正在得到极大地发展。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因其独特的免疫调节及抗炎等作用以及获取方便等优势,在AR的治疗上具有相当的潜力。本文就脂肪来源MSCs治疗AR的实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变应性鼻炎是IgE介导的鼻黏膜的非感染性炎性疾病,Th1/Th2/Th17/Treg细胞的失衡是变应性鼻炎的重要免疫学特征。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作为III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DNA修复和凋亡、肌肉和脂肪分化、神经元增殖分化、代谢、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关于SIRT1在变应性疾病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哮喘中,对于其在变应性鼻炎中的研究较少,本文就近年来SIRT1在变应性鼻炎中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随着对肠道微生态结构与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与变应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病情转归的联系被证实。在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肠道内各种菌群不断发生动态演变,不同年龄阶段肠道微生态的不同特征及其与变应性鼻炎(AR)之间都有其相对应的互动关系。AR作为最为常见的儿童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针对其治疗的临床药物种类有限,而免疫治疗方式疗程长被接受度低。除以上两种主要治疗模式外,目前已有学者开展了以探究调整肠道微生态对AR儿童进行干预的有效收益评估的临床研究。综述对儿童群体中与AR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群临床研究与干预进展进行整理总结,以期评估肠道微生物群在AR发生、治疗方面的相关理论与机制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由IgE介导的多种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近年研究表明,维生素D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调节剂,参与调节变应性鼻炎的固有免疫(抗菌活性、抗原呈递作用及炎症介质释放等)和适应性免疫(活化T、B细胞的调节),有关维生素D影响变应性鼻炎的免疫调节机制及其在变应性鼻炎中辅助治疗的新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维生素D参与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及在治疗上的新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变应性鼻炎(AR)是临床最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之一。中医药对AR的研究和防治已进入细胞学、分子生物学水平,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建立是连接中医基础和临床的桥梁与纽带,建立能够较好地模拟具有中医证候的人类AR的动物模型有助于深入研究中医药防治该病的作用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