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R-142的表达及其对脑梗死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共收集1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00例对照者。在脑梗死常规治疗3个月后将脑梗死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收集所有受试者的一般资料,记录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并检测血清生化指标、miR-142水平用于比较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血清生化指标及miR-142水平,将血清miR-142水平与NIHSS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Logistics回归分析脑梗死预后的影响因素,并绘制miR-142在脑梗死鉴别和预后评估中的ROC曲线。结果:脑梗死预后良好组年龄、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低密度脂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组间男性比例、吸烟史、饮酒史、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未见明显差异(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miR-14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预后良好组miR-142表达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P<0.01)。血清miR-142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576,...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miR-182-5p、miR-372-3p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安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脑梗死组,另选取本院同期136例体检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根据病情程度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轻度组(n=42)、中度组(n=59)和重度组(n=35)。根据患者90 d随访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103例和预后不良组33例。采用qRT-PCR法检测两组受检者的血清miR-182-5p、miR-372-3p表达水平,并比较各组受试者miR-182-5p、miR-372-3p表达水平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R-182-5p、miR-372-3p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iR-182-5p、miR-372-3p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的血清miR-182-5p、miR-372-3p表达水平分别为0....  相似文献   

3.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0,(3):221-224
目的:研究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及其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91例。对入院病例采集病史,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分为低缺损组46例,高缺损组45例;根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进行评分,分为能力不良组34例,能力良好组57例。根据不同评分比较患者的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清胱抑素C水平。结果:高缺损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水平均高于低缺损组(P<0.05),而两组患者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力不良组尿酸、胱抑素C水平均高于能力良好组(P<0.05),而两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胱抑素C水平增高(OR=6.013)是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的危险因素,胱抑素C水平增高(OR=9.043)是脑梗死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胱抑素C水平是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因素,并可用来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sTLT-1水平变化与病情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住院治疗的2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并选取同期健康者65例作为对照组并收集临床资料.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部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NIHSS评分≤5分,n=94)、中度组(NIHSS评分6~10分,n=101)和重度组(NIHSS评分≥10分,n=33),比较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组患者血清中sTLT-1水平.根据脑梗死体积大小分成小梗死组(<4 cm3,n=158)、中梗死组(4~10 cm3,n=34)和大梗死组(>10 cm3,n=36),比较不同脑梗死体积组患者血清中sTLT-1水平.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2分,n=136)和预后不良组(>2分,n=92),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组患者的血清sTLT-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梗死组患者的血清sTLT-1水平高于中梗死组和小梗死组,且中梗死组高于小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NIHSS评分、脑梗死分型、梗死面积、血清sTLT-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60岁(β=-0.050,OR=0.951,95%CI为0.920~0.982)、女性(β=-4.242,OR=0.014,95%CI为0.002~0.089)、NIHSS评分≥8分(β=-0.020,OR=0.803,95%CI为0.438~0.963)、完全前循环脑梗死(β=-0.012,OR=0.988,95%CI为0.982~0.994)、梗死面积≥250 mm2(β=-0.371,OR=0.690,95%CI为0.573~0.831)、血清sTLT-1≥250 pg/mL(β=2.066,OR=7.895,95%CI为3.597~17.330)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TLT-1水平升高,且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探究血清IL 33在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42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 33水平。在出院90 d后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根据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69)和预后不良组(n=73),分别对两组患者基线期一般资料和血清学资料进行比较。对NIHSS评分与血清IL 33水平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CI患者预后的因素,绘制血清IL 33水平的ROC曲线。 结果: 预后不良组年龄、既往脑梗死病史和入院时NIHSS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均<0.05),血清IL 33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1)。血清IL 33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581, P<0.01)。入院时NIHSS评分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1),而血清IL 33水平是保护因素(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835,敏感性为91.3%,特异性为72.5%。结论: 血清IL 33水平降低可作为预测ACI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A2(HMGA2)、P-糖蛋白(P-gp)在老年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0年2月—2023年2月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老年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7例为进展组,老年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79例为非进展组;进展组根据治疗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为预后良好亚组(n=39,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亚组(n=28,mRS评分3~6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MGA2、P-gp水平,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血清HMGA2、P-gp与NIHSS评分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清HMGA2、P-gp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进展组血清HMGA2、P-gp水平及NIHSS评分高于非进展组(t/P=13.672/<0.001,8.095/<0.001, 8.226/<0.001)。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MGA2、P-gp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P=0.732/<0.001、0.708/<0.001);预后不良亚组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对急性脑梗死(ACI)发生、侧枝循环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住院患者中经头颅MRI及CTA证实为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8例为病例组,以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一般资料,并采集入院次日空腹静脉血用于测定血清ALP、AST、ALT、CRE、UA、TG、TC等指标。使用CTA区域软脑膜评分(rLMC)评价病例组侧枝循环;以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分别评价入院时脑梗死严重程度及发病90 d后预后。分析血清ALP水平与脑梗死发生、rLMC评分、入院NIHSS评分、90 d mRS评分的关系。结果:病例组AL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水平随侧枝循环评分增高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预后组相比,预后良好组ALP水平与预后不良组AL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ALP与脑梗死后90 d mRS评分呈正相关(r=0.191,P=0.038),与脑梗死后rLMC评分呈负相关(r=-0.294,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P(OR=1.045,95%CI:1.022~1.069)为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评价ALP对脑梗死的价值判断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24(95%CI:0.634~0.813,P<0.05),当ALP取80.4 U/L时,其预测灵敏度为72.9%,特异度为66.0%。结论:ALP水平与90 d mRS评分呈正相关,与侧枝循环评分呈负相关,ALP为此类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有可能通过ALP水平来评估脑梗死,或通过降低其水平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五聚素3(PTX3)、miR-20b、miR-199a表达水平,并探讨三者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6月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ASITN/SIR血流分级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35例与侧支循环不良组36例,选取同期医院体检正常者33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研究对象血清PTX3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血清miR-20b、miR-199a表达水平,所有患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4分为轻型组,21例;4~15分为中型组,24例;15分为重型组,26例)。结果随病情加重,患者PTX3、miR-20b水平和NIHSS评分均升高,miR-199a水平降低(P0.05);Pearson分析显示,血清PTX3、miR-20b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704,0659;P=0.002,0.001),血清miR-199a水平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693,P=0.001)。与对照组比较,侧支循环良好组血清PTX3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不良组血清PTX3、miR-20b水平显著升高,miR-199a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侧支循环良好组比较,侧支循环不良组血清PTX3、miR-20b水平显著升高,miR-199a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良好组ROC曲线显示,血清PTX3、miR-20b、miR-199a水平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良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1(敏感度为77.8%,特异性为88.6%)、0.863(敏感度为88.9%,特异性为86.7%)、0.837(敏感度为91.4%,特异性为71.2%)。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PTX3、miR-20b高表达,miR-199a低表达,且三者均能反应缺血性脑卒中病情程度,可作为判别侧支循环良好与否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江朋  唐勇  丁鑫   《四川医学》2023,44(12):1265-1270
目的 探究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联合NIHSS评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短期神经功能预后的评估效力。方法 收集急诊入院AIS患者基本资料、入院时实验室资料及NIHSS评分。运用mRS评分评估患者出院后3个月神经功能。运用Logistic分析筛选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用ROC比较各指标预估患者预后不良的效力。结果 共纳入31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D-dimer水平、PLR、NIHSS评分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三者联合预估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63 (95%CI 0.820~0.899,P=0.000),敏感度为81.61%,特异度为79.11%,阳性预测值为91.8%,阴性预测值为60.2%,Youden指数0.607。三者联合评估效力优于PLR(Z=5.298,P<0.001)、NIHSS评分(Z=2.223,P=0.026);NIHSS评分评估效力优于PLR(Z=4.970,P<0.001);D-dimer评估效力优于PLR(Z=4.443,P<0.001)。结论 D-dimer、PLR、NIHSS评分均能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神经功能预后,三者联合可提高预估效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尿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8年1月就诊于本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依据入院时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组(n=30)与尿酸正常组(n=90),记录患者入院时相关病历资料及随访情况,分析急性脑梗死预后因素及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中78例预后良好,42例预后不良。年龄、吸烟指数、冠心病史、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NIHSS评分是急性脑梗死发病3个月预后不良的可疑影响因素(P0.05),而性别、身体质量指数、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尚不能作为急性脑梗死发病3个月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史是急性脑梗死发病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尿酸组血尿酸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s=0.289,P0.05),尿酸正常组血尿酸水平与NIHSS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是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其血尿酸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临床中需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血清微小RNA-208a(miR-208a)、miR-17-5p表达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重构(LVR)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冠心病中心收治AMI患者133例,根据随访6个月时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分为LVR组51例和非LVR组82例,并根据6个月时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预后不良组44例和预后良好组89例。采用qPCR检测患者血清miR-208a、miR-17-5p的表达水平,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LVESV。Spearman相关性分析LVR组患者血清miR-208a、miR-17-5p表达与确诊时LVESV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miR-208a、miR-17-5p表达对AMI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LVR组血清miR-208a、miR-17-5p表达水平高于非LVR组(t/Z=7.432...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病变(WML)患者静脉溶栓后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静脉溶栓治疗的220例脑梗死合并WML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静脉溶栓治疗后认知功能情况分为障碍组(n=53)和无障碍组(n=167)。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脑梗死合并WML患者静脉溶栓后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障碍组患者年龄≥60岁、卒中量表(NIHSS)评分≥9分、中度或重度WML占比及血清水通道蛋白(AQP4)水平高于无障碍组,miR-29b表达量低于无障碍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R-29b、AQP4均能预测脑梗死合并WML溶栓治疗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2、0.840(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中度或重度WML、NIHSS评分≥9分、miR-29b表达量<0.895、AOP4水平≥33.695μg/L为脑梗死合并WML溶栓治疗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 脑梗死合并WML静脉溶栓后认知功能障碍受年龄、WML程度、NIHSS评分、miR-29b表达量、AQP4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38-41+封三
目的为了更好的判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水平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随机原则相关要求从2017年1月~2018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选取12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标准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预后良好组)68例和观察组52例,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各项生化数据,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数据间差异。结果既往房颤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大面积脑梗死是影响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既往房颤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大面积脑梗死是导致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监测其血清糖化血红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利于指导临床正确评估患者预后,意义重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将13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选为病例组,同期选取7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所有患者入院时的血清25-(OH)D3;并记录入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个月后利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结果:重型组、中型组、轻型组及健康体检者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从重症组到健康体检组依次降低;预后不良组患者空腹血糖(FPG)、CRP、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而血清25-(OH)D3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25-(OH)D3严重缺乏组患者中入院NIHSS评分≥7分的患者、以及预后不良患者的比例高于高于25-(OH)D3缺乏组、不足及充足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25-(OH)D3水平与NIHSS评分及CRP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清25-(OH)D3水平是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血清25-(OH)D3水平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明显降低,且随着病情程度的加重其水平逐渐降低,并且与近期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105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h内血清胆碱酯酶(CHE)的活性,探讨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脑梗死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清CHE活性的测定,分别应用NIH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及mR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入院时及3个月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结果大面积脑梗死组的血清CHE活性为(2568±427)U/L,对照A组(非大面积脑梗死组)为(6320±689)U/L,对照B组(正常对照组)为(6252±314)U/L,大面积脑梗死组与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病24h内血清CHE活性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s=-0.19,P<0.O1),与mRS评分呈负相关(rs=-0.24,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终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的大面积脑梗死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发病后24h内血清CHE的活性。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CHE活性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1):40-43+47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3个月后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68)与预后不良组(n=52)。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脑梗死面积更大,入院时血糖水平更高,溶栓前NIHSS评分更高,OCSP分型TACI比例更高,TOAST分型LAA型更高,24 h内NIHSS评分改善≥40%比例更低,溶栓后脑出血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梗死面积、入院时血糖水平、溶栓前NIHSS评分、TACI分型、LAA分型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24 h内NIHSS改善≥40%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影响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相关因素中主要有梗死面积、溶栓前NIHSS评分以及临床分型等,而溶栓后短时间NIHSS改善情况是保护因素,可以作为患者溶栓治疗后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 miR-21-5p 与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 6 ( interleukin-6 , IL-6 )、 IL-8 、 C 反应蛋白( C-reactionprotein , CRP )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64 例,病程 24~48h ,同期选 择健康体检者 60 例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 PCR 方法检测 2 组血清中 miR-21-5p 的表达量, ELISA 检测血清 IL- 6 、 IL-8 及 CRP 的水平,并与 miR-21-5p 进行相关性分析。分别在入院时及出院后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美国国立 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trokeScale , NIHSS )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ctivitiesofDailyLiving , ADL )评分。 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 miR-21-5p 、 IL-6 、 IL-8 、 CRP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 miR-21-5p 与 IL-6 、 IL-8 、 CRP 表达水平均呈 正相关。出院后 miR-21-5p 相对低表达组 NIHSS 评分低于 miR-21-5p 相对高表达组, ADL 评分高于 miR-21-5p 相对高表达组。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 miR-21-5p 表达上调与血清炎性因子 IL-6 、 IL-8 以及 CRP 的水平呈 正相关。 miR-21-5p 有可能作为预测急性脑梗死预后的一种潜在的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水平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3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将轻度神经功能缺损37例患者资料作为轻度组,将中度神经功能缺损31例患者资料作为中度组,将重度神经功能缺损15例患者资料作为重度组.比较三组血清GFAP、UCH-L1水平、NIHSS评分,并分析血清血清GFAP、UCH-L1水平与NIHSS评分相关性.结果:三组中重度组GFAP、UCH-L1水平、NIHSS评分最高,其次中度组,轻度组各指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得知,血清GFAP、UCH-L1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0,P<0.05),提示血清GFAP、UCH-L1水平越高,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越高.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GFAP、UCH-L1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临床需定期检测患者GFAP、UCH-L1水平,以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多发性脑梗死(acute multiple brain infarction,AMBI)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与Cys C、血浆MIF相关性,并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为AMBI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56例AMB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将其分为对照组(n=96,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和观察组(n=60,多发性脑梗死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同型半胱氨酸(Hcy)、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MMP-9)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观察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与神经功能缺损状况(NIHSS)差异。另将观察组患者按照入院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入院时血清Cys C、MIF、Hcy以及MMP-9水平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入院时的血清Cys C、Hcy、MMP-9、MIF水平以及NIHSS评分均明显升高,Barthel指数明显降低(P<0.05)。而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的血清Cys C、Hcy、MMP-9、MIF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血清Cys C、Hcy、MMP-9以及MIF水平与其呈现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BI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血清Cys C、MIF水平相对较高,神经功能损伤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较差,且血清Cys C、MIF水平的升高与患者预后不良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收治的85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NIHSS)评分法分为NIHSS轻型、NIHSS中型和NIHSS重型,根据患者不同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浆NT-pro BNP表达水平。结果 85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经NIHSS评分,轻型18例、中型40例、重型27例,随着NIHSS评分逐渐升高,血浆NT-pro BNP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P<0.01);85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死亡15例,存活70例,死亡组患者血浆NT-pro BN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结论血浆NT-pro BNP表达水平与NIHSS评分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的有效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