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严重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采用中药本草及其提取物治疗糖尿病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治疗机制还不是十分明确,本文从清除氧自由基、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降低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mRNA的表达、下调DN细胞网络因子表达、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蛋白激酶C的激活、改善血液微循环、调节血脂代谢、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调节自身免疫和减轻肾小球高滤过等方面简要阐述了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但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肠道菌群通过影响血流动力、糖脂代谢、内毒素积累和炎症等方面影响糖尿病肾病发病与结局。查阅相关文献,对运用中医中药、益生菌、益生元等手段调节肠道菌群干预糖尿病肾病的效果和相关机制进行综述。发现调节肠道菌群的各种新疗法确实有效,但需要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大样本的临床试验来界定其作用,而中医药的多靶点整体治疗可以弥补其他疗法单一性干预的不足,未来可以探索联合中医内外治法及益生元益生菌,辅助或者代替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肾病(DN)作为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现已成为我国终末期肾病肾衰竭的主要病因,严重增加糖尿病患者肾透析及肾移植风险,成为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最新研究表明关于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早已步入基因层面,微小核糖核酸(miRNA)是一类内源性可获得的非编码短链RNA分子,通过作用于某一靶点,激活或抑制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及相关分子,在DN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防治DN的重要微观因素。传统中医药诊疗DN历史悠久,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等独特优势。大量研究证明,中医药能够靶向干预miRNA影响多条信号通路,参与调控机体炎症反应、细胞焦亡及间充质转分化等病理改变,延缓了DN病程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作者将基于中医药诊疗途径,以miRNA为新关注点,讨论miRNA的生物发生机制及在疾病相关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机制,归纳总结中医药靶向miRNA调控疾病相关信号通路对DN的影响,以期为从基因角度出发挖掘中医药干预DN进展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益气活血中药能改善慢性心衰症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是因多种原因造成心脏原发性损害,以心脏功能异常、运动耐力下降及神经内分泌激活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病机以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为主,RAS作用主要通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来实现的。AngⅡ通过收缩血管、促进心肌细胞增生、醛固酮和内皮素分泌等多种机制造成心血管损害。神经内分泌失调是老年人慢性心衰的主要机制,所以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以调节神经内分泌为主,降低AngⅡ水平为关键。我们观察益气活血中药对慢性心衰神经内分泌的影响,旨在探讨中药治疗慢性心衰的机理,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病是我国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原因,肠道菌群失调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涉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糖脂代谢紊乱、慢性炎症反应等机制,糖尿病肾病可进一步加重肠道菌群失调。目前已有研究证实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同时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肠道菌群调节可能是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重要途径。基于肠道菌群调节的糖尿病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应在开展辨证分型研究、侧重早期干预及取效机制研究等方面着重进行,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6.
袁静  徐娇龙  吴穹 《河南中医》2023,(3):481-486
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相比,其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肠道菌群紊乱,通过影响短链脂肪酸生成、激活炎症信号通路、胆汁酸代谢受阻等途径,使机体发生胰岛素抵抗。研究均证实中药单体或提取物、中药复方、针灸推拿等对肠道菌群均有调节作用,干预机制多从减少有害菌增殖、提高有益菌水平等方面考虑。但由于中药药物有效成分较多,其特异性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尚未明晰,现有针灸推拿的相关研究均未阐明其调节肠道菌群可能的作用机制。今后相关的研究中,需要侧重考虑如中药的哪些成分发挥了调节菌群作用、是否有特异性菌群、动物实验结果是否适用于临床、不同证型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有何特点等问题。肠道菌群紊乱可导致血糖异常,血糖异常患者常伴有肠道菌群失调,二者互相影响,糖尿病常规治疗的同时理应重视调节肠道菌群。目前国内糖尿病临床治疗指南中,尚未纳入肠道菌群的相关治疗手段,中药、针灸等可作为防治糖尿病、稳定患者肠道菌群平衡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3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常见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DM)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西医对于DN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临床上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以及中医中药防治DN,已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效。我们临床上采用小剂量ACEI及中药,对35例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8周的治疗,以便观察小剂量ACEI及中药对早期肾脏病变的保护作用,延缓DN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慢性腹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衡及其对肠道屏障、肠道免疫反应、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和胆汁酸)的调节均可影响腹泻的发生与发展。中药对慢性腹泻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然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晰。因此,基于肠道菌群在腹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从单味中药、中药复方、中药活性成分调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结构、组成及其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治疗慢性腹泻的作用机制研究和抗腹泻中药新药的进一步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药治疗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具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低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肠道菌群对糖尿病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多。笔者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整理,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概况,包括中医药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以及肠道菌群对中药成分转化作用的研究,并结合讨论了西医治疗糖尿病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总结出中医药在对糖尿病和并发症的治疗上以及调节肠道菌群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肾病(DN)是慢性肾脏病(CKD)主要病因,加重了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患病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DN病理机制十分复杂,其中炎症反应是糖尿病肾病级联损伤过程中的关键病理环节。因此,针对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治疗有利于缓解DN的疾病进展。NOD样受体蛋白3(NLRP3)是一种经典的蛋白酶体,其作为先天免疫反应的诱导剂,NLRP3炎症小体被激活后产生和释放炎症介质,触发细胞焦亡和自噬失控,介导促肾纤维化的应激信号,参与DN肾脏的发生与发展。NLRP3炎症小体作为诱导炎症反应的核心位点广泛参与了DN疾病进程,可能是DN疾病进展的新靶点。中药单体及复方在糖尿病肾病的防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新研究发现中医药有效防治DN与调控NLRP3炎症小体激活关系密切。从NLRP3炎症小体角度探究中医药治疗DN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多,但尚缺乏系统综述。该文通过分析汇总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从NLRP3炎症小体组装与激活,在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通过相关途径调控NLRP3炎症小体防治DN方面进行综述,为中医药对NLRP3炎症小体调控研究提供参考,以期为防治DN提供新靶点和新策略。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20,(2):195-198
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从肠道微生态角度出发,对近年来关于中药单体、活性成分、复方及制剂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行总结。发现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能有效减少病情复发;无论是单味中药及其活性成分,还是中药复方均能有效调节肠道益生菌、减少有害菌群数量,使肠道菌群恢复平衡状态,从而间接调节肠道黏膜免疫功能,促进结直肠黏膜的修复。但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目前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今后应加强相关中药药理作用研究,为中药调节肠道菌群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加有力的证据。参考文献35篇。  相似文献   

12.
肥胖症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长,引发了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肥胖症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功能变化密切相关,两者关系的失衡被认为是代谢障碍的标志之一。中医药在治疗多种糖脂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在减重、改善糖脂代谢方面效果显著。但中药及其复方的有效成分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很难在靶器官达到起效浓度,而肠道可能是其主要作用器官。围绕肥胖症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综述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肥胖症、Ⅱ型糖尿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等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中药防治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并为靶向肠道菌群抗肥胖及其并发症的药物研发提供参考策略。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目前DN的一线药物主要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等,但效果仍不理想,探索切实可行的DN药物仍是医疗上的难点和重点。有研究表明,在DN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几个因子单独或协同作用以介导肾脏病理的基因表达。其中微小RNA(microRNA,miRNA)作为基因表达的调控因子,可通过作用不同信号通路独立或交叉地影响DN的发生发展机制。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中药有效成分能够通过调控miRNA的表达,减轻肾小球系膜细胞、肾小球足细胞以及肾小管的损伤,达到治疗DN的作用。故通过对近年中药调控miRNA治疗DN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中医药治疗DN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有资料表明,DN目前已是终末期肾病(ESRD)的首位原因,控制和延缓DN的发展是关系到ESRD防治的重要问题,也是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重视的问题。目前西医的治疗仍然局限于降糖、降压、降脂、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应用等,临床研究发现中药能较好的保护DM的肾脏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肾病(DN)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慢性肾脏病(CKD)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原因,已严重威胁且影响到全球人类的生活健康。目前认为,DN的发病是在机体持续高糖环境下,糖代谢紊乱、脂质代谢异常、氧化应激、炎症因子激活、自噬及细胞凋亡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肾脏纤维化是DN发展的重要病理特征和最终病理结果,对肾脏纤维化及时干预对于DN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现实意义。因西医治疗DN的局限性,中医药干预DN肾脏纤维化的进程以其多成分、多效应、多靶点的协同作用有效延缓疾病进展,常被用作DN治疗的常规和潜在治疗方法。研究发现,Notch信号通路在机体发育和维持稳态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Notch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与DN发生相关,该信号通路的激活在肾脏纤维化进程起关键作用。文章综述了Notch信号通路在DN肾脏纤维化的调控机制,重点探讨了中药单体及中药复方靶向Notch信号通路与DN肾脏纤维化的关系,以期为中医药防治DN的新药研发、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我国DN的发病率逐年提升,近年来已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疾病的预后。多数患者早期呈隐匿性肾病,后发展至肾病综合征,最后进入终末期DN,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常见病因[1]。中药在延缓DN进展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目前发现中药治疗DN的作用机制包括改善血流动力学、糖脂代谢,减弱氧化应激反应,抑制蛋白激酶C激活,减少炎症渗出等[2,3]。本文从单味药、多糖、复方、外治法以及中药制剂注射液5个方面总结近年来中医药治疗DN的研究进展,为DN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肠道菌群参与宿主能量代谢,调节机体免疫,构成人体肠道的生物学屏障。近年来,通过对肠道菌群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肠道菌群理论,黄连温胆汤可通过抑制炎性因子释放、修复胰岛素信号通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氧化应激及血管炎性状态、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及调控脑—肠—微生态轴等机制来调节血压。基于肠道菌群理论,对黄连温胆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治疗高血压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风湿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检索近五年国内外文献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可从不同途径参与免疫应答,提高RA的发病率;单味中药及其复方均能通过调节肠道微环境、恢复肠道稳态,减轻炎症反应,对RA起到防治作用。从肠道菌群与RA发生的相关性及中药通过肠道菌群防治RA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防治RA的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终末期肾衰的主要原因,目前除对症、支持、降压、抗凝等治疗外,无根治方法,而中医近年来治疗DN取得明显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胡健  李泽庚  张峰  李晓娟 《新中医》2022,54(21):26-30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是呼吸系统常见病,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近年来,随着对CAP 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菌群与CAP 的发生密切关联。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对于肺与大肠在生理与病理的认识为从肠道菌群角度治疗CAP 提供新思路。该文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认识、肠道菌群的组成与功能、肠道菌群丰富度、益生菌数量及维持肠道屏障功能方面论述了CAP 与肠道菌群的作用,概括了单味中药、中药复方、中医外治法调节肠道菌群治疗CAP 的研究内容,以期为中医药治疗CAP 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