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其程度对脑梗死的影响。方法对95例脑梗死患者与8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空腹血浆Hcy水平的测定,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动脉检测,测量左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并进行对比。结果脑梗死患者组比健康对照组血Hcy水平明显增高(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明显增多(P0.05),同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73.6%)比正常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37.5%)显著增高(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通过多种机制加速颈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脑梗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按照简化的MDRD方程,估算出肾小球滤过率(eGFR),根据eGFR将CKD患者分为3组:A组eGFR≥60mL/(min.1.73m2);B组eGFR 15~59mL/(min.1.73m2);C组eGFR<15mL/(min.1.73m2)。以同期健康体检病人作为对照组。分析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结果慢性肾脏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高的病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P<0.05)。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密切关系,可能是慢性肾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测定试验组26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对照组83例非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浓度。应用体外诊断试剂盒测定血脂、血糖指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及超声特点,同时测定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结果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及2级以上斑块发生的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对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取空腹静脉血利用高效液相层析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利用高分辨率超声仪测定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为内膜中层厚度(IMT)≥1.3 mm,根据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IMT≥1.3 mm)和对照组(IMT<1.3 mm).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49.1%/9.8% X2=14.6 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相关(OR=2.011,P=0.033).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检出率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是预测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8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53例,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结果分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组、颈动脉轻度狭窄组、颈动脉内膜正常组,应用循环酶法测定Hcy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颈动脉各狭窄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P〈0.05);中重度狭窄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结论老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Hcy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且与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余清  陈玉明 《疑难病杂志》2008,7(11):676-677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对33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DMCI)和51例糖尿病无脑梗死(DMNCI)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DMCI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及重度以上狭窄所占比例与DMNC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MCI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不稳定斑块及重度狭窄与脑梗死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能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物理特性,对脑梗死的早期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 homocysteinemia,Hhcy)与中青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测定80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叶酸,VitB1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指标,与8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①脑梗死组血浆HCY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LDL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叶酸及VitB12水平则低于对照组(P<0.01);②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血浆Hcy水平与血叶酸、VitB12水平、欧洲脑卒中量表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性;③不同类型脑梗死Hcy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中青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因可能是血浆内叶酸和VitB12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患者41例,4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组,留取入组者晨起空腹血进行血小板计数及叶酸水平测定,分析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脑梗死的关系,探讨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结果高同型半胱氨酸组患者中存在脑梗死及合并有斑块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组(P<0.05),叶酸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左颈总动脉、左内总动脉、右颈总动脉和右内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大于正常组(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原因之一,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后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张家盆  仇圣刚 《右江医学》2013,(6):810-812,816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脑梗死中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65例脑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Hcy、hs-CRP测定,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程度,并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进行对比.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hs-CRP及IMT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稳定斑块组Hcy、hs-CRP、IMT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Hcy与hs-CRP、IMT呈正相关(P<0.01).结论 血浆Hcy、hs-CRP与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均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测定试验组26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对照组83例非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浓度.应用体外诊断试剂盒测定血脂、血糖指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及超声特点,同时测定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结果 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及2级以上斑块发生的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s-CRP对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mocysteine,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12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2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应用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IM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血浆Hcy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70,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并分析脑梗死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7月间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记录一般资料,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斑块的有无及稳定性分为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各30例。测定并对比不同组别的患者血尿酸水平及C反应蛋白水平相关指标,分析比较尿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 结果 3组患者血尿酸水平的比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之间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比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斑块组与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尿酸水平无明显相关性。血尿酸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有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风险,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血尿酸水平,及时给予适当的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胱抑素C(Cys-C)水平与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319例脑梗死病人作为试验组和32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其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分别对两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比较,行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事件与斑块形成的关系。结果 试验组年龄、Cys-C水平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Cys-C、颈动脉斑块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斑块组平均年龄、吸烟人数及Cys-C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吸烟、Cys-C水平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胱抑素C水平与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形成密切相关,戒烟、控制Cys-C水平可预防颈动脉斑块形成,进一步预防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对70例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和38名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斑块,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浆脂质代谢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脂蛋白(a)[LP(a)]。结果:病例组70例,斑块检出率70.0%(49/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4%(7/38)(P<0.01);同时比较两组的TC、TG、HDL-C、LDL-C和LP(a)水平。脑梗死组血浆TC、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其它血脂指标无显著差异,而LDL-C/HDL-C比值在两组有明显差异(P<0.01)。将病例组按颈动脉斑块的有无分为脑梗死 斑块组(CI P)、脑梗死无斑块组(CI-P),发现CI P组LDL- C、HDL-C较CI-P组分别有升高、下降趋势,但各自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而研究LDL-C/HDL-C比值则CI P组明显高于CI-P组(P<0.05)。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高血浆TC、LDL-C水平促发脑梗死的发生,分析LDL-C/HDL-C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很大的相关性,尤其对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82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及血管狭窄组。观察4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及CRP等指标。结果 动脉狭窄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另外3组(P<0.01),无斑块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不稳定斑块组及动脉狭窄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高同型半胱氨酸组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同型半胱氨酸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r=0.15,P=0.040),与叶酸呈负相关(r=-0.32,P=0.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李世英  刘斌  刘昊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8):977-980,99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脑梗死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简称斑块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简称非斑块组),并根据斑块积分将斑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3级(轻、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与非斑块组患者的血浆CHOL、LDL-C和ApoA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年龄、高血压、糖尿病、CRP、白细胞计数、TG、HDL-C、ApoB、Glu和Fib在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与非斑块组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CRP、WBC计数、TG、ApoB、Glu和Fib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HDL-C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异常,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及溃疡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脑梗死患者89例为脑梗死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IMT进行测量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进行观测,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较对照组IMT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脑梗死组较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溃疡斑块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年龄增长颈动脉斑块检出例数及溃疡斑块检出例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溃疡斑块的形成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戴健  肖瑾 《安徽医学》2010,31(10):1217-1219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58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斑块数,性质及部位,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IMT明显增厚(P〈0.01),颈总动脉内径明显增大(P〈0.05),斑块检出率增高(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颈总动脉内径增大,颈动脉粥样化斑块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白细胞计数 (WBC)之间的关系 ,为脑梗死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 (斑块组 )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非斑块组 ) ,并根据斑块积分将斑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 3级 (轻、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程度与血WBC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患者血WBC明显高于非斑块组 (P <0 .0 1 ) ,且血WBC异常者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重。结论 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患者血WBC明显高于非斑块组 ,且血WBC异常者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重。血WBC水平增高对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定位于颈动脉系统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78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分为无斑块型、稳定斑块型和易损斑块型,以8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 RFLP)方法,检测两组ALDH2基因G487A位点的多态性。结果 脑梗死组形成斑块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该组ALDH2基因AA/AG型出现的频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ALDH2基因为AA/AG型的人比GG型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易损斑块的比例更高。结论 人ALDH2基因G487A位点的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