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空肠间置代胃术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空肠原位间置代胃术在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中的价值。方法:以12例健康人为对照,将140例胃癌全胃切除术病人按消化道重建术式不同分为4组。A组:食管空肠Roux鄄y吻合术;B组:食管空肠“P”襻加Roux鄄y吻合术;C组:食管空肠Hunt鄄Lawrence吻合术;D组:食管空肠原位间置代胃术。比较4组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预后营养指数(PNI)、体重、血液营养学指标、胃肠激素水平及免疫功能,并以此判断各术式之优劣。结果:D组病人的PNI、体重和血液营养学指标(血清铁、转铁蛋白、Hb)均优于A、B、C组(P<0.05);D组餐后30min的胆囊收缩素(CCK)水平及自然杀伤细胞(NK)、CD4、CD8及CD4/CD8值与对照组相似,而均优于A、B、C组(P<0.05)。差异均具显著性。结论:空肠原位间置代胃术是一较合理的重建术式。空肠“P”形构造不仅具有代胃之功能,且可降低十二指肠液逆蠕动冲力,防止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食糜通过十二指肠刺激CCK等胃肠激素的分泌,有利于消化及营养的吸收;仅切断一端空肠及适度大小的代胃,保持了空肠与系膜原有的联系,既简化了手术,又保证了间置代胃空肠之血运,使吻合口无缺血坏死之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在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及效果,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对42例胃癌患者应用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并进行定期随访.结果:施此术式患者未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瘘、食管炎及无胃综合征等并发症,患者术后存活率高,精神、营养状况良好,恢复部分体力活动.结论: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是值得推荐的全胃切除的消化道重建术.  相似文献   

3.
作者探索将改良Double tract法消化道重建术应用于全胃切除,旨在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组5例初步观察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返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征和腹泻等并发症,术后生存质量较高,是值得推荐的全胃切除后的消化道重建术。  相似文献   

4.
推荐一种全胃切除后的消化道重建术:改良Double tract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柏元  万协存 《普外临床》1996,11(6):350-351
Double trac6法消化道重建术系日本尾谷畏于1965年首创。作者就Double trac6法的理论基础,临床依据,术式特点进行讨论并对尾保畏原法作了三点技术改进。1993-1994年作者将改良的Douletract法消化道重建术用于全胃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全胃切除手法改良空肠P袢代胃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全胃切除术后手法改良空肠P袢代胃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依据胃癌生物学特性及根治的要求,对72例胃癌患施行全胃切除术后实施手法改良空肠P袢代胃术重建消化道,并对其并发症的发生及术后生活质量,生存期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术后发生并发症仅10例,发生率为13.9%,患饮食次数为每天4-5次,无饱胀,食欲不振等症状,无倾倒综合征,有56例术后体重增加,5年生存率为38.9%,结论:改良空肠P袢代胃术术式简单易行,能较为有效地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能改善胃癌患术后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胃病全胃切除Roux—y与空肠P型代胃术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术P型空肠间置原位代胃术的效果。方法 对15例符合全胃切除的病人,施行了全胃切除P型空肠间置原位代胃术。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无切口、腹腔感染及吻合口瘘。发生反流性食管炎,进油腻性食物后恶心各1例,对症治疗缓解。15例均于术后0.5,1,6个月行钡餐检查,P型胃充盈良好,钡剂全部排空时间3-4h。术后6个月和1年病人饮食量、体重分别恢复到术前的82.5%,98%和89%,98.5%。1,3,5年存活率分别为86.6%,60%和23%。结论 全胃切除P型空肠间置原位代胃术,符合解剖生理规律,并发症少,代胃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人胃癌全胃切除改良袢式代胃术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总结分析了22例老年人胃癌全胃切除改良袢式代胃术病人术中手术操作要点,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出现吻合口漏1例,术后出现烧心症状3例,占14.28%,与同期进行的33例Roux-en-Y重建术病人术后出现烧心症状4例,占12.12%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老年人胃癌全胃切除,改良袢式代胃术式是一种安全可靠,效果满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理想的全胃切除术后的重建方式。方法 对 1987~ 1999年经病理证实行全胃切除术胃恶性肿瘤 4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保留幽门结肠代胃术 2 1例 ,间置结肠代胃 2 4例 ,观察术后并发症、Visick指数、血浆营养参数、全血细胞计数、代胃的储存及排空功能、体重变化。结果 术后体重恢复好 ,血浆营养参数高。 88.9%的术后病人的Visick指数为Ⅰ~Ⅱ ,保留幽门的结肠代胃术有更高存留时间 ,更少的食管返流。结论 胃恶性肿瘤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结肠代胃保证摄入食物通过十二指肠。结肠代胃是较理想的术式 ,保留幽门的结肠代胃更佳。  相似文献   

11.
全胃切除后代胃贮袋形成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胃切除术至今已近100年,随着胃癌发病率的不断升高,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术后营养不良,倾倒综合征、食管炎、贫血等并发症常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由于手术技术的进步,对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作了大量的努力,以求减少到最低程度,特别是对消化道连续性重建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两种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术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行P式Roux en Y食管—空肠吻合术 (P组 )和远端逆蠕动空肠囊代胃术 (D组 ) ,对两组的营养状态、手术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P组手术后 1年体重、血红蛋白、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分别为 (5 2 .5± 3.8)kg、(98.0± 6 )g/L、(5 2 .0± 2 ) g/L、(2 8.0± 3) g/L ;D组则分别为 (5 9.2± 4 .8)kg、(12 1.0± 5 )g/L、(6 2 .0±4 ) g/L、(35 .4± 2 ) g/L。两组患者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结论 :远端逆蠕动空肠囊代胃术术后全身营养状况均明显优于传统的Roux en Y吻合术 ,且操作简便 ,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术式  相似文献   

13.
保留幽门的胃大部切除回盲肠代胃术治疗胃贲门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胃切除术后患者常有吞咽困难,返流性食管炎,食欲下降,进食减少及倾倒综合征等并发症。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外科手术时保留十二指肠可改善营养状态,保留幽门可防止胆汁返流和倾倒综合征的发生。目前常用的方法是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和各种空肠代胃术,效果均不能令人满意。我院1996年10月至1998年10月共收治胃贲门癌20例,均进行保留幽门的胃大部切除、回盲肠代胃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5~67岁,平均517岁。患者术前均行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胃镜和活…  相似文献   

14.
胃代膀胱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代膀胱术从实验设计到临床应用,至今已经历了40余年。40年来,很多学者对胃代膀胱术进行了实验和临床研究[1~19],在解剖生理基础、病理生理变化、手术改进、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现将胃代膀胱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历史沿革膀胱因肿瘤等多种疾病行膀胱全切除术后,需要寻找某种器官或组织替代,以便能完成正常的贮尿及排尿功能。过去一直应用肠道代膀胱,有结肠代膀胱和回肠代膀胱,但此种术式有两个主要问题困扰着泌尿外科医生,一是高氯性酸中毒和低钾血症等血液生化改变,二是上行性感染…  相似文献   

15.
胃癌全胃切除结肠代胃术及生活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理想的重建方式及生活质量评价。方法对胃癌行全胃切除术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保留幽门结肠代胃术21例,间置结肠代胃24例;观察术后并发症、Visick指数、血浆营养参数、全血细胞计数、代胃的储存及排空功能、体质量变化。测定结肠代胃术术前4 d及术后2,4,8,12周的生活质量指数值(GIQLI)。结果全组术后体质量恢复均好,血浆营养参数高。88.9%的术后病人的Visick指数为I~II,可结肠代胃术后12周的GIQLI保留幽门的结肠代胃术有更高存留时间,更少的食管返流。较术前为高(P0.05)。结论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结肠代胃保证摄入食物通过十二指肠。是较理想的术式,保留幽门的结肠代胃更佳。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比较腹腔镜His角重建术与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His角重建术作为抗反流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因胃食管反流病行His角重建抗反流手术的31例患者纳入A组,随机选取同期就诊的行Dor胃底折叠术的34例患者作为对照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随访时间、手术时间、围术期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反酸、烧心、食管外症状、胃胀、肠道症状、吞咽困难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再手术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身体质量指数及食管裂孔疝发生率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随访时间短于B组[(10.58±3.85)个月vs.(13.65±5.90)个月,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围术期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反酸、烧心、食管外症状、胃胀、肠道症状、吞咽困难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再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His角重建术与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均是安全、有效的,His角重建手术方式更简单,可作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规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楔形胃代膀胱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楔形胃代膀胱术的适应证、效果及并发症。方法1992年5月至2003年12月,选择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术的病例,行楔形胃代膀胱术6l例,均经尿道排尿。术后随访排尿情况、实验室检查、尿动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膀胱镜检及了解并发症等。结果61例术后随访5个月~12年,平均6年。排尿通畅者占70.49%(43/61);排尿间隔2~4.5h,平均3h;尿量280~520ml,平均385ml;最大尿流率13~25ml/s,平均17ml/s;膀胱容量300~550ml,平均375ml;最大尿道压20~60cmH2O,平均48cmH2O;充盈期膀胱压5~14cmH2O,平均11cmH2O;最大膀胱压40~65cmH2O,平均55cmH2O;排尿期最大膀胱压25~60cmH2O,平均45cmH2O。尿道吻合口狭窄者9.84%(6/61),电切后被纠正。膀胱颈切除术后尿失禁者为100%(12/12),占总病例的19.67%(12/61),术后3~6个月尿失禁渐缓解。尿道灼痛伴尿道口溃疡者9.84%(6/61),均为尿失禁者。无不稳定性膀胱。遗尿者32.65%(16/49)。左输尿管原位与胃膀胱吻合致左肾输尿管积水者为100%(9/9),左输尿管经骶前腹膜后移至右侧与胃膀胱吻合者无此现象。剩余尿量(1~125ml,平均30ml)81.63%(40/49)。尿潴留者2例。尿路感染者5例,均为排尿不畅者。血尿尿痛症者16.39%(10/61)。酸性尿者100%(61/61),尿pH4.5~7.0。附睾炎者1例。无幽门括约肌痉挛。术后第12个月发生膀胱颈吻合口肿瘤1例,作肿瘤切除术。术后1~5年内死于肿瘤转移者9例。术后膀胱镜检均见胃膀胱黏膜光滑平整,色泽稍苍白,未见溃疡,1年以上15例取胃膀胱黏膜作光镜及电镜观察。仅见胃膀胱黏膜间质内酸性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61例术后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气分析均未见明显异常,BUN及Cr值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楔形胃代膀胱术效果好,并发症少。膀胱癌行全膀胱切除,不能保留尿道括约肌者.不宜采用经尿道排尿的原位胃膀胱术。  相似文献   

19.
胃代膀胱术24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91年5月-1994年12月行胃代替膀胱术24例,其中膀胱移行细胞癌21例,结核性膀胱挛缩2例,膀胱平滑机肉瘤1例。肿瘤患者行全膀胱切除术,19例行胃膀胱成形术,3例行可控性低压胃膀胱术,结核性膀胱挛缩2例行胃扩大膀胱术,随访4-39个月,3例死于肿瘤转移,21例饮食健康良好,恢复工作。18例经尿道排尿,每24小时5-10次,每次尿量350-800ml,剩余尿0-30ml,2例超过50ml。肾  相似文献   

20.
胃代膀胱术后生理及临床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胃代膀胱术后的生理机能及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胃代膀胱患者进行术后随访,检测血清胃泌素、电解质、尿液pH值等,并与尿动力学、影像学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随访6~73个月,术后血清胃泌素、电解质、尿液pH值均在正常范围,贮尿囊排尿期压力21.4~38.8cmH2O,小于正常值;胃代膀胱造影未见输尿管返流,双肾无积水,代膀胱粘膜活检为慢性炎症,免疫组化检查G细胞较正常减少。结论胃代膀胱术后并发症少,相关生理指标接近正常,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