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目的:观察鼻中隔穿孔患者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收集60例鼻中隔穿孔患者,根据穿孔直径大小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其中A组穿孔直径小于0.5 cm,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黏骨膜瓣减张的方法,修补鼻中隔穿孔。B组0.5 cm<穿孔直径≤1.5 cm,采用自体大腿阔筋膜筛骨垂直板夹层的方法,修补鼻中隔穿孔。C组穿孔直径大于1.5 cm,采用带蒂鼻腔外侧黏骨膜瓣方法,修补鼻中隔穿孔。结果:所有患者随访半年后,发现A组患者均痊愈;B组患者8例好转,12例愈合;C组患者7例好转,13例愈合。结论: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是治疗鼻中隔穿孔的最佳措施,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痛苦。修补术后的保湿,抗感染可以加快伤口愈合,依据穿孔大小选择副损伤最小的手术方式及移植材料,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修补鼻中隔中穿孔 ,改善鼻腔的生理功能。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用耳屏软骨修补鼻中隔中穿孔。结果  1 3例患者 1 2例一期愈合 ,1例再补而愈。结论 应用耳屏软骨修补鼻中隔中穿孔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黏-骨膜瓣对位翻转修补鼻中隔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0度广角鼻内镜,与穿孔前后或上下分离粘-骨膜,并向对侧翻转移位,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粘贴两层鼻中隔黏-骨膜瓣。结果18例鼻中隔穿孔病例一次性修补愈合。结论鼻内镜下带蒂黏-骨膜瓣翻转对位粘合修补鼻中隔穿孔是治疗鼻中隔穿孔行之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黏-骨膜瓣对位翻转修补鼻中隔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0度广角鼻内镜,与穿孔前后或上下分离粘-骨膜,并向对侧翻转移位,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粘贴两层鼻中隔黏-骨膜瓣。结果 18例鼻中隔穿孔病例一次性修补愈合。结论鼻内镜下带蒂黏-骨膜瓣翻转对位粘合修补鼻中隔穿孔是治疗鼻中隔穿孔行之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旋转鼻底带蒂黏膜瓣复合阔筋膜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效果.方法 在鼻内窥镜下准备移植床及鼻底带蒂黏膜瓣,利用大腿阔筋膜作为移植材料,复合瓣法修补鼻中隔穿孔6例.结果 随访0.5~1年,6例鼻中隔穿孔均愈合,未发生再穿孔.结论 鼻内窥镜下旋转鼻底带蒂黏膜瓣复合阔筋膜修补鼻中隔大穿孔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建新 《健康大视野》2005,13(12):71-72
鼻中隔穿孔修补术由于手术部位深、术腔狭小,修补颇为嗣难。目前尚无统一术式,多数根据具体情况及术者经验,灵活掌握。自1990年以来,我们应用下鼻甲粘膜片修补鼻中隔穿孔13例,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于焕新  刘钢 《职业与健康》2010,26(9):1055-1057
鼻中隔穿孔修补一直是耳鼻喉科医生认为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目前对有症状的鼻中隔穿孔仍以手术修补为主,近年随着手术方法的改进,成功率不断提高,尤其是对大穿孔的修补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功率。我们对鼻中俪穿孔的病因、临床表现,所采用的手术方式、以及术中所用移植物进行总结,并提出鼻内镜手术修补鼻中隔穿孔是目前最主要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鼻内镜下鼻中隔再矫正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再次手术的效果。方法 应用Storz硬性鼻内窥镜 ,根据鼻中隔不同的偏曲部位 ,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 ,行鼻中隔再次矫正术 32例。结果 临床观察 4~ 6月 ,其中显效 2 6例 ,占 81% ,有效 4例 ,占 13% ,无效 2例 ,占 6 % ,总有效率为 94 %。术后全部病人感觉鼻腔通气良好 ,头痛症状消失 ,脓涕消失或明显减少 ,鼻中隔偏曲部位消失。结论 对鼻中隔首次矫正术后效果欠佳者 ,使用鼻内镜术行鼻中隔再矫正术 ,可以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硅胶片修补鼻中隔穿孔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一种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新材料和方法。方法 局麻下在鼻中隔软骨前缘切开粘骨膜,剥离术侧粘骨膜,在两侧粘骨膜之间形成环状粘骨膜植入档,其宽度0.4cm左右。按软骨缺孔大小切取硅胶片,在周边密集打孔,植入到粘骨植入床,将其嵌于骨缺孔内,回复两侧粘骨膜,然后作鼻腔堵塞。结果 12例鼻中隔穿孔用本法修补成功11例,分别随访1-4年无复发。结论 本方法的修补材料来源丰富,操作较容易,无排异反应,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鼻内窥镜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0例使用鼻内窥镜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的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总结手术的疗效;结果:120例手术患者治疗效果良好,未发现并发症;结论: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是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鼻窦内窥镜技术在国内外的迅速推广应用,鼻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以其操作精确到位、视野清晰,疗效确切等优点,得到了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的认可。我科在成功开展了此项手术的同时,亦就其临床护理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12.
熊景鹏  雷兰芳 《现代保健》2011,(10):160-161
目的 探讨鼻中隔再次矫正术的手术技巧和效果.方法 对20例鼻中隔矫正术后仍明显偏曲并有头痛、鼻塞者进行再次鼻中隔矫正术.结果 20例患者术后均达到了良好效果,并且无一例出现鼻中隔穿孔.随访1~3月,痊愈18例(90%),改善2例(10%).结论 再次鼻中隔矫正手术难度大,需改进手术的方法,不同的病例需采用不同的技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黏膜下成形术的手术技巧,探讨其手术方法及意义.方法 对11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采用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黏膜下成形术进行治疗,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过程进行总结并观察其术后疗效.结果 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黏膜下成形术112例患者均一次性获得完全矫正,术后鼻腔通气良好,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术后仅12例出现单侧黏膜损伤,经换药后黏膜修复良好,未出现双侧黏膜损伤、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脓肿及鼻梁塌陷等并发症.结论 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黏膜下成形术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手术方式,手术具有光源充足、视野清晰、鼻腔后端显示好、不受手术深度限制、操作准确等优点,术中仅去除偏曲的骨.性或软骨部分,并发症少,术后疗效较好,大大降低了黏膜损伤、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手术中鼻中隔软骨的整形方法。方法:将101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分实验组与对照组,以不同方式行鼻中隔矫正术,比较两组术后疗效。结果:实验组48例患者术中行鼻中隔软骨整形,术后随访3~6个月无鼻中隔穿孔、血肿及鼻腔粘连,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中将鼻中隔软骨整形可以有效降低术后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的机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鼻内窥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1996年2月—2012年5月间行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患者资料800例,总结术后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选取的800例患者资料中,没有出现一例并发症.彻底治愈患者624例,占78%;病情好转患者176例,占22%,没有治疗完全无效的患者.结论?鼻中隔偏曲在鼻内窥镜下手术可以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在广大基层卫生机构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3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2000年8月至2002年8月,应用鼻内窥镜手术矫正鼻中隔偏曲,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张雨 《中国保健》2010,(10):86-87
我院2007年2月至2009年8月共施行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4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40例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20-55岁,全部在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其中鼻中隔中后段及高位“C”型偏曲9例,伴有鼻出血3例,头痛者6例。同期施行内镜下鼻窦手术16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行鼻内窥镜下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性鼻中隔偏曲88例,鼻中隔偏曲合并鼻窦炎、鼻息肉32例。结果:120例患者,术后鼻腔通气均取得满意的效果,鼻中隔居中,伴随症状明显减轻,无1例发生鼻中隔穿孔、血肿等手术并发症。结论: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具有操作精细,灵活简便,损伤小,出血少等特点,术后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位鼻中隔偏曲矫正的技术方法。方法对2006~2008年间36例高位鼻中隔偏曲患者,术前进行鼻科检查、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检查,根据患者鼻中隔偏曲的性质、部位、程度,采用几种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矫正。结果36例患者均获满意矫正,鼻中隔偏曲引起的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随访6~12个月,无1例出现鼻中隔穿孔、鞍鼻、鼻腔粘连等并发症。结论高位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多种多样,处理时不能千篇一律,需针对不同的临床特点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2004-2009年我科开展鼻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1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64例,女36例,年龄18~60岁.单纯鼻中隔偏曲25例,合并慢性鼻窦炎47例,合并鼻息肉及慢性鼻窦炎28例.所有病例中,单纯软骨部偏曲38例,骨部偏曲35例,混合型偏曲27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