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在神经外科手术前使用非甾类抗炎药氯诺昔康和氟比洛芬对全麻苏醒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双盲设计,60例患者麻醉诱导前分别静脉滴注生理盐水10ml、氯诺昔康16mg或氟比洛芬100mg.术毕记录患者术后苏醒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氯诺昔康组和氟比洛芬组的苏醒时间短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氟比洛芬组和氯诺昔康组躁动和患侧水肿发生率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氟比洛芬组和氯诺昔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神经外科麻醉中预先使用非甾类抗炎药,患者术后苏醒迅速,恢复完全,全麻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周志宏  刘健  管忍  李伟彦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10):1057-1060,I0006
目的:观察氯诺昔康用于上腹部手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对术后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60例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吗啡组20例,手术结束使用吗啡患者自控镇痛(PCA)泵(负荷剂量0.05mg/kg,冲击剂量1mg,锁定时间10m in,背景剂量为0);氯诺昔康术后给药组20例,手术结束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mg,同时使用吗啡PCA泵,设置同吗啡组,术后12、24、36 h分次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mg;氯诺昔康预给药组20例,手术开始前30m in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mg,手术结束时使用吗啡PCA泵,设置同吗啡组,术后12、24、36 h分次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mg。记录各组术后4、8、12、24和48 h静息视觉模拟评分(VAS)、吗啡用量及不良反应。分别随机抽取三组各6例患者,手术开始前和手术结束后2、6、12、24 h的静脉血2 m l,测定血白细胞介素-6(IL-6)、IL-10的浓度。结果:术后至术后48 h,三组患者静息VAS无统计学意义。各时段吗啡总用量:吗啡组均高于氯诺昔康术后给药组及氯诺昔康预给药组(P〈0.05),而氯诺昔康术后给药组又高于氯诺昔康预给药组,但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三组患者相似。三组患者术前IL-6、IL-10几乎测不到,术后2 h,三组患者血浆IL-10均达峰值,但吗啡组明显低于氯诺昔康术后给药组及氯诺昔康预给药组(P〈0.05)。术后6 h,三组患者IL-6达峰值,其中吗啡组明显高于氯诺昔康术后给药组及氯诺昔康预给药组(P〈0.05),12 h吗啡组仍明显高于氯诺昔康预给药组(P〈0.05)。结论:术前预给予氯诺昔康可明显减少上腹部术后镇痛的吗啡用量,并减轻术后炎性细胞因子的反应。  相似文献   

3.
氯诺昔康和异丙酚复合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术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氯诺昔康和异丙酚复合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98例妊娠40~70d的孕妇,ASAⅠ级,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99例,A组单纯用异丙酚2mg/kg,B组先用氯诺昔康8mg,2min后用异丙酚2mg/kg,观察术中SBP、DBP、HR、SpO2,记录麻醉效果分级和术后镇痛效果分级。结果:术后2min与术前比较,A、B两组血压下降明显(P〈0.05)。B组(氯诺昔康组)麻醉、镇痛效果优于A组(P〈0.01)。结论:用氯诺昔康和异丙酚复合麻醉较单纯使用异丙酚可减少体动及腹痛,术后镇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氯诺昔康复合二异丙酚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研究氯诺昔康(商品名:可塞风)复合二异丙酚的麻醉效果及其对人工流产手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90例自愿行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D组单用二异丙酚麻醉;DF组使用芬太尼1μg/kg和二异丙酚麻醉;DL组使用氯诺昔康16mg和二异丙酚麻醉。以VAS评分评价患者清醒后即刻、5、10、20min及离院时的疼痛强度,同时观察术中体动反应强度、二异丙酚用量、唤醒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结果:①术后疼痛VAS评分:DF组和DL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均明显低于D组(P〈0.05),DL组清醒后20min及离院时明显低于DF组(P〈0.05);清醒后各时间点VAS评分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麻醉效果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和其他两组比较,DF组术中体动反应轻、二异丙酚用量少、唤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短(P〈0.05);和麻醉前相比,DF组麻醉后3min的血压、心率、脉血氧明显降低(P〈0.05);DF组心动过缓、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D、DL组(P〈0.05)。结论:氯诺昔康复合二异丙酚麻醉,可有效地控制人工流产手术后疼痛,但术中镇痛作用欠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氯诺昔康(lornoxicam)和舒芬太尼(sufentanil)用于颌面外科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的作用和不良反应。方法:20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Ⅱ级择期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全麻患者,分为氯诺昔康组(L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100例,分别接受氯诺昔康和舒芬太尼作为术后镇痛药物。记录开始镇痛后4,8,12,24,48 h两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Prince-Henry疼痛评分(Prince-Henry score,PHS)、Ramsay镇静评分(Ramsay sedation score,RSS)和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镇痛结束后统计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结果:两组术后镇痛治疗期间各时间点疼痛VAS、PHS及RS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镇痛结束后对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镇痛治疗期间L组恶心、呕吐和头晕的发生率低于S组(1% vs 9%,0 vs 4%,0 vs 3%,P<0.05);两组其他不良反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诺昔康和舒芬太尼用于颌面外科术后镇痛,均能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氯诺昔康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术终运用氟比洛芬酯和氯诺昔康术后镇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腹腔镜术终时分别运用氟比洛芬酯和氯诺昔康进行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方法123例行择期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40例)、B组(43例)和C组(40例),于手术结束前分别不予镇痛处理、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 mg、氟比洛芬酯50 mg。于术后6 h内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对3组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比较镇痛效果,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B组和C组的疼痛均明显减轻,C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略轻于B组。结论氟比洛芬酯静脉注射用于腹腔镜手术术后镇痛效果与氯诺昔康接近,但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不同剂量氯诺昔康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效果。方法将拟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健康早孕妇女150例随机分成Ⅰ~Ⅴ组,各30例。均以丙泊酚2~2.5mg/kg诱导,待患者意识消失后开始手术。Ⅰ组:术前30min静脉予氯诺昔康0.08mg/kg;Ⅱ组:术前30min静脉给予氯诺昔康0.16mg/kg;Ⅲ组:术毕即静脉予氯诺昔康0.08mg/kg;Ⅳ组:术毕即静脉予氯诺昔康0.16mg/kg;Ⅴ组:术前30min及术毕予等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记录各组丙泊酚总用量,观察术后10、20、30及60min患者宫缩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恶心呕吐情况,术中呼吸抑制情况。结果Ⅰ组和Ⅱ组丙泊酚总用量明显减少,VAS在术后10、20、30及60min评分均较小,与另外三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Ⅱ组相比较,丙泊酚的总用量和各个时点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用药组(Ⅰ及Ⅱ组)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好于术后用药组(Ⅲ及Ⅳ组),Ⅰ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最低。结论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时,术前30min静脉注射0.08mg/kg氯诺昔康镇痛效果最佳,不良反应最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氯诺昔康对腹腔镜输尿管手术患者的超前镇痛作用。方法将60例择期行腹腔镜输尿管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超前镇痛组(A组)和术后镇痛组(B组),每组30例,均采取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A组在麻醉诱导前20min静脉注射氯诺昔康16mg,手术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B组在麻醉诱导前20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手术后静脉注射氯诺昔康16mg。两组术后均未使用自控镇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单盲评估患者术后0.5、1、2、4、8、12h的疼痛感觉程度,并观察与氯诺昔康有关的不良反应。结果A组术后4h内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4h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可有效缓解腹腔镜输尿管手术术后疼痛,且不良反应少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上腹部手术围术期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24例患者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Ⅰ~Ⅱ级,择期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例)术毕注射氯诺昔康8mg;超前镇痛组(12例)麻醉诱导前15min注射氯诺昔康8mg。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1、4、6h分别抽取肘静脉血测白介素-6(IL-6)、血管内皮素(ET)和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结果:两组患者IL-6、ET和CRP值在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着手术、麻醉的创伤,术中、术毕升高较术前更为显著,然而,由于超前镇痛,观察组IL-6、ET和CRP值在术后1、4、6h时间比对照组升高缓慢(P〈0.05)。结论:氯诺昔康抗中枢敏感化所致超前镇痛作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状态,降低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10.
张炜  王保国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8):78-79,82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神经外科幕上肿瘤切除术中吸入全麻药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设计,将择期行开颅小脑幕上脑肿瘤切除术、年龄18~60岁、ASA I~II级的60例患者分为生理盐水组、氯诺昔康组(16 mg)和氟比洛芬组(100 mg),每组各20例。异氟醚、舒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记录术中重要时间点的异氟醚浓度和肺泡最小有效浓度(MAC)。结果:氟比洛芬组在锯颅骨、剪硬膜始、骨瓣复位、缝合筋膜及缝皮时,异氟醚呼气末浓度比生理盐水组分别减少了20.3%、18.3%、18.3%、31.3%和32.2%,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MAC比生理盐水组分别减少了20.9%、21.1%、19.0%、31.0%和33.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神经外科幕上脑肿瘤切除术前使用氟比洛芬酯能够减少术中吸入全麻药异氟醚的摄取。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对鼻内镜术术后的镇痛效果及超前镇痛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行鼻内镜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术前给药组(A组)、术后给药组(B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各20名。A组于术前15min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B组于术毕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C组不给药,分别观察术后6h和12h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A组和B组术后6和12h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A组术后6h VAS评分低于B组,但术后12h无显著差异。结论: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可有效缓解鼻内镜术术后疼痛,且术前给药优于术后给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电视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术后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SA Ⅰ~Ⅱ级拟在全身麻醉下行电视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氯诺昔康组(L)组30例;安慰剂组(C)组30例.分别于手术切皮前给予氯诺昔康16 mg/10 mL和安慰剂(生理盐水10mL)静脉注射.患者术中均采用异丙酚、...  相似文献   

13.
许娜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173-174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行开腹手术患者术中保温对术后苏醒延迟及寒战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ASAI~Ⅱ级50~60岁开腹子宫全切术女性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60例)术中未进行任何保温措施,B组(60例)术中使用热风毯与加温输液仪。回顾性分析这两组患者全麻后苏醒延迟及寒战的发生率及原因。结果:A组患者发生术后苏醒时间为(8.7±1.9)min,寒战发生率为31.7%;B组术后苏醒苏醒时间为(5.3±1.1)min,寒战发生率为6.7%。结论:术中保温是一种预防术后寒战、促进全麻苏醒的简捷有效的方法。充分的术中保温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并直接影响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22~54岁,体重指数16~23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氟比洛芬酯组(F组),每组各30例。麻醉诱导前,F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 mg,C组给予等容量脂肪乳剂。术后用芬太尼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芬太尼使用量,并观察不良反应。于术后3、6、12、24、48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于术前1 d和术后2 d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 F组在术后各时点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组(t=16.258、17.881、8.693、12.755、8.564,均P〈0.05),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C组(t=7.171、15.411,均P〈0.05),两组均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发生。F组术后2 d MMSE评分高于C组(t=2.209,P=0.031),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诊断人数低于C组(χ2=5.455,P=0.020)。结论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可有效减轻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用量和PO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用于食管癌切除术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方法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45例术后均行静脉自控镇痛,随机分为3组(n=15):对照组(C组),PCIA泵中含芬太尼20μg/kg、托烷司琼5mg;F1组,PCIA泵中含芬太尼10μg/kg、氟比洛芬酯100mg、托烷司琼5mg;F2组:PCIA泵中含舒芬太尼0.2μg/kg、氟比洛芬酯100mg、托烷司琼5mg。观察患者术后镇痛、镇静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在术后各时间点,C组和F1组镇痛视觉模拟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2h、24h、48h,F2组镇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C组和F1组(P〈0.05),3组镇静效果和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具有较强镇痛作用,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可作为临床术后镇痛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氢化可的松和哌替啶对椎管内麻醉后寒战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剖宫产初产妇术后,Wrench分级2级及其2级以上患者80例,分为氢化可的松2.0mg/kg组、哌替啶0.05mg/kg组和生理盐水10ml组。术中监测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血压(BP)、心率(HR)、肛温(T)。记录各组寒战发生时(T1),寒战后10min(T2)、30min(T3)、60min(T4)体温,对以上4个时间点的寒战进行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术后随访发现,哌替啶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氢化可的松高(P〈0.05)。哌替啶组和氢化可的松组患者麻醉后寒战缓解迅速,寒战持续时间较短,症状较轻。结论:氢化可的松治疗麻醉后寒战较少引起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可用于剖宫产麻醉后寒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注射液联合芬太尼静脉输注用于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将100例ASAI~Ⅱ级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对照组)术后持续静脉输注芬太尼15μg,h;B组(实验组)术前15min静脉推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mg/kg,术后持续静脉输注芬太尼15μg/h。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1、3、6、12、18、24h视觉模糊(VAS)评分,镇痛满意度,追加补救镇痛药的例数及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结果:术后1、3.6、12hB组镇痛VAS评分低于A组(P〈0.01或P〈0.05),18h后两组镇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优良率为64%,B组为96%,两组镇痛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12h内A组有18例需肌注哌替啶来缓解疼痛,B组仅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15min静脉输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mg/kg增强了小剂量芬太尼的镇痛效果.同时减少了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防脾切除贲门血管离断术患者术后寒战发生情况及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方法选择乙肝、肝硬化行脾切除贲门血管离断术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D)组和生理盐水(S)组,每组各60例,两组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D组加用1μg/kg的右旋美托咪定稀释液,15 min泵入,术中维持剂量0.2~0.4μg/(kg.h)。S组静脉泵入15 mL生理盐水,术中维持常规静吸复合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寒战发生情况、发生程度及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结果 D组术后寒战发生情况较S组轻,且程度明显减轻,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D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明显优于S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有效减少脾切除贲门血管离断术后寒战的发生,并能稳定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最佳方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期分别行颈胸部、脊柱、上腹部、下腹部和四肢等四个部位手术患者400例实施术后静脉镇痛,每部位患者100例。每部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四组,镇痛泵配制方案Ⅰ组:芬太尼20μg/kg;Ⅱ组:芬太尼10μg/kg+氟比洛芬酯0.8-1mg/kg;Ⅲ组:芬太尼10ng/kg+氟比洛芬酯1.6~2mg/kg;Ⅳ组:芬太尼10μg/kg+氟比洛芬酯0.8~1mg/kg,并于麻醉前静注氟比洛芬酯0.8~1mg/kg。各组镇痛泵均以0.9%生理盐水稀释到100ml。镇痛期间观察患者48小时内镇痛效果(VAS法)、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四个手术部位患者各组在术后镇痛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无明显差异;各手术部位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第Ⅲ、Ⅳ组均明显优于第Ⅰ、Ⅱ组(P〈0.01),且下腹部和四肢部位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第Ⅳ组明显优于第Ⅲ组(P〈0.05);各手术部位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第Ⅱ、Ⅲ、Ⅳ组均明显低于第1组(P〈0.05)。结论:①氟比洛芬酯用于静脉术后镇痛可明显增加镇痛效果,降低芬太尼用量,减少患者的恶心、呕吐发生率;②氟比洛芬酯剂量增加可明显增加各部位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⑧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可以明显增强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等)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