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ic acid,NAA)对早期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帕金森病(PD)患者及正常老年人(NC)各30例。首先分别进行头颅磁共振平扫,而后行磁共振波谱检查,计算双侧海马区、内侧颞叶区NAA/Cr,NAA/mI值,其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查其血清NAA值;最后用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组双内侧颞叶、海马区NAA的含量为NC组>PD组>AD组,而血清NAA含量AD组>PD组>NC组,表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患者脑内NAA下降,血清NAA浓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NAA浓度有可能作为早期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血清标志物的一种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1)探讨酒依赖是否能引起不同脑区代谢产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水平改变和执行功能损害;(2)评估N-乙酰天门冬氨酸水平和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49例酒依赖组患者和45例对照组分别接受磁共振波谱检查(MRS)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酒依赖组患者前额叶灰质(1.59±0.13)和白质(1.58±0.12)区域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化合物(NAA/Cr)比值明显降低,执行功能[正确数(30.37±3.73)次,持续错误数(11.49±3.39)次,随机错误数(6.18±2.64)次,完成分类数(2.08±1.59)次]明显下降(P<0.01).酒依赖组患者前额叶白质的NAA/Cr水平与执行功能测验指标呈正相关(正确数r=0.379,完成分类数r=0.433,均P<0.05).结论 长期大量饮酒可以引起大脑神经元损伤和认知功能损害,脑代谢产物NAA/Cr水平改变可作为神经元损害程度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技术建立定量检测尿液中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的方法.方法 采用尿素酶法进行样本前处理,应用GC-MS技术分析,先通过全扫描离子扫描(SCAN)模式确定NAA经衍生化后生成物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及其特征离子质荷比(m/z),再通过选择离子扫描(SIM)模式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其进行方法学评价.结果 NAA经衍生化后分别生成2个和3个活性位点硅烷化的产物,保留时间分别为17.008 min和17.249 min,采用SIM模式进行定量分析.NAA在1~1 000 μg/mL 内线性相关系数是0.998 4,在10、100和1 000 μg/mL 3种浓度其批内精密度分别为2.49%、7.61%和7.96%,批间精密度分别为4.28%、8.79%和8.1%,回收率分别为110%、90.03%和108%,偏差分别为10%、-9.97%和8.6%.用该方法检测正常健康对照组的尿液NAA浓度范围是(8.67±7.88)μmol/mmolCr(mean±2SD);检测Canavan病(CD)室间质控尿液NAA浓度均在95%的置信区间内.结论 通过GC-MS成功建立了一种能快速、敏感、准确地检测尿液中NAA的方法,为筛查及诊断CD提供实验室检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1H-MRS中NAA、Lac等代谢产物变化的意义.方法 对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6~24h内新发病灶进行1H-MRS扫描,采集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乳酸(Lac)等代谢物波谱图,观察NAA、Lac等各代谢产物的改变,比较组间代谢物峰值改变的差异性.结果 NAA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于1.33 ppm处出现Lac倒置双峰,与自身镜像区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A、Lac是脑梗死早期敏感的标记物,对梗死的早期预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技术检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梗塞侧及对应健侧代谢特点。方法 应用1.5T MRI 扫描仪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24例(DMCI组)、单纯急性脑梗死患者23例(CI组)与健康志愿者26例(HC组)均进行1H-MRS检测,测量大脑白质梗死侧及对应健侧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化合物(Cho)/肌酸(Cr)、乳酸(Lac)/肌酸(Cr)比值。结果 DMCI组和CI组梗死灶的NAA/Cr比值较HC组降低,DMCI组梗死侧NAA/Cr比值较CI组降低,DMCI组梗死侧的NAA/Cr比值较对应健侧降低,并且该组健侧与HC组相比,NAA/Cr比值降低。NAA/Cr水平与空腹血糖(F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呈负相关。Cho/Cr比值在3组之间无明显差异,DMCI组和CI组梗死区域可检测到Lac峰,且DMCI组Lac/Cr比值较CI组升高。结论 2型糖尿病的存在可加重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元的损伤。2型糖尿病患者脑组织在未出现梗塞灶之前可能已存在神经元受损。 相似文献
6.
兔早期缺血性脑梗死后氮-乙酰天门冬氨酸含量和组织病理学之间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兔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后脑内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含量的动态演变规律及其与光镜、电镜下梗死脑组织相应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6只,磁共振波谱(MRS)检查组8只,病理学检查组8只。2组动物均经眶电凝阻断大脑中动脉(MCA),并分别在模型建立前及建立后0.5h、1h、2h、4h、6h、8h、12h和24h进行MRS和HE染色光镜和铅铀染色电镜检查。结果:MCAO后0.5hNaa即开始下降,随后6h内,Naa在此较低水平保持相对稳定;MCAO后6h,Naa再次明显下降。光镜下MCAO后2h神经元核固缩,6h细胞核固缩呈不规则形,神经元数目开始减少,12h部分神经元细胞核消失,神经元数量进一步减少,24h神经元坏死,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电镜下MCAO后2h线粒体肿胀、嵴消失,6h神经元细胞质高度水肿,12h神经元围围明显水肿,24h神经元细胞膜和核膜崩解。结论:脑梗死急性期Naa下降可客观真实地反映存活神经元的数量或神经元密度。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波谱是基于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化学位移及自旋耦合现象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技术,它的应用使无创性的动态观察脑梗死细胞代谢的变化成为可能。脑梗死后代谢物的改变以N-乙酰天冬氨酸和乳酸的变化最为重要,N-乙酰天冬氨酸的明显下降和乳酸的升高是诊断急性脑梗死敏感而有效的指标;梗死灶边缘、周围N-乙酰天冬氨酸正常或轻度下降而乳酸升高的区域提示缺血半暗带的存在;二者的变化亦能对患者的预后做出评估。文章的最后部分对磁共振波谱定量方法问题做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磁共振氢质子波谱(1H-MRS)技术了解脑小血管病(small vessel disease,SVD)病灶区域与病灶周围正常脑白质区域的组织细胞代谢变化情况,从而探讨脑SVD的病理机制及其对脑内神经细胞、轴突的结构破坏情况和对神经递质传递的影响.方法 对43例脑SVD患者行常规MRI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查后选取51个SVD病灶进行1H-MRS扫描,检测SVD病灶及病灶周围正常脑白质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和肌醇(MI)等生化代谢物的浓度值并计算NAA/Cr、Cho/Cr、MI/Cr和MI/Cho的比值.将51个SVD病灶分成梗死灶组和慢性缺血灶组,比较2组间上述各代谢值和比值的差异.结果 在脑SVD患者51个病灶中,病灶的NAA、Cho、Cr和NAA/Cr较病灶周围正常脑白质降低(P<0.05或P<0.01),而病灶的MI/Cho和MI/Cr较病灶周围正常脑白质升高(P<0.01).在梗死灶组的脑SVD患者中,病灶的NAA和NAA/Cr较病灶周围正常脑白质降低(P<0.05),而MI/Cho较病灶周围正常脑白质组升高(P<0.01).在慢性缺血灶组的脑SVD患者中,病灶的NAA、Cho和Cr较病灶周围正常脑白质降低(P<0.01),而MI/Cr较病灶周围正常脑白质升高(P<0.01).结论 1H-MRS能够反映脑SVD病灶区域组织细胞代谢的异常变化,可为判断SVD对于脑内神经细胞、轴突的结构破坏以及神经递质传递的影响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技术探讨人尿激肽原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人尿激肽原酶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应用1H-MRS技术测定脑内代谢物NAA、Lac峰值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AA峰值升高、Lac峰值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MRS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疗效与预后的判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1H-MRS)在超急性与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及各代谢物浓度变化的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3例超急性脑梗死与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常规磁共振(MRI)及~1H-MRS扫描,分别比较病灶中心区、病灶边缘区、病灶周围正常区与对侧镜像区之间NAA、Cr、Cho等代谢物浓度的差异。结果①超急性期病灶中心区、病灶边缘区及病灶周围正常区NAA、Cr、Cho明显低于对侧镜像区(P0.05),病灶中心区、病灶边缘区Lac较对侧镜像区升高(P0.05)。②急性期病灶中心区、病灶边缘区及病灶周围正常区NAA、Cr明显低于对侧镜像区(P0.05),病灶中心区、病灶边缘区Cho明显低于对侧镜像区(P0.05),病灶中心区、病灶边缘区Lac较对侧镜像区升高(P0.05)。超急性期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各区代谢物比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多体素~1H-MRS可以直接、准确、全面地检测脑梗死病灶侧及对侧镜像脑组织的代谢变化信息,不仅利于脑梗死后病理生理变化的研究,亦可对脑梗死临床治疗效果的客观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磁共振DWI在诊断急性脑梗塞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初步探讨弥散加权像(OWI)技术在诊断急性脑梗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中超急性期(小于6h)3例,急性期(6~24h)19例,均行常规T1WI、T2WI及DWI扫描,并比较病变显示的对比度、边界以及范围,计算病灶的ADC值与rADC值。结果①DWI对于显示病灶的对比度、边界以及范围均优于常规T1WI和T2WI;②所有22病例病灶的ADC值与rADE值均下降。结论磁共振DWI技术对急性脑梗塞病变敏感度高,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丁咯地尔(活诺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咯地尔150mg静滴治疗组30例,对照组丹参注射液250ml静滴30例,每天1次,持续2周,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丁咯地尔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临床疗效和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发病6 h内均接受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MRA、DWI检查,根据MRA显示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情况,分为显示M1段闭塞组(n=24)与未显示M1段闭塞组(n=21)。比较两组DWI梗死体积、PWI异常体积,分析MRA-DWI梗死体积不匹配、MRA-DWI梗死部位不匹配情况。结果两组DWI梗死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A显示M1段闭塞组PWI异常体积大于未示M1段闭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患者中,存在PWI-DWI不匹配36例,占比80.00%;MRA-DWI梗死体积不匹配17例,占比37.78%;MRA-DWI梗死部位不匹配16例,占比为35.56%。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月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无严重肝肾疾病、血液病、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随机分为两组,疏血通治疗组38例,复方丹参对照组38例,进行对照观察,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降低;抗凝、溶栓、降血脂等方面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评价磁共振的弥散成像(DWI)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用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脑梗死86例,并与常规MRI的T2WI进行比较。结果DWI发现6小时之内的患者已能明确脑内相对应高信手灶,常规MRI则需在发病12小时后才能显示病灶,且DWI显示的病灶范围较常规T》2WI显示的范围稍大、信号更强。结论磁共振DWI对诊断急性脑梗死十分敏感,能显示缺血的范围及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的不同治疗方法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8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心理治疗组、路优泰治疗组及心理并路优泰治疗组,每组22例,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评分分析。结果治疗前各组HAMD评分及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NIHSS和HAMD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其他3组与对照组相比,HAMD评分及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心理并路优泰组与心理治疗组及路优泰组相比,HAMD评分及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治疗、路优泰治疗均对脑梗死后抑郁神经功能康复有明显的疗效,心理治疗联合路优泰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PROPELLER FSE DWI和EPIDWI两种扩散加权成像序列。探讨PRoPELLER技术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7例临床疑诊急性脑梗塞的患者分别行PROPELLER FSEDWI、EPIDWI和常规TIWI,T2WI,T2WIFLAIR序列检查,比较两种不同的弥散加权成像序列的图像质量,病灶检出率和对病变的显示程度。结果:67份EPIDWI图像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磁化率伪影,PROPELLERFSEDWI图像未见明显伪影及变形。67例患者中共发现并确诊46个急性脑梗塞灶(4饲患者为颅内多发病灶),其中位于颅底区域的病灶12个,非颅底区域病灶34个。PROPELLERFSEDWI和EPIDWI序列均可分辩出所有非颅底区域梗塞灶。对12个颅底病灶PROPELLERFSEDWI序列检出率达100%,而EPIDWI序列可以明确诊断的7个。检出率为58.3%,病灶形态显示不充分或变形者3个,占25%,漏诊2个,漏诊率16.7%。所有颅底区域病灶在EPIDWI序列上信噪比低于相应PROPELLER FSE DWI序列上的信噪比(t=-2.874。P〈0.05)。结论:PROPELLER FSE DWI能有效提高图像信噪比,效消除颅底磁化率伪影,改善图像质量,提高颅底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及对照组(42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变化。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O.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无严重不良反应,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