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运用T-ScanⅢ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分别记录下个别正常合和正畸后在咬合过程中的咬合变化,比较两者咬合差异,对临床错颌畸形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采用T-ScanⅢ咬合分析仪分别记录10例个别正常受试者与10例正畸结束受试者的咬合数据(正中颌位、前伸颌位、侧颌位的前后牙力百分比平均值、力不对称指数、力中心点最大位移、咬合接触时间、咬合分离时间),并对其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正畸组在左右侧伸颌的咬合分离时间明显比非正畸组延长,正畸组前牙区咬合力比非正畸组有所降低。其余咬合力参数测量对比结果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 T-Scan系统能较为准确直观的表达咬合力参数,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正畸与非正畸组在咬合分离及前后牙咬合力分布的变化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研究将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应用于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治疗中,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接受正畸治疗的64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牙齿排列整齐前后使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对患者的咬合情况进行分析后依次记录在前伸运动、侧方运动、牙尖交错位等牙合位置的咬合时间、牙合百分比及接触点等数据并进行对比。结果 前伸运动、左侧方咬合运动及右侧方咬合运动的咬合分离时间及咬合接触时间较牙齿排列前均有缩短(P<0.05),左侧方咬合运动工作侧、右侧方咬合运动工作侧及牙尖交错时磨牙区的牙合百分比呈上升趋势,其他区域牙合百分比呈下降趋势(P<0.05);左侧方咬合运动工作侧、右侧方咬合运动工作侧及牙尖交错时前磨牙区的咬合接触点呈上升趋势,而其余区域的咬合接触点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 采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作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治疗中测量咬合情况的工具,能够明确知晓通过改善患者此前前牙深覆合、调整尖牙及磨牙的咬合关系,达到改善患者口腔咬合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咬合力分析系统及咬合片的可重复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咬合力分析系统(T-ScanⅡ)及咬合片的可重复性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采用T—ScanⅡ系统重复记录50名正常He者最大He力的状态下牙尖交错位(ICP)咬合时He力中心点(COF)距中线的垂直距离、左右侧He力差值(%)、He接触点数目三个方面考查T-ScanⅡ系统及咬合片的可重复性。结果受试者最大He力状态下ICP位咬合时COF距中线的垂直距离、左右侧He力差值(%)、He接触点数目的三次重复测量的结果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正常He者ICP位是相对稳定的,可重复出现。T—ScanⅡ系统及咬合片测量COF距中线的垂直距离、左右侧He力差值(%)、He接触点数目三个方面具有很高的重复性,其咬合片对同一受试者至少可重复使用三次。  相似文献   

4.
正常(牙合)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动态分析牙尖交错位(ICP)咬合接触变化规律.方法采用T-ScanⅡ系统,记录25名正常(牙合)者最大咬合力的ICP咬合过程,对咬合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对受试者最大(牙合)力状态下(牙合)接触点数目的三次重复测量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咬合力随时间变化曲线呈S型.随咬合力增加,前牙和后牙的(牙合)接触点数目都增多.结论 T-ScanⅡ系统传感器具有很高的重复性.ICP咬合随着咬合力增大,(牙合)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5.
T-Scan咬合分析系统是能精确记录咬合接触的时间、力量、面积,并动态分析咬合接触情况的精密仪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口腔临床和科研中。在口腔正畸临床治疗中,T-Scan咬合分析系统可以分析正常牙合的咬合接触情况,为口腔正畸临床中咬合的调整提供依据;分析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咬合接触特点,为各类错牙合畸形的咬合调整提供更合适的方案;还可分析正畸治疗前后咬合接触的变化等。T-Scan咬合分析系统已成为口腔正畸临床咬合调整不可或缺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瓷嵌体修复单颗倾斜低(牙合)后牙后提高咀嚼效率、平衡(牙合)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例后牙倾斜低(牙合)患者参与此项研究,用吸光度法测定患者嵌体修复前后的咀嚼效率并用T-ScanⅢ咬合力计测量两侧(牙合)力的平衡状况.结果:嵌体修复前后患侧咀嚼效能吸光度值分别为0.451±0.158和0.574±0.202,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牙合)力差值修复前(-5.9400±1.623 0)%与修复后(-2.346 6±1.468 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合)力中心点(COF)距中线的垂直距离修复前为(-3.426 7±1.692 9)mm,修复后为(-0.733 3±0.365 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瓷嵌体修复后能提高单颗倾斜低(牙合)后牙的咀嚼效率,使两侧(牙合)力在左右向更趋于平衡,从而发挥正常的咀嚼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咬合板结合家庭疗法在咀嚼肌肌筋膜疼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进行稳定型咬合板结合家庭疗法治疗的咀嚼肌肌筋膜疼痛患者32例,分析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有效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T-Scan Ⅲ数字化咬合评估系统检查,分别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咬合功能,咬合功能包括:??力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 of occlusal force,AOF)、??力中心点位置 (center of force,COF)、??接触点数(number of occlusal contacts,NOC)、闭??时间(occlusal time,OT)。结果 ①治疗后,临床有效率为93.75%;②VAS、AOF、COF、O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NOC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定型咬合板结合家庭疗法治疗咀嚼肌肌筋膜疼痛可有效缓解疼痛和改善咬合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牙周正畸联合治疗过程中咬合力动态监测对于最终治疗效果,以及牙周支持组织改变的影响。方法 对比20例传统牙周正畸治疗患者与20例运用T-Scan Ⅲ和Anycheck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辅助分析的牙周正畸联合治疗患者在治疗前、中、后的牙周临床指数的不同,以及实验组咬合力变化、咬合时间变化和牙松动度值变化的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后牙周袋深度(PD)、附着丧失(AL)、出血指数(BI)和牙松动度明显降低(P <0.05);对照组前后牙咬合力百分比变化明显(P <0.05),咬合平衡改善。结论 牙周-正畸联合治疗能很好的改善牙周炎患者牙周组织情况,T-Scan系统能很好地观察和指导调整咬合,更好地达到咬合平衡。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对老年患者由于牙列重度磨耗导致咬合垂直距离(OVD)降低进行咬合重建的疗效.方法:将65例老年牙列重度磨耗患者依据有无牙列缺损和颞下颌关节紊乱(TMD)分为三组.A组42例为牙列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不伴有TMD者;B组15例为牙列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且有功能性TMD者;C组8例为牙列重度磨耗伴有功能性TMD但无牙列缺损者.采用垫式可摘义齿和可摘式牙合垫在正常的正中牙合位进行重建或修复.结果:65例患者随访45d~9年,咀嚼功能明显改善,TMD症状缓解.结论:老年患者由于牙列重度磨耗导致的OVD降低,有必要对其进行咬合重建性修复,在正中(牙合)位行咬合重建修复效果满意,可作为其后固定修复的参考过渡.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32例83对牙的治疗观察,结果表明复合性牙周炎的治疗必须对患牙进行消除炎症与(牙合)创伤的治疗。(牙合)创伤的治疗主要是调磨牙齿来消除创伤(牙合)力。对于能直视的异常部位采用静态调磨恢复正常的(牙合)面外形和(牙合)曲线;对于咀嚼运动中出现的早接触区采用动态调磨消除早接触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龈下刮治术与根面平整(SRP)对慢性牙周炎伴咬合创伤患牙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继续咬合创作患者36例,共计36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SRP全口治疗,治疗后4周接受咬合创伤牙位咬合调整治疗;对照组患者先进行咬合创伤牙位咬合调整治疗,治疗后4周接受全口SRP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后牙周袋深度(PD)、附着丧失(AL)、Mazza出血指数(BI)等指标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咬合创伤牙位牙周临床指标及咬合时间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者治疗8周后咬合时间、咬合受力百分比值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第4周咬合创伤牙位PD、AL、BI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咬合创伤牙位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第8周,两组患者牙周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 治疗慢性牙周炎伴咬合创伤,先行SRP治疗可有效降低咬合创伤牙位的咬合时间及咬合程度,改善患者牙周组织局部环境,对慢性牙周炎伴咬合创伤患牙转归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牙合垫式可摘义齿和套筒冠义齿两种修复方式在治疗重度咬合创伤中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治疗的45例牙列重度磨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牙合垫式可摘义齿和套筒冠义齿两种修复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对发音、咀嚼、义齿固位、食物嵌塞、美观、疼痛等方面的功能满意度,临床医生对义齿固位、咬合关系、基牙状况等进行临床效果评估。结果:本次研究中30例患者使用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15例患者使用套筒冠义齿,经过1~3年的随访,没有出现松动脱落的现象。使用牙合垫式可摘义齿患者的各项功能满意度为81.12%;使用套筒冠义齿患者的各项功能满意度为90.00%;使用牙合垫式可摘义齿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估满意度为80.00%;使用套筒冠义齿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估满意度为91.11%。结论:使用套筒冠义齿进行修复,能够取得更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体在临床重度磨耗或伴牙列缺损咬合重建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5-2009年就诊的重度磨耗或伴牙列缺损患者7例,均为中老年患者。其中,重度磨耗无牙列缺损者共2例,采取树脂充填抬高咬合,先进行咬合重建,后期做固定修复;另有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5例,用塑料牙合垫式活动义齿对其进行咬合重建后采用烤瓷冠和可摘局部义齿联合修复。以上患者随访6~24个月,观察疗效。结果:修复后临床效果的主观评价为美观及感觉舒适6例;面型均有所改善,咀嚼有力5例,咀嚼改善2例;因口干综合征不适者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症患者各1例已缓解。修复后基牙无明显根尖病变、咬合痛及松动等现象。1例患者3个月出现少量烤瓷冠崩瓷,调牙合后无加重,其余均未见明显异常。牙槽嵴高度无明显改变。结论:重度磨耗或伴牙列缺损患者进行咬合重建后,应用塑料牙合垫式活动义齿过渡修复以及之后固定、可摘联合修复的永久修复方法可得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定量分析后牙种植冠桥修复后局部咬合力与咬合接触的变化规律,为种植修复体的精确咬合设计、调整和维护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一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后牙区缺牙并行种植单冠或固定桥修复的患者,分别于修复后2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采用咬合纸和T-Scan Ⅲ ?(Tekscan,South Boston,USA)电子咬合分析系统检查全牙列咬合接触情况,分别记录每个时间点对照牙、近中邻牙和种植修复体的咬合接触时间和咬合力百分比,分析局部咬合接触和咬合力随时间的变化。结果 共收集33例患者(男性16人,女性17人,年龄24~72岁)、37颗种植修复体,修复体戴用3~12个月(平均8.3个月)。2周到3个月,种植修复体达到咬合接触的时间显著缩短(P<0.05,Wilcoxon检验),种植修复体的咬合力百分比显著增大(P<0.05,Wilcoxon检验);3~6个月、6~12个月期间,咬合力百分比和咬合接触时间变化均不明显。2周时,种植修复体咬合力显著低于对照牙(P<0.01),而戴用3个月后种植修复体咬合力与对照牙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12个月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轻咬合接触和咬合接触时间延迟的后牙种植修复体,在修复后3个月咬合接触强度会明显增加,临床上种植修复后3个月复查时应重点关注咬合情况。  相似文献   

15.
胡莹 《中国民康医学》2023,(15):159-161
目的:比较全冠修复与调牙合充填治疗早期牙隐裂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4月该院收治的162例早期牙隐裂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1例。对照组采用调牙合充填治疗,观察组采用全冠修复治疗,两组治疗后均随访1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牙痛程度(Negm分级)、治疗前后最大咬合力、咀嚼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0%(78/81),高于对照组的85.19%(6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egm分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最大咬合力、咀嚼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冠修复治疗早期牙隐裂患儿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减轻牙痛程度,改善咬合力和咀嚼功能,效果优于调牙合充填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金属或烤瓷修复技术修复牙列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先采用过渡性(牙合)垫((牙合)垫式义齿)恢复患者的垂直距离,正中关系.改善TMD症状,再改用金属、烤瓷修复技术重建咬合,观察患者的临床感受,咀嚼效率.结果:45例患者,修复后主观感觉良好,咀嚼效率提高,TMD症状改善或消失.结论:金属、烤瓷冠修复牙列重度磨耗、牙列缺北损患者,修复后美观、舒适、咀嚼效率与正常牙列相似.  相似文献   

17.
杨林娟 《中外医疗》2013,32(6):28-29
目的探讨可摘局部义齿结合烤瓷固定修复在进行咬(牙合)重建中的临床疗效,为以后临床咬(牙合)重建提供参考。方法对于该院于近期收治的咬合异常的患者42例,进行咬(牙合)重建,实施可摘局部义齿结合烤瓷固定修复,观察取得的疗效。结果对可摘局部义齿结合烤瓷固定修复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所有42例患者均恢复为正常咬合,并有效保存了患者口腔内存留的天然牙和支持义齿的牙槽骨,由咬合异常带来的临床症状缓解,且所有42例患者的修复效果均评价为美观和舒适,咀嚼和发音恢复正常。结论采取可摘局部义齿结合烤瓷固定修复进行咬(牙合)重建,在临床上取得显著疗效,治愈率高,修复效果美观,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根管治疗后牙纵裂原因,帮助临床医师治疗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牙纵裂。[方法]以根管治疗后累及髓底的纵裂牙为研究对象,根管治疗有大面积缺损未发生纵裂的患牙作对照,比较咬合关系、牙体磨耗程度、充填材料与牙纵裂的关系。[结果]不同咬合关系、牙体磨耗程度与牙纵裂关系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咬合关系不佳引起的牙纵裂占牙纵裂总数的82%;充填材料与牙纵裂无关(P〉0.05)。[结论]临床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咬合特点通过调牙合,增加咬合面的牙体组织抗力型等措施预防牙纵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修复治疗,治疗组给予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SNA角和SNB角、菌斑指数及探诊深度,以及术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患者面型得到明显改善,上下牙咬合关系良好且稳。手术前后两组的SNA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SNB角明显大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的菌斑指数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而探诊深度低于术前(P<0.05),但两组的菌斑指数及探诊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的功能限制、躯体疼痛、生理障碍、心理不适、心理障碍、社交障碍及身体残障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能有效调整咬合功能,改善侧貌形态,从而提高术后总体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汉族青少年的(牙合)特征。方法:按随机化原则和整群分层抽样方法抽取562例11~19岁乌鲁木齐市汉族学生,并制取牙颌石膏模型,观察磨牙关系、覆盖分布情况、覆(牙合)分布情况及咬合异常和中切牙间隙的分布情况。结果:磨牙Ⅰ、Ⅱ、Ⅲ、Ⅳ类关系构成分别为72.95%、14.06%、12.46%、0.53%。前牙覆盖(0~4mm)者构成为82.21%,前牙反(牙合)者构成为5.52%,前牙覆(牙合)(〈1/3牙冠)者构成为59.07%,前牙开(牙合)者构成为1.60%,后牙反(牙合)者构成为lO.10%,锁(牙合)者构成为9.96%。结论:在乌鲁木齐汉族青少年人群中异常咬合关系分布较高。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