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陈建光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1):3887-3889
目的研究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行后正中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研究组行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Cobb角(头侧上端锥上缘垂线与尾侧端椎下缘垂线交角)畸形矫正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术后3、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高于对照组,Cobb畸形矫正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矫正Cobb角畸形,减轻腰椎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实施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平均分为2组,分别给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治疗组)和跨伤椎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对比治疗半年后2组Cobb角度的变化情况和引流量.结果 治疗组患者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半年后Cobb角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胸腰椎骨折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影响较大,给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可以有效固定骨折,且治疗后Cobb角度恢复较好,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伤椎置钉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40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各20例.A组采用后路伤椎置钉治疗;B组采用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Frankle分级,Cobb's角,术后椎体高度矫正率,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1)术中平均出血量:A组为830ml,B组为680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平均手术时间:A组2.3小时;B组为1.9小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Cobb's角比较:A组为(17.18±3.5)°,B组为(25.36±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椎体高度矫正率:A组为(97.2±3.8)%,B组为(85.3±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A组患者无1例出现内固定松动,弯曲及断裂.B组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2例.结论 后路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伤椎置钉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采用椎弓根螺钉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的4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为跨伤椎2节段4钉固定,B组为伤椎置钉3节段6钉固定,观察2组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的变化情况,以及术后腰痛程度。结果2组手术前伤椎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椎体压缩率、Cobb角和末次随访时的丢失程度均显著低于A组(P<0.01)。B组术后腰痛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伤椎置钉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可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并减轻其后凸畸形,且远期丢失率低,后遗腰痛轻微,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伤椎置钉与跨节段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采用传统跨节段4钉内固定法治疗,观察组35例采用经伤椎置6钉内固定法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脊髓神经损伤Frankel分级改善评分及术后伤椎矫正率、伤椎高度远期丢失率、术后Cobb角矫正值、Cobb角远期丢失值等。结果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Frankel分级改善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Cobb角矫正值、伤椎高度远期丢失率及Cobb角远期丢失值均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结论经伤椎置6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提供更加坚强牢靠的内固定,减少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率丢失及维持伤椎前柱高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伤椎后路短节段椎弓根置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自2006年3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33例(患者均为新鲜骨折且伤椎及邻椎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完整),其中15例骨折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18例跨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分别随访观察患者伤椎高度、后凸畸形(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5一36个月,平均10个月,伤椎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伤椎后路短节段椎弓根置钉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有利于充分矫正后凸畸形及维持矫正效果,有助于伤椎恢复伤前高度,显著增强内固定系统牢固性和脊椎稳定性,减少卧床过久及加重骨质疏松等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伤椎短钉置钉复位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单节段压缩型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我院手术的单节段压缩型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共87例。测量手术前后,术后,术后1年随访数字射线摄影(DR)侧位片上的伤椎上下椎体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前高),计算伤椎前高压缩比;统计手术时间和术中血量,观察手术并发症,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结果:共73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A组38例,B组35例。术前两组年龄,伤椎前高压缩比,Cobb角无明显差异。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及末次随访椎体前高压缩比和 Cobb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手术出血量, 疼痛评分上.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后路经椎弓根伤椎短钉置复位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单节段压缩型胸腰椎骨折能安全有效地重建椎体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伤椎植骨置钉对预防椎体矫正度丢失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0年12月本院采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4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置钉20例(伤椎处置组),单纯后外侧植骨23例(伤椎未处置组)。对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和术后15个月时伤椎处置组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均小于伤椎未处置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置钉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获得满意复位,能重建椎体高度且能长期维持,临床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9.
任勇 《大家健康》2013,(24):108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98例胸腰椎骨折的患者按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跨伤椎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治疗方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bb角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NEER评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各项统计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明显优于传统的手术方案,具有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应广泛运用到临床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短钉置钉短节段复位内固定治疗单节段压缩性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于我院手术的单节段压缩性胸腰椎骨折患者8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经伤椎短钉置钉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术(伤椎置钉组)和常规后路减压复位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组(短节段固定组)。统计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收集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随访数字射线摄影(DR)侧位片上的伤椎上、下椎体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前高),计算伤椎前高压缩比。结果 共73例患者有完整的随访资料,其中伤椎置钉组38例,短节段固定组35例。术前两组年龄、伤椎前高压缩比和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椎置钉组手术时间长于短节段固定组(121 min vs 92 min,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椎体前高压缩比均高于短节段固定组[术后即刻91.3%(82%~93%)vs 77.2%(73%~86%),P<0.05;术后1年87.2%(79%~93%)vs 73.1%(68%~80%),P<0.05],术后1年伤椎的上、下椎体Cobb角小于短节段固定组[7.8°(0°~15°)vs 11°(2°~17°),P<0.05]。手术出血量、疼痛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短钉置钉短节段复位内固定治疗单节段压缩性胸腰椎骨折能安全、有效地重建椎体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经皮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用于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经我院40例确诊的胸腰段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行常规经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手术(以下简称短节段术式)。实验组行经皮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以下简称单节段术式)。对比观察两组在手术前后的影像学效果以及术中的相关情况。结果在经过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复位疗效相当。术前术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椎体前缘的高度和后凸Cobb’s角以及椎管的受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两组患者椎体前缘的高度和后凸Cobb’s角以及椎管的受堵方面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在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经皮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具有创伤小和用时短以及出血少等优点,推荐其为临床上治疗部分创伤性导致的胸腰段骨折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术结合硫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2010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68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 B组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A组在B组基础上联合硫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于术前﹑术后3个月记录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比较组间差异。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其胸腰部功能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术前患者Cobb角为20°左右,术后患者降至1~6°;术前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为40%左右,术后降至2%~10%之间;术前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为10%左右,术后降至1%~5%之间。组间比较,术后A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明显低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术结合硫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伴有脊髓损伤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对78例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不伴有脊髓损伤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手术前后腰椎恢复情况、应激反应蛋白恢复天数,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患者Cobb角在正位片、侧位片以及上下终板成角分别进行治疗前后相比、治疗后5个月和1.5年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体前缘高度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激反应蛋白于术后1个月恢复。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够对不伴有脊髓损伤的腰椎骨折进行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伤椎置钉单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单节段内固定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86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均采用伤椎置钉单节段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系统(AF)组(46例)和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组(50例),前者采用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后者采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最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椎前后缘高度均显著高于术前,而术后Cobb角均显著低于术前,组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组间无论是术前还是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GSS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AF组,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F及GSS的临床应用效果相近,尤以GSS的治疗效果更优,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安全性高、复位效果佳等众多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磷酸钙骨水泥球囊后凸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2007年6月~2009年6在本院就诊的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患者36例,均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磷酸钙骨水泥球囊后凸成形术治疗,观察与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的影像学测量结果、神经功能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1周、术后1年、术后3年的椎体压缩率(前缘、中央、后缘)、椎管侵占率及伤椎Cobb′s角度相比术前均显著性减小(P<0.05);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有所改善,ASIA分级提高一级或以上患者共31例;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无明显疼痛、无神经根加重症状等。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磷酸钙骨水泥球囊后凸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可明显降低椎体压缩率和椎管侵占率,减小伤椎Cobb′s角度,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6.
范洪武  栾尚文  林野 《吉林医学》2008,29(5):385-387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06年10月我院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42例,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38例,骨折愈合后,行椎弓根钉取出术38例。通过对这38例病例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测量不同时期伤椎楔变角,后凸角及椎间隙高度。结果:该组病例经椎弓根内固定术后,伤椎楔变角,后凸角及椎间隙高度等指标均得到明显恢复。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恢复椎体高度,矫正了后凸畸形,同时增加了脊柱的稳定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远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与不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了10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不同分为两组,不置钉组(52例)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置钉组(56例)行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围手术期指标,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缘高度比,Cobb's角,生活质量及随访12个月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评价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结果:置钉组与不置钉组在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上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缘高度比均明显提高,Cobb's角明显下降,且置钉组与不置钉组在伤椎高度比和Cobb's角上相比,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两组SF-36各项得分均明显升高,置钉组在仅躯体疼痛这一项,评分明显高于不置钉组.随访12个月期间,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上所述,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固定方式更符合生物力学稳定性,能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后凸畸形,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评价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椎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46例于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老年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行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另取46例无神经症状的患者(对照组)行单纯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6~12个月,观察手术疗效及相关指标情况。结果:术后两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s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手术优良率为25例(54.3%),实验组为39例(84.8%),后者显著优于前者(P<0.05)。对照组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率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老年胸腰段脊椎柱骨折采取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显著,内固定失败率低,可在临床推广试用。  相似文献   

19.
彭亦良  张泽华  吴雪辉  代飞  周强 《西部医学》2010,22(8):1397-1400
目的观察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68例,采用Frankel分级结合X线片、CT影像表现判断疗效。结果随访6-54个月,随访期间有2例椎弓根螺钉松动,1例后期出现断裂并完整取出。椎体前、后缘高度分别从术前平均51.4%和75.8%恢复到93.6%和96.5%,Cobb′s角由术前25.8°降低复到末次随访的6.4°。CT示椎管截面积术前为42.6%,末次随访为92.9%。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大多数都有1-3级提高,腰背部疼痛也获得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其具有创伤小、易控制和固定稳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