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潮汕地区胃肠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以100例胃镜活检标本作Warthin-Starry银染色观察HP感染状况,并与临床对比分析。结果Z:HP阳性63例,其中十二指肠溃疡20例;胃腺癌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2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例;食道鳞癌和胃溃疡分别为2例和1例。结论:潮汕地区人群胃肠内HP的感染率较高,可能是该地区胃肠疾病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DU和胃癌。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外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综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胃肠外疾病的关系。方法对近年来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密切相关而且还与某些胃肠外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幽门螺杆菌作用机制复杂,在不同的疾病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弄清幽门螺杆菌作用机制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疾病黏膜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对全县经胃镜检查的316例胃黏膜活检标本作病理诊断及幽门螺杆菌染色,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肠上皮化生、单纯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异性增生组中Hp检出率较高,以上4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0.05).胃癌组Hp检出率较低,和胃溃疡、单纯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组之间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肠疾病的发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198 3年 Warren和 Marshall报道从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胃粘膜分离出幽门螺杆菌 ( Helicobactorpylori,HP)后 ,揭开了对消化性疾病认识的新纪元。目前已公认 HP的慢性感染与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 MALT淋巴瘤等有密切关系 ,但与功能性消化不良 ( Function dyspepsia,FD)之间的关系仍有很大的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1 临床资料FD1 2 4例均为本院门诊及疗养人员 ,男 5 0例 ,女 74例 ,平均年龄 46岁。正常对照组 46例 ,均为本院职工、疗养人员及其他志愿者 ,男 2 6例 ,女 2 0例 ,平均年龄 41岁。2 观察方…  相似文献   

5.
<正>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世界各地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病原菌之一,自1983年于胃组织活检中发现以来,有关Hp相关疾病的研究便迅速展开。人们发现Hp与许多胃肠道疾病关系密切,且大多研究在成人中进行,并成为消化性疾病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儿童则成为主要的Hp易感人群。我国青少年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很高,甚至出现幼龄化。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肠疾病中Hp均有一定的检出。儿童Hp感染往往带来成年后疾病的发生,其治疗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对儿童Hp感染状况、影响因素、常见儿童胃肠疾病及治疗等方面作相关探讨,同时也提出今后临床中西医根除Hp治疗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Dyspepsia,FD) ,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是有常见消化不良症状 ,但又未见器质性病因的综合征 ,主要症状是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隐痛或不适、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和进食减少等。FD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1 ] 。急性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可产生自限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但虽然多年的研究 ,Hp在FD的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FD的关系仍未定论 ,需进一步研究。1 FD和Hp的流行病学大量证据表明 ,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如无治疗Hp是一种终身感染。Hp感染相当常见 ,国人城市…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可能参与许多胃肠道外疾病的发病过程。Hp感染虽然局限于胃部,但其引发的宿主免疫反应可能参与其他系统疾病的发生。在与之可能有关的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和皮肤病等疾病中,心脑血管疾病和血液疾病与Hp感染的相关性似乎更紧密一些。这些相关性的提出,多数基于临床资料流行病学研究及根除Hp 治疗后的效果,Hp参与的致病机制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iori,下称HP)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持续性感染,感染者约占世界人口的一半。宿主的免疫病理反应是其主要致病机制。现已确认HP感染与上胃肠疾病中的4种疾病关系密切:①慢性胃炎;②消化性溃疡;⑧胃癌;④MALT恶性淋巴瘤。与胃以外的某些疾病,如部分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肝性脑病、皮肤病均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原因、症状、检查及治疗方法的分析总结,探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p)感染重点检查的必要性。方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337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收集分析。结果:治疗1个月后,临床症状消失88例,基本消失18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100%;同时复查Hp状态,112例Hp完全转阴。另外,对根除Hp的FD患者112例1年后随访,消化道症状明显缓解率100%。结论: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应及早进行Hp的检查,并早诊断、早治疗,以减少因Hp感染引发的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性。方法:将189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组和上腹痛综合征组。按胃黏膜病理检查分为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浅表性胃炎伴肠化组、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组,进行Hp检测。统计各组Hp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餐后不适综合征组Hp感染阳性率与上腹疼痛综合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分型各组Hp感染情况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D患者Hp感染率没有明显升高,Hp感染与上腹痛综合征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分型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分型与消化道不同疾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印迹法观察120例慢性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不同类型Hp感染的构成比。结果:Ⅰ型Hp感染者中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构成比显著高于Ⅱ型;胃癌组的感染率高于慢性胃炎组(95.0% vs 66.6%,P〈0.05);消化性溃疡组的感染率(87.8%)虽比胃癌组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免疫印迹法进行Hp分型有利于临床对上消化道疾病病情的判断,Ⅰ型感染者可能更有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梁国栋 《吉林医学》2010,31(27):4659-4660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与幽门螺杆茵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80例消化性溃疡的患者施行胃镜检查及14C-尿素呼气检验。结果:内镜下诊断胃溃疡116例(41.4%),十二指肠溃疡118例(42.1%),复合性溃疡46例(16.4%)。消化性溃疡Hp感染阳性率达91.1%,其中胃溃疡Hp感染率最高(94.8%),十二指肠溃疡Hp感染率最低(86.4%)。结论: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根除Hp感染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疾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胃镜检查病例,比较反流性食管炎和慢性胃炎的Hp感染率,并将反流性食管炎按洛杉矶分类法分级,比较各级反流性食管炎的Hp感染率。收集经胃镜检查确诊的Hp阳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07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对照组53例,治疗组第1周给予标准三联疗法根除Hp治疗(口服雷贝拉唑10 mg,2次/d+克拉霉素500 mg,2次/d+阿莫西林1000 mg,2次/d),后口服雷贝拉唑10 mg,2次/d;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10 mg,2次/d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结束复查胃镜,治疗组行14C呼气试验检测Hp,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胃镜下食管炎症的改善。结果回顾性分析发现反流性食管炎和慢性胃炎Hp感染率分别为38.12%和56.22%,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反流性食管炎A、B、C、D级HP感染率分别为41.87%、37.74%、31.63%和25.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呈现反流性食管炎等级越轻,Hp感染率越高的趋势;随机对照研究发现治疗组进行Hp根除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有效率为90.48%,与对照组的88.68%相当,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有效率治疗组为55.88%,对照组为8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一种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过敏性紫癜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史学  李歆 《北京医学》2002,24(2):105-10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过敏性紫癜的关系并指导治疗.方法对100例以过敏性紫癜入院并均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感染HP患儿的过敏性紫癜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且多有腹型紫癜表现的特点,胃镜下多表现为重度炎症及溃疡.农村儿童感染率高于城市儿童.结论 HP感染可能是过敏性紫癜的病因之一.对有HP感染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可采用三联疗法.  相似文献   

15.
郭波 《世界感染杂志》2009,9(5):343-344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世界各地最常见的感染性病原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归为一类致癌因子。Hp感染与人类胃肠疾病的关系中免疫机制最为关键,并可能参与多种胃肠外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简介Hp与肝脏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为Hp致病机制的研究及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方法:冠心病组175例,消化系统疾病组150例,健康对照组120例,均抽静脉血取血清一滴测定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IgG。结果:冠心病组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IgG阳性率(54.29%)与消化系疾病组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IgG阳性率(60%)差异无显性(P>0.05),与健康对照组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IgG阳性率(34.17%)差异有高度显性(P<0.01)。结论:幽门螺杆菌可能是冠心病发生的病因之一,冠心病与幽门螺杆菌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1):37-39
目的探讨冠心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临床选择2016年5月~2017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42例,稳定型心绞痛4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40例,急性心肌梗死40例,同时选择体检健康者40例为健康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全部研究对象的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IgG阳性情况,应用散射速率比浊法检测全部研究对象血清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各种类型冠心病患者和对照组的幽门螺杆菌抗体IgG阳性情况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冠心病各种疾病分期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各种疾病分期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随着病情的加重而逐渐增高,即急性心肌梗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各种疾病分期的血清Hp-IgG抗体阳性情况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各种疾病分期的血清Hp-IgG抗体阳性情况随着病情的加重而逐渐增高,即急性心肌梗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密切相关,可用于评估冠心病的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炎症的程度、部位、活动性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为临床胃炎抗Hp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胃镜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165例患者行活检病理诊断及Hp检测,然后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结果 165例慢性非萎缩性胃患者Hp感染率为41.82%,与性别、胃黏膜炎症的程度、活动性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但与年龄、炎症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程度、活动性有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有必要作抗Hp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二者的关系,进一步了解Hp感染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针对144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96例健康体检者(非冠心病组),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的抗Hp-IgG,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Hp感染阳性患者血清中的抗CagA抗体,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冠心病组内皮素-1(ET-1),比较合并Hp感染的冠心病患者与非Hp感染者之间的差异。结果①冠心病组抗Hp-IgG阳性率(60.4%)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41.7%)(P〈0.05),去除常见的危险因素后,Hp感染仍能增加患冠心病的危险性(OR=2.09,95%CI 1.48~3.00)。②Hp CagA+毒力亚型感染增加患冠心病的危险性,而CagA-毒力亚型感染并未明显增加患冠心病的危险性。③冠心病组Hp感染者血浆ET-1水平显著高于非Hp感染者(P〈0.05)。结论 Hp感染是冠心病危险因素,CagA+毒力亚型感染可能更增加患冠心病的危险性,Hp感染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哮喘患儿与健康儿童幽门螺旋杆菌(Hp)14C感染率以及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b(IL-1b)含量的关系,分析探究Hp感染对儿童哮喘的作用机理,找出更佳防治儿童哮喘的对策方法。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随机抽取2010年8月~2012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0例哮喘患儿(哮喘组)、50例非哮喘Hp感染患儿(Hp感染正常组)、50例哮喘且Hp感染患儿(Hp感染+哮喘组)和50例健康儿童(正常组)为受试对象。利用14C尿素呼气检测仪检测Hp感染阳性率,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b(IL-1b)含量。结果 1哮喘儿童的14C尿素呼气检测阳性率为34.0%(哮喘组)和50.0%(Hp感染+哮喘组),明显大于健康对照儿童的4.0%(P〈0.05),且哮喘和Hp感染正线性相关(R=0.30,P〈0.05);2Hp菌株感染后的儿童14C尿素呼气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未感染儿童(P〈0.05),且哮喘和Hp阳性感染概率呈现正线性关系(R=0.47,P〈0.05)。3四组患儿IL-1b都满足正态分布,其中哮喘儿童的IL-1b浓度为(3.68±0.12)ng/m L,低于健康对照儿童的(0.61±0.04)ng/m L,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哮喘组儿童IL-1b浓度为(4.77±0.09)ng/m L,明显高于哮喘组儿童的(3.68±0.12)ng/m L,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哮喘儿童与无哮喘儿童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率和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b(IL-1b)含量有显著差异,这为哮喘患儿诊断提供了监测依据,在儿童哮喘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