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BL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PBL教学的内涵和发展现状,分析PBL教学应用于《针灸学》课程的可行性,同时结合前期的教学实践,从PBL在《针灸学》教学中合理布局、PBL教学模式下要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和PBL教学中学生角色的转变等方面,阐释PBL在《针灸学》教学中应用的一些体会。PBL教学的开展,将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针灸学》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2.
本案例教学法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文章总结了传统教学模式下中医类专业针灸学相关课程教学的弊端,提出了构建该课程"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的框架,并分析了其优势和应用价值,目的在于为高等西医院校中医类各专业的《针灸学》教学探索一套切实、高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为深化针灸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复合型人才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3.
在中医学相关专业《针灸学》教学中,主要体会在于更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采用巧用记忆法、合理调整教学内容、配合案例、微课、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并举,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当下《针灸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对《针灸学》的教学从课程内容安排、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学习主体意识、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教学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5.
《针灸学》教学应重视实践环节文绍敦(青海医学院810001)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重于实践。作为中医治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的针灸,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如何既将理论知识讲授给同学,又把针灸技能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学完《针灸学》这门课程之后,不仅懂得针灸理论,而...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一元多维教学法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和评价该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和应用价值。一元多维教学法是在汲取最新针灸学教学成果基础上总结而提出的全新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从穴性、定位、辨证、处方、针基和针技多角度入手,将中医经典研读和现代解剖学、神经科学理论知识相结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该教学法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并为丰富《针灸学》教学内涵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研究型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最新教学模式,在发达国家广泛使用。我国运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实验针灸学》本科教学改革尚未引入研究型教学模式。我们的前期调查显示,学生迫切需要提高《实验针灸学》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做了如下相关工作实践。一、调整教学大纲,完成实践研究型《实验针灸学》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在《实验针灸学》研究型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首要的一步是对原来的《实验针灸学》教学大纲做了较大调整。经调整后的教学大纲不仅包括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的要求,还增加了对基本理论知识所涉及的实验方法、技术的掌握、熟悉、了解三层次要求,这为完成《实验针灸学》研究型教学目标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二、课堂教学重心从教室向实验室转移,保障《实验针灸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顺利过渡我们实验针灸学过去的课堂教学除了20学时的实验教学在实验室外,44学时的教学均在教室。在研究型教学模式实践中,除了绪论、实验针灸方法的理论教学在教室,实验教学全部在实验室进行外,其余的教学均转移到实验室进行,保障了研究型教学实践的顺利过渡。三、课堂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融入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8.
《针灸学》“双前法”教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学》是中医学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临床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课程之一。由于学习内容多,课时少,大多数学生学习效果不佳,不但针灸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而且动手能力也较弱。本文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提出《针灸学》"双前法"教学方法改革,即提前练针和提前认穴的教学方法,通过前期的实践操作,增加感性认知进一步学习《针灸学》相关理论知识,利用有限的学时,让学生更好地熟悉穴位、掌握针刺要领。  相似文献   

9.
《针灸学》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提高针灸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阐述了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同时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实验针灸学》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笔者以针灸学院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获得科技创新基金立项和参加不同级别的学科竞赛为衡量标准,通过开展《实验针灸学》的教学实践,发现《实验针灸学》利于培养当代针灸医学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并且教学实践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针对《实验针灸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新探索,主要包括:整合理论课教学内容,增加科研方法学知识的传授,开展自设计实验,编写教学辅导书《实验针灸学实验指导》。通过教学实践,学生的科研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针灸学基础》实验课的教学是后期针推专业学生学习《刺法.灸法学》的重要环节课,是学生踏入临床实践的必经之路。刺法和灸法的使用,必须在一定腧穴部位上操作进行。那么如何正确地选取腧穴治疗疾病,如何准确地定取腧穴用于临床,这一过程则是《针灸学基础》实验课的主要内容。因此,目前教学方法的改革则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关于针灸学教改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梦 《中外健康文摘》2008,5(1):106-107
在临床医学类专业课程的设置中,针灸学是一门面向非针灸专业的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程。与针灸专业学生不同的是,他们只能从《针灸学》这一本教材中了解到有关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刺灸和治疗方法。课时的相对减少,而内容却要面面俱到,尤其是随着执业中医师考试中的针灸方面内容比重加大,无疑是给针灸学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主要是针对最近16年间在我国国内发表的案例教学方法在医学教育事业中的研究文献就行相应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的结果了解案例教学方法在我国中医针灸教学中的使用情况.方法:收集2001年到2016年期间在维普、万方、知网等数据库中所发表的文章,针对其中的与案例教学法在中医针灸学教学中应用相关的文章就行分析研究.结果:案例教学方法在我国中医针灸的教学中使用的比较少,相关的研究也寥寥无几.不能充分的研究案例教学方法在我国中医针灸学教学中的使用与意义.结论:在中医针灸学的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方法据哟很强的实践性,可以广泛的使用,但目前我国在案例的编写、学生的分配、学习效果的评价与考量、老师教学水平有限等不同方面的问题,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规范,综合使用一些比较先进的教学措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中医针灸学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实验针灸学》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中西医学科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这门课程是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在系统学习了《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通过《实验针灸学》课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针灸专业基础理论的进一步认识,明确针灸临床效果,开拓针灸科研思路。  相似文献   

16.
就《实验针灸学》教学实践中,如何让政论课与实验课,临床实验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学好专业课程,提高内在素质,成为学习的主人等方面,谈了教学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针灸内科学》是中医学、针灸学领域的重要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在《针灸学》专业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如何通过《针灸内科学》的学习,将学生培养成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能力强、社会适应性强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是本课程教师必须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笔者根  相似文献   

18.
《针灸学》是中医药院校骨伤专业、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临床主干课程 ,其教学内容包括针灸基础及针灸临床两部分 ,其中基础包括“经络腧穴”内容 ,临床包括“刺灸法”和“针灸治疗” ,如何上好这一门课 ,让学生真正从基础理论到临床操作均能有所掌握 ,则是每一位针灸临床教师所需要认真思考的。目前我院针灸教学基本上存在学生考试分数很高但实际操作水平相对偏低的状况 ,究其原因 ,我们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1 理论讲课时间多 ,实践时间少根据现行《针灸学》教学大纲要求 ,针灸学教学基本上按理论 6 4~ 70学时 ,实验操作 1 2~…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针灸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从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考试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提高针灸学教学质量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自1980年伊始,我国中医院校相继建立针灸系,以培养专门的针灸人才.在此思想指导下,将原来的《针灸学》一门课程分化成《经络学》、《腧穴学》、《针法灸法学》、《实验针灸学》、《针灸治疗学》等多门课程,加大了课时量,但却挤掉了必要的中医基本知识(如四部经典)和诸多临床课程(如《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五官科》)的教学.因此培养的学生虽然在针灸学知识方面有所加强,但却不能掌握一名中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防治疾病的基本技能.因此,这些年来,针灸系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防治疾病手段单调.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针灸专业临床课教学必须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