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目的探讨区域性肝血流阻断在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解剖性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区域性肝血流阻断32例(A组)、全肝入肝血流阻断28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肝血流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肝功能情况。结果 A组肝血流阻断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A组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P〈0.05)。A组术后第7天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术后第3天、第7天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解剖性肝切除时采用区域性肝血流阻断技术能显著减少肝切除过程中的出血量并减轻肝功能损害,是一种合理有效的肝血流阻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梁志伟  李丽 《中外医疗》2012,31(19):178-178
目的探讨转氨酶水平检测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比较了脂肪肝患者手术前、手术后的血清转氨酶的变化,分析脂肪肝与转氨酶的关系。结果术后第1、3天的ALT和AST两种转氨酶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且其中第1天的ALT和AST水平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而到了术后第7d则接近了术前水平(P〈0.05)。经过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中人肝血流阻断、手术方式是影响血清转氨酶水平的重要因素(P〈0.05);而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与血清转氨酶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转氨酶水平的检测在临床上对脂肪肝的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有效检测脂肪肝患者在术后的生理变化,从而可以有效防治术后肝功能异常,并指导患者的身体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方案对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手术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对比。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9月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手术患者80例,根据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分为对照组(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法)(Pringle法)和观察组(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法),每组各40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指标的水平以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60±75)min]、术中出血量[(429±184)mL]、肝门阻断总时间[(20.4±6.1)min]及术后住院时间[(11.5±3.6)d]与对照组[(154±86)min、(418±205)mL、(21.7±7.3)min、(10.0±3.5)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3、7天观察组的ALT、TBIL等肝功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腹腔积液发生率(7.5%)明显低于对照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4.10±0.9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76±0.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肝功能的恢复,且减少其并发症,尤其适合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第一肝门阻断与半肝血流阻断在肝切除术中的优点与缺点,为临床行肝切除术选择血流阻断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将病人分为两组:第一肝门阻断组(Pringle,n=35)及半肝血流阻断组(HVC,n=24),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4、7天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ALT)的变化,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Pringle组与HVC组比较,Pringle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白蛋白明显低于HVC组(P〈0.05),总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明显高于HVC组(P〈0.05)。结论半肝血流阻断较第一肝门阻断操作相对复杂,但肝功能损伤较轻,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比较肝癌伴肝硬化患者在肝切除术中应用不同的肝血流阻断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13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行肝切除术的80例肝癌伴肝硬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肝血流阻断方法分为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38例和全肝入肝血流阻断组42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记录术后患者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等肝功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半肝入肝血流组VS 全肝入肝血流组)手术时间(148±42 VS 142±34)、术中出血量(563±53 VS 547±23)、术后住院时间(12.7±5.1 VS 11.3±4.3)差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肝功指标(半肝入肝血流组VS 全肝入肝血流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77.81±9.08 VS 213.82±61.37)、血清谷丙转氨酶ALT(65.72±12.11 VS 197.40±56.28),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半肝入肝血流组7.9% 全肝入肝血流组28.6%,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肝癌伴肝硬化患者的肝切除术中,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法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法相比,有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肝脏功能恢复较快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李林鹏  王凯 《中原医刊》2011,(13):45-47
目的比较两种肝脏血流阻断方法在因肝脏恶性肿瘤行右半肝切除术中的作用,评价右半肝出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右半肝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9例肝癌行右半肝切除的患者分为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n=22)和右半肝出入肝血流阻断组(n=27)。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患者比例、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肝功能的恢复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输血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有1例患者术后死于肝脏功能衰竭。右半肝出入肝血流阻断组术后并发症数量明显减少、无患者死亡,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P〈0.05),且术后第7天的肝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P〈0.05)。结论右半肝出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可以提高因肝脏肿瘤而行右半肝切除的成功率和患者对手术耐受性,为右半肝切除手术提供了一个安全、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熊伟  俞小炯  董科 《中国医药导报》2012,9(35):99-100,103
目的运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对比研究第一肝门阻断、半肝入肝血流阻断和改良式绕肝提拉法肝血流阻断在肝切除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探讨改良绕肝提拉法(liver hanging maneuver)肝切除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将同期164例需行半肝切除的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第一肝门阻断组(A组,n=49),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B组,n=56)、改良式绕肝提拉法肝血流阻断组(C组,n=59)。比较各组间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术后血浆管引流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以A组出血最多,C组出血最少,经比较C组和A、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并发症例数和输血例数以C组最少,A组最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第3、7天,A组血清转氨酶明显高于B、C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肝功能恢复最快。结论改良式绕肝提拉法肝血流阻断肝切除和半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比第一肝门阻断肝切除更利于术后肝功能恢复,减少手术并发症。改良式绕肝提拉法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技术是一种安全、实用、术后恢复快的肝切除方法。  相似文献   

8.
魏孟奇 《广西医学》2012,34(12):1696-1697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肝门血流阻断方法在肝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5例肝脏疾病患者施行肝切除术,其中A组36例采用第一肝门血流阻断,B组29例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比较两种不同肝门血流阻断方法对病人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两组病人术后第1、3、7天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各时点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1);A组术后各时点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不同的肝门阻断均能有效控制出血,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更有利于术后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肝血量阻断方法对肝癌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的105例,分为全肝蒂阻断组38例、半肝阻断组32例、区域阻断组35例,对每组行不同肝血量阻断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区域阻断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情况、肝血阻断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全肝蒂阻断组及半肝阻断组(P<0.05)。区域阻断组术后第1、3、7天,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明显低于全肝蒂阻断组及半肝阻断组;而术后第3、7天清蛋白(ALB)水平明显低于全肝蒂阻断组及半肝阻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区域阻断组患者完全缓解(CR)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区域血流适时阻断技术能最大限度减少肝组织缺氧、缺血时间,有效控制切肝出血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血清VEGF,SIL-2R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TACE)前后水平变化。方法:30例临床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于介入术前1天、术后1天、7天、1月清晨空腹留取静脉血3ml,分离血清-70℃保存。VEGF,SIL-2R的测定采用ELISA法。结果: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在术前1天、术后1天、7天、1月的均值与术前比较,术后1天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值明显下降,与术前及术后1天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与术后7天比较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IL-2R水平术后1天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与术前及术后1天比较均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与术后7天比较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清VEGF,SIL-2R水平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前后存在明显的动态变化。(2)血清VEGF,SIL-2R检测有望成为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硫普罗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0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将患者完全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对实验组患者采取硫普罗宁治疗,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井底丹参、静推维生素 C 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3个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血清转氨酶水平及血脂等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转氨酶水平、总胆固醇含量及三酰甘油水平相比于对照组更接近正常水平,两组差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普罗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范围内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脂肪肝与血脂和转氨酶关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体检研究脂肪肝的患病情况及脂肪肝患者血清血脂与转氨酶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2003年度西安地区某设计院体检表1285份进行血脂、转氨酶、脂肪肝统计分析。结果:脂肪肝患者随年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且男性高于女性。高脂血症者的脂肪肝患病率高于血脂正常者,且脂肪肝患者多见甘油三酯(TG)升高。脂肪肝患者AST、ALT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对于健康人群年度体检肝功能、血脂及腹部B超,在脂肪肝的早发现、早治疗、疗效观察、预后判断上,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弹性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的疗效。方法:2001年3月至2004年3月我院选择经B超和(或)CT证实的NAFL患者19例,用弹性酶治疗,剂量每次30mg,每日3次口服,疗程12周,治疗前后测定肝功能、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并行B超和(或)CT检查。结果:治疗后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r-谷氨酰转肽酶(GGT)显著降低(P<0.01),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也有降低(P<0.01),B超和(或)CT发现脂肪肝有一定程度改善,治疗期间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弹性酶治疗NAFL有效,且安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过程中内质网应激标志物葡萄糖调节蛋白78的表达变化,探讨内质网应激在NAS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高脂饮食诱导NASH模型,检测血清ALT、AST、FFA、TG和肝组织MDA的变化,用RT-PCR与Western blot方法 检测NASH形成过程中肝组织GRF78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 NASH组大鼠血清ALT、AST、FFA、TG和肝组织MDA水平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肝组织GRP78基因和蛋白表达也随NASH加重而增强,16周时升高最为显著(P<0.01).结论 高脂饮食可诱导GRP78表达增强,启动内质网应激,导致脂质异常沉积,其可能与NAsH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张永文 《基层医学论坛》2013,(11):1363-1364
目的探讨分析手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并发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并发肝功能损害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重度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明显高于中度和轻度患者,血浆白蛋白明显较低;中度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明显高于轻度患者,血浆白蛋白也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炎性反应越严重,对肝功能的损害越大。根据患者炎性反应程度及肝功能损害的程度以及患者的情况,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肝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对治疗肝衰竭患者近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效果。方法:收集85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的综合治疗基础上,根据人工肝治疗模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患者行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43例患者行单纯血浆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谷草转氨酶(AST)的变化以及人工肝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经过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好转率分别为85.7%(36/42)、88.4%(38/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主要生化指标中ALT、AST、TBIL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ALT、PT、TBIL、AST值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ALT、PT、TBIL、AST值对应性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共103例次,最少1例次,最多5例次,人均2.45次,发生不良反应36例次(34.95%);对照组43例患者接受单纯血浆置换共99例次,最少1例次,最多4例次,人均2.3次,发生不良反应25例次(25.3%)。结论: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能有效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与单纯血浆置换比较,能减少血浆的用量,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按摩疗法治疗脂肪肝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对2009年4月—2011年1月间来诊的脂肪肝患者40例进行手法治疗。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变化,影像学变化,检测肝功与血脂(TG、TC、HDL、LDL)。结果:患者相关证状明显好转,B超、血脂、肝功等检测显示诸项指标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90%,其中治愈率为17.5%。结论:按摩疗法对脂肪肝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地缓解症状、改善肝功、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18.
恩替卡韦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48周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48周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前后对照实验研究的方法,比较15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采用恩替卡韦0.5 mg/d治疗48周前后肝功能、Child-pugh评分、HBeAg、HBV DNA等指标的变化,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8周后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清蛋白(ALB)和胆碱酯酶(CHE)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hild-pugh分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HBeAg血清转换1例。HBV DNA阴转率为86.7%(13/15)。治疗期间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48周,HBV DNA载量下降,肝功能改善,Child-pugh分级B级者获得改善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CT定量测定作为主要诊断与疗效评价指标,观察清肝方治疗脂肪肝的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取调整饮食及体育锻炼等方法进行基础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清肝方随证加减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肝功能、血脂、空腹血糖、肝/脾CT值比值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脱失4、3例。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4.61%vs 51.85%,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在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肝脏CT值和肝/脾CT值比值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清肝方治疗脂肪肝疗效显著,肝/脾CT值比值可以更直接、客观地判定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7):1-3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中肝功能异常者在常规护肝治疗基础上联合常规益生菌,对照组只单纯予常规护肝药或随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及T淋巴细胞指标(CD3~+、CD4~+、CD8~+)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AST、AL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益生菌能够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肝功能预后,调节患者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