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ICU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相关因素.方法 按照心肺复苏Utstein模式,收集ICU心搏骤停并进行心肺复苏抢救的病例157例,分为ROSC组(n=43)和自主循环未恢复组(non-ROSC组,n=114).分析可能影响ROSC的相关因素.结果 157例心肺复苏患者中有43例(27.4%)ROSC成功,ROSC组的年龄低于non-ROSC组[(59.7±15.2)岁 vs.(64.8±12.4)岁,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病为脑源性疾病不利于患者ROSC(OR=4.255,P=0.031),而原发病为心源性疾病(OR=0.133,P=0.009)、可除颤心律(OR=0.292,P=0.001)、心肺复苏持续时间≤15 min(OR=0.062,P=0.000)、肾上腺素使用剂量≤5 mg(OR=0.561,P=0.014)是影响ROSC的有利因素.结论 原发病、首次监测心律、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是影响ICU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ROSC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6):103-107
目的 分析院前急救过程中各因素对心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率的影响,为院前心肺复苏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年南京市急救中心接诊的3053例心搏骤停患者进行统计,院前实际救治1313例,共计48例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对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PR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初始心律、有无BLS、是否使用心肺复苏机、除颤、肾上腺素、气管插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PR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初始心律、是否除颤,有无BLS、气管插管,以上因素对ROSC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谨规范的院前急救措施能显著提高ROSC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早期气管插管对成人院内心搏骤停(IH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及存活出院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9 年 11 月至 2020 年 10 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生院内心搏骤停的 423 例患者,根据抢救期间是否行气管插管分为气管插管组(263 例)和非气管插管组(160 例),其中气管插管组又分为 15 分钟内气管插管组(118 例)和超过 15 分钟气管插管组(145例)。采用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15 分钟内气管插管组、超过 15 分钟气管插管组与非气管插管组患者 ROSC 和存活出院率的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5 分钟内气管插管组 118 例患者中 ROSC 的患者为 36 例,恢复率为 30.51%;超过 15 分钟气管插管组 145 例患者中 ROSC 的患者为 43 例,恢复率为 29.65%;而非气管插管组 160 例患者中 ROSC 的患者为 30 例,恢复率为 18.75%,15分钟内气管插管组、超过 15 分钟气管插管组与非气管插管组患者恢复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5 分钟内气管插管组118 例患者中存活出院为 55 例,存活出院率为 46.61%;超过 15 分钟气管插管组 145 例患者中存活出院为 48 例,存活出院率为 33.10%;而非气管插管组 160 例患者中存活出院为 49 例,存活出院率为 30.63%,15 分钟内气管插管组与非气管插管组患者存活出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初始心率、是否有旁观者、15 分钟内气管插管、长期居住地、有无入住 ICU、是否存在低血压/休克、是否存在严重创伤,均是影响患者存活出院率的因素。结论 气管插管时机影响成人 IHCA 患者ROSC 及存活出院率,其中 15 分钟内气管插管组的 ROSC 率和存活出院率均高于非气管插管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心搏骤停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以指导患者的抢救。 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149例行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心搏骤停患者资料,依据预后情况分为复苏成功组(44例)和复苏失败组(105例)。制作危险因素调查表,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病史、CPR公众科普、心搏骤停地点、CRP时间、ROSC间期、瞳孔、器官功能衰竭、复苏后APACHEⅡ评分、血压、D-二聚体水平等,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危险因素分析探讨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基础病史、CPR公众科普、心搏骤停地点、CRP时间、ROSC间期、瞳孔、器官功能衰竭、复苏后APACHEⅡ评分、血压、D-二聚体水平是影响患者预后复苏成功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基础病史、CPR公众科普、心搏骤停地点、CRP时间、ROSC间期、瞳孔、器官功能衰竭、复苏后APACHEⅡ评分、血压、D-二聚体水平是影响患者预后复苏成功的危险因素。 结论 经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的心搏骤停患者预后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临床应依据患者临床状况给予积极的治疗和护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已恢复自主循环(ROSC)的复苏病人最终死亡的可能原因。方法:回顾分析经急诊科抢救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从自主循环恢复到死亡的病情演变的基本过程,归纳其病情恶化的特点。结果:所有43例在ROSC后均处于昏迷、少尿或无尿状态。28例在ROSC后在继续静滴多巴胺的情况下能维持正常范围的血压,并逐渐出现自主呼吸,部分出现瞳孔缩小且对光反射恢复,以上情况维持时间数小时之后逐渐出现血压下降,自主呼吸消失,瞳孔再次散大固定,直至死亡。结论:ROSC后出现循环不稳定、持续少尿或无尿状态,既是ROSC后的早期临床表现之一,也是病情恶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年龄〉60岁和ROSC间期〉10min不利于ROSC后的血压恢复。  相似文献   

6.
院前复苏自主循环恢复4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2所医院门急诊应用王一镗心肺复苏术三阶段ABCD四步法进行心肺复苏208例,47例获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收集广西梧州市红十字会急救中心和里湖医院1997年6月~2001年6月门急诊心跳骤停208例患者的出诊记录、抢救记录或病历,按Utstein模式统计整理,其中徒手心肺复苏(CPR)无ROSC或证实死亡(出现尸斑、关节僵硬)及晚期绝症不予复苏者为无效复苏,共150例(只有登记,无病历);心肺复苏仅恢复心跳,无血压、脉搏,  相似文献   

7.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指心脏泵血功能的突然停止。心搏骤停发生后,由于血液循环停止,全身各个脏器的血液供应在数十秒内完全中断,迅即使患者处于临床死亡阶段,如果在数分钟内得不到正确救治,病情将进展至不可逆转的生物学死亡。随着动态心电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心搏骤停的发现也越来越多,通过给予积极的干涉治疗,能使疾病的预后得到很大的改善。本文搜集我院2006至2007年期间长时间心搏骤停的患者3例(其中一例停搏长达163s),现将其临床及动态心电图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王艳 《疑难病杂志》2010,9(8):581-583
目的确定预测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昏迷患者预后的指标。方法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昏迷患者213例,对其可能与预后相关的指标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年龄、基础疾病、心脏骤停场所不能预测患者预后,复苏开始时间、复苏持续时间、心跳骤停前的心律、复苏中有无室颤或室速、复苏后第3天的APACHEⅡ评分、复苏后有无肌阵挛或抽搐、有无脑干反射等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患者的预后。这些因素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排序分别为:脑干反射〉肌阵挛或抽搐〉复苏开始时间〉心跳骤停前的心律〉APACHEⅡ评分〉复苏中有无室颤或室速〉复苏持续时间。结论有无脑干反射、有无肌阵挛或抽搐、复苏开始时间、心跳骤停前的心律、复苏后第3天的APACHEⅡ评分、复苏中有无室颤或室速、复苏持续时间等指标是建立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昏迷患者预后预测系统的基本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32例急诊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首发症状、来诊方式、就诊时间和临床诊断等。结果:①本组232自主循环恢复患者中,有184例(79-3%)很快在急诊抢救区域死亡,收住ICU或CCU的只有48例(20.7%);②在住院患者中,有28例(58.3%,28/48)出院存活,其中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有9例(32.1%,9/28);③由意外事故所致的出院存活率为38.5%(5/13),高于心血管系统疾病(12.5%,7/56)、神经系统疾病(7.7%,4/52)、消化系统疾病(6.3%,1/16)、创伤组(8.9%,4/45)和消耗性疾病晚期(0,0/9),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④心血管疾病复苏患者完全康复的比例为100.0%(7/7),高于神经系统疾病组(O,0/4)、呼吸系统疾病(66.7%,4/6),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完全康复出院的比例还比较低,由心血管疾病、意外事故和创伤造成的心脏停搏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在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为心搏骤停院前急救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急诊科收治的院外心搏骤停患者93例,其中应用心肺呼吸机进行院前抢救的51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应用人工按压心肺复苏抢救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血压变化,观察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各项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肌钙蛋白 I(cTnI)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心肺复苏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中心率、呼吸、血压和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自主循环恢复、存活大于24 h和康复出院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即刻血清 NSE、NT-proBNP、cTnI、H-FA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主循环恢复24 h后研究组 NSE、NT-proBNP、cTnI、H-FAB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肺复苏机应用于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抢救可以有效缩短患者心肺复苏时间和自主循环恢复时间,降低患者心、脑、肺等重要脏器损伤,有效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8):34-40
目的 分析接受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支持的心搏骤停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我科收治的22例因心搏骤停而接受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 ECMO)辅助的成年患者(>18岁),分为有神经系统并发症组及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组,并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与CPR和ECMO相关的资料等数据的差异性。结果 22例ECPR患者中,63.6%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位年龄、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的比例、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比例及ECMO辅助前的中位pH值和血肌酐中位含量均明显高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组。有神经系统并发症组患者的自发循环恢复(ROSC)中位时间、持续无搏动灌注超过12 h的比例、ECMO持续时间、深镇静持续时间、ECMO运行24 h的气道内峰压、脓毒症发生比例及28 d病死率等均明显高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组(P<0.05)。此外,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CA到ROSC时间、持续无搏动灌注超过12 h、深镇静持续时间是ECPR患者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搏骤停后接受ECPR的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与不良结局密切相关。年龄、深镇静持续时间、CA到ROSC时间、持续无搏动灌注超过12 h是ECPR患者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超长时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的特征与预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回顾分析超长时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最终结局.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月至2002年12月在我院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持续30 min以上、自主循环恢复并维持6 h以上后收入我科ICU进一步救治的病例,共12例,男性10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3.5±19.7)岁.结果:本组12例患者,心肺复苏持续时间的中位数时间为45 min(31~120 min).出院时死亡者(CPC评分5分) 4例,分别死于循环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脑功能障碍者(CPC评分3分或4分) 3例;痊愈或轻微中枢神经系统缺陷者(CPC评分1分或2分) 5例.年龄和心肺复苏持续时间未显示出与出院结局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心肺复苏成功后48 h内患者是否清醒与出院结局有非常显著关系(P<0.01).结论:在自主循环建立后,超长时心肺复苏患者的出院结局并不总是很糟糕,应慎重对患者家属或相关人员作出放弃进一步救治的建议.在自主循环建立48 h后对患者出院结局进行预测将更加可靠,对家属作出的建议也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失血性心脏骤停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例因失血性休克致心脏骤停行ECMO治疗的患者。监测ECMO治疗前、ECMO治疗后10min,原发病解决后ECMO治疗1h、6h、12h、24h的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CVP);并抽取桡动脉血检测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乳酸含量。并且统计辅助时间。结果平均动脉压在ECMO治疗后10min比ECMO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原发病解决后ECMO治疗1h比ECMO治疗后10min有明显升高(P〈0.05);CVP在ECMO治疗后10min比ECMO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ECMO治疗后1h比ECMO治疗后10min显著升高(P〈0.05);经ECMO治疗后10min动脉血氧分压较ECMO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动脉血乳酸含量明显降低(P〈0.05),平均辅助时间(23.5±7.1)h。结论失血性心脏骤停行ECMO治疗的辅助时间短,心功能恢复快,成功率高,ECMO在失血性心脏骤停中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6):83-87+封三
目的 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监测用于心脏骤停患者评估心肺复苏质量和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6月~2020年1月丽水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心脏骤停且年龄在18~75岁之间的患者54例,实施标准心肺复苏(CPR)并行动态PETCO_2监测。根据是否自主循环恢复(ROSC)分为ROSC组(35例)和非ROSC组(19例),比较两组复苏过程中PETCO_2连续监测的结果,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不同时间点PETCO_2预测CPR效果的效能。记录可除颤心律患者除颤前1 min内的PETCO_2,并在除颤成功与失败患者间比较PETCO_2除颤前1 min;同时按照是否ROSC、入住ICU 72 h生存和死亡、出院时存活和死亡分组,分别比较各组患者的平均PETCO_2。结果 ROSC组患者在CPR开始5 min、10 min、20 min PETCO_2及平均PETCO_2方面均高于非ROSC组(P0.05);但CPR开始1 min PETCO_2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除颤成功患者的除颤前1 min PETCO_2明显高于除颤失败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ROC曲线显示,PETCO_220 min预测复苏成功的曲线下面积(AUC)[AUC=0.930,95%可信区间(CI):0.819~1.000]大于平均PETCO_2(AUC=0.862,95%CI:0.761~0.964)、PETCO_210 min(AUC=0.852,95%CI 0.722~0.982)、PETCO_25 min(AUC=0.741,95%CI:0.594~0.888);PETCO_220 min预测CPR成功的最佳节点为20.5 mmHg,此时其特异性为94.7%、敏感性为66.7%。ROSC组、入住ICU 72 h存活组及存活出院组的平均PETCO_2值均高于无ROSC组、入住ICU 72 h死亡组及出院时死亡组(P0.05)。结论 动态监测PETCO_2可有效评估心脏骤停患者CPR的质量和预后,包括预测可除颤心律心脏骤停患者的除颤效果,其中CPR 20 min时的PETCO_2≤20.5 mmHg可作为预后不良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心脏手术后心肺复苏困难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27例成年心脏手术后心脏骤停患者因心肺复苏困难应用ECMO救治,男性19例,女性8例,年龄42~76(60±8)岁,其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例,瓣膜手术5例,心包剥脱术及房颤射频消融术各1例。全部患者均经应用药物、实施电除颤及心脏按压等措施抢救无效紧急建立ECMO辅助。结果 27例患者心肺复苏(CPR)时间35~190 min(中位时间90min),ECMO辅助后全部患者均恢复自主心律,ECMO辅助时间13.5~207 h(中位时间95 h),监护室停留时间1~20 d(中位时间7 d)。21例(77.8%)患者成功撤离ECMO辅助,其中13例(48.1%)存活出院。6例患者未脱离ECMO,8例成功脱机后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感染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ECMO辅助24 h后患者平均动脉压(MAP)、血乳酸(Lac)、正性肌力药物评分(IS)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持续好转。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在年龄、肾功能衰竭需透析(CRRT)治疗人数、复苏后即刻MAP以及复苏72 h后IS、LVEF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ECMO可以提供紧急循环支持,挽救部分成年心脏术后心脏骤停而常规方法复苏困难的患者的生命,积极防治多脏器功能衰竭及脑损伤对改善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探讨体外循环心肺复苏(ECPR)抢救成年心脏手术后难治性心搏骤停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9月到2013年3月,应用ECPR救治28例成人心脏手术患者,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59.4±11.5)岁.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时间(115.5±68.2)h.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3例(82.1%),瓣膜病3例(10.7%),先天性心脏病2例(7.1%).所有患者均为静脉-动脉(V-A) ECMO.结果 18例患者成功脱机(64.3%),10例生存出院(35.7%),18例院内死亡.25例患者在ECPR前安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 (89%).多器官衰竭(MSOF)是主要死亡原因(10例,35.7%).16例在ECMO期间发生细菌感染(57.1%).结论 ECPR用于抢救心脏术后心搏骤停是安全有效的.选择合适的患者非常重要.心肺复苏(CPR)期间尽早评估并进行ECPR是提高成功率和生存率的关键.改善ECPR患者预后需要多种方法合理运用及多科室相互协作,在心搏骤停发生前后注意器官保护,减少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17.
<正>心跳骤停(cardiac arrest,CA)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均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CA可见于多种疾病的各个阶段,复苏成功率不高,甚至造成CA的病因不甚明确。SAH典型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诊断并不困难。而以CA为首发症状的SAH,由于心肺复苏无法常规进行头颅CT检查,给诊断增加了困难。本文通过对16例以CA为首发症状的SAH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来提高SAH-CA的快速病因诊断,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积极规范的复苏技术对心脏骤停患者早期干预的有效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急诊科连续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共88例。根据心肺复苏开始时间是否超过8 min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49例)开始抢救的时间小于8 min;B组(39例)开始抢救的时间大于8 min。结果:A组中复苏成功17例,成功率34.69%,B组中复苏成功1例,成功率2.5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脏骤停早期患者是否规范复苏,对复苏的成功率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