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测定金丝桃苷的油水分配系数,并考察金丝桃苷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情况。方法 采用经典摇瓶法测定金丝桃苷的油水分配系数;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研究金丝桃苷的肠吸收情况,考察其在小肠各段的吸收情况及药物浓度对吸收的影响。结果 在正辛醇-水体系中,金丝桃苷的油水分配系数log P为0.43;在正辛醇-缓冲液体系中,油水分配系数随pH值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质量浓度为5、10、20 μg/mL的金丝桃苷在大鼠肠道内均有较好的吸收,在不同质量浓度下金丝桃苷吸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应用摇瓶法能准确测定金丝桃苷的油水分配系数,由此推测的体内吸收情况通过大鼠肠灌流试验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2.
摘 要:目的 研究牛蒡子苷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方法建立牛蒡子苷大鼠肠吸收模型,考察牛蒡子苷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情况,计算牛蒡子苷的吸收速率常数(Ka)、吸收半衰期(t1/2)、单位时间吸收率(P)、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 牛蒡子苷10~50 μg/mL在肠道吸收的Ka、t1/2、P、Papp值不随质量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基本保持恒定。结论 牛蒡子苷在大鼠体内的小肠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转运。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芍药苷的大鼠小肠吸收,探讨芍药苷的吸收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采用肠外翻模型,测定不同质量浓度芍药苷溶液在大鼠空肠和回肠的吸收,同时观察加入聚山梨醇酯-80和P-糖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对芍药苷吸收的影响.结果 在20~120 mg·L-1内,芍药苷吸收未饱和,呈线性吸收,在低质量浓度下空肠与回肠吸收速率无明显差异,中、高质量浓度时回肠吸收速率要高于空肠,2 g·L-1的聚山梨醇-80对空肠吸收有促进作用,维拉帕米对芍药苷吸收有显著促进作用.结论 芍药苷在小肠外翻模型中吸收遵循一级动力学,芍药苷在不同肠段的吸收有差异,芍药苷是p-糖蛋白的底物,聚山梨醇-80有利于提高芍药苷的吸收.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肠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 以酚红为标示物,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以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灌流液中药物的含量,研究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在大鼠不同肠段吸收特性,并考察不同药物浓度对大鼠肠吸收的影响.结果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在十二指肠段的吸收明显高于其他肠段,增加药物浓度,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在十二指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基本保持不变.结论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在整个肠段都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且在十二指肠的吸收速率最快,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5.
地西泮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地西泮的在体肠吸收机理。方法:通过大鼠在体肠灌流和单向灌流模型,采用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药物浓度和油水分配系数,研究3种吸收促进剂Labrasol、Tween-80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对地西泮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结果:地西泮肠吸收速率与灌流液的pH值和肠段部位有关,地西泮为全肠段吸收,其中十二指肠和空肠的吸收速率较大,分别为(0.186±0.006)h-1和(0.170±0.011)h-1;回肠和结肠段吸收速率依次减小,分别为(0.086±0.023)h-1和(0.059±0.012)h-1。Labrasol和Tween-80可明显增加地西泮在小肠段的吸收速率。结论:地西泮的肠吸收机理为被动扩散,其吸收动力学符合一级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积雪草苷的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试验,利用HPLC法测定积雪草苷的量,分别研究药物浓度和吸收部位对积雪草苷吸收的影响.结果 在25~100μg/mL,小肠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无显著性差异.各肠段的Ka和Papp有显著性差异,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Ka分别为(0.0298±0.0043)、(0.0365±0.0076)、(0.0335±0.0081)、(0.0070±0.0015)min-1,Papp分别为(3.42±0.63)×10-3、(4.02±1.07)×10-3、(3.79±0.77)×10-3、(1.72±0.43)×10-3cm·min-1.结论 一定范围的药物浓度对积雪草苷的Ka和Papp无影响,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7.
8.
目的通过在体单向肠灌流法研究葛根素的肠吸收机制,比较酚红法与改良重量法在研究葛根素吸收机制上的适用性。方法采用酚红法、改良重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并用HPLC法对灌流前后葛根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不同质量浓度(100、200和400μg.mL-1)的葛根素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结果酚红法测得的葛根素的吸收参数基本为负值,其结果不符合常理。改良重量法测得葛根素在各肠段均有吸收,但各肠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存在明显吸收窗;葛根素浓度升高,肠吸收有所增加,且不存在饱和现象。结论改良重量法相对酚红法更适用于葛根素的在体肠吸收研究。  相似文献   

9.
通过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SPIP),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肠液中缬沙坦的浓度,研究缬沙坦的肠吸收动力学与P-糖蛋白(P-gp)和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对缬沙坦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缬沙坦为全肠段吸收,吸收速率与灌流液的pH和肠段部位有关,吸收速率按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和回肠顺序下降。缬沙坦在十二指肠的非线性吸收动力学参数为Ka=0.328 h-1;Vm=72.652μmol/(L.h);Km=10.968μmol/L;Vms=69.115μmol/(L.h);Kms=0μmol/L。空肠、结肠和回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595±0.091),(0.586±0.153)和(0.551±0.030)h-1。与原药组相比,含P-gp抑制剂药物组Papp显著增加,含OATP抑制剂药物组Papp显著减少(P<0.05)。缬沙坦的肠吸收机制为主动转运-被动扩散混合吸收,符合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0.
张小华  陈力学  贾毅敏 《重庆医学》2012,41(36):3871-3873
目的研究盐酸普萘洛尔(PNH)的肠吸收情况,为制剂合理选择处方和临床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大鼠单向灌流模型,引入了重量法来标示灌流液体积。考察药液浓度和pH值对肠吸收的影响。结果 PNH在全肠道均有良好的吸收,且吸收不受药物浓度和pH值的影响。结论可以考虑将PNH制成匀速释放的剂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瓜蒌薤白(GX)提取物中3,29-二苯甲酰基栝楼仁三醇(DK)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单向灌流模型,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PDAD)测定大鼠在体肠灌流GX提取物中DK的浓度变化,研究其吸收部位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 GX提取物中DK的主要吸收部位为空肠、回肠和结肠,且三部分肠段间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均显著大于十二指肠的吸收(P<0.05);不同浓度的GX提取物中的DK的Ka值和Papp值无显著差异。结论 GX提取物中DK在全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其中空肠、回肠和结肠吸收最好,药物浓度对GX提取物中DK的Ka值和Papp值无影响,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考察雷公藤甲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情况,为其安全合理应用提供生物药剂学依据。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实验,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 (UPLC) 法测定雷公藤甲素的量,分别研究吸收部位和药物浓度对雷公藤甲素吸收的影响。结果 4、8.3、20 μmol/L 雷公藤甲素灌流液在各肠段的有效渗透系数 (Peff*) 和 10 cm 肠段吸收百分比 (10 cm % ABS) 依次为十二指肠>结肠>空肠>回肠,各肠段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不同质量浓度 (4~20 μmol/L) 的雷公藤甲素在肠道内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雷公藤甲素在大鼠肠道内有较好的肠吸收,对肠段无明显的吸收部位选择性,一定范围内的药物浓度对雷公藤甲素的 Peff* 和 10 cm% ABS 无影响,初步判断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3.
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中补骨脂素的吸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补骨脂素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性及其机制,探讨其在临床上血药浓度差异较大的原因。方法:采用改良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通过颈静脉插管补充血液、肠系膜静脉插管采集血样,同时收集灌流流出液,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补骨脂素含量,计算其通透率。结果:补骨脂素在大鼠小肠内通透率较高,吸收较好。不同浓度的补骨脂素灌流时均以约30%的比例吸收入血,且通透率Plumen,Pblood在所测浓度范围内基本保持不变。结论:补骨脂素在大鼠小肠的转运机制为被动转运,不受P-糖蛋白的影响,临床上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可能与肝脏的首过效应有关,而非小肠吸收代谢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四妙勇安汤中绿原酸在大鼠肠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绿原酸和酚红的质量浓度。结果绿原酸在十二指肠、回肠、空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816、0.0912、0.0748 h-1,回肠与十二指肠、空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绿原酸吸收动力学方程为Y=-0.0886X+2.8993(r=0.9932),吸收速率常数为0.0886 h-1。结论绿原酸在回肠段的吸收优于十二指肠段和空肠段,药物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5.
单向灌流法研究阿奇霉素泡囊的大鼠在体肠吸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阿奇霉素泡囊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性质。方法 选择健康SD雄性大鼠6只,分为2组,运用单向灌流模型考察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以及结肠在灌流速度为0.2 mL/min以及灌流时间为1 h条件下的药物吸收情况。采用HPLC法对药物的质量浓度进行检测,并计算其吸收速率常数(Ka)及有效渗透率(Peff)。结果 阿奇霉素泡囊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以及结肠的KaPeff分别是阿奇霉素的2.41、2.35、2.54、2.95倍和2.34、1.47、2.20、1.40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奇霉素泡囊能明显改善药物在体肠吸收。  相似文献   

16.
咖啡因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咖啡因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回流装置,在浅麻醉状态下,主要从吸收部位、药物浓度、pH值等3方面对咖啡因的肠段吸收特性进行研究.以UV法和HPLC法分别测定酚红和咖啡因的含量.结果:咖啡因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在药物浓度为2.5、5、10、25 mg/L 时分别为0.252、0.247、0.304、0.232 h-1;在pH值为7.8、6.8、5.4时分别为0.267、0.274、0.247 h-1 ;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时分别为0.112 0、0.099 6、0.095 5、0.069 5 h-1.结论:一定范围的药物浓度对咖啡因Ka无影响;在pH7.8~5.4范围内,药物的Ka无显著变化;药物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吸收较好,在结肠的吸收较差;咖啡因在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771726大鼠在体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回流装置,以UV法和HPLC法分别测定酚红和A771726的含量。结果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2h后对A771726的吸收百分率分别为36.0%±2.1%、27.5%±4.2%、38.1%±5.1%、22.5%±2.3%,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232±0.023、0.172±0.042、0.261±0.044、0.122±0.011(1/h)。在低、中、高3种不同浓度下,A771726全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712±0.094、0.719±0.106、0.703±0.143(1/h),差异无显著性。结论A771726在大鼠各肠段均有吸收,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吸收动力学为一级吸收。  相似文献   

18.
研究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在体肠吸收特性。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并测量其粒径电位。雄性SD大鼠分别单剂量灌胃给予吴茱萸碱和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后(按吴茱萸碱计,质量分数为250 mg/kg),在预设时间点取血并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样品中吴茱萸碱的含量,用DAS 2.1.1软件分析药代动力学数据;建立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情况。结果显示,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和电位分别为180.10 nm和-17.90 mV。吴茱萸碱和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的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62.60±14.03)和(4 084.31±17.21)μg/L·h,峰浓度分别为(163.40±13.27)和(616.90±21.04)μg/L。吴茱萸碱脂质纳米粒在各个肠段的吸收均显著高于吴茱萸碱(P<0.05),且其在结肠的吸收优于其他肠段。其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45.10±6.08)×10-5,(48.20±1.21)×10-5、(22.10±3.18)×10-5、(59.10±1.11)×10...  相似文献   

19.
齐墩果酸新型前体脂质体大鼠小肠吸收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齐墩果酸新型前体脂质体大鼠小肠吸收情况,探讨制备齐墩果酸新型前体脂质体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新型前体脂质体制备方法制备齐墩果酸前体脂质体,采用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齐墩果酸前体脂质体的大鼠小肠吸收,以齐墩果酸溶液同法考察吸收情况作为对照。结果:齐墩果酸前体脂质体给药后大鼠浆膜侧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齐墩果酸前体脂质体可增加齐墩果酸的大鼠小肠吸收,初步表明齐墩果酸前体脂质体这一剂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