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讨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疗法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本院收治的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疗法的护理进行总结。结果溶栓后6h内观察疗效。3例4h内溶栓者均获痊愈,19例显效,4例改善,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达78.6%。结论护理得当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成功的重要辅助手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ATD消融及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价值。方法 22例经彩色Doppler超声检查证实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先于下腔静脉内放置滤器,后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6例同时行月国静脉ATD消融。尿激酶用量为25-100万U/天,平均给药5—10天。结果 22只下腔静脉滤器全部释放到位,展开良好。6例经ATD消融患,下肢深静脉即时开通。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后痊愈7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0例。无一例出现肺动脉栓塞及颅内等重要脏器出血。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ATD消融及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溶栓、抗凝疗法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组 6 6例DVT患者经尿激酶 2 5万U +生理盐水 5 0 0ml静脉滴注 ,每日一次 ,3— 7天 ;速碧林 0 4mi皮下注射 ,每日一次 ,3— 7天。结果  33例痊愈 ,17例显效 ,16例进步 ,1例肺栓塞。总有效率 98 5 %。结论针对DVT应用溶栓、抗凝治疗能显著提高疗效 ,安全、方便、易行 ,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溶栓治疗方法及护理。方法对18例DVT患者用小剂量尿激酶经患肢足背静脉滴入并踝部加压方法溶栓,严密观察病情,做好肢体护理,心理护理及疾病健康教育。结果18例患者中临床痊愈6例,显效9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4.4%。结论对脑卒中并发DVT患者经患肢足背静脉滴入尿激酶并踝部加压溶栓治疗,实施个体化护理,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综合介入治疗护理效果。方法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经导管溶栓及患肢足背静脉加压溶栓和全身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认真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结果 35例患者痊愈27例,显效6例,有效2例,有效率100%。未发生出血、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综合介入治疗及护理,效果良好,能有效溶栓并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经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3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动脉介入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确诊的37例患者无溶栓禁忌症即给予经股动脉以Seldinger技术顺行置管于患侧股动脉,先从鞘中或导管中注入尿激酶20万U,继之恒速泵入尿激酶1~2万U/h,持续3~7d,同时结合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抗凝治疗。结果痊愈10例,显效21例,有效6例,全部获效。穿刺部位2例出现血肿,2例出现瘀宽,无其它出血并发症。结论经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效果确切,创伤小,用药量小,并发症少,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及治疗。方法我科自2004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380例,其中并发下肢静脉栓塞患者22例。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治疗与护理效果。结果本组患者22例经治疗和护理,痊愈17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1%。结论早期积极诊断、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加强护理能够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效果,并能够预防致命性肺栓塞。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ATD消融及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价值。方法22例经彩色Doppler超声检查证实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先于下腔静脉内放置滤器,后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6例同时行月国静脉ATD消融。尿激酶用量为25~100万U/天,平均给药5~10天。结果22只下腔静脉滤器全部释放到位,展开良好。6例经ATD消融患者,下肢深静脉即时开通。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后痊愈7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0例。无一例出现肺动脉栓塞及颅内等重要脏器出血。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ATD消融及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见性护理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给予溶栓治疗的同时,采用预见性护理,以对术前、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不良反应等尽早做出处理。结果本组患者经治疗后7~14d痊愈出院,治愈8例,显效22例,有效8例,无效2例。采取预见性护理,患者恢复良好,未见明显并发症出现。结论在溶栓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情况采取针对性预见性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溶栓治疗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溶栓治疗方法及护理。方法对36例DVT患者用小剂量尿激酶经患肢足背静脉滴入并踝部加压方法溶栓,严密观察病情,做好肢体护理,心理护理及疾病健康教育。结果36例患者中临床痊愈12例,显效18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4.4%。结论对脑卒中并发DVT患者经患肢足背静脉滴入尿激酶并踝部加压溶栓治疗,实施个体化护理,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3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检测,观测患肢静脉管径、受累部位,观察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的血流特征.结果 急性血栓患者静脉管径增宽,内有不规则低回声.彩色多普勒显示完全阻塞者无血流通过;不完全阻塞者为充盈缺损,血流缓慢.经溶栓等系列治疗后,血流逐渐恢复.慢性血栓显示回声较高,治疗后范围缩小,时间较长.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及疗效的评价有重要意义,且重复性好、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12.
雷跃华  杨玉辉  李曦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0):3059-3060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下肢DVT患者76例(患肢81条)的临床资料,均为彩超检查明确发现DVT及其部位、范围,治疗采用抗凝、溶栓、祛聚及对症治疗.结果:本组患者疗效满意,54例下肢肿胀、疼痛症状缓解,复查彩超提示深静脉再通,18例症状明显减轻,复查彩超提示深静脉部分再通;2例发生股青肿,转入上级医院安置下腔静脉滤器并手术取栓;2例因晚期肿瘤和脑出血死亡.均随访6个月~2年;结论:下肢DVT患者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通过抗凝、溶栓、祛聚等综合治疗可以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消融术后抗凝溶栓用药方案。方法超声消融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40例,术后根据患者病程长短、术中病变处理情况、术后治疗效果调整用药方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血管均再通,静脉平均狭窄由95%减少到8%±20%,肢体肿胀消失。结论合理术后用药对于加强超声消融术的效果、预防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2例下肢DVT患者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急、慢性期病变血管超声表现差别明显。在二维超声上,急性期被栓塞的静脉血管增宽或正常,血栓呈无回声或低回声;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被栓塞血管扩张程度减小,甚至变细,血栓回声逐渐增强,呈中等及偏强不均质回声,并且可以观察到管腔部分再通;在彩色多普勒上,急、慢性期患者均表现为病变部位的静脉管腔内血流消失或充盈缺损。结论作为方便快捷的无创检查手段,超声是诊断下肢DVT以及评价疗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刘小雅  林芳  翟剑 《中国医药科学》2013,(20):191-192,194
目的研究观察venaflow压迫法预防妇产科高危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科80例DVT高危风险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venaflow的小腿充气压迫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小腿按摩法加序贯加压袜,配合双下肢等长收缩运动、平衡饮食及对症处理,分别于第1、7天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症状体征、下肢静脉彩超和血浆D二聚体测定,按照DVT诊断流程判断。结果两组均未见严重下肢DVT和肺栓塞(PE),实验组下肢DVT发病率7.5%,双下肢血栓1例、单肢体血栓2例;对照组下肢DVT发病率25%,双下肢血栓2例、单肢体血栓8例;实验组显著地降低静脉血栓的风险。另外,实验组第7天静脉流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naflow压迫法明显地加快静脉血流速,有助于预防妇产科高危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降低其静脉血栓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苏倩  张莉  夏玲玲  郜玉峰  李家斌 《安徽医药》2022,26(8):1562-1566
目的明确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肝衰竭(LF)病人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ALSS治疗的肝衰竭病人216例,选择有临床症状并经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其中30例采用抗凝、溶栓等药物+气压梯度治疗,另36例实施手术治疗,并同时采取抗凝、溶栓及气压梯度治疗。观察本组患者有无出现肺栓塞的症状及体症,定期透视滤器的形态与位置。结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全部成功,经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及体征消失,无肺栓塞发生。随访2—24个月,滤器无移位,未发生肺栓塞。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可有效防止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可为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8.
周勤 《中国医药》2012,7(5):593-594
目的 观察并评价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1年2月至2010年6月期间收治的3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溶栓、抗凝结合静脉滤器置入治疗,测量、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患侧、健侧小腿中部及大腿中部、大腿根部周径,判断疗效.结果 37例下腔静脉滤器均成功植入,大部分患肢1周内血液回流均明显改善,症状减轻,总有效率为94.6% (35/37);患者治疗前后小腿中部、大腿中部、大腿根部患侧与健侧周径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6±2.4)cm比(1.8±1.4)cm,(5.3±2.5)cm比(1.4±1.0)cm,(5.5±2.3)cm比(1.5±1.6)cm,均P<O.05].术后1~6个月随访,均未出现肺栓塞症状.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操作简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回流,并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Autar量表在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Autar量表对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48例行脊柱开放性手术的患者于术后24 h内进行下肢DVT的风险评估,依据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3组,观察3组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 148例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共发生DVT 11例,发生率为7.43.%;其中,低危组68例患者中发生DVT 1例,发生率为1.47.%;中危组46例患者中发生DVT 4例,发生率为8.70%;高危组34例患者中发生DVT 6例,发生率为17.65%;不同评分组患者并发下肢DV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Autar量表对脊柱术后患者进行DVT形成风险评估可以很好地预测其下肢DVT发生的风险,有助于医护人员对脊柱术后患者采取预见性治疗与护理干预,减少脊柱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并发肺血栓栓塞症(PE)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58例DM行双下肢99mTc.MAA深静脉显像(和/或超声检查)、肺灌注显像,同期获取空腹血糖、血胆固醇、血甘油三酯等实验室资料及年龄、病程、胸部症状(胸痛和呼吸困难)、下肢症状(肿胀、静脉喵张和DM足)、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等临床资料。利用SPSS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和)(2检验。结果28例DM(48.3%)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10例(17.2%)并发PE,有DVT的DM的PE发病率(32.1%)明显高于无DVT的DM(3.3%)(X2=6.53,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胸部症状、下肢症状、急性并发症3因素各自的PE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年龄、病程、血糖、血胆固醇、血酯、血压、体重指数、糖尿病类型等因素各自PE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均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PE危险因素包括胸部症状(Score=13.316,P〈0,01)和下肢症状(Score=7.780,P〈0.01),而其他因素的危险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有胸部症状、下肢症状和/或下肢DVT的重症DM患者应尽早干预治疗,以减少PE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