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与院内溶栓治疗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院前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必要性及安全性。方法对象为2005年1月-2008年1月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其中35例由我院急诊科进行院前溶栓治疗,37例进行院内溶栓,并将两者对比分析。结果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院前溶栓组为(108.29±29.05)min,院内溶栓组为(179.38±45.67)min。再通率院前组为71.43%,院内组为45.95%。心脏事件发生率院前组为11.43%,院内组为32.4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院前溶栓治疗能缩短发病至开始溶栓的时间,提高冠脉再通率。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是必要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危及生命的心血管急症之一 ,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可使冠状动脉完全或部分再通 ,缩小梗死面积 ,改善预后。但大多数的AMI患者接受溶栓治疗是在医院的心血管内科病房进行 ,病人经检查进一步确诊 ,办理住院手续后再送入病房 ,才开始溶栓治疗 ,往往延迟了溶栓时间 ,甚至失去再通的机会 ,可见AMI患者院前早期静脉溶栓救治的重要性。本中心自 1999年 6月成立以来经院前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7例AMI患者均于 6小时内就诊于我急救中心 ,男 14例 ,…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急危重症,其临床表现特点是年龄越大,病情往往越重,预后越差,而近年来我们应用尿激酶对老年人AMI进行了院前静脉溶栓。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院前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国产尿激酶(uk)中等剂量对AMI院前急救溶栓治疗78例,其疗效与80例常规治疗相比较。结果①院前溶栓组冠脉再通率86%,对照组冠脉再通率67%;②溶栓组死亡率为2.6%,对照组为8.8%;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溶栓组为7.4%,对照组26.3%。结论AMI溶栓治疗开始的越早越好,成功的溶栓治疗能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院前溶栓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例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前进行溶栓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血管再通率75%(9/12例),12例住院2~6周好转出院.结论 尽早静脉溶栓是适合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院前静脉溶栓治疗的优越性和特殊性。方法:120急救现场诊断的可疑AMI无溶栓禁忌证患,征得患同意就地静脉沉吟栓治疗后送至CCU治疗,同时设既往院内溶栓组为对照,记录发病及就诊至溶栓时间,溶栓后1h内并发症,包括室性心动过还(室速)、心室颤动(室颤)、Ⅲ°房室阻滞、死亡率,7~10天左室射血分数(LVEF),30天死亡率,临床判断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结果:人选院前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率高、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预后差的特点,日益成为危害各国人民健康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再灌注治疗为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改善近期、远期预后带来了希望,然而不容回避的是,目前3种再灌注方法均有其不足之处,如何优化治疗方案是当前循证医学亟待回答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院前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入院后择期溶栓治疗;治疗组患者接受院前溶栓治疗,对比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心肌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及治疗总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治疗组为93.3%;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院前溶栓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可快速改善心肌功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院前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行院前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作为院前组,选取同时段内家属护送入院治疗的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院内组,两组患者均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患病至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间隔情况及冠脉再通率。结果院前组患者确诊及患病至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均较院内组短,冠状动脉再通率较院内组高(90.0%比6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采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有效缩短患者患病及确诊至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提高冠脉再通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院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周燕玲 《中国全科医学》2003,6(12):1027-1027
80年代以来,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进入了再灌注治疗的年代,其中最常用的再灌注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1994~2000年我们对178例AMI患者除常规治疗外,还给予溶栓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再通25例,再通率83.33%;未通5例。再通病例中均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6例,室性早博7例,短阵室速4例,室颤2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窦性心动过缓6例,死亡6例均为窦性心动过缓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早期溶栓仍然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措施,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缓慢心律失常死亡率明显高于快速心律失常(P〈0.05)。  相似文献   

12.
男性和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率差异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男性和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治疗,探讨不同性别住院死亡率差异的原因。方法:回顾性研究1994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246例男性和537例女性AMI患者,对比不同性别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治疗和预后的差异。结果: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年龄大[(67.7±8.5)岁vs (60.4±11.6)岁, P<0.001],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高(51.40% vs 39.25%,28.31% vs 14.69%,P均<0.001),入院时血清总胆固醇>4.68?mmol/L和心功能≥killipⅢ级者多(73.37% vs 57.22%,11.92% vs 5.22%,P均<0.001)。男性和女性的心绞痛史(64.53% vs 66.85%,P=0.344)、陈旧性心肌梗死史(8.91% vs 9.87%,P=0.519)和冠心病家族史(22.98% vs 20.68%,P=0.348)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男性患者多有吸烟和饮酒史(69.74% vs 14.71%,78.49% vs 24.77%,P均<0.001)。女性患者急性期再灌注治疗率(22.16% vs 28.01%,P=0.010)和住院期间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显著低于男性(64.43% vs 70.14%,P=0.017)。女性患者住院死亡率高于男性(11.92% vs 6.90%,P<0.001)。结论:女性AMI患者住院死亡率显著高于男性,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性别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住院治疗不同,女性患者年龄大,伴随危险因素多,急性期再灌注治疗率和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亦显著低于男性。  相似文献   

13.
叶艳芳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5):1762-1763
目的:探讨分析基层医院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8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并早期采用心电监测下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溶栓患者均成功再通。最终存活17例;死亡3例,其中男2例,女性、糖尿病患者1例。治疗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尿道出血各1例。结论:基层医院早期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提高再通成功率,安全可行,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启动时间及用药后对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按照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不同启动时间(3、6、12h)分为三组各20例。于发病后第7天采用心脏超声检测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并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溶栓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溶栓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室间隔收缩幅度(LVPWae)、左心室后壁收缩幅度(IVSae)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三组间以上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于发病3h内行尿激酶溶栓治疗,此时间内用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STEMI患者96例,按是否加用氯吡格雷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采用肠溶阿司匹林片口服,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溶栓12 h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组4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以后75 mg/d.临床观察指标为梗死相关动脉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Ⅲ级血流、冠脉内血栓、出血并发症、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结果 氯吡格雷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TIMIⅢ级血流者的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冠脉内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在出血并发症、再梗死、心源性死亡、总死亡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尿激酶溶栓治疗STEMI能改善梗死血管畅通率,并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袁乐红 《中华医护杂志》2006,3(3):225-225,224
目的研究1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观察与护理。方法运用护理程序,对18例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充分做好溶栓前准备、溶栓时的专人守护滴药、溶栓后心电监护生命体征及心电图变化,护送冠脉造影,观察溶栓后有否并发出血,指导患者休息与活动,协助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结果全组患者溶栓后90min冠脉再通率达50.6%.68.7%,溶栓后24h胸痛减轻或消失,休克纠正,生命体征平稳,患者痊愈出院。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AMI并发心源性休克除了把握时机外,必须有护士的严密监测与精心护理,力争及时发现与控制溶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动态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水平变化,探讨其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66例AMI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将其分为再通组(48例)和未通组(18例),于治疗前后检测其血清CRP水平,并与30名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AMI患者溶栓前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再通组与未通组相比血清CRP峰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溶栓再通组第7天时血清CRP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动态检测AMI患者溶栓前后血清CRP水平变化,对溶栓的疗效观察、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疗效对QTd的影响,QTd的变化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将128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病人分成再通组和未再通组,比较静脉溶栓前、后2小时、12小时、24小时、2~7天、14天、21天和睦周的QTd、QTcd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静脉溶栓再通组QTd、QTcd呈逐渐减小,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静脉溶栓未再通组QTd、QTcd变化不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可降低QTd、QTcd,同时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2)QTd、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解国产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国产UK静脉溶栓治疗AMI75例,观察其疗效与梗塞部位,溶栓时间与疗效的关系,并观察了并发症及病死率。其中68例作了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临床判断梗塞相关血管开通率68%(51/75),前壁梗塞血管开通率7273%(24/33),下后壁梗塞血管开通率6579%(25/38)。6小时溶栓血管再通率7679%(43/56),6~12小时溶栓血管开通率4211%(8/9)。冠状动脉造影判断血管再通率6176%(42/68)。结论:国产UK是安全有效的溶栓剂,疗效与梗塞部位无关,与溶栓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20.
杨芳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9):60-61,63
目的对比研究瑞通立(化学名为瑞替普酶)与尿激酶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8月~2011年9月收住本院的STEMI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瑞通立)和B组(尿激酶)各30例,观察两组血管总再通率、在发病3h内及3h后溶栓血管再通率、死亡率、出血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120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A组总的血管再通率(86.66%)高于B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3h内较3h后溶栓的再通率有明显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死亡率、并发症及120dLVEF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治疗中瑞通立疗效优于尿激酶,两组在发病3h内溶栓冠脉再通率均高于3h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