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义国  王亚茹 《山东医药》2009,49(1):106-107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UC和CD在临床表现方面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两者又各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正>儿童炎症性肠病(PIBD)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和炎症性肠病未定型(IBDU)3种。UC通常是累及直肠表面的炎症,并以连续方式延伸至邻近黏膜,CD的特点是透壁性炎症累及胃肠道的任何部位。IBDU是局限在结肠黏膜的炎症,其组织学特征在UC和CD之间无法区分[1]。PIBD因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与免疫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IBD发生以欧美国家为最高,亚洲国家相对较低,全球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也在上升。黏膜免疫是IBD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们已认识到免疫功能紊乱并非IBD伴随情况,而是其重要致病因素,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结肠镜检查的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结肠镜对炎症性肠病镜下和活检病理形态改变的认识不断加深 ,它的使用价值也不断提高。Fr櫣hmorgen总结过去 10年经验 ,发现对溃疡性结肠炎确诊率达 93.9% ,对克罗恩病达 77.3%。因此 ,近年来有倾向 ,结肠镜应列为诊断炎症性肠病的常规检查。结合我院过去 2 0年中炎症性肠病所见的形态改变 ,对其使用价值进行讨论。  炎症性肠病在结肠镜下的形态 ,首先表现为分布方式和累及部位不同。溃疡性结肠炎呈连续性分布 ,并且疾病初期往往先累及直肠 ,逐渐向近端结肠蔓延 ,严重者累及整个结肠 ,仅有极少数倒灌性肠炎者可达回肠末端近…  相似文献   

5.
炎症性肠病是克罗恩病(肉芽肿性肠炎、节段性肠炎或局限性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的统称^[1],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且病情轻重不等。此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肠道疾病,由于病程慢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点,病人非常痛苦。本文通过对我科近两年来收治的43例炎性肠病病人在采取积极治疗的同时,实施身、心整体护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都属于炎症性肠病(IBD)。IBD肠外表现的病因可能涉及到多种因素,有时候IBD的肠外表现(IBD本身累及其他器官)与IBD继发的肠外并发症(如营养不良、慢性炎症、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所致)比较难鉴别。一般而言,IBD的肠外表现与IBD的活动性一致,但有些可能与IBD的活动性不一样,例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强直性脊柱炎。这些肠外表现的症状可  相似文献   

7.
黄循铷  王承党 《胃肠病学》2006,11(7):442-445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系指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多数学者认为,IBD是由感染、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人群,引起肠道免疫反应过度亢进、肠黏膜损伤所致。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目前尚缺乏有效根治方法。动物模型的制备在IBD研究中的作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本文拟对近年来IBD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脊柱关节炎(SpA)和炎性肠病(IBD)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阻断TNF生物合成或生物作用的抗TNF治疗已经成为SpA和IBD治疗的新方向[1-4]。本文介绍了1例以关节肿痛起病的SpA患者在接受依那西普治疗的过程中出现IBD的临床表现,后换用英夫利西单抗即获得显著疗效的案例。  相似文献   

9.
肠病性关节炎(eSpA)是指脊柱关节炎(SpA)和炎症性肠病(IBD)的共患病状态,其诊治需要风湿科和消化内科医生的交流合作,目前尚缺乏关于eSpA学科间转诊和治疗的报道.在此,我们对SpA、IBD的概念、诊断和治疗进行介绍,并总结了eSpA学科间转诊的警示症状和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0.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由巨噬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在IBD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发现,在IBD患者的肠道炎性反应中,巨噬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并且可释放白细胞介素-1(IL-1)、IL-6、IL-18、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IB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了解巨噬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和化学介质在IBD中的关键作用,可以为治疗IBD开拓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炎症性肠病8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小平  王丽莎  詹灵凌  陈兰  唐星火 《内科》2011,6(3):202-206
目的总结分析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治策略。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9年7月354例炎症性肠病住院患者和2003年1月至2009年7月504例炎症性肠病门诊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显示我院近12年来IBD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溃疡性结肠炎(UC)明显多于克罗恩病(CD)。本组IBD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28∶1。IBD平均发病年龄(41.07±16.07)岁。UC发病高峰年龄为30~49岁,CD发病高峰年龄为20~39岁。本组住院患者中UC和CD两组民族构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肠镜检查中UC以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为主,CD以回盲部及回肠末端病变为主。本组患者IBD病理组织学检出率为41.5%,UC误诊率为17.0%,CD误诊率为25.0%。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及类固醇激素为主。结论炎症性肠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IBD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及病理。IBD呈慢性复发性发作过程,应长期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12.
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   总被引:534,自引:24,他引:534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 (UC)和克罗恩病 (CD)。前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结肠炎症 ,重者发生溃疡。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 ,可逆行向近段发展 ,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 ,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后者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 ,而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 ,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曾先后…  相似文献   

13.
肠黏膜屏障与炎症性肠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Inn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含两个独立的疾病,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近年研究发现,肠黏膜屏障功能异常在IBD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更好地了解正常及疾病状态下肠黏膜屏障的结构和功能可以为IB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与炎症性肠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发现,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发病早期或缓解期时常表现为肠易激综合征(IBs)症状,且IBD与IBS的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而IBS与IBD的相关性受到广泛的重视。此文就IBS与IBD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相关性予以阐述,以期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379例炎症性肠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994年至2003年浙江省邵逸夫医院确诊的IBD患者相关资料共379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379例患者中,有317例为溃疡性结肠炎(UC),62例为克罗恩病(CD),男女之比分别为1.1:1和1.7:1,平均诊断年龄分别是44与33岁。1994年IBD入院患者构成比为31/10^6,而2003年为152/10^6。在UC患者中,11.4%为直肠炎,25.2%为直乙状结肠炎,18.6%为左半结肠炎,全结肠炎为44.8%。22.4%的患者入院治疗,其中仅39.4%患者诊断为重症UC,9例UC患者伴有关节炎,3例出现葡萄膜炎及巩膜炎。CD患者中有25.8%病变局限于末端回肠,24.2%为结肠,32.3%为回结肠,而17.7%病变累及回肠以上部位。33例患者(53.2%)入院治疗,16例有手术史。结论本院近9年来IBD发病数明显增多,以UC患者为主,但症状的严重程度低,肠外表现少。  相似文献   

16.
炎症性肠病亚洲焦点Ⅱ会议共识条例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IBD)亚洲焦点Ⅱ会议于2010年3月在上海召开,会议提出,在过去的十年里,IBD在亚洲地区广为报道,而且许多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具有差异,因此关注亚洲地区IBD的特点,明确与西方的差别,对亚洲IBD的诊断与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临床指南可以为IBD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及标准,然而,临床指南通常都很长而且复杂,漫长的审查过程导致的应用滞后性也限制了指南的实效性。因此制定一个简明扼要的共识条例具有重要意义。此次会议学习并讨论了2009年7月由亚洲地区IBD工作组在澳门制定的一份共识条例,本文学习并总结了该共识条例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7.
营养与炎症性肠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营养和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有密切的关系,深入研究两者的关系对临床有重要的意义。此文对饮食中的营养成分是否和发病有关、如何营养支持等问题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8.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IBD)病变主要累及肠道,但亦常合并各种肠外表现。许多肠外表现可作为IBD的首发症状出现,有些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关于IBD肠外表现的报道较多,但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不多,而其特有的治疗更少。  相似文献   

19.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全球性疾病.近年来,其相关临床研究受到广泛重视.基于目前IBD临床研究的情况,本文主要对IBD的流行病学、性别和年龄因素、心理问题、诊断和治疗方法新进展,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期间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总结,对目前我国IBD相关临床研究的不足进行分析,并对IBD研究的发展进行展...  相似文献   

20.
炎症性肠病与肠道细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其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可能的病因包括由基因决定的宿主易感性、黏膜免疫和肠道微生态环境三者的相互作用.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肠道菌群与IBD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关于肠道病原微生物在IBD发病机制及其引起的一系列免疫学、微生态学、病理生理等方面的变化出现了研究和报道,同时微生态制剂在肠道免疫调节、控制炎症反应等方面的优点已有许多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证明,其中微生态制剂之一益生菌在IBD应用较普遍,本文就IBD与肠道菌群研究进展及益生菌制剂治疗IBD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