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对移植肾预后的影响.方法 共有1098例接受首次尸体肾移植的受者纳入研究.所有受者术后均采用以他克莫司或环孢素A为基础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当发生排斥反应时,采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疗效较差者则联合应用莫罗单抗-CD3或丙种球蛋白或行血浆置换进行治疗.术后1年内经病理检查证实,有53例受者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组),109例发生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组),其余936例受者术后1年内肾功能稳定(对照组).分析和比较3组受者性别、年龄、术前淋巴毒、HLA抗原错配数、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及供肾冷/热缺血时间等冈素间的差异,比较3组受者术后移植肾功能丧失情况及移植肾存活率,分析完全逆转的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与细胞性排斥反应对移植肾预后的影响.结果 3组受者在性别、年龄、术前淋巴细胞毒性试验、供肾冷缺血时间及术后随访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和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组受者在术前HLA抗原错配数、PRA水平及供肾热缺血时间等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受者移植肾功能丧失的发生率为27.4%(14/53),明显高于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组的7.3%(8/109)和对照组的2.2%(21/936),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组受者的移植肾存活率明显低于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组和对照组(P<0.01).剔除发生排斥反应后未逆转者,3组间移植肾存活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明显影响移植肾存活,但完全逆转的急性体液排斥反应并不影响移植肾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尽管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移植物排斥反应仍然是影响肾移植存活的一个主要问题。移植物排斥反应通常被认为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体液免疫应答机制在移植物的排斥反应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超急性排斥反应中抗体介导引起的移植物损伤即是典型的体液排斥,当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高滴度的抗HLA抗体可以被检测到。实际上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也被称为体液或血管排斥反应,被认为在三分之一的急性排斥反应中起到关键作用。急性体液排斥反应治疗较为困难,具有抵抗性,最后结局往往导致移植物的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他克莫司 (FK5 0 6 )、霉酚酸酯和血浆置换联合应用治疗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  6例肾移植后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患者 ,术后采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激素行免疫抑制治疗 ,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时经甲泼尼龙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无效 ,行血浆置换 4~ 6次 ,并给予FK5 0 6 (0 .2mg·kg-1·d-1)及霉酚酸酯 (由 2 g/d加至 3g/d)治疗。 结果 经 4~ 6次血浆置换和FK5 0 6、霉酚酸酯治疗 ,排斥反应得到逆转 ,6例患者肾功能均恢复良好 ,随诊 3~ 18个月 ,患者的血肌酐水平为 (12 5 .2± 2 6 .5 ) μmol/L。 结论 FK5 0 6、霉酚酸酯和血浆置换联合应用能有效地逆转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4.
早在20世纪50年代,器官移植技术兴起的早期,人们就对器官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的原因进行过激烈的争论.以Gorer为代表的一方认为,是抗体导致了移植物的排斥反应;而以Medwar为代表的另一方则认为,南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才是引发排斥反应的关键.两种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对移植物直接造成损害的物质究竟是抗体还是细胞.本文对细胞性排斥反应和体液性排斥反应的不同发生机制及其内在联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移植物排斥反应仍然是影响肾移植存活的一个主要问题.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在移植物的排斥反应中起到十分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有关抗体介导的体液排斥反应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移植肝组织中补体C4的裂解片断CAd沉积情况,探讨其与排斥反应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排斥反应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 25例肝移植患者术后共行移植肝穿刺36次,取34次肝脏穿刺样本入组研究.穿刺时间为移植后7 d至25个月,所有供肝移植前均留取样本.穿刺所得移植肝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Ad的沉积情况.结果 34次病理检查中,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16次,慢性排斥反应9次,非排斥反应9次(包括胆道并发症3次,药物性肝损害5次,乙型肝炎复发1次).移植前供肝组织中均未见CAd沉积.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者中,9例(9/16)移植肝组织中可见到C4d沉积,发生慢性排斥反应者中,5例(5/9)移植肝组织中可见到CAd沉积,非排斥反应者中,仅1例(1/9)非吻合口胆管狭窄患者的肝组织中有CAd沉积.排斥者和非排斥者的CAd沉积部位无明显差异.急性排斥反应者和慢性排斥反应者的C4d阳性率均高于非排斥反应者(P<0.05,P<0.05);CAd阳性率与肝损伤程度无明显相关性.CAd阳性者激素冲击有效率为35.7%(5/14),远低于CAd阴性者的63.6%(7/11).结论 CAd沉积可提示体液性排斥反应,可作为肝移植后肝损害时病理检查的常规免疫组织化学项目,有利于监测和预警体液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并为选择冲击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致敏患者由于体内预存有HLA抗体,肾移植术后容易发生急性体液反应,引起移植物损伤。本文就致敏患者急性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和防治进行综述,目的是提高对该排斥反应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与肝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寻找体液因素参与排斥反应的相关证据.方法 检测25例肝脏移植术后肝损害受者的34次肝脏穿刺标本及其术前供肝标本中补体C4d、CD20+B细胞和CD138+浆细胞的表达情况,分别比较急、慢性排斥反应及非排斥反应病例上述成分的变化情况及不同程度肝损伤情况下的阳性率的差异,同时观察CD20+B细胞和CD138+浆细胞的表达与C4d沉积的关系,并结合临床,比较B细胞和浆细胞不同表达情况下治疗的预后.结果 急性排斥反应组CD20+B细胞和CD138+浆细胞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排斥反应组(P<0.05和P<0.01);慢性排斥反应组CD20+B细胞阳性率高于非排斥反应组(P<0.05),CD138+B浆细胞阳性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重度肝损伤组CD20+B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轻度肝损伤组(P<0.05);不同程度肝损伤情况下CD138+浆细胞阳性率无明显差异,同时实验发现,CD20+B细胞和CD138+浆细胞与C4d基本同时表达(P<0.01和P<0.05).三种成分同时阳性病例激素治疗的敏感率明显低于同时阴性病例(P<0.05).结论 体液因素可能参与了部分肝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将CD20、CD138、C4d同时作为肝脏移植术后肝损害时肝穿病理的常规免疫组化项目,可以监测和预警体液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为选择纠正排斥反应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心肌内心电图(IMEG)已经被证实是一项无创、安全、简便易行的监测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方法.本实验旨在观察IMEG于体液排斥反应发生时的变化. 一、资料与方法 以雄性杂种犬为实验对象,供体体重在10 kg左右,受体体重为20 kg左右.  相似文献   

10.
致敏患者由于体内预存有HLA抗体,肾移植术后容易发生急性体液反应,引起移植物损伤。本文就致敏患者急性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和防治进行综述,目的是提高对该排斥反应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异种器官移植是解决器官移植短缺的有效手段之一,猪作为潜在的器官移植供体来源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是要实现猪至灵长类动物的异种器官移植的临床应用需要克服多重免疫生物学障碍。本文以异种器官移植多重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先后为顺序,依次对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体液异种移植排斥反应和急性细胞排斥反应、血栓性微血管病和慢性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黄伟  昌盛  张伟杰  陈刚  郭辉  陈孝平  周平 《器官移植》2010,1(4):216-220
目的分析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DFPP)等脱敏处理对等待活体肾移植的高致敏患者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滴度以及对移植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11例PRA强阳性(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抗体80%)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既往均有肾移植史。其中5例为实验组,于手术前隔日行DFPP(3~7次),加用免疫抑制剂。实验组患者每次DFPP前后抽取的血清及滤过弃物均采用流式细胞法测定PRA滴度变化。其余6例患者为对照组,移植前未作脱敏预处理。术后观察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早期第1例患者做了7次DFPP并加其它免疫处理,前5次抗体滴度明显下降,但后两次处理后抗体出现反弹。其余4例患者经3~5次DFPP处理后,抗体滴度不断下降。移植术后11例患者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实验组中有1例(1/5)发生细胞性排斥反应,而无体液性排斥反应,对照组中有4例(4/6)发生细胞性排斥反应,有3例(3/6)并发体液性排斥反应。结论 DFPP结合其它免疫处理方法进行脱敏预处理,能有效降低肾移植术前PRA滴度,降低移植术后体液性排斥和细胞性排斥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正>肾移植受者预存供者特异性抗体会增加体液性排斥反应的发生风险。为了明确供者特异性抗体基线水平(移植前)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移植肾肾病、移植肾长期存活的相关性,美国梅约医疗中心选择2000  相似文献   

14.
抗体介导(体液介导)的移植肾排斥近年引起广泛关注,相关的理论与临床研究革命性地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移植肾排斥的理解,也为临床上判定预后、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移植肾体液性排斥反应的病原、病因、基本病理变化及其防治方面的研究状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器官移植术后B淋巴细胞活化产生的抗体导致移植物损伤,在体液性排斥反应启动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笔者曾撰文,结合国内外文献讨论B淋巴细胞活化与抗体介导的移植物排斥反应[1].  相似文献   

16.
证据显示体液免疫在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体液排斥反应在.肾移植中的机制已经明确[1,2].有报道在临床上检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相关A基因(MICA)的多态性,可预测肾移植患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排斥反应的产生.本研究旨在探讨肝移植患者MICA和MICA与肝移植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肝脏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病理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肝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诊断。方法 综述近10余年来对肝移植排斥反应诊断的文献资料。结果 体液性排斥反应较少见。主要表现为移植后数天或1周内移植肝血管内血栓形成,肝损伤或坏死,较贤、心移植发生晚,急性排斥反应一般按Banff标准诊断,慢性排斥反应主要是汇管区小叶间胆管消失,肝动、静脉炎变、纤维化,管腔变窄,肝细胞炎变,斑点状坏死,但发生率较肾、心、肺、胰等移植为低。结论 Banff标准可作为目前诊断肝移植排斥反应的最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适应状态(accommodation)是指移植受者体内虽然存在抗移植物抗体,但移植物功能仍然正常的状态.在20世纪80年代,移植肾适应状态被狭义地定义为供、受者ABO血型不合的移植肾存活.随后,将异种器官移植中的对超急性排斥反应和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的抵抗状态也归为适应状态.近年来,其定义扩大为对各种抗移植物抗体介导的免疫损伤的抵抗状态.研究发现,适应状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移植器官获得了一定的抵抗急性免疫损伤的能力,且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方面可能发展为免疫耐受,另一方面可能最终发展为慢性排斥反应.搞清适应状态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对于诱导免疫耐受、预防体液性排斥反应以及解决供者器官短缺等都具有现实意义.以下将从移植肾适应状态的定义、发生率、发生机制、诱导和转归等5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因排斥反应而丧失功能的移植肾组织中浆细胞的浸润情况及补体CA裂解产物C4d的沉积情况,分析浆细胞浸润、C4d沉积与体液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切取40例因排斥反应而丧失功能的移植肾,取其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依据Banff 97标准对排斥反应进行病理分型,检测肾组织中C4d、CD38和CD138的表达,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同时以10例非排斥因素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者为对照.结果 40例排斥反应中,超急性排斥反应5例,急性排斥反应9例,慢性排斥反应26例;40例中,C4d阳性17例(42.5%),CD38阳性25例(62.5%),CD138阳性23例(57.5%);有9例(22.5%)的C4d、CD38和CD138同时阳性,其中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急性排斥反应3例,慢性排斥反应5例.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C4d的沉积与CD38和CD138的表达存在相关性(P<0.05,P<0.01).10例对照者中,C4d和CD38染色阳性各1例,无C4d、CD38和CD138均阳性的病例.结论 CD38和CD138与C4d的沉积存在相关性,提示移植肾中聚集性浸润的浆细胞可能通过局部分泌抗体的方式参与移植肾的体液排斥机制.  相似文献   

20.
1概述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是心脏移植后,特别是移植后早期的常见问题。多数排斥反应是由细胞反应所致。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也称非细胞性、血管性或体液性排斥反应,尚未被充分了解且不太容易诊断,但可能引起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