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目的评估测定血浆D 二聚体 (D dimer)含量在诊断急、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价值。方法应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 (GIA)检测 12 1例经连续多普勒超声和B 型超声证实为下肢DVT患者血浆D 二聚体的含量 (正常值≤ 0 5mg L)。 结果急性和慢性DVT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88 0 % (6 6 75 )和 34 8% (16 4 6 )。急性DVT组和慢性DVT组血浆D 二聚体含量分别为 (2 4± 2 2 )mg L和 (0 8± 1 3)mg L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GIA方法准确、简单、快速、无损伤 ,可用于DVT急性期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2.
D-二聚体监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二聚体监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Sys-mex-CA 7000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对95位DVT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3 d、1周、10 d及治疗结束后的D-二聚体含量。结果:DVT患者D-二聚体值在急性期内含量较高,治疗后7 d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10 d较溶栓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对于下肢DVT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2例疑似DVT患者进行血浆DD和FIB检测,并计算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值),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DVT组血浆DD、FIB及D/F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VT组与非DVT组比较,DVT组DD、FIB和D/F值明显高于非DVT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D/F值、DD、FIB对诊断DVT的敏感度分别为98%、94%、85%,D/F值在诊断DVT中较单独应用DD或FIB有较高的敏感度。结论检测血浆DD、FIB及D/F比值可提高DVT临床诊断的特异性,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 诊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正确率为97.8%, 空气容积描记MVO/SVC值结合曲线诊断正确率为97.2%, ECT为100%。手术+药物治疗组MVO/SVC值及大小腿周经术后1周与非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愈62例(64.6%),好转25例(26.0%),无效3例(3.1%),自动出院6例(6.3%)。结论: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是DVT首选的无创诊断方法,空气容积描记对DVT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是一种客观有效的无创性检测方法,尽早手术取栓加溶栓抗凝综合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检测在不同分娩方式产妇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剖宫产组(n=31)和顺产组(n=53)。剖宫产组产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采用下腹部横行手术切口;顺产组产妇采用无痛分娩方式。检测入院时及分娩后3 h、48 h、96 h血浆中D-D水平,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析D-D检测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DVT形成的诊断价值。结果分娩后3 h,经D-D检测后,剖宫产组产妇DVT的形成率高于顺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后48 h、96 h,两组产妇DVT的形成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产妇分娩后3 h、48 h、96 h及顺产组产妇分娩后3 h、48 h,D-D水平检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DVT形成的评估结果一致。顺产组产妇分娩后96 h,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出3例DVT形成患者,D-D水平检测出4例DVT形成患者,其中1例为假阳性病例。剖宫产组产妇的血浆D-D水平诊断DVT形成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574(95%CI:0.545~0.598,P=0.001),最佳临界值为1684μg/L时,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44、0.378。顺产组产妇的血浆D-D水平诊断DVT形成的AUC为0.614(95%CI:0.567~0.660,P<0.01),最佳临界值为1799μg/L时,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587、0.714。结论D-D检测快捷、经济,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可作为产妇DVT形成的诊断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预防措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出院后继续抗凝治疗、使用弹力袜以及爱脉朗在血栓后综合征(PTS)防治中的价值。方法:将经过抗凝、溶栓治疗后的58例(58条肢体)患者,分为对照组(15例)、治疗1组(抗凝+弹力袜24例)和治疗2组(抗凝+弹力袜+爱脉朗19例),通过随访,比较临床评分,评价3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PTS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1组和治疗2组;从6个月开始,治疗1组和治疗2组临床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出院后1年和1.5年治疗2组临床评分明显低于治疗1组。结论:DVT患者出院后的抗凝、压力支持治疗及爱脉朗的应用对于减少血栓后遗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二聚体增高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2012年2月~2013年8月收治4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检查提示D-二聚体增高,围手术期严密观察肢体肿胀程度,皮肤温度,皮肤颜色,肢体感觉及运动情况,并与健侧肢体进行比较。在使用抗凝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促进静脉回流、防止静脉内膜损伤等护理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46例患者中38例患者未出现肢体肿胀,皮肤温度,皮肤颜色和肢体感觉及运动情况的改变;8例患者出现肢体肿胀,皮温升高及皮肤颜色的改变,但经静脉超声检查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对D-二聚体增高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严密观察和护理干预,尽可能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以利于患者的早日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联合D-二聚体在预测患者肺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胸腔镜下肺部手术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生DVT情况分为DVT组(15例)...  相似文献   

9.
急性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前后血清D-二聚体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疾病,国外文献统计每年的发病率高达4.8‰[1]。D鄄二聚体(D鄄dimer,DD)在国内外广泛用于DVT和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的诊断[2,3]。本院1999年10月至2004年2月检测DVT病人溶栓前后的DD水平的变化,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共46例病人,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26~81岁,平均49.8岁,病变累及左下肢36条,右下肢10条,共有患肢46条。健康对照组20例,年龄25~78岁,平均51.3岁,男11例,女9例。所有病人都在发病后48h内入院,根据临床症状(下肢肿胀、压痛、Homans征阳性)加下肢静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在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GIA)法测定18例DVT患者在尿激酶溶栓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3天、1周、2周、治疗结束后)的D-二聚体含量,同步测量双下肢膝上15cm和膝下10cm处周径,计算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结果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2天。治疗后1周D-二聚体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2周D-二聚体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结束后D-二聚体降至正常范围。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和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的下降相符。结论动态监测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可以作为DVT溶栓治疗时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联合凝血酶时间(TT)检查对腹膜癌患者排除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241例腹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查患者术前凝血及纤溶指标,用Wells风险模型对患者进行DVT可能性评分,对所有患者行双下肢静脉超声确诊是否存在DVT,并观察围手术期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VTE)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241例患者中经下肢静脉超声确诊DVT共21例(8.7%),术后随访3个月均未出现症状性VTE事件。DVT患者与非DVT患者比较,TT明显缩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与DD明显升高(均P0.05)。ROC曲线确定腹膜癌患者中TT诊断DVT的最佳临界值为13.55 s,联合D-D诊断下肢DVT的阴性预测值为100%,漏诊率为0。无论Wells评分低度或高度可能,联合试验的阴性预测值均为100%。结论:腹膜癌患者就诊时有一定的DVT的发生率,D-D联合TT检测对腹膜癌患者排除DVT诊断有很强的阴性预测价值,且不依赖于Wells评分,联合试验阴性者(D-D243 ng/m L DDU且TT13.55 s)可不接受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而安全排除下肢DVT。  相似文献   

12.
经动脉置管持续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动脉置管持续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效果。方法:68例急性LEDV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经动脉置管溶栓组(A组,n=37)和经静脉溶栓组(B组,n=31)。监测治疗前后PT,FIB,D-两聚体及健、患肢周径,以治疗前、后周径差的减小判断肢体肿胀的缓解程度;通过静脉造影或彩超,以静脉通畅度评分和静脉通畅改善度指标评价疗效。结果:A组治疗过程中无出血发生,B组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两组治疗后均出现PT延长、FIB降低、D-两聚体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溶栓后肢体肿胀缓解程度A组大于B组(P<0.01)。A组通畅改善度为(54.81±3.21)%,B组通畅改善度为(31.52±3.89)%,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经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LE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对非血栓段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血栓组、手术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栓组在左髂静脉以结扎法建立血栓模型;手术对照组开腹显露髂动静脉模拟同等程度创伤, 但不做静脉分离和结扎;正常组直接取材。取材标本是未形成血栓的上腔静脉和髂静脉及其酶解下的内皮细胞, 送电镜、流式细胞仪凋亡检查。结果:血栓组非血栓段内皮细胞形态与手术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变;血栓组与手术对照比较, 1, 2, 4, 7 d 术后早期凋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P<0.01)。手术对照组早、晚期调亡率与正常组比较, 也有显著差异, 但较血栓组程度低, 持续时间较短;手术对照组建模后4, 7d与正常组比较, 晚期凋亡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深静脉血栓可以导致其他远隔部位静脉内皮细胞损伤, 易发生早期凋亡。  相似文献   

14.
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Cockett综合征(CS)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2008年1月收治16例急性左下肢DVT合并CS的临床资料.16例均行下腔静脉滤器置人术及左下肢股静脉切开取栓术,其中13例患者同时行左髂总静脉PTA及支架置入术,另3例行PTA术,术后均予抗凝,祛聚,溶栓治疗.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及肺栓塞的发生,14例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6例中2例术后第2天再发生左下肢急性血栓形成,予药物抗凝、溶栓、祛聚治疗,出院时肢体肿胀明显好转.随访14例,随访时间1~25个月(平均11个月),2例出现下肢DVT后综合征,余12例左下肢无肿胀,无静脉曲张及色素沉着.结论 急性左下肢DVT并CS行手术取栓加左髂总静脉PTA术及支架置入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取栓术后复发与Cockett综合征(左髂总静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年间收治的78例急性左下肢髂股静脉血栓行取栓术后复发的原因、手术方法及效果。结果:存在Cockett综合征者,若不处理左髂总静脉狭窄,取栓后复发率为47.6%(10/21);若同时处理左髂总静脉狭窄,取栓后复发率为14.8%(4/27);不存在Cockett综合征者,取栓后复发率为13.3%(4/30)。结论:Cockett综合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取栓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积极处理左髂总静脉狭窄,取栓后复发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6.
脾肿瘤5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脾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4年间56例经手术治疗并病理证实的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良性39例,其中确诊为脾囊肿25例,血管瘤9例,错构瘤3例,血管淋巴管瘤1例,炎性假瘤1例,其中4例脾囊肿、1例脾血管瘤和1例脾错构瘤行脾部分切除术,其余均行脾切除术;除5例失访外预后均良好。原发性恶性肿瘤12例,其中淋巴瘤2例,血管肉瘤2例,网织细胞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平滑肌肉瘤1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未分型1例;其中1例行坏死感染引流术,1例行脾胰体尾联合切除,其余均行脾切除或加脾门淋巴结清扫术;获随访者8例中生存5年以上者3例,3年存活1例,4例手术后1年内死亡。脾脏转移癌5例,行脾切除或联合脏器切除术。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脾肿瘤的主要方法。脾良性肿瘤主张行脾部分切除术。脾恶性肿瘤应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与开腹阑尾切除术(OA)的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和对比近1年来106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同期施行的154例开腹阑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LA与OA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疼痛程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切口感染率、术后肠粘连发生率等方面LA明显优于OA(均P<0.05)。结论LA治疗急慢性阑尾炎较OA显示出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作用。方法:对35例手术证实为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术前全腹多层螺旋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评价CT诊断的准确性。结果:35例患者CT均确定了梗阻的存在。31例单发梗阻CT均准确确定了梗阻部位,4例多发梗阻者CT确定了11处梗阻中的9处。26例非癌性粘连中23例在CT上均有相应的CT征象支持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9例癌性粘连中5例CT发现癌性粘连的直接征象,2例提示癌灶复发或淋巴结转移。根据CT征象判断绞窄性肠梗阻的敏感性93.3%,特异性87.5%,准确性为91.4%。结论:多层螺旋CT可较为全面地评价粘连性肠梗阻,对于指导临床诊疗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