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鼠桡神经,尺神经感觉纤维在脊髓胶状质的定位投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按照跨神经节溃变的原理,以酸性磷酸酶法,研究了大鼠腋神经感觉纤维在脊髓胶状质的定位投射。大鼠腋神经感觉纤维纵向投射,主要至脊髓C_0上段至C_8下段胶状质,少数动物还投射至C_5下段及T_1上段。其横向投射均在胶状质中线以外,主要位于胶状质外侧半内侧和中1/3区域,部分动物C_7至C_8节段的投射区,占据胶状质外侧半内侧1/2范围。投射柱从上至下有向外扩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按照跨神经节溃变的原理,以酸性磷酸酶法研究了大鼠正中神经感觉纤维在脊髓胶状质内的定位投射。大鼠正中神经感觉纤维纵向投射主要至脊髓C_6上段至T_1中段胶状质;少数动物还投射至C_4中、下段及T_1下段。与解剖学专著的记载及HRP法研究的结果相比,有“前置”的趋势。其横向投射均在胶状质中线以内,且主要位于胶状质内侧半的内侧1/4~1/2区域;少数动物C_7~T_1上段的投射区占居胶状质内侧半全部范围。投射柱从上至下有向外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大鼠桡神经感觉纤维在脊髓胶状质的定位投射。方法 按照跨神经节溃变原理 ,采用酸性磷酸酶(ACP)法在 10只切断桡神经的昆明大鼠观察桡神经感觉纤维在颈髓 5~ 8和胸髓 1上、中、下段胶状质内ACP的变化。结果 大鼠桡神经感觉纤维纵向投射 ,主要至脊髓C6上段至T1中段胶状质。其横向投射 ,桡神经主要位于整个胶状质的中 1/ 3区域。结论 桡神经投射区居外 ,尺神经投射区居内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按照跨神经节溃变的原理,以酸性磷酸酶(AcP)法研究了大鼠桡神经、尺神经感觉纤维在脊髓胶状质内的定位投射。大鼠桡神经感觉纤维纵向投射,主要至脊髓C_6上段至T_1中段胶状质,尺神经主要投射至C_6中段至T_1中段胶状质。其横向投射,桡神经主要位于整个胶状质的中1/3区域;尺神经則均在胶状质中线以内,主要位于胶状质内侧半的外侧1/2~3/4区域。桡神经投射区居外,尺神经投射区居内。  相似文献   

6.
胡圣望  胡勇  胡松林 《解剖学研究》2002,24(2):131-132,144,I007
目的 对大鼠正中神经感觉秒纤维在脊髓胶状质 (SG)的定量投射进行定量分析。方法 按照跨神经节溃变的原理 ,用抗氟化物酸性磷酸酶 (FRAP)法和显微测量。结果 大鼠正中神经向SG的纵向投射主要为C5~T1。C5~T1各节段SG水平向眉毛状反应带所测均值 (mm)分别为 0 888、0 935、0 95 7、0 90 5和 0 776 ,而正中神经向C5~T1各节段SG水平向投射所测均值 (mm)分别在 0~ 0 2 0 4、0~ 0 30 3、0~ 0 4 0 9、0~ 0 4 32和 0~ 0 336的范围。结论 结果显示正中神经投射区均位于SG的内侧带和部分中间带  相似文献   

7.
8.
为了解大鼠腓浅神经传入纤维在脊髓胶状质的投射定位投射按照跨神经节溃变原理,用抗氟化物酶性酸酶法和显微测量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大鼠腓浅神经向SG的纵向投射主要为为L2-6,L2-6各节段SG水平切面“眉毛状反应带”弧形长均值分别为0.795、0.849、0.913、0.921、0.852mm;而腓浅神经向L2-6各节段SG水平切面投射均值分别为0.447-0.533、0.384-0.561、0.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按照超节溃变机理,切除颈丛皮神经5~9天后,利用Gomori酸性磷酸酶改良法(AcP法),研究颈丛皮神经纤维对脊髓胶状质的节段(纵向)和区域(横向)投射。结果如下:1.切除耳大、枕小神经,见投射到脊髓C_1~C_4节段,AcP最大消失区在C_2及C_3节段胶状质的中外侧部,分两处存在,在C_3上段占41.5%±4.7。2.切除颈前皮神经,见投射到脊髓C_2~C_5节段。AcP最大消失区在C_3及C_4节段胶状质的中外侧部,在C_3中段占46.3%±4.98。3.切除锁骨上神经,见投射到脊髓C_1~C_5节段,AcP最大消失区在C_3及C_4节段胶状质的中外侧部,在C_3下段占40.0%±7.74。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根据跨神经节溃变的机理,利用酸性磷酸酶(AcP)法研究了大鼠腓浅、腓深神经纤维对脊髓胶状质投射的节段和区域定位。大鼠腓浅、腓深神经纤维向胶状质投射的节段,都是L_(2~5),在每节段都投至胶状质的中间部。在L_2节段,腓浅神经投到胶状质中线的外侧;腓深神经投到中线两旁内外侧对称。在L_3节段,腓浅神经也投到胶状质中线外侧,但紧靠中线;腓深神经投到中线内侧。在L_(4,5)节段,腓浅神经投到胶状质的中线两旁,其内区大于外区;腓深神经投到胶状质内侧半的中间部。从L_2至L_5,腓浅、腓深神经纤维对胶状质的投射区都逐渐内移。两神经相比,腓深神经纤维的投射区在腓浅神经者的内侧。  相似文献   

11.
脊髓胶状质突触结构中的生长抑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用免疫电镜方法对大白鼠脊髓胶状质内生长抑素的分布进行了观察。超微结构图像表明:含生长抑素的神经纤维末梢参与构成轴体、轴树和轴轴突触的突触前成分。免疫反应产物定位于线粒体外膜、小透亮囊泡周围及大颗粒囊泡内。在免疫反应阳性的终扣内,突触囊泡大多数为圆或卵圆形,少数为扁形。根据超微结构特点结合有关的实验结果,作者认为生长抑素在脊髓胶状质内,很可能是一种神经递质而不是神经调制物。  相似文献   

12.
家兔阴部神经在脊髓的定位投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用8只家兔切断一侧阴部神经,用HRP涂抹近侧断端,逆行追踪脊髓和脊神经节内的标记细胞。结果:运动神经元分布于骶1——骶4节,集中部位在骶2节。在脊髓横断面上主要位于腹角的腹外侧群,少量细胞见于中央群和腹内侧群,标记的细胞多为中,小型多极细胞。阴部神经的感觉神经元位于骶2-骶3节的脊神经节内。标记细胞有大,中,小三种,小型者较多。细胞在节内的分布无明显的局部定位。所有标记的运动和感觉细胞均见于手术同侧。  相似文献   

13.
14.
在正常组大鼠脊神经节中,除小神经元(B)外,发现少数大神经元(A_1)也呈浓染的FRAP阳性反应;A_1内的FRAP与脊髓胶状质内FRAP的关系,尚待研究。切断坐骨神经后,双重染色显示,脊髓胶状质FRAP活性缺失处,AChE活性仍然存在,可能说明胶状质的AChE活性与一级传入神经元外周突损伤及溃变无紧密关系。切断坐骨神经后继以电针刺,则FRAP活性缺失的范围较单纯切断坐骨神经者为小,提示:电针刺似能减轻切断坐骨神经所致的脊髓胶状质FRAP活性缺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源性大麻素类似物N-花生四烯酰甘氨酸(N-arachidonylglycine,NAGly)对脊髓后角II层胶状质(SG)神经元突触兴奋性的影响。方法:选用生后4~6周雄性SD大鼠,深麻醉后蔗糖人工脑脊液快速心脏灌注处死,取脊髓腰膨大段,制备保留脊髓腰膨大处一侧后根的脊髓矢状切片。利用膜片钳技术,对脊髓后角II层SG神经元进行全细胞记录,通过分析后根刺激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EPSC)的变化情况,观察NAGly(20μmol/L)对SG神经元突触传递兴奋性的影响,以及对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的发放频率及幅度的影响。结果:通过诱发刺激的强度、潜伏期以及纤维传导速度我们将记录到的SG神经元分为Aδ纤维/C纤维投射神经元,NAGly对Aδ纤维和C纤维介导的eEPSC的幅度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01),并且这种作用可以被洗脱。NAGly对SG神经元的sEPSC的频率有明显的抑制,但不明显改变其幅度,提示其作用部位在突触前。结论:内源性大麻素类似物NAGly可以抑制脊髓后角浅层Aδ纤维及C纤维介导的突触传递,并通过突触前机制抑制SG神经元的兴奋性。提示内源性大麻素类似物NAGly可通过抑制伤害性C和A纤维介导的突触传递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脊髓背角Ⅱ层也称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SG)主要由种类繁多的中间神经元组成,它们在调节初级传人中的痛、温觉信息向中枢传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生学研究证实不同的SG神经元分别来自于不同种类的神经母细胞。虽然已知不同的SG神经元对伤害性信息具有不同  相似文献   

17.
用切断后根方法在透射电镜下观察了大鼠后根第一级传入纤维在脊髓胶状质内的溃变和突触联系。切断脊神经后根24小时后,胶状质内出现明显的溃变终末。量最多又持续时间最长的溃变是电子致密型溃变,此外,也观察到了少数的电子透明型溃变和神经微丝型溃变;溃变终末大部分位于胶状质突触小球的中央。据统计,电子致密型溃变作为突触前成分与胶状质内的树突或树突棘形成轴—树突触者占98.8%,作为突触后成分与周围轴突形成轴—轴突触者占1.2%。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内源性神经肽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在脊髓背角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SG)内对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细胞电压膜片钳记录方法,在脊髓薄片上观察NT对SG内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和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s)的频率和幅值的影响。结果:(1)灌流NT(2μmol/L)对SG内神经元mEPSCs的频率和幅值均无明显影响,说明NT不影响SG内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2)灌流NT(2μmol/L)能增加SG内神经元mIPSCs的频率,但对幅值无明显影响,即NT可引起突触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增加,但对突触后神经元无明显影响。结论:NT可通过增加SG内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的途径抑制伤害性信息的传递,从而实现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9.
水文应用超微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探讨正常及切断后根大鼠胶状质(SG)内P物质(SP)及脑啡肽(ENK)轴突终末的分布及其突触联系。电镜观察发现:SP或ENK免疫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轴突终末的大颗粒囊泡的内面,小清亮囊泡及线粒体的外表面,在未应用秋水仙素的情况下,ENK样免疫反应性也可出现于树突及核周质,但电子密度较低。大量的含SP或ENK的终末,分别和未标记树突形成突触。但也偶然见到肽能神经终末与未标记轴突或胞体接触或形成突触联系。常遇到三或四联体,亦偶可见到以含SP轴突终来为中心的突触球。切断后根,手术侧既可见到变性轴突(SP阳性)与未标记轴突接触,又可见到ENK阳性轴突终末与溃变轴突接触,但为数不多。因此认为:通过SP阳性一级传入细纤维传递的感觉信息既可汇集于神经元的一个树突又可多向传递于若干个神经元。ENK在胶状质的抑制作用主要为突触后,但ENK对含SP的一级传入纤维的突触前抑制也不能排除。  相似文献   

20.
大鼠延髓和脊髓背角的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丘脑胶状核投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大鼠延髓和脊髓背角内蛋白激酶Cγ亚单位 (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丘脑胶状核的投射。方法 :荧光金 (FG)逆行追踪与PKCγ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技术。结果 :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大鼠延髓和脊髓背角的II层内侧部及II、III层交界处 :将FG注入丘脑胶状核后 ,在延髓背角的I、III层和脊髓背角的I、III、V层及外侧脊核内可见FG标记神经元 ;延髓和脊髓背角I层的部分FG标记神经元呈PKCγ阳性。结论 :大鼠延髓和脊髓背角的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丘脑胶状核投射 ,它们可能参与将伤害性刺激信息向丘脑的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