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调查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并分析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3月我院145例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过敏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一般情况、给药途径、给药方式、发生不良反应时间、累及系统等进行分析。结果左氧氟沙星最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41~59岁组人群高于其它年龄人群,静脉给药高于口服和外用给药,单独给药高于联合给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6~40岁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时间长于其它年龄人群,恢复时间短于其它年龄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左氧氟沙星为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最常见药物,中年男性通过静脉单独给药可为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最常见影响因素,临床中用药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症,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高危人群预防,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542例喹诺酮类抗菌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统计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所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并评价其在抗菌药物所致ADR中的地位.方法从"解放军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数据库中提取1995-1999年喹诺酮类药物所致ADR病例542份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同期全部抗感染药物所致ADR病例进行比较.结果喹诺酮类药物所致ADR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约占50%),以下依次是消化道系统损害,中枢和外周神经损害,心外血管损害等.多数ADR可治愈并对原患疾病无明显影响.严重的ADR病例主要表现为重症皮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等.患者对β-内酰胺类药物或其它抗感染药物过敏时,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引起ADR的危险性增大,不合理合并用药也可增加喹诺酮类药物的ADR发生率.结论虽然喹诺酮类药物本身的ADR发生率并不是很高,但由于临床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近年来ADR病例报道明显增加.目前,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现象,临床医务人员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2005年我院42例药物不良反应总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 《中国药事》2007,21(9):775-776
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是合理用药的重要依据,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的一件大事。本文就我院2005年收集上报的42例ADR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了一些药物ADR的一般规律和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269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余军  吴昊  崔洁 《中国药事》2004,18(11):704-706
开展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定期分析导致ADR的因素,有利于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促进安全、有效、合理用药.为此,我们对近年来收到的ADR报告表进行分析,并探讨与ADR发生有关的因素,希冀有助于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6.
药物不良反应429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对某院近三年来收集到的429例药品不良反应(ADRs)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了解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检索1979—2010年医学文献中收载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资料222例,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222例患者中,男性113例,女性108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单用181例,与其他药物联用41例;静脉给药173例,口服给药43例,未知3例。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原患疾病、药物过敏史及联合用药等相关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102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汇总本院2004年3月至2007年2月的102例ADR监测病例报告表,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婴幼儿、老年患者出现ADR比例较高,分别为19.61%和25.49%;与抗菌药物有关的ADR为72.53%,其次中药注射剂ADR是12.75%;表明婴幼儿、老年患者是ADR高发人群;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是ADR增多的主要原因。结论在临床实践中,做好ADR监测和评价分析工作,可以降低ADR的发生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加替沙星注射液副反应,注意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加替沙星注射液临床使用的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使用加替沙星注射液患者972例,发生副反应96例。涉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皮肤等多个系统和器官。不良反应发生率9.88%(96/972),因不良反应被迫停药4例(0.41%)。结论加替沙星注重视抗抗菌疗效的同时,也要关注其药品副反应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FQNS)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2010年某院门、急诊及住院部应用FQNS致ADR患者205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男性ADR发生率高于女性,31~40岁年龄段ADR发生率最高(31.2%);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共105例(51.2%);共涉及10种FQNS,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循环、皮肤、泌尿、消化、呼吸、血液等系统,其中以神经系统、皮肤及消化系统症状较突出。结论 FQNS致ADR因素较多,临床使用时应注意ADR的监测,合理用药,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225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2004年3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的实施,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相关知识宣传和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医务人员对ADR认知度逐步提高,ADR报告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本文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1月我科室收集到的225例ADR报告进行总结和分析,为医务人员提供参考,以降低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及特点,发挥临床药师在ADR监测工作及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11年收集到的295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情况、ADR级别、报告人、使用药品分类、给药途径及临床表现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95例ADR中,新的严重的ADR占23.05%(68例);临床药师上报的ADR占27.46%(81例);老年患者引发的ADR居多,占33.90%。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占46.10%(136例),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2.54%(37例);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9.83%(146例),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引起的最多,占75.93%(224例)。结论:临床药师应协助医生做好合理用药工作,重视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喹诺酮类药品是一种抗感染类药物,广泛的应用在临床当中。近年来,随着此种药物用量的不断加大,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率以及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也随之逐渐增多,从而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及生活质量。为了改善喹诺酮类药品的不合理使用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文章对喹诺酮类药品的合理使用情况以及其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187例喹诺酮类药物致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我院喹诺酮类药致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与一般规律。方法:对2007~2008年我院ADR监测中心收集到的187例喹诺酮类药致ADR报表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87例ADR报表中涉及6种喹诺酮类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消化系统反应,多数不良反应的转归情况良好,注射剂容易引起ADR,发生ADR的喹诺酮类药以加替沙星最多。结论:喹诺酮类药发生ADR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使用时应高度重视喹诺酮类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本院临床使用头孢曲松钠引起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临床应用头孢曲松钠引发的38例ADR病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应用头孢曲松钠引发的ADR主要造成对皮肤及消化系统损害;大都在30min内发生;停药或采取相应措施后好转率达94.7%。结论医护人员要重视头孢曲松钠引起的ADR,临床中合理使用头孢曲松钠,同时加强相关ADR监测,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张智华 《中国药业》2012,21(3):45-46
目的 探讨帕珠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医院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临床使用帕珠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临床使用帕珠沙星注射液患者486例,发生不良反应48例.涉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以及皮肤等多个系统和器官.不良反应发生率9.88%(48/486),因不良反应被迫停药2例(0.41%).结论 临床应用帕珠沙星不仅应重视其抗菌效应,还应密切关注其药品不良反应导致的危害.使用中应密切关注血液系统实验室检查,监测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17.
医生处方用药,既要考虑治疗效果,又要注意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一定不可滥用,尤其在使用新药时必须充分掌握有关资料,十分慎重地用药,密切观察患者用药以后的情况,尽量避免引起不良后果。笔者对我院自愿呈报系统收集的有关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分析,旨在了解中枢神经系统ADR发生趋势,以便为临床合理用药,减少中枢神经系统ADR对患者的危害提供依据。1资料与方法本文病例来源于我院1999—2003年各科室填报的所有有关中枢神经系统ADR报告181份。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将ADR报告中患者的自然项目、引起中枢神经系统ADR的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统计分析,发掘警戒信号,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质量,促进临床用药安全。方法选取上海市宝山区2010年1~6月份上报的新的严重的ADR报告表405例,采用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选方法,从多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5例ADR中,60岁以上患者192例(47.1%);引起ADR的药品主要是中药制剂156例(37.8%),抗微生品药140例(33.9%);用药途径中静脉注射239例(57.7%);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皮肤和神经系统,分别占34.1%、22.3%和20.9%。结论 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包括患者年龄、药品种类和给药途径等,特别要重视中药制剂和抗微生物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临床表现也呈现多元化,应加强ADR的监测,科学合理用药,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该院2009年药品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将收集的955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及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系统等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955例ADR报告中41~65岁患者占34.76%(322/955),女性多于男性(1.86∶1);静脉滴注50.05%(521/955)和口服给药44.48%(463/955)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涉及18类药品。ADR排名前10位的药品中应用抗菌药物占87.96%(235/266),主要累及消化系统33.51%(320/955),皮肤及其附件27.96%(267/955)。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