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上善是唐初著名的医学家。他将《灵枢》、《素问》经文重新分类注释 ,著成《黄帝内经太素》(以下简称《太素》) 30卷 ,开创了医籍注释的先河 ,他的医学思想散见于《太素》的注释中。现就其脏腑观略述如下。   1 提出“心亦受邪”的观点  《灵枢·邪客》中云 :“心者 ,五  相似文献   

2.
考“尾翳”词,最初见于《灵枢·经脉》:“任脉之别络,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亦见于《太素》、《甲乙经》。对于“尾翳”的含义,查阅诸家注说则纷杂不一,有碍于针灸文献整理,故考异于后,以述管见。“尾翳”即“鸠尾骨”。杨上善注:“尾则鸠尾,一名尾翳,是心之蔽骨”。《太素·卷九·十五络脉》。“尾翳”即“鸠尾穴”。皇甫谧谓:“鸠尾,一名尾翳,一名(骨曷)骭,在臆前蔽骨下五分”。《甲乙经·卷三·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  相似文献   

3.
血和水同属阴液,均为饮食水谷精气所化,它们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脏腑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必须得到血、水的充养滋润,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血证论·吐脓篇》说:“血得气之变蒸,亦化而为水。”指出在生理状态下,一部分血液经过脏腑气化作用,渗出脉外,遍布于组织间隙之中而成为津液,血足则津液亦充,如出血过多,则可影响到津液,即所谓“血不足以济水则气热。”另一方面,《血证论》说:“水与血相为倚伏”,血水“互相维系”,提示水能生血。《灵枢·邪客篇》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灵枢·痈疽篇》亦云:“津液和调,  相似文献   

4.
略论藏象与藏腑说之异同刘清安徽省六安市卫生进修学校(237008)张家山《脉书》尚无藏腑说,《灵枢》出现了藏腑理论。《灵枢·热病》谓:“火者心也……水者肾也……木者肝也……金者肺也……土者脾也”。不过,《灵枢》藏腑理论主要围绕“五藏六腑”。如《灵枢·...  相似文献   

5.
《灵枢·热病》篇为热病之专论,却以偏枯与痱之证治开篇,似与全篇内容无关,因此刘衡如先生认为:“本段在此,文义不属,昔已有人致疑,《甲乙》卷十第二下,移上《癞狂》篇‘骨清取井经也’之后。《太素》卷二十五列此于《热病说》中,恐错简已在杨氏之  相似文献   

6.
关于卫气与三焦的关系,尤其是对卫气之所出,历代医家争议不休。如张景岳在《类经》中说:“卫出下焦”。其根据是《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而张志聪却否定“卫出下焦”,认为“下焦”当为“上焦”误,其根据是《灵枢·五味篇》所谓的“卫者,阳明水谷之悍气也,从上焦而出,卫于表阳,故曰卫出上焦。”早在隋·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二、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第四》以及晋·王焘的《外台秘要·三焦病脉证》中都有“卫出上焦”的记载。此外,也有认为卫气乃水谷  相似文献   

7.
消渴病,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明确指出其病因为“五脏柔弱”,故消渴当属虚证范畴。《金匮要略》有《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专篇,张圣把消渴与小便不利、淋病并列一篇,可见其同为津液代谢异常病变。《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素问·调经论篇》说:“肾者水脏,主津液。”可见津液输布代谢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主要依赖于脾气升清作用,而津液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则完全靠脾…  相似文献   

8.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主骨……在窍为耳”,是指耳的听觉等功能由肾所主持,依赖于肾的精气所养。然而足少阴肾经之经脉并没有上联系于耳,不象心、肝之脉与舌、目相连;在功能上耳对肾无协助作用,不似口、鼻协助脾肺功能;在足少阴肾经所主病证中也无耳疾,何以言“肾开窍于耳”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藏象学说问题,可从以下3个方面来解释。 一是经络联系方面。《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足少阴肾脉虽未直接上联于耳,但肾之络脉会于耳中,,故耳为肾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  相似文献   

9.
三焦谷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雄志  陈丹 《陕西中医》2002,23(1):92-92
三焦学说古今颇多争议。《难经·三十一难》曰 :“三焦者 ,水谷之道路”:笔者求之《内经》、《难经》,提出三焦谷学道说 ,探讨如下。《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上焦出于胃上口 ,并咽以上 ,贯膈而布胸中”,《难经·三十一难》亦曰 :“上焦者 ,在心下 ,当胃上口 ,主内而不出”,故口、咽、食管皆属上焦 ,主受纳饮食 ,如雾露之降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上焦如雾”是也。《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中焦亦并胃中 ,出上焦之后所受气者 ,泌糟粕 ,蒸津液 ,化其精微 ,上注于肺脉 ,乃代而为血。《难经·三十一难》曰 :“中焦者 ,在胃中脘 ,不上…  相似文献   

10.
<正> 膻中与心包络是两个不同的器官,两者有其各自的功能和部位,然而历代医家却将其混为一谈,以致现行教材仍沿用这个概念,如《中医基础理论》(正版):“心包络,简称心包,又可称为“膻中”。《简明中医辞典》:“膻中,指心包络”。这种说法无形中否认了膻中,故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一、膻中与心包在人体中的部位不同心包位于膈上,包裹于心,是心的外膜,络是膜上的血络(供给心的通道)故合称为心包络,心包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又有“心主”之称,如《灵枢·邪客》:“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把心包称为“心主”,也见于《内经》其他篇中,如《灵枢·经水》:“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素  相似文献   

11.
从肝论治心悸浅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焦华琛 《河北中医》2003,25(4):280-281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证 ,临证时从肝论治往往取得佳效 ,现浅探如下。1 心与肝的关系心者 ,君主之官 ,《素问·痿论》言其“主身之血脉” ,《灵枢·邪客》说 :“心者 ,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精神之所舍也。”这些都说明主血脉、主神明是心的主要生理功能。肝为刚脏 ,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主疏泄及藏血。《灵枢·本神》中云 :“肝藏血 ,血舍魂……心藏脉 ,脉舍神。”由此可见 ,从生理功能来看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和精神意志两个方面。王冰说 :“肝藏血 ,心行之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 ,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临床亦常见心肝两脏互传的证候。…  相似文献   

12.
王汉裕 《陕西中医》2002,23(10):957-958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 :“夫精者 ,身之本也。”《灵枢·决气》曰 :“两精相搏 ,合而成形 ,常先身生 ,是谓精。”《灵枢·经脉》曰 :“人始生 ,先成形。”《灵枢·本神》也说 :“生之来 ,谓之精。”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成、发育及各种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均由精这种物质构成。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之精即肾精。广义之精指脏腑之精 ,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后天之精由脾胃化生 ,然后化生气、津液、血 ,输送灌注于各脏腑组织 ,成为各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余者由肾贮藏 ,成为肾精 ,即后天之精。故《素问…  相似文献   

13.
阴消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阴消之名,首见于《景岳全书·消渴》:“消证有阴阳,不可不察。”他认为,命门火衰、水失蒸腾是导致消渴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最早提及阳虚与消渴关系者则可追溯到《内经》,《素问·奇厥论》中说:“心移寒于肺,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提出肺消的症状为饮一溲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则说:“五脏之脉小者,皆为消瘅。”其后《医学纲目·消瘅门》进一步对肺消的症状作了解释:“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养筋骨  相似文献   

14.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灵枢·根结》亦云 :“痿疾者 ,取之阳明”。独取阳明是中医、针灸治疗痿证的基本法则。《素问·痿论》篇说 :“肺主身之皮毛 ,心主身之血脉 ,肝主身之肌肉 ,肾主身之骨髓……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肺热叶焦则生皮痿 ,心气热则生脉痿 ,肝气热则生筋痿 ,脾气热则生肉痿 ,肾气热则生骨痿。由此可见痿证的成因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结合临床体会 ,探讨如下 ,以供同仁参考。1 机理探讨1.1 阳明为五脏之本阳明经是五脏六腑营养的源泉。阳明在上肢者隶属大肠 ,在下肢者归属胃腑 ,然《灵枢·本输…  相似文献   

15.
“出三入一”一语,出自《灵枢·五味篇》,历代医家对其意义解释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种看法:马莳、张介宾等人认为指谷食之气呼出三分,天地之气吸入一分而言;任谷庵氏认为:“出三”指糟粕、津液、宗气三者,“入一”指“所入者谷”。笔者认为这两种解释均于理不当,前说毫无根据,且于理不顺,姑不论之。后说之主要根据为《灵枢·邪客篇》:“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然而,若联系《灵枢·五味篇》上下文来看,这种解释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出  相似文献   

16.
一、益心气、养心阴是治疗心脏病的根本大法《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府也。”《灵枢·经水篇》说:“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又《六节藏象论》说:“心者,其充在血脉。”说明心与血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血液运行,把各种养料送到各个部门去,以营养各个组织,所以《本神篇》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心得血而养,血  相似文献   

17.
谈谈“肾主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内经》“肾主外”作了系统探讨,认为:“肾主外”明确揭示了肾与“外”的重要关系。“肾主外”之“外”、是指身之皮毛、肌腠:肾之所以主外,是由肾主一身之阳气而决定的。即通过肾中阳气的作用而主外。同时阐述了“肾主外”与“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膀胱太阳经主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灵枢·本输篇》:“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此句注解纷云,归纳古人之见其说有三: 其一,(《甲乙经》)注:“以少阳作少阴,所谓两藏,是肺与膀胱。”其二,(《医经精义》)注:“以三焦为水液之道路,而须受肺和肾两藏的统帅。”  相似文献   

19.
运用耳廓诊断疾病是祖国医学诊断方法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许多记载。《灵枢》中有“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灵枢·本脏》篇中还指出:“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灵枢·口问篇》中指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曰:“五脏所主病证蕴于内,必形色见于外。”从而可见触诊耳穴推断子宫肌瘤是有所依据的。  相似文献   

20.
<正> 肾除具有藏精、主水等主要作用外,在人的思维以及精神情志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根据临床实践,谈谈自己对这方面的认识与体会:一、关于肾藏志《素问·调经论》云:“肾藏志。”“志”字在这里的涵义有二:一则是有专意不移的意思,指人们对办好某一项事业的志气、志向以及抱负等;一则是志在古代与“志”相通用,系指人的记忆力而言,即《灵枢·本神篇》所言:“心之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的意义。总之,这两种涵义均是属于人的精神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