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刘完素是宋金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非常重视对《内经》理论的研究,是中国医学史上研究运用与发展《内经》学术理论很有成就的医家。他对《内经》理论的研究运用与发展是全方位、多层面的,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其学说影响深远,形成了强大的学术流派,也因此成为"金元四大家"之首。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素问》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做了发展。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  相似文献   

3.
学习钱乙泻青园一方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儿科学家,他所写的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对儿科理论及临床工作都具有深远的影响。钱乙的五脏辨证理论,虽渊源于《内经》、《难经》、《金匮》等书,但他不是机械刻板的照搬历代医家的原著,而是有所创新和发展。笔者学习《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收益良多。现仅就钱氏医案五脏辨证“惊搐”中有关小儿急惊方面谈谈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4.
朱俊程 《山西中医》2009,25(10):1-3
脉诊是中医四诊方法之一,临床学习应用有一定难度。清代著名中医学家陈修园对脉诊的阐述深入浅出,他继承《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诊理论,结合临床经验,主张以《内经》理论为主,具体分析王叔和、李时珍、张景岳等医家论述,创立八纲脉法,对脉诊理论的整理做到提纲挈领,知常达变。  相似文献   

5.
张涛  陈明 《吉林中医药》2011,31(6):493-494
唐容川在解释《伤寒论》六经时延续了《内经》理论:"仲景《伤寒论》,即《内经》所言三阴三阳,各因其脏脉之理"(《伤寒论浅注补正》)。他还采用了陈修园的六经气化理论来诠释六经:"天有六气,人秉之而有六经,六经出于脏腑,脏腑各有一经脉,游行出入,以布其化",并讨论标本中气的形质。唐容川六经理论一方面在于对传统的坚持,"若秦汉三代所传《内》《难》、仲景之书极为精确,迥非西医所及";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对西医冲击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6.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为唐代医学泰斗,我国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氏一生既强调临床经验的积累,又注意医学理论的研究。关于脏腑辨证的论述是他对中医理论和临床的重大贡献。他在《千金要方》中提倡脏腑辨证,以虚实寒热为纲,对后世脏腑辨证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他是继《中藏经》、《脉经》之后,对脏腑辩证  相似文献   

7.
药王孙思邈,凭借其深厚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编写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大杰作。他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伟大医学家,他的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他的成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医学宝藏。通过对孙思邈医学理论思想的学习,有助于推动并指导现代医学更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时逸人说:“《温热论》经章虚谷、王孟英捧场,俨然成为谈温病者特出的宗派。吴鞠通编《温病条辨》时,更奉他的理论为最高指导的原则。我们应当承继和发扬他的优点,同时也不能忽略他的缺点。笔者完全赞同这一看法。但历来之注《温热论》者,出于对叶氏的崇拜,大  相似文献   

9.
李东垣“阴火”理论之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志栋 《河北中医》2009,31(1):131-132
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是“补土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阴火”理论,并创甘温除大热之法。这一理论和方法对后世影响颇深,至今他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仍广泛应用于临床,效果神奇。但长期以来笔者对“阴火”病机困惑不解,不明白脾胃元气损伤为何产生的是火热证,而非常见的虚寒证。通过对《内经》理论的深入学习,并反复研读李东垣《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等著作,自觉稍有所悟,故在此介绍笔者对“阴火”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正>汪昂,字訒庵,安徽体宁县人,是明末清初医学大家,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本草备要》、《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等书流传甚广。其在编辑、分类、选方、方义、歌诀等方面有颇多卓见,他阐释方药,论说医理,翘然居群医之首,尤长于本草与方剂,对药物学、方剂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重点从归经理论方面对他独特的医学思想做一探讨。1总结发挥药物归经理论归经是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归经理论,早在《内经》中已有萌芽,如《素问·宣明五气篇》就有"五味所入,酸入  相似文献   

11.
张锡纯为近代名医,更是中西汇通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被中医界誉为…"第一可法之书"。张锡纯临证非常重视对《黄帝内经》气化理论的发挥运用,主要表现在药物气化理论、脏腑气化理论和整体气化理论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正丁甘仁(1865—1926),字泽周,近代中医学孟河医派领军人物。丁老先生学识渊博,重视研究中医四大经典,他经常于医案中引用《内经》重点条文使经典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并善于总结医疗经验,著有《医经辑要》一书。《医经辑要》是丁氏对《内经》理论应用、发挥的宏篇专著,对后学颇有启发。笔者结合丁氏临证医案及后世研究,重点对《医经辑要》内容、理论进行归纳整理,初步探讨其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3.
唐朝著名的大医家孙思邈,人们都尊称他为“药王”。他毕生从医,精通医学,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一心救治病人,深受百姓爱戴,英名流传千古。他学术理论颇丰,有很多著述面世,撰有《千金要方》、《摄生论》、《保生论》、《福寿论》、《摄养枕中方》等,多达几十部著作。  相似文献   

14.
《医宗必读》是明·李中梓的代表作,其中卷三、四即《本草徵要》(以下简称《徵要》),是理论贯穿临床的精粹部分,集中反映了李氏的用药特点。《徵要》收录常用药物三百五十二种,对药物的性味、功能、疗效、用法等条分缕析。李氏论药与他研究医学理论一样,善于博采众说,参以己  相似文献   

15.
《姜春华论医集》(以下简称《论医集》)于1986年2月由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精选了姜氏撰写的89篇文稿,近50万字,分为《医论》、《中医入门阶梯》、《医话与医事》三部分。从内容分析:既有深渊的学术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述其特色,以就正于同道。精深的学术理论一、追溯理论之源:《论医集》论述了许多理论,对主要理论追溯其源,探索其精。如阴阳学说他认为传说的伏羲画八卦,未可信据。阴阳起于《易经》的“十翼”,解释极简,似从光线而来,  相似文献   

16.
刘完素,河北河间人,世称刘河间,金元时代著名医家。精研《内经》,结合医疗实践,提出了独特见解。尤对病机理论的阐发,颇具新见。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宣明论方》等。他的杰出贡献使他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卓著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是现存世的最早医学典籍,它总结了秦以前漫长时期中医学家们的医疗经验,但其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时间医学"的思想。张仲景的"六经欲解"其理论渊源出自《内经》,在继承《内经》时间医学基础上使其有了长足的发展,他将《内经》时间医学理论用于指导临床,补充了《内经》注重择时针灸,而少因时药治的不足,对时间医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医学家张锡纯是一位较早运用中西医医学理论来研究《伤寒论》的医家之一。他注重临床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联系临床而验证经文;并主张灵活变通经方,提倡中西药配合,取长补短,并结合实践体会,另制新方以补仲景之未备。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张锡纯对《伤寒论》的阐发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对后世学者启发极大。就《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对张锡纯的伤寒学术思想进行归纳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县人,中西医汇通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创新中医理论方面建树颇多,"肝理论"是其特色理论之一。张锡纯宗《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难经》之旨,参《医林改错》等著作,受西方解剖医学的启发,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充实诠释了中医的"肝理论"。并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详辨肝的"体""用"之别,重新阐释了肝的位置、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着重阐述肝的气化功能对人体的影响,对肝气虚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常用药物进行详细论述,丰富了中医对肝的理论认识,深化了脏腑辨证理论,对指导现今临床实践仍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科学养生》2008,(6):32-32
今年一月份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潘朝曦出版了一本书《洪昭光健康圣经大颠覆》,对洪昭光的“养生理论”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洪昭光的“健康圣经”中存在大量养生谬误,同时提出了他自己的一套养生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